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朋塘村,是一個坐落在綠水青山中的小村莊。臨近中午,貧困戶周芳加快了手上的動作。早上是採摘西洋菜的最佳時機,沒有黃葉,摘下就能通過驗收,下午溫度一升高菜葉容易黃。
家中有三個孩子在讀書,女兒即將高考,周芳將孩子們的學費、生活費都寄托在這一把把西洋菜上。
眼前這500畝標準化旱地西洋菜田對朋塘村村民來說是一片希望的田野。110個家門口的工作崗位,讓貧困戶「出門即上崗、農民變工人」,人均每天可以收入120—300元。同時,西洋菜地還帶來了土地流轉款收入、基地務工收入、承包基地種植收入,實現了「一畝地三次增收」,讓脫貧路上的鄉親們邁進了一大步。
日子好了,鄉村美了。廣州市黃埔區與當地黨委、政府合力,村村道路實現硬底化,舊村改造穩步推進。黃埔區應急管理局派駐陽山縣青蓮鎮朋塘村扶貧第一書記陳明峰透露,他帶頭設立了高考獎學金,讓考上大學的貧困戶孩子不必為學費和生活費擔憂,幫助孩子走出朋塘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家門口「上班」
一年「摘」出3萬元
5月,西洋菜迎來長勢最好的季節。
凌晨四點多,周芳就來到地裡幹活。前一天晚上,村委會主任通知她,今天有幾畝西洋菜可以收了,早點過來。
「摘菜是計件工資,來得越早摘得越多。趕上好天氣,打一天工相當於幾天的量,所以儘量來早一點。」周芳說。
採摘的西洋菜按照0.6元/斤計算,採摘多者每天可採摘五百斤、少者二百多斤,每天務工收入120—300元。在家的婦女可根據家庭情況合理安排時間到西洋菜基地幹活,照顧家庭之餘還獲得增收。
在旱地西洋菜基地引入之前,周芳常常陷入兩難。丈夫靠上山採藥為生,收入十分不穩定,而她種菜養雞,收入也很少,家庭經常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正在讀書的孩子花銷不小,又要照顧,周芳無法走遠打工補貼家用,照顧孩子與外出務工難以兼顧。
陳明峰來到朋塘村後發現,這是不少貧困戶面臨的共性問題。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是村裡的富餘勞動力,但缺少家門口的工作機會。
當時,陽山縣西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陽農業」)正在為供港旱地西洋菜種植基地項目尋找良田。朋塘村處於海拔400—700米的半山地,氣溫在零下2℃至零上35℃,水源充足,正適合喜低溫的西洋菜生長。
一開始,把水稻改種成西洋菜,部分村民並不同意,對此,朋塘村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村委會主任李全有以身作則,帶頭認領了11畝西洋菜。
如今,這500畝蔬菜基地,每月產出25萬斤蔬菜。村裡的日子也發生了改變。
「因為就在村裡,上午採摘完菜後,中午還能回去給孩子做午飯,這個工作能賺錢也能照顧家庭。」忙活一上午後,周芳交了菜,從承包戶那裡領到了120元工錢。
全村62戶貧困戶中,有18戶在蔬菜基地務工,給像周芳這樣無法離開家鄉去城裡打工的人,創造了就地脫貧的機會。去年一年,周芳憑自己的雙手,在西洋菜地裡「摘」出了近3萬元的收入。目前,朋塘西洋菜種植基地直接創造就業崗位近110個。李全有算了一筆帳,他承包的11畝菜田,去年一年僅人工費就支付了14萬元。
一畝地三筆收入全村都有收益
陽山縣位處清遠市「三連一陽」(連州、連山、連陽、陽山)地區最北端,這裡的氣候特別有利於發展蔬菜種植,「連州菜心」是廣東人最喜歡的蔬菜之一。與菜心相比,西洋菜經濟性更強。
「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是一種多方共贏的合作模式,貧困戶承包是免除了承包費的。」西陽農業相關負責人說,500畝菜地的平整、水利建設、播種、施肥、生產技術支持和產品統一收購完全由公司投入。村民根據自身經營能力,自願承包菜田。承包戶初期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而是待蔬菜收割後賣給公司,公司再扣除蔬菜的灌溉、施肥等成本,將剩餘的錢支付給承包戶;承包戶再支付工錢給摘菜的農民。此外,公司還按照600元/畝·年支付給徵地農戶土地租金。
