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逼著孩子變外向,內向的孩子未來可能更成功

2020-12-21 柏柏育兒漫畫

朋友家的女兒小凡五歲了,雖然已經上幼兒園中班,但是因為性格內向,所以在班裡幾乎沒什麼朋友。為此朋友沒少犯愁,為了讓小凡變得外向開朗,她特意給小凡報了口才班和表演課,可半年下來,小凡還是見人就躲,很少主動去結交朋友。朋友每次說起小凡,都是一臉的無奈,這孩子性格這麼內向,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看到朋友如此執著於給女兒小凡「改造性格」,我忍不住多問了一句,難倒咱們周圍的成功人士都是外向型的嗎?內向的人就沒有發展空間嗎?

其實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寶媽,強制不愛說話、不愛交際的娃問候自己的親友,似乎孩子多說了一句「叔叔好」,這個娃將來就能成為天才一樣。實際上孩子未來成就的高低跟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關係不大,古往今來的能人既有外向健談善於交友的,也有謹慎小心、不善言辭的。決定孩子成就大小的不是性格,而是是否選對了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顧慮,平日孩子太內向,不願意主動和人說話,也不擅長人前表現,這樣的娃長大了,成績再好或許也只是書呆子啊。怎麼可能有過人的成就呢?其實這是父母們多慮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只要選對了路子,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並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成敗。

所有的性格都沒有好壞之分,而且隨著人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性格也會發生變化的。想讓孩子未來更有成就,應該充分發揮孩子自身的優勢,對內向的娃來說,將來從事這幾類工作,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成功。

客服代表

做這一行要求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善於傾聽的性格,而內向的人多數性格柔和、不喜歡和別人爭搶,所以內向的娃將來做客服代表有著先天的優勢。而性格外向的人往往因為客戶的抱怨或者強硬的態度而心生怨懟,導致局面無法收場。

IT精英

這類工作的人員通常都是精英,不僅薪酬高,而且工作環境好,只要腦子夠用,做這一行,基本不需要多說話,更不需要忙於應酬,因為這類人員最主要的就是和電腦打交道。而且不善交往的性格在這個工作中還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為沒有雜念,所以一心投入工作,因為在工作上更容易取得更多的成就。

設計人員

服裝、工程、建築等行業的設計人員,需要的是縝密的思維,不需要過多的話語表達,只要將圖紙設計的足夠完美,並且能夠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領導就會非常認可了。反而是那些整天忙於搞關係、拉人情的工作人員,領導往往不會待見。

書畫大師

書法和畫畫靠的是靈感和手法,跟語言和社交無關,只要孩子在這些方面有深厚的底蘊,未來在這一行業中混口飯吃還是非常容易的。另外書畫類的老師要想做到更好,最要緊的就是能夠忍得住寂寞,沉下心來摸索,而內向的娃更樂意待在這種安靜的氛圍中。

音樂人

性格比較內向的娃通常感情會更敏感細膩,所以若孩子有音樂方面的天賦,可以適當地在這方面培養一下孩子。很多非常出名的音樂人都曾是很內向的孩子,但是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卻是其他人無法超越的。

