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秀恩愛,七夕節還有以下傳統民俗活動,大部分人可能都不知道

2020-12-11 餘一鬥

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

今天是農曆的七月初七,一年一度的七夕節正式到來。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七夕節是天上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所以現在又將七月七日稱作中國版的情人節。當然在民間還有七巧日、乞巧節和女兒節等叫法,是傳統的民間節日。

七夕節是怎麼來的?

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認為七夕節是從牛郎織女7月7日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中衍生出來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古時候,七夕節是從自然天象崇拜過程中衍生出來的,在傳統意義上叫做七姐誕。在7月7日這天晚上舉行祭拜七姐的活動,所以被稱作七夕。因為在古人的星宿崇拜文化中,天上的星星與地理區域相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在天文上叫分星,在地理上叫分野。

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粵(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也就是說,牛郎織女星座在地理上對應的分野之地位於粵(越)地。而在《詩經·大東》記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說明當時已經有關於在七月七日祭祀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傳統了,但此時還沒有引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橋段。

到了西漢時期,七夕節開始普及,到了宋朝達到頂峰。古代七夕節是女孩的專屬節日,所以又叫做女兒節。至於現代人將其當作中國版的情人節,完全是最近十幾年的事。因為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本身並沒有情人節的概念,它是西方舶來品。

但是洋節兇猛,連帶著中國版「洋節」也趕上了一波熱潮。現在,大部分人已經將七夕節當作情人節再過,過節的人群也趨向於年輕化。傳統的七月七節日文化,已經無人問津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作為一個中國人,止茶君認為,洋節雖好,但我國傳統節日同樣不能遺忘。對於哪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習俗,更不能忘記。

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作為我國第一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幾千年的淵源流傳,使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眾多的傳統習俗,包括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喜蛛應巧和乞求姻緣等十數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接下來,止茶君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主要的幾個習俗。

1.穿針乞巧

所謂穿針乞巧,是七夕節最古老的一種民俗娛樂活動,帶有一定比賽意味。女孩子通過比賽穿針,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又快又好,那她乞到的巧就最多,就算贏了。輸了的人要準備禮物送給贏的人(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出自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

這種民俗活動在漢朝時已經非常盛行,達到了「人具習之」的地步。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謀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七夕穿針乞巧的詳細記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而在南北朝末期顧野王所編的《輿地誌》中,齊武帝甚至專門蓋了一棟樓,給宮裡的女人登樓穿針,謂之曰「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2.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相對於穿針乞巧,出現的時間要晚一些,根據現有歷史文獻記載,大致出自於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宗謀的《荊楚歲時記》中,有關於喜蛛應巧的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裡的喜子就是蜘蛛,過去蜘蛛的民間別稱就是喜蛛,叫做喜從天降。

在歷史上,歷朝歷代對於驗巧的方式方法並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在喜蛛應巧習俗剛出現的時候,大多是看有沒有蛛網。而到了隋唐時期,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主要看蛛網的稀密程度,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

兩宋時期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鼎盛階段,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也得到了極大發展。此時的喜蛛應巧習俗以看蛛網的圓正為準,根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但是,南宋滅亡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出現了很長時間的低谷和斷崖,到明清時代,喜蛛應巧習俗又重新恢復到唐朝時期的標準,以蛛網的稀密程度為準。

3.祭拜七姐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臺灣和廣州等地區,有七月七拜七姐的傳統習俗。當然,各地的叫法略有差異,廣東叫做「拜七姐」,閩臺地區和浙江溫嶺一帶叫「拜七娘媽」。古時候年輕女子在七月七這天,向「七姐」或「七娘媽」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另外,在閩臺地區,民間通過祭拜「七娘媽」來保佑孩子身體健康,茁壯成長。每到七月初七,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希望得到七娘媽的庇護。

在浙江溫嶺一帶,有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至於為什麼會在浙江溫嶺出現與閩臺相近的習俗,這是因為溫嶺石塘一帶居民,很多都是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徙而來的先民後代。所以,閩南七夕拜「七娘媽」的傳統習俗也一併傳播過來。

4.曬書曬衣

農曆七月七日,正值盛夏,天氣溫度高,雨水少,最適合將書籍衣物拿出來晾曬,可以避免蛀蟲和發黴。所以,在古代,七夕節還有曬衣曬書的傳統習俗。

相傳七月七日是龍王的「曬鱗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民間沾龍王爺的光,將家中棉服衣物和藏書悉數拿出來暴曬。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說的就是七夕曬書曬衣的事情。

