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人、潮汕人、溫州人,寧願開個小店或擺個攤也不願意打工?
在開放前期,溫州、閩南、潮汕沿海一帶都是很窮的地方,很多60-70後讀書也少,為了謀生遠走他鄉,飽受生活的艱難,但也造就了他們一個特性:能吃苦,精打細算,見多識廣,嗅覺靈敏,膽子大,會抱團。以前很常見的溫州人經常開車到全國大街小巷,拉著「江南皮革廠」的鞋子到處賣,但是因為熟知的人不多,買了無法售後,基本上一周就壞,俗稱「禮拜鞋」。這也是溫州人精明的地方,但是不正道。
潮汕那邊都習慣在喝茶的時候談生意,我也因此在茶桌面前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生意人,也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故事和奇聞軼事,從小也就學會了如何察言觀色,這對我以後的為人處事方面也是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家庭教育,我們潮汕那邊是很重視財神的,對於錢都有一種莫名的尊敬,像我家是在地上是很難找到那種一分或者幾毛錢的硬幣的,即使是這種容易丟失的錢,我們都會放在一個專門的柜子裡,即使用不上。
為了生活生計,只有找尋其他門路。而從事工商業,就可避免天災。一代代傳下來,做生意就成了主流。而東南沿海屬於改革開放最早的地區,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思想比內地開放,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闆的意識很濃,所以寧可做點小生意,也不願看人臉色,替人打工。
周圍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一個大如果從小接觸的環境家人都創業,等他長大很可能也會創業,而不是打工。並且溫州人傲氣,要面子。溫州的工廠裡基本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如果進去就會覺得丟人,沒面子。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覺得自己讀了大學有文化,又年輕氣盛,就算打工也做不了多久。大公司裡的高管經理都不太喜歡本地人,因為本地人靜不下心,遲早會出去自己幹。
另外他們從小受的薰陶就是要自己做生意,即使短暫的找工,也是為了積累自己做老闆的資本。寧為雞頭,不做鳳尾。支個小攤,做點小生意,看起來不起眼,但那也是自己的事業,只要自己踏實肯幹,頭腦靈活,用心經營,小小店鋪從零開始,一年一個臺階,慢慢發展,也許多年後會成為大企業 。
我覺得在潮汕人的骨子裡,有著一股敢打敢拼敢闖的精神,而且潮汕人從小受的薰陶就是要做生意。即使短暫的打工,也是為了積累資金,有一天自己做老闆,生意再小隻要用心做也能發家致富的。別的地方不知道,但在珠三角地區,但凡有生意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做生意有一種默契,只要是膠己人便會相互幫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屬於潮汕人的生意圈。
總之我認為做生意無分地區,是地理位置加實力,精神意識加努力拼搏,哪裡佔上了它們上峰,那裡就是財神爺的出沒的地方。所以他們寧願當窮老闆,也不過安逸平靜的打工生活。各位小夥伴,你們身邊有潮汕的朋友嗎,他們的現狀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