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角度認識哈達瑜伽(一) 以苦行徵服心
有種瑜伽稱為「行瑜伽」,其意是指「一整套施行、實踐瑜伽的修煉方式」。任何瑜伽的行徑都是行瑜伽,完整的行徑包括新的實踐,可能是在履行咒語、靜坐、言語、體位或某些道德標準。瑜伽最主要的典籍《瑜伽經》,在第二篇開宗明義的第一條經句就是在定義「行瑜伽」,在行瑜伽的定義中,第一個構成要素即是「苦行」(tapas)。
苦行是刻苦而行,專注於實踐,以極專注的心念趨向目標而從事於某種活動,需要些微出汗、些微出力。梵語「tapas」原本意指「發熱」、「加熱」,所以,任何的修煉都應該要有些苦行的因素在內。《瑜伽經》的作者帕坦伽利在經文中並未使用「hatha」這個字眼,他所用的字是「tapas」,意謂修煉要有熱度及高度專注,乃至於到發出微汗的地步,盡一己最大的努力。
在《瑜伽經》中的另一個段落,苦行被列為五個niyama(五條必須遵行的行為準則)的第三條,在所謂「八肢瑜伽」所謂八階修煉中,niyama是第二階。苦行不一定是要人以地為床或在荒漠中斷食,它只是要求你全力以赴,高度集中於某一個目標,注意力放在面前的某件事上,再稍微多驅策自己一點,比昨天再多向前邁出一步,這就是苦行。沒有苦行就不能淨化。
修煉過哈達瑜伽的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練習體位時,由於極度專注以至於覺知身體所用到的每一寸肌肉。每當驅策自己重複去做某件事,不論是哈達瑜伽的某一個體位,或重複唱誦、意持某一個咒語,甚或僅僅重複某件要記住的東西,都需要集中心力,直到那個動作或程序已經深深地進入你的下意識之中,否則,你做起來就仍然還是造作,不是自然的,它仍然和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是分離的。
這就像剛學開車的人,要非常留心地去操作換擋、剎車、踩油門、移開腳、注意看這裡、望那裡,要做的事很多,非常慌亂。但是在不斷練習、練習、再練習之後,開車就變成一種本能似的活動,對於自己的每一個動作,就可以完全不必費心地去注意了。
又如你剛搬新家,第一天開車回家時必須特別留心回家的街道路線。第二天,你仍然需要刻意去記住路線。但到了第三天或第四天,你下班回家,一不留心居然又開回到舊家的路上,這是因為習慣在作祟的緣故。要過了一陣子之後,你自然便能不假思索地開回到新家。
所以,苦行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對於某件事重複地去做、專注地去做,一直做到這個事成為自己內心深層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部分。去從事苦行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堅強,籍由令人感到些許不悅的活動,來克服我們對於苦和樂的分別執著心,而達到淨化的效果。
又例如你決心明天早上六點起床,以後每天早上都六點起床,有的人覺得自己辦不到。你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了四天、四十天、四個月、四年、四十年,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有能力做到。只要重複地去做,你就能證明自己的心有那個能力。
這就是一種淨化的過程,心不再慵懶,不再有玩忽的態度。只要重複地去做,能稍微「使點勁」(即hatha此字的本意),你就能改變心的慣性。心原本會睡到早上八點、十點,乃至中午,在重複早起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打破了心的慣性。現在六點變成了正常、自然的起床時間,於是,心得到某種淨化,揚棄了某種不好的習慣,等你到了如此淨化的程度,能克服心中慵懶的、原本不淨的部分,你會自問:「現在我的下一步是什麼?」你就會為自己設立下一個小目標,例如徵服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