到了宋朝時期,文化昌盛,讀書人最喜歡曬書。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記載:「秘書省歲曝書則有會,號曰曝書會,侍從皆集,以爵為位敘。」這說明,宋朝官方秘書省專門組織曝書會,時間一般定在七月初三、初五和初七三天。可以想見,當時的規模一定蔚為壯觀。

當然,除了上述傳統習俗以外,七夕節還有結紮巧姑、玩磨喝樂、姑娘洗髮、結紅頭繩、淨水視影、聽悄悄話、七夕觀星、染指甲、拜床母、拜魁星、拜牛郎、迎仙拜神、七巧貢案、為牛慶生、儲七夕水、遊七姐水、種生求子、乞求姻緣、蘭夜鬥巧、香橋會和接露水等十數種民俗活動。

所以說,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可不單單只有情人節這一個習俗,雖然很多傳統習俗已經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但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還是應該有所了解。畢竟,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您所在的地區有哪些過七夕節的傳統風俗習慣,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古代七夕節的民俗活動,你了解多少?
    早在 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節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七夕節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意義,作為傳統節日的具體載體,各地的民俗活動可以說豐富多彩。可以說,七夕節是在中國農耕文化特有的土壤裡發展起來的。
  • 重拾七夕浪漫詩意傳統 福建民俗博物館舉行七夕系列活動
    東南網記者繆志濤攝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本網記者繆志濤文/圖)為了更好的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弘揚七夕節文化傳統,展現福建地方特色的氣息節日文化。今日下午,福建民俗博物館在三坊七巷行了「星漢璀璨映民俗,七夕同慶鵲橋情」系列活動。  本次活動緊密結合福建民俗博物館的民俗文化特色,以動態展示與靜態展覽有機結合,綜合呈現一場帶有傳統節日特色的「雅集」盛會。
  • 洞頭七夕民俗節 今晚在半屏島舉行
    今天是七夕節,今年的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將在洞頭區半屏島韭菜岙沙灘公園舉辦,屆時市民遊客可體驗獨具海島民間文化特色的民俗盛宴。洞頭七夕民俗活動源自閩南地區的七夕節「作十六」成人禮,不同於全國其他區域的七夕節以「愛情」為主題,洞頭的七夕節歷來以「成人節」為特色。農曆七月初七當天,海島民眾設置七星亭、祭拜七星夫人為孩童祈福,並為年滿16歲的孩童舉行傳統的成人禮,該項特色民俗活動沿襲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 「民間民俗·多彩浙江」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盛大開幕
    「民間民俗·多彩浙江」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盛大開幕2020年08月26日 17:46:0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8月25日,「民間民俗·多彩風情」2020中國·洞頭第十三屆七夕民俗風情節在韭菜岙沙灘舉行。
  • 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很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很隆重,且各地流行的內容花樣多。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漢族民俗活動。又到七夕節,你的朋友圈被各種秀恩愛行為佔領了嗎?很多人都會在七夕忙著約會,但你的過節方式可能不對。
  • 「中國七夕文化之鄉」溫州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開幕
    央廣網溫州8月26日消息(謝夢潔 魏煒 通訊員邵康妍王從華莊海文金向春)8月25日,「民間民俗·多彩浙江」2020中國·洞頭第十三屆七夕民俗風情節在溫州洞頭舉行。這次活動以「祈福 感恩 快樂成長」為主題,設置成人禮儀式、民俗風情晚會、感恩福宴、七夕狂歡節等活動項目,將傳統民間民俗與海島夜遊體驗相結合,進一步凸顯「中國七夕文化之鄉」內涵,展現洞頭七夕特色,傳承保護優秀民俗文化。
  • 七夕節在山西怎麼過?別驚訝,本地人都不一定知道!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在一年所有的節日中,女人們希望把每一個節日都過成情人節,清明節除外。作為全年最多有且僅有一個節日(父親節)可過的男人們,你是否正在被情人節的恐懼所支配?註:單身男本來還有一個光棍節,但電商網站們已把它變成了女人們的「剁手節」。
  • 七夕節是「中國情人節」?我們可能都被忽悠了… | 可讀
    農曆七月初七(8月17日),是傳統的七夕節。大概是由於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加上「浪漫經濟」的因素,這幾年,七夕節多了另外一個稱呼:「中國情人節」,不少人過得不亦樂乎。不過,就傳統民俗來說,七夕跟「情人節」卻毫不搭界,大家可能都被忽悠了……那麼,七夕節到底咋來的?
  • 快來洞頭體驗別樣的海島七夕民俗節
    8月20日下午,記者從洞頭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2020中國洞頭第13屆七夕民俗風情節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今年中國洞頭七夕民俗風情節將於下周二(8月25日)七夕節當天在洞頭區半屏島韭菜岙沙灘公園舉辦,屆時市民遊客將體驗到獨具海島民間文化特色的民俗盛宴。