相關焦點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於是,他們就會對自己孩子內向的性格感到擔憂,害怕孩子會因為不好的性格而吃虧,就會強迫著孩子去交友變得更積極外向一些。但這種做法往往最後的結果都不盡人意,有的孩子甚至會因此而受到傷害,難道性格內向的孩子就真的有問題嗎?其實,我們作為家長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得外向,因為內向同樣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內向的性格同樣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家長們似乎都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內向並非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有點內向的傾向,就會讓孩子開朗一點。但是卻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內向的性格。這也說明了,內向非但不是壞事,在某些方面來說,可能還是好事。
  • 安靜的力量:如何幫助內向的孩子成功?
    這是因為內向的人與外向的人有著不同的神經系統,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對外部刺激敏感的孩子,比如小時候容易踢打、尖叫的嬰兒,很可能長成內向的人。而對環境不太敏感,需要有很多刺激才能做出反應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外向的人。 我們經常能看到:內向的孩子更喜歡自己安靜地畫畫、讀書,或者跟一兩個好朋友玩耍;外向的孩子則更願意加入到人頭湧動的活動中,比如一場喧鬧的生日派對。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孩子本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偏偏家長和老師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識:偏愛能說會道、多才多藝、勇於表現的外向孩子。於是,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特長班佔據了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因為這是好學積極的正能量樣子。因此,很多內向型的孩子不是被強迫去假裝外向,就是被貼上不合群、孤僻、怪孩子的標籤。
  • 親子成長|內向V.S.外向,不同個性的孩子該如何相處?
    活潑大方是外向,害羞膽怯是內向,身為父母的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的是什麼樣的性格呢?內向或是外向其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曾有研究指出:兩歲的孩子的表現若是靦腆害羞與內向,那麼到了十八歲的時候,孩子的個性本質則依然是如此,改變的僅僅只是外在的行事作風。有些父母們認為,外向的孩子較受歡迎也比較容易成功,因此,會想盡辦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外向,卻疏忽了錯誤的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 內向的孩子,未必就不好,這四個特長是他們所獨有的
    前段時間,曾經看到網友們在討論內向的孩子到底好不好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對於內向這個詞都或多或少會存在一定的偏見,覺得孩子內向就是不好,甚至經常會在孩子耳邊絮絮叨叨,讓孩子別整天像個萌油瓶一樣,一句話也沒有。
  • 內向的孩子一定有他們自己的柔光
    一是想「懲罰」一下兒子,二是更想用這個方法逼迫孩子與他人交流,鍛鍊一下兒子。沒想到,鍛鍊沒成功,小旭被嚇得反而更膽小了。 孩子內向或外向,雖然後天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仍很難超越基因所劃定的框架。內向和外向都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 能定性的只有我們給這些性格貼上的標籤。
  • 內向不是缺點,家長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內向的人不是不愛講話,而是更偏重於思考。作者:綿糖媽媽關於孩子內向外向的話題討論很多,不少家長都認為孩子內向不好,應該讓孩子變得更加外向活潑一些。其實性格是天生決定的,孩子無法決定自己是內向還是外向。所以家長沒有必要覺得孩子內向是缺點,也許孩子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的情感相對來說也要更豐富一些,可能有的時候會顯得有些敏感,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這些特點,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感情。
  • 內向者比外向者更易成功,因為內向者具有這8個特質,你內向嗎?
    在這樣一個社交至上的大環境下,大家似乎都愛外向的人,做一個內向者常常倍感壓力,甚至覺得很不好意思。其實,內向不是缺陷,是同樣值得欣賞與讚揚的。在現實生活中,說起成功人士,大多是像馬雲那樣能言善辯,面對大眾款款而談的,在大多數人眼中外向的人似乎比內向的人更容易成功。
  • 內向者一定要變得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通過社交來積累人脈,無法滔滔不絕地向別人推銷某種商品、某個觀點;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呼朋喚友來找樂子,覺得自己不夠自信、陽光、活潑,你大概會得出結論,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把內向當做貶義詞,似乎只要是內向的人,或多或少都得做出點改變,努力變得外向,來適應社會。內向的人真的就有問題嗎?
  • 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家長要如何正確引導?
    可兒子的表現總是讓小雙很沒有面子,孩子不但不回應的提議,還會躲到媽媽的身後去。小雙作為媽媽真是傷透了腦筋,面對這樣一個膽小內向的娃,自己應該怎麼辦呢?在人群中,內向、外向,始終一直被成人世界所誤解,以為這是性格的問題。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
  • 《內向心理學》:成功不只屬於外向者,內向者也有不可取代的卓越
    下面我們就從西爾維亞·洛肯《內向心理學》中的三個方面,闡述成功不只偏向外向者,在這個外向的世界裡,內向者依然能用自己不可取代的優勢,展現自己的卓越,獲得成功。01.②.這個世界,沒有人是完美的,內向者有典型的優勢,也就有典型的障礙認清優勢和障礙,就更能明確,每種優勢都有其反面,都可能隱含特有的陷阱,妨礙自身的發展;而每種障礙則是內心需求的引路人,指引著人們塑造每個人的獨特風格。
  • 家長跟老師反饋孩子太內向,希望能改,但是內向真的就不好嗎?
    但是每個老師都可能遇到這樣一些家長,他們的孩子很乖巧,在學校也不搗亂,學習成績也很好,但家長還是不滿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所以很多家長都會問老師:「我家孩子膽小,性格內向,你平時多給他說下,讓她不要害怕。」或者說:「老師,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一天到晚話也不多,以後出社會肯定會吃虧的。」
  • 《內向高敏者》:內向者的12項優勢助力他們在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這是一個外向的世界,大家普遍會覺得性格外向比較吃得開;但很多中國人如果誠實地做自我評價的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麼,內向的人如何在外向的世界裡自在生活呢?他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追蹤一群孩子到21世紀,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那些內向、謙虛、靦腆的孩子在同伴中非常受歡迎,也是老師們很喜歡的學生;但是到了2000年之後,這些孩子突然就「失寵」了,外向的孩子開始更加受歡迎。這個結果如果放在大的社會環境中就會發現,其實是非常合乎實際情況的一個結果。
  • 《內向心理學》②:不同性格的孩子,怎樣在其個性基礎上得到發展
    她認為,在溝通與人格發展方面,內向與外向的孩子,各有其特殊的需求,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們在個性基礎上得到發展。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人一旦有了孩子,就有責任充分了解內向者與外向者的需求,從而妥善地培養孩子。
  • 孩子性格內向不好?讓科學來告訴你答案
    有人認為孤僻、靦腆是內向的代名詞、沉默寡言是內向的顯性特徵、默默無聞是內向的低調表現......有人認為熱情、活力是外向的判定標準、滔滔不絕是外向的必備技能、篤定沉穩是外向的競爭優勢......>內向,只是希望內心更平靜,能更清醒地做決定。
  • 內向?外向?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性格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外向的人偏向於能說會道,善於交際;內向的人就不善表達,羞於展現自己。人們常說,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真的是這樣嗎?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受什麼因素影響?在生理層面,內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系統的差異。多巴胺能給人短暫而強烈的愉悅感,讓人更熱情衝動,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則更為溫和持久,讓人體驗到放鬆和滿足。多巴胺是大腦釋放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會促使人去尋找外部的獎勵、刺激。而乙醯膽鹼系統的激活則會讓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緒體驗。
  • 耶魯大學:內向的孩子更聰明!就看你會不會發揮他的「思維深度」
    簡單說,如果外向的孩子通過「說出來」達到放鬆的目的,內向的孩子通過「單獨待一會兒」來給內心的力量充電。當外向的孩子回到家後大聲抱怨「今天作業太多了,我永遠也做不完了!」的時候,內向的孩子只會焦慮呆坐在桌前。
  • 想撕掉孩子的「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開朗孩子
    孩子從外向到內向的轉變,越來越內向的性格,都離不開「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們重拾自信,撕掉「內向」標籤,提高「自我效能感」很有必要。一、什麼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 這個社會對內向的人到底可以有多大偏見
    內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辭,為人和平踏實,不容易快速與他人找到共同話題,建立友誼因此在生活中顯得格外安靜,只有與興趣相投的人相處才能打開話匣子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喜歡安靜、喜歡獨處、自省和思考很多人把內向視做一個貶義詞,看成是人格的缺點,對內向的人也帶有一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