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結盟」?

2021-02-15 星火智庫

作者:易軍評

本文授權轉載自:易評天下(ID:yptx2035)

美媒原文報導截圖

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係劍拔弩張甚至達到軍事衝突的程度,中美關係開啟了正常化進程。直至冷戰結束,中美蘇保持了較為經典的戰略三角關係,這個關係裡的每一方都同時與兩個能夠獨立作出決策的大國打交道,任何一方與其他一方關係的改善或惡化都會對第三方產生直接影響。當時這種戰略三角使中國獲得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時過境遷,隨著美國正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俄關係形態也發生重要變化,一個基本現實是中俄兩國在涉及美國的重大問題上彼此抱團。實際上,很多外交政策專家都相信中俄之間的「反美聯盟」正在興起。那麼中俄事實上真的存在聯盟可能嗎?近日,美國學者Leon Aron在「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網站發文稱,基於經濟、外交政策和地理三大原因,中俄聯盟的看法被誇大了。Leon Aron是美國企業研究所俄羅斯中心主任,曾長駐莫斯科。

易評君原文翻譯,以供參考:

冷戰時期中蘇邊境劍拔弩張的情形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記憶,中俄高等級的合作關係使雙方可能存在「反美聯盟」被反覆提及。經過仔細研究,中俄經濟,外交政策和軍事合作不太令人印象深刻,兩國歷史上的關係令人擔憂,雙方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截然不同的作用,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使中俄目標存在分歧。簡而言之,中俄聯盟的可能性被誇大了。

經濟現實

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正在迅速擴大,一些專家將這些進步視為兩國關係日益密切的證據。事實上中俄2018年雙邊貿易總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創下新紀錄,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至少15%。然而,人們仍需謹慎看待經濟合作對中俄關係的貢獻,兩國雙邊貿易規模和結構不對稱:儘管中國是俄羅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歐盟),也是俄羅斯的最大進出口合作夥伴,但對於中國而言,俄羅斯市場充其量只是二流。俄羅斯在中國出口中排名第十,在進口或貿易總額方面連前十都沒能進入。

貿易結構同樣存在不平衡。原材料佔俄羅斯對華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特別是原油,木材和煤炭。中國對俄出口商品有45%為生活消費品,有38%為電子和機械產品。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將在今年完工,俄方未來30年向中國出口價值40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將會進一步擴大兩國貿易結構的失衡。這種交換性質與馬克思和列寧對殖民地貿易的描述非常接近,當一個國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原料附屬地,雙方很少能結盟。

俄羅斯和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投資方面的努力看起來並不像兩個熱切的盟友之間的合作。即使因克裡米亞事件遭遇美國和歐盟制裁,俄羅斯宣布加速「向東方轉移」(pivot to the east),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也不超過240億美元。同一時期,中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投資了1480億美元(僅奈及利亞就有310億美元),在南美投資了880億美元(僅在巴西就有340億美元)。中俄兩國於2009年籤署遠東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合作計劃,該倡議包括91個聯合投資項目。六年裡中國投資了11個項目而其餘被延遲,用俄方學者的話說,「雙方遇到了官僚主義的麻煩。」

俄羅斯通過西伯利亞油氣管道預計每年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是邁向經濟相互依存的重要一步。但對中國而言,能源管道不過是能源進口多樣化戰略的一環。2017年,中國進口超過9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卡達和土庫曼斯坦。

木材、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對華主要原材料出口產品

外交政策摩擦

俄羅斯和中國的外交政策幾乎不受貿易關係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兩國願意在反對美國霸權地位方面攜手合作,中俄都倡導多極世界,並抵制美國在本國周邊地區製造威脅。然而,遠離全球視野,從更接近彼此的歐亞大陸來看,這兩個國家幾乎沒有一致。他們挖掘彼此「勢力範圍」,爭奪對方的夥伴,並為彼此經濟和地緣政治提供支持。

