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2020-12-21 三個老頭

農村俗語:農村俗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把自己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用簡單易記的農村俗語的方式,在民間流傳,一直流傳到現在。通常俗語也就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可是每個字眼裡都包含了世態萬象,以及富有人生大哲理。這些都是我們先人,用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放在現代也一樣能給予我們很多警示和參考。這些俗語的範圍也是特別的廣泛,可以說包含我們能面對的所有問題。在農村基本每個老人隨口都能說上幾句俗語來。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幾句農村俗語。

第一句:孝子逢人矮三輩

這句農村俗語,是關於農村喪葬喪事方面,為人子女的一句話。通常在農村,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了,都會有「報喪」的禮節。「報喪」的主要也就是,由去世者的子女(也就是農村人說的「孝子」),披麻戴孝的去通知家裡的親人。而且「孝子」去報喪的時候,報喪者一般都是在被報喪者的院內,是不能進屋子裡面的。直到別人接過"報喪信"後,無論是誰接的「信」也無關接「信」者的輩分,「孝子」都要行躍跪拜之禮。這也就是說的「孝子逢人矮三輩」的原因。

第二:窮不訪親、富不返鄉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說關於貧困與富裕之間的事情。所謂「窮不訪親」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家裡因為很貧窮,這時候最好或者儘量不要去親戚家拜訪,因為你去了別人也會看不起你,而富裕的親戚也會害怕你去他家拜訪,因為怕你去找他們幫忙。所以人貧窮的時候,就要有骨氣,親戚間儘量少走,這時候而是我們應該要努力拼搏。

而「富不返鄉」其實也是前一句的延續,以前在鄉裡面窮的時候,受盡各種冷眼與嘲笑。而當你通過自己努力拼搏後,發家了富裕了,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返鄉。回去了肯定也是以前各種看不起你的親戚朋友來跟你攀親戚,這會讓你感覺到真正的世態炎涼。而如果自己又不會拒絕的話,還讓別人對你各種抱怨。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返鄉

第三句: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

這句話其實也是說關於人身體健康方面的俗語。在農村的「七月半」也被稱之為「鬼節」,在農村還有這樣一句老話「七月半、陰一半、陽一半」其實也就是說這個時節也正是處暑節氣臨近,而這個時候的天氣也開始慢慢的轉涼快了。而對於悶熱的三伏天進入秋季後,往往要"貼秋膘"。也就是說,人們在這個時候要多吃一些肉類的食物。因為過了「七月半」後,我們人的身體也開始慢慢地恢復,身體也變得更強壯。從另一方面來說,七月半也是一個氣節變換的分割線,酷暑炎熱的夏天已經開始轉涼了,這個時候人們也要開始積蓄力量為下半年努力奮鬥了。

這三句俗語就包括了氣節變換、窮與富的炎涼世態、孝子喪葬禮儀這幾個方面。而且這些俗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能見到,同樣說很貼近我們現代的社會間的關係。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我們先人總結出來的經驗。

最後大家對這三句俗語,哪一句夠印象最深刻呢?

