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8年房改開始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就正式進入了市場化,剛開始的幾年房價並沒有迎來較為明顯的增長,但後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隨著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房價也開始以翻倍增長。
根據58、安居客研究院給出的數據顯示,房價從2000年的2000多元每平方漲到了現在的9000多每平方,足足漲了4倍。當然,這還只是全國均價,如果只算某些區域的話,比如深圳、上海、北京的話,則是漲了20-30倍,讓許多人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實現了財富自由。
當然,房價上漲的同時,使得很多人只能望房興嘆,普通工薪階層想要買套房,不拿出一家人幾十年的積蓄是不行的,買房壓力越來越大眾人皆知。好在國家也開始意識到房價漲得過快,對於底層的剛需家庭來說,有些不太友好。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樓市調控,力圖將過快上漲的樓市拉回到一個平穩合理的環境下。
尤其是在今年,我們可以看到,在各項政策調控下,樓市開始趨於穩定,今年樓市的「金九銀十」沒有了往年的喧囂,光環不再。為此,就有網友問我說,那未來還可以買房投資嗎?房價到2025年,還會有一波上漲嗎?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柴鐸就曾表示,預計在2020和2025年之間還會有一次房價快速上漲,主要是80後和70後人群改善需求性購房,以及00後初次置業需求,但不會像之前漲得那麼猛。
對於這個觀點,我還是比較贊同的。房價還存在上漲空間,但一定要選對城市。未來房價一定是某個特定區域上漲,不可能會全國普遍上漲,那種閉眼買房就能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那關於城市如何選擇呢?對此,有專家表示,這3類城市領漲的可能性比較大。
01
一、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我看來,區域性中心城市包括省會城市、直轄市以及和省會同級別的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基本上每個省都有一個,加上4個直轄市,還有和省會同級別的城市。有人不明白什麼樣的城市是和省會同級別的城市,舉個例子,山東的省會是濟南,但是青島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比濟南差,這樣的城市就可以稱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還有廣東省的深圳、東莞,或者是江蘇省的無錫等城市,都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並且每年人口都在不斷流入,經濟實力強厚,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從長期來看,這些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很強的保值能力。
二、大都市圈。
所謂的大都市圈,就是指特大城市加上周邊的小城市。因為特大城市的輻射能力很強,可以有效的帶動周邊的小城市,畢竟一個特大城市,不可能無限擴大,也無法提供足夠的房子給那麼多人居住,為了緩解中心大城市的交通、資源等壓力,也會慢慢發展周邊的小城市。
舉個例子,比如深圳,很多人來到這裡工作,但面對深圳高昂的房價,根本就買不起,而又不想回老家的情況下,就得想方設法在深圳周邊便宜的地區買個房先居住。所以,這時候大概率會考慮惠州或者東莞,因為未來有地鐵連通深圳,每天惠州生活、深圳工作也未免不可。
也正因如此,周邊的房價必然會被帶動起來。像東莞目前靠近深圳的片區,均價都在2-3萬之間,而惠州大亞灣則是1-2萬。
三、城市群。
城市群不同於我上面說的那兩個,屬於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一般有3個以上大城市構成的區域才能成為城市群。現在比較有潛力的城市群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被認為是發展潛力最大的城市群。
對於城市群,不是讓你們隨著從這些城市群裡面選一個買。而是要找到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購買。比如長三角城市群中,肯定是以上海為首,其次再考慮蘇州、杭州等城市。而珠三角的話,首先肯定是廣州、深圳,其次才是東莞、珠海、佛山等城市。
02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發展,買房邏輯也在發生改變,過去一味追求數量,對於未來不一定適用。關於未來的買房選擇,更多是在於精,在於買對城市。要知道,現在頻頻出現低至幾萬元一套的「白菜價」房,但根本沒人會去買。有些城市,也在漸漸失去流動性,未來大概率會成為白菜房價。
所以,我們要記住,買房的背後,其實是在買一個城市的就業機會、醫療、資源、經濟等附屬價值。價值越好,越有人會願意為你接盤,如果沒啥資源,自己都不願去這個城市居住,別人又憑啥為你接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