中國未能在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的問題上支持俄羅斯。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結束後,中國拒絕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中國反對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奪取克裡米亞的決議,但沒有行使否決權。在另一個領域,中國選擇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哈薩克斯坦是前蘇聯在中亞最大的加盟共和國,與俄羅斯共享世界上第二長的邊界(在超過6800公裡的邊界上俄哈兩國幾乎不設防),該國也是中亞地區俄羅斯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中俄後來同意「協調俄方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之間的合作」,現實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完工,而囿於融資和談判問題,許多俄羅斯主導的項目停滯不前。

就俄羅斯而言,俄方定期與中國的昔日宿敵——日本就北方四島問題「調情」(flirt),這一問題仍是俄日締結和平條約的主要障礙。在最近一輪互動中,俄羅斯提出願意歸還齒舞、色丹兩座小型島嶼來徹底實現雙方關係正常化,這可能會讓中國感到憤慨。俄羅斯還在上合組織內部製造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上海合作組織是中俄「雙核驅動」的國際組織,旨在促進成員之間的經濟和安全合作。俄羅斯邀請中國競爭的對手印度加入,中國則邀請印度的競爭對手巴基斯坦加入。

解放軍參加俄軍東方-2018大型軍演

中俄軍事合作往往被視為兩國關係密切的證據。但現實是,俄羅斯已向中國出售了最新版本的S-400先進防空飛彈系統,但印度,卡達,沙特和土耳其也購買了同樣的武器。中國是第一個購買蘇-35戰鬥機的國家,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印尼籤訂了採購11架蘇-35的合同,埃及計劃購買數十架,印度未來有可能採購114架。從2013年到2017年,俄羅斯武器出口的35%流向印度,而中國僅佔12%。

在去年的東方-2018軍演中,俄羅斯派出了近10萬名士兵和1000架飛機;中國派遣了3200名士兵和6架飛機。俄方學者認為,中國被邀請參與其中主要為了減輕中方對於俄軍在兩國邊境附近如此大規模演習的擔憂。早在2015年,俄羅斯引入網際網路技術之時,經過一系列內部磋商,克裡姆林宮決定從電信巨頭華為購買數據存儲和伺服器,但這一合作後來被俄方取消。

真實的中俄合作

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真實且密切的,但它還不足以克服深層障礙實現結盟。俄學者用「地理和歷史」來形容比較恰當,它指的是看似簡單的事物實際上非常複雜。歷史和地理因素阻礙了兩個歐亞巨人之間的密切聯繫。中俄邊界長度超過4000公裡,其中大部分由俄羅斯帝國強加給南方鄰國。

兩國經濟上顯著的結構差異強化了這種障礙,中俄在當前世界經濟秩序中持有不同利害關係。俄羅斯對世界經濟的融入集中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這種非常有限的融入使其主要從政治方面考慮對西方的關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俄羅斯七倍,對外出口包括先進的通信技術,手機,電腦和汽車。中國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額至少是其俄羅斯的五倍,由於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互依賴程度更高,中國在處理對美國問題上更加審慎。中國不太可能被動追隨,加入俄羅斯主導的反西方活動。

1969年秋天,當我在莫斯科生活時有傳聞稱,阿列克謝·柯西金離開越南返程時曾在北京機場停留三個小時,與中國代表進行短暫會談。當中國代表擁抱他時,柯西金退縮說:「這還不成熟。」柯西金的婉拒似乎仍然適用於今天,簡而言之,中俄聯盟為時過早。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星火智庫官網