相關焦點

  • 農村最常見的幾句諺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什麼意思
    農村最常見的幾句諺語,過了七月半、人如鐵羅漢,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你所知,我們的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的祖先,通過他們一代又一代的經驗,通過簡單的鄉村諺語傳遞到現在。諺語通常只有幾句簡單的話,但每一個詞都包含著是世態萬象,以及豐富的人生哲學。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生活經驗總結,和人生體驗的結晶,有許多俗語說得既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還活潑有趣,合轍押韻。關於節氣和節日的農村俗語也不少,比如「清明曬死柳,一叉打一鬥」等等,說得還是挺有道理的。那麼,俗語:「不怕七月半的鬼,最怕五月端的水」是啥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 農村俗語「霜降打了霜,明年穀滿倉」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霜降打了霜,明年穀滿倉」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現在的季節也是是農村農閒的季節,村裡的左鄰右裡的沒事在家裡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娛樂,聊家常的人也多了。可是農村的一些老人們在陽光的照耀下,卻眉頭緊鎖著,看起來憂心忡忡的。
  • 農村俗語「女人當家、天倒地塌」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女人當家、天倒地塌」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那時文化水平落後的古代,我們的先人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和人生哲理,都通過各樣各樣的農村俗語的形式,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流傳到我們80-90後這一代的時候,大家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 農村俗語「男三女四,光棍無嗣」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男三女四,光棍無嗣」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在農村的鄉間經常能聽到很有意思的農村俗語。尤其是農村的老人,隨口就能溜出一句農村俗語來。這些俗語聽起來就像是打油詩一樣簡單易懂。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那時候人們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人生大道理,通過簡單的幾個字俗語,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有很多的的農村俗語,到現在也一直在流傳著。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家,基本可以隨口就能說出一句俗語來。這些俗語之所以能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裡所包含的道理,一樣適用於現代社會。但隨意社會科學的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說不上幾句俗語來。今天就跟大家聊幾句現在在農村還相當流傳的俗語。
  • 農村俗語「養母大於天、生母小於邊」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養母大於天、生母小於邊」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在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一直在農村流傳著,而這些農村俗語全都是來自我們祖先,通過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經驗。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了深厚了知識,通過幾個簡單又容易讓人記憶的字,一直流傳到現代。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可能會有很多人感到費解這是什麼原因。其實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在農村民間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通常也就是簡單的幾個句,可是就是這簡單的幾個字,卻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大道理和人生哲理。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下半句少有人知
    導讀: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下半句少有人知不管是在以前,狗在農村最為常見,以前人們養狗是為了看家護院,現在養狗更多是當作解悶的寵物來養;在我們那邊更是有」狗來富」的俗語,因此在農村對很多家庭狗真的很重要,但是為什麼會有「添人不添夠」的俗語呢?
  • 農村俗語「富貴眾人合、貧賤親友離」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富貴眾人合、貧賤親友離」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而我們的先人也留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都是我們先人,一代一代用實踐積累下來的經驗。再通過簡單易懂又便於記憶的幾字俗語。
  • 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見」,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是民間的一種傳統文化,是人們經過長時間觀察、思考悟出來的道理或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些俗語雖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其中的道理卻值得我們借鑑。比如農村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見」,這句俗語咋一聽好像有點不搭,卻揭示了「天氣變化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劇烈變化的天氣」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一些老人和孩子深受其害。比如「咋冷還寒」就會造成流感的盛行,尤其是季節交替的時節,一些老人和孩子更容易患病。
  • 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在農村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也廣為人知。這些俗語都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親身經驗總結而來。這些俗語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還能流傳到現代。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裡面,有一些關於古老的民間傳說,通過俗語的形式慢慢的流傳下來,即使到了今天,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來一起聊一聊,看看他到底是不是封建迷信,還是說事實是根據。
  • 農村俗語:「村夫硬如鐵,光棍軟如棉」,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村夫硬如鐵,光棍軟如棉」,啥意思?些長年累月在城市裡居住的人,對於農村的嚮往是比較強烈的,他們想在忙碌的日子裡,抽空回到鄉下,感受來家鄉,農村的風光美,同樣還有人情美。農村裡除了這兩樣美吸引他們之外,還有文化美的存在。那裡出現的文化,並不是像我們在書本上學習的枯燥的知識,而是對人們而言簡單明了的俗語。我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可能會不清楚俗語的意思,但深入去體會之後,便能夠讀到其中的趣味。
  • 農村俗語「寧嫁屠豬佬,不嫁讀書人」,這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寧嫁屠豬佬,不嫁讀書人」,這話啥意思,有道理嗎?在我國的古代,有著近5000年的歷史文化,在這歷史的文化年代中,有很多語言都流傳了下來,農村俗語就是其中一種,雖然這些話歷史悠久,正是因為這些話有流傳下來的價值,所以才會流傳下來。現在還在不少的地方能夠聽到正宗的農村俗語。古代的一些俗語,也代表著當時的文化,把它流傳至今也是大家覺得它有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美女賣笑千金易、壯漢窮途一飯難」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美女賣笑千金易、壯漢窮途一飯難」啥意思?有啥道理?現在社會經濟在快速發展,而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得更緊巴。而在農村生活卻是另一番風景,農村生活節奏慢、在慢生活節奏下心裡的壓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釋放。
  • 俗語「本命年注意啥逢九年齡需低調」老祖宗的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祖宗的這些經驗,也通過簡單的俗語諺語一直流傳在民間,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驗證,能一直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諺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俗語諺語都是非常接地氣的。只是這些俗語簡單幾個字,很多聽起來也有些粗糙,但其中的道理卻一點也不糙。而且農村老人也非常深信這些俗語裡的道理。
  • 農村老人常說「褲帶長壽命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勞動人民們通過日常生活、節氣等方方面面的經驗,總結出了不少通俗易懂的俗語,而在農村裡也一直流傳這這些俗語,讀起來可能有些粗俗,但是撇開這些字面得意思,深究裡邊的含義還是非常有道理。俗語涵蓋的面很廣,各個方面都有 。
  • 古代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去,老祖宗說的啥意思?
    古代俗語:七月中,臘月半,閻王不請自己去,老祖宗說的啥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臘月是一年當中最容易出事的一段時間。首先就是因為快要過年了,每家每戶都忙忙碌碌,為了過年做準備;其次就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臘月是一段比較重要的日子,有很多的避諱,大家也都知道,越害怕發生什麼就越容易發生什麼。在臘月這段時間中會有很多老人沒能挺過年底,其實不僅僅臘月,七月中對於老人來說也是一段非常困難的日子。
  • 農村俗語「嘴上沒毛、做事不牢」到底啥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俗語「嘴上沒毛、做事不牢」到底啥意思?真的有道理嗎?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大家沒有圍在一起閒聊的時候,時不時的都會從口裡冒出出句通俗易懂的農村俗語來。似乎這些農村俗語已經是刻在腦子裡的東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