除了雞和鴨以外,鵪鶉是農戶養殖比較多的一種鳥類,由於體積比較小,生長快,可直接肉食,下的蛋在市場上也很有銷量,所以養殖鵪鶉優勢還比較多的。
餵養鵪鶉應該限制性的餵食,避免長得太肥。需要配合買來的飼料混在食槽中,直接幹喂,這種方法比較節約時間,且飼料不會變質。還可以配合飼料加上水和青草,攪拌成比較散的食料,這種方式會讓食物的口感變好,吃起來更方便,但是夏天要注意食物會不會變質,食槽要經常清洗。不管是用那種方法,都要保持食槽裡的食物足夠多,避免發生搶食的情況。
剛出生的鵪鶉身體發育還不完全,沒有自己保溫的能力。所以,在飼養的時候如果數量不多,就可以用木箱或紙箱,將裡面墊上草或者舊棉等保溫的物品同時需要室內的溫度在25度以上,這樣鵪鶉可以靠著自身溫度來調整適合它的環境。一般情況下,出生後1-3日齡需要的溫度在35度左右,出生後7日齡溫度在32度,那14日齡的溫度就可以降低到30度了。
鵪鶉的生長環境也要時常通風,主要是排除鵪鶉舍裡有害的氣體,換成新鮮的空氣,只要保持室內溫度,空氣流動越多越好。在鵪鶉生長後期,由於體內溫度的變化,排便量也漸漸增多,因此需要及時的清除糞便,保持室內的溼度在55-60左右。
根據鵪鶉的大小來分配養殖的密度。一般人餵養的密度為1-7日齡每平米100-150隻,每群飼養數為300-400隻,8-14日齡每平米為80-100隻,每群飼養數為200-300隻,15- 21日齡為每平米60-80隻,每群飼養數為150-200隻,22-30日齡為每平米50隻,每群飼養數為100隻。生長1日後的小鵪鶉要按照強弱分開餵養,一般與體積比較大,羽毛豐滿,好動的鵪鶉分開,防止搶食和相互間撕咬,導致受傷。
在鵪鶉比較小的時候,除了自然光以外,還需要人為的補充光照。小鵪鶉的光照時長一般要14小時,然後10小時黑暗時長。在1周以後可以進行24小時的光照時長,鵪鶉舍裡燈最好2米高,每平方米3-4瓦,以後可減少到每平方米1-2瓦。不同顏色的光對鶴鶉的成熟也有很大的影響,據說小鵪鶉在紅光下餵養比在綠光或者藍光下餵養會早半個月生產,而且還能保持很高的產蛋率。
肉鵪鶉的飼養是為了給市場提供品質合格的鵪鶉肉,生產蛋的鵪鶉和作種的鵪鶉都要分開餵養,避免影響鵪鶉的配種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