相關焦點

  • 張文木:中俄結盟的限度、目標和意義
    一、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石是「獨立自主」而非『不結盟「 近期,關於中俄結盟的聲音,在媒體上時有反映,這是由於人們意識到中俄兩國越來越多地面臨共同的戰略壓力。也有人根據2011年9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1]的提法,認為中國奉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而中俄結盟的構想違背了這一政策。這其實是對中國外交政策的一種誤讀。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政府奉行的是「獨立自主」而不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正因此,中國當時並沒有參加尼赫魯、狄托等發起的「不結盟運動」。
  • 「中俄結盟」,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中俄不再掩飾自己的作戰對象和聯合的戰略目的,這是「中俄準結盟」達到了新的高度,在準軍事行動中的直接體現。 ▼資料圖:中俄兩國海軍陸戰隊員結下深厚友誼。中俄兩國,正在研究未來軍事政治聯盟的形式,但不會像北約那樣成立形式和法律上的正式組織。中俄兩國已經是準政治和經濟結盟,這已經是存在的事實。▼兩國元首已經在國際場合多次宣示:中俄兩國未結盟,但勝似結盟。但從目前的局勢發展來看,中俄兩國的結盟形勢,恐怕要「更上一層樓」。
  • 我支持中俄建立軍事同盟,對中俄有四點好處,符合中俄的戰略需求
    近日,據媒體報導,俄總統普京近期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表示,中俄有可能建立軍事聯盟,他還表示目前中俄的戰略互信度非常強,已經到了無需軍事同盟的地步。於是,網絡上中俄輿論紛紛探討中俄結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大體也保持三種意見:一種是中俄應該結盟,因為中俄有強烈的結盟戰略需求。二是中俄不應該結盟。
  • 趙華勝:中俄應否結盟?
    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趙華勝日前在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官網(https://russiancouncil.ru/en/)以英文和俄文發表題為「中俄應否結盟
  • 中俄結盟?扒光戰鬥民族的底褲瞧瞧再說
    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總有人不時將中俄結盟論拋出來
  • 中俄為何不結盟?歷史上有哪些我們不能忘記的教訓?
    國家之間,利益為先,結盟只是一個形式,並不能改變兩國關係的實質要弄明白中俄為何不結盟,首先就要從「結盟」這件事,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來說起。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結盟就是國家之間交朋友的方式之一,是區分「自己人」和「外人」的一種手段。
  • 中俄會結成軍事聯盟嗎?
    在烏克蘭問題上,中國對俄羅斯給予了政治支持,而在南海問題上,俄羅斯又給予了中國政治支持,當前這種支持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俄羅斯高等經濟學校研究性大學東方學院院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認為:「俄中兩國目前正在研究未來軍事政治聯盟的形式。但不會像北約那樣成立形式和法律上的正式組織。」
  • 中俄關係70年:回顧與展望
    中俄關係70年,經歷了從結盟到對抗再到正常化、關係持續深化的曲折歷程。新俄羅斯時期,兩國關係持續穩定,步步攀升,不僅為兩國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而且為新型國家關係的構建樹立了榜樣。從對中俄關係發展歷程的回顧可以得出一系列重要啟迪。歷史證明,中俄兩大國和則兩利,鬥則兩傷。
  • 美國吹牛逼稱能同時打贏中俄兩場戰爭!網友們怎麼看?
    四、若繼續耀武揚威中俄結盟是美國的夢魘。當然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雖然美國正在處於衰落期,這個衰落過程與美國的戰略政策是關係密切的。但美國能夠同時打贏與中俄的兩場戰爭是夢想,繼續領導世界一百年也是黃粱美夢。
  • 不排除建立中俄軍事同盟!普京表態引爆世界輿論,中國外交部回應
    「無與倫比」的軍事同盟,若是如此那麼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的軍事優勢會被嚴重削弱,等同於中俄聯手重新塑造了當今的世界格局。 相比於理想派媒體熱衷於討論中俄建立軍事同盟之後會怎樣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話題,現實派媒體更願意知道中國會如何回應普京的結盟表態,畢竟中俄建立軍事同盟並不是俄羅斯一廂情願就可以的問題,而是還要取決於中國的意願和態度。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早已經承諾奉行不結盟政策,現實派媒體想更迫切的知道中國會不會借普京的橄欖枝突破不結盟承諾。