「我們全村都有收益。」在李全有看來,從種植到銷售,每畝西洋菜為朋塘村增加了三筆收入:第一筆是土地流轉款收入,即一畝土地每年600元的租金;第二筆是基地務工收入,如周芳賺的採摘費;第三筆是承包基地種植收入,即售賣西洋菜賺得的收入。
一棵小小的旱地西洋菜,在這個流轉過程中,讓農業公司、承包戶、徵地戶、摘菜者都獲得了豐厚回報。
陳明峰說:「即便是精準脫貧攻堅期結束,扶貧工作隊撤走了,這個蔬菜基地還可以長期給當地提供穩定的經濟產值。」據透露,第二期西洋菜基地扶貧項目已在進行,接下來將再整合近300畝土地,帶動更多鄉親走上致富路。
考上大學像西洋菜一樣走出大山
午飯時間,周芳來村委喊陳明峰到她家去吃飯。原來,周芳的二女兒再過兩個月就要參加高考。這段時間,陳明峰有空就會去給她輔導功課。
「朋塘村十年沒有出大學生了,今年很有可能在她家考出一個。」陳明峰高興地介紹,周芳的二女兒在陽山中學,成績很不錯,今年高考很有希望。
在陳明峰的辦公室裡,有一面牆上貼滿了便利貼。按照自然村,記錄了每位貧困戶的家庭狀況和困難,還標註了困難等級。在周芳一家的檔案上,三個孩子在讀,家有高考生被特別標註出來。陳明峰透露,去年來到朋塘村駐村,第一件事就是打聽村裡有幾個孩子在讀書、今年有多少孩子要高考。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針對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點對點的指導。
而在陳明峰的辦公室外,則貼了一張公告:「為鼓勵朋塘學子奮發向上,現由中山醫田徑隊捐設朋塘高考成績優秀獎學金。建檔立卡考生,本科獎勵3000元,專科獎勵2000元;非建檔立卡考生,本科獎勵2000元,專科獎勵1000元。」
這筆獎學金,是陳明峰發動自己當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的同學共同設立的。他坦言:「扶貧扶出了真感情。我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同學們都非常支持。總共捐了一萬多元,其中8000元用來做獎學金,剩下的都用來幫村民修補遮陽棚和房子了。」
今年疫情期間,陳明峰發了一條朋友圈,介紹了當地孩子們沒有條件在家上網課的窘境,引發了多方參與愛心接力,最終把70臺電腦設備送到了孩子們的手中。
「歡迎來到朋塘村,更歡迎來給孩子們上課。」陳明峰表示,獎學金的設立已經鼓勵孩子們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此前所有的家長都認為自家上小學的孩子不可能考上80分,而最近的一次全縣考試,十餘人的班級裡已經有兩三位學生考到80分以上。
在朋塘村工作一年,最讓陳明峰欣慰的是,今年村裡的一位孤兒即將參加工作。「孩子讀完中專,在佛山一汽大眾實習,7月就可以轉正正式上班了。他終於走出了大山,未來的人生就在城市裡了。」
攻堅亮點
為推進精準扶貧、增加貧困戶收入,朋塘村引入西洋菜種植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農業經濟,村民每年可拿到地租、有勞動力的貧困村民可到基地務工增收、承包戶可獲得承包基地種植收入,探索出了「一地三增收」讓利於村民模式,使在家農戶可在照顧家庭之餘還獲得增收。由於扶貧成效顯著,朋塘西洋菜種植基地項目獲得市級科技精準脫貧示範基地稱號。
朋塘村脫貧攻堅成績單
◎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2017年的4300元增長到2019年的12560元。
◎全村62戶貧困戶156人於2019年11月全部脫貧,朋塘村脫貧出列。
◎扶貧資金推動了道路、水利的完善,吸引4戶村民回鄉創業,種桑養蠶年產值20萬元,養殖豬牛年產值50萬元。
◎朋塘旱地西洋菜種植基地項目採取手工採摘生產,直接創造就業崗位近110個,基本由本村在家勞動力就業。該村有18戶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戶年平均增收約3萬元,2019年該基地共發放務工費280萬元。
◎為解決旱季缺水問題,投入15萬元打井告別了困擾多年的「吃水難」。
◎對接聯繫中山大學醫學院設立貧困戶學生高考獎學金並建立醫療諮詢隊,對接聯繫深圳風溼病專科醫院曾惠瓊醫生設立巖背小學獎學金。
南方日報記者 陳思勤 傅鵬 段燦
通訊員 曾妮 徐潔芹
發自清遠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