  • 這個七夕不一般,看明星夫妻如何高難度秀恩愛?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你是否正對TA的禮物滿懷期待?或者正在籌備給TA的驚喜?不過,除了買買買、秀恩愛,七夕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有趣的習俗等待你來發現哦!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農曆七月七,更是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所以在這樣一個特別的節日裡,《有請主角兒》特地邀請了三組明星家庭。讓我們跟著他們一起,感受人間真情,體驗七夕文化!
  • 潮汕出花園習俗與七夕節
    「核心元素」的關係中國的歲時節日立足於傳統的農耕文化,是和物候氣象轉換相適應的。中國各傳統節日均形成了各自的節日主題,如春節的辭舊迎新,清明的緬懷祖先,中秋人月共圓,重陽的長壽健康等等。每個節日的民俗活動圍繞著節日的主題,形成了節日習俗中的「核心元素」。
  • 七夕節,你不知道的冷知識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全民都在討論愛情的話題,本來小編是拒絕寫這期話題的,不過在威脅之下還是要寫出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吃盡了天下的狗糧還要辛勤的工作,苦啊~真的是人在家中坐,糧從天上來!!!可是小編聽過一句俗語「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那豈不是說,他倆天天都在見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呵呵了,天天撒狗糧!其實吧,真正的七夕節並不是咱們想像的那樣,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
  • 古時幾個民俗活動,告訴你「七夕」又稱什麼節?有趣極了
    當秋風吹來陣陣涼意,一個浪漫的節日「七夕」如期而至。說到「七夕」人們立即會想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所以又被現代的人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最早起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到了唐代才逐漸形成一個綜合型的節日。
  • bum熊貓人表情包匯總 專門為了懟人家七夕節秀恩愛的
    bum熊貓人表情包匯總 專門為了懟人家七夕節秀恩愛的時間:2018-11-21 08:22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bum熊貓人表情包匯總專門為了懟人家七夕節秀恩愛的 bum熊貓人表情包匯總!今天突然爆紅的bum表情包,真的是好可愛,也很搞笑。
  • 離七夕還有一個月,傳統民俗裡,怎樣開始為牛郎織女搭鵲橋?
    如今,時間來到了農曆六月,很快我們就會迎來六月初六「天貺節」。離七月初七,七夕節,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七夕節,因為自古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而聞名天下,成為中國傳統情人節。七夕鵲橋,傳說是鳥神受牛郎織女的真摯情感感動,派來喜鵲搭成的橋。民間也會效仿傳說,建造出「人間鵲橋」這是燚燚在公園走過的人間鵲橋喜鵲,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報喜的吉鳥。
  • 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
    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時間:2019-08-06 16:13   來源:閩南網綜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節的風俗習俗有哪些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遠勝於今天。無論皇宮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非常隆重,不同地區也各有趣味,有些民俗流傳至今。
  • 七夕遊園會再現傳統「乞巧」活動
    今天是七夕傳統佳節,頤和園、香山公園、北京植物園等市屬公園打造七夕遊園會,推出文化展覽、互動體驗、特色文創三大類文化活動,遊客不僅可以尋找對生葉植物,參觀「浪漫七夕 忠貞萬牲」主題展覽,感受浪漫節日氣息,還能體驗傳統七夕「乞巧」活動,領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魅力。
  • 七夕也是乞巧節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傳統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 傳統節日七夕節,一「夕」數變,七夕傳說的古今詮釋
    傳統節日伴隨著相關傳說,除了為過節提供一個名義上的理由,也能為節日增加想像的空間。在中國,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節日傳說大概就是五月五端午節的屈原,七夕的牛郎織女,以及中秋的嫦娥奔月傳說了。古代七夕節的由來性別分工,與成年禮的由來七夕早期的傳說,完整的情節出現在南北朝。
  • 學者稱七夕節不是中國愛情節 呼籲勿誤讀傳統
    隨著民間傳說中的經典愛情代表人物牛郎、織女即將「相會」,各地商家為「中國愛情節」商戰硝煙再起。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中國民間古老習俗。相傳,每年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或源於牛郎織女再相會的悽楚動人神話故事,這一節日如今多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或「中國愛情節」。對此多位學者表示,七夕節不是中國愛情節,呼籲請勿誤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