  • 「美國是時候與印度結盟了」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0月25日發表題為《美國應與印度正式結盟》的文章,作者系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利和美國參議院印度問題委員會副主席邁克
  • 一文看懂中俄關係!
    最後是軍事,中俄雖無軍事同盟,但實質上沒啥區別,不籤協議只是為了保持政策的靈活性,正如普京所說:「中俄沒有軍事結盟是因為目前缺乏必要性,從願望上講,中俄不排除軍事結盟的可能。」中俄加起來有320萬現役部隊,200萬以上的預備役部隊,遠超美國的140萬;中俄加起來有7000多枚核彈頭,超過美國的6000枚;中俄的坦克和戰艦之和更是美國的3倍。中俄在安全領域面臨共同的敵人,任何一國的崩潰都是另一國崩潰的前奏,所以中俄具有相當程度的共生關係,用唇亡齒寒來形容毫不為過,如果看完這些你還覺得中俄關係不夠鐵,那就接著往下看。
  • 剛剛,中俄聯手宣布重磅消息,無人可擋,劍指美國!
    中俄聯手更是無人可擋,必能將美國的霸權徹底的打破!一、中俄宣布海上聯合演習昨日(4月26日)下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俄兩軍計劃於年內在我國青島附近海域舉行「海上聯合-2018」聯演。
  • 中俄會建立軍事同盟?普京說得很在理 中方回應耐人尋味
    近年來,「中俄軍事同盟」一直是兩國民眾,甚至是國際社會所關心的話題。中國國內不少人希望中俄能夠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抗美國全球霸權體系的緊逼。
  • 媾和二十年,美印正式結盟,一個更大的包圍圈正向中國襲來
    美印2+2會談美印之間的軍事合作,源起於2002年的《一般性軍事信息安全協定》(GSOMIA),通常認為這是他國與美國結盟所需籤署的三大基礎協議之一,剩下兩個分別是《後勤交流裝備備忘錄協定》(LEMOA)和《通信兼容與安全協議》(COMCASA)。
  • 美國人如夢初醒:繼續「一挑二」,只會把中俄「逼到一起」
    當然,德彼特也認為,中俄之間的友好往來,目前還不能支撐兩個大國在短期內建立正式聯盟,因為聯盟將預示著要承擔共同的防禦義務,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中俄認為結盟符合他們的利益。德彼特警告說,美國需要對其「大戰略」進行更加明確的認真研究,否則今天看起來不太可能的「中俄反美聯盟」明天可能會成為現實。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中俄關係,就會發現有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那就是隨著中俄關係的鞏固和步步深入,有關中俄關係中美國因素的議論,不論在中國、在俄羅斯、還是在西方,都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多。
  • 事實已證明,美日印澳建四國聯盟,只會促中俄更多軍事合作
    對於建立「中俄軍事同盟」的建議,中國可能不會接受,因為中國是一個不結盟國家,不會和任何國家結盟,但涉及到共同利益,中國會加強與某個國家進行合作。中俄就是這樣做的。中俄雖然沒有表面上的盟友關係,但兩國之間的軍事和政治等領域上的合作,早就觸及雙方的核心領域。例如,中國派遣軍隊參加俄羅斯最機密的「東方」戰略演習,俄羅斯幫助中國建立更加可靠的反導體系等等。近年來,中國和俄羅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多次在聯合國上聯手應對。中俄雙方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實際上遠比美國和盟友之間的「同盟關係」更加密切,中俄默契配合,一樣能夠挫敗美國及其盟友的任何挑釁。
  • 陳開科:中俄關係史上的五條路
    中俄關係史上存在對中俄兩國歷史發展及中俄兩國關係產生巨大影響的五條路,它們是絲綢之路、毛皮之路、茶葉之路、西伯利亞大鐵路-中東路和二戰時期的中蘇生命交通線。這五條路如同蛛網連接著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俄羅斯和中國,對俄羅斯、中國本身的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 美印「戰略擁抱」結盟在即
    這三個被印度媒體稱之為美印軍事合作「三駕馬車」的協議,已為美印軍事結盟奠定了基礎。為何這麼說,理由有三:任何軍事協議,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缺乏信任,不可能有實質合作。近年,美印軍事合作已明顯加速,結盟是遲早的事。例如,兩國就LEMOA協議的談判,花費了近10年的時間,而BECA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顯示美印越來越需要彼此合作,而且具有緊迫性、務實性。特別是在中印邊界對峙之際,美印軍事聯繫明顯加快。
  • 頭條 俄媒稱中俄軍事合作「嚇著」美國 美報告稱兩國離結盟仍遠
    俄羅斯《消息報》近日發表題為《俄中軍事合作嚇著華盛頓》的報導稱,美國國會一份關於俄中軍事關係的報告認為,莫斯科與北京正在國防和軍事技術領域開展前所未有的積極合作,這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但兩國離正式結盟還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