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軍評
本文授權轉載自:易評天下(ID:yptx2035)
美媒原文報導截圖
上世紀60年代末隨著中蘇關係劍拔弩張甚至達到軍事衝突的程度,中美關係開啟了正常化進程。直至冷戰結束,中美蘇保持了較為經典的戰略三角關係,這個關係裡的每一方都同時與兩個能夠獨立作出決策的大國打交道,任何一方與其他一方關係的改善或惡化都會對第三方產生直接影響。當時這種戰略三角使中國獲得了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時過境遷,隨著美國正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中美俄關係形態也發生重要變化,一個基本現實是中俄兩國在涉及美國的重大問題上彼此抱團。實際上,很多外交政策專家都相信中俄之間的「反美聯盟」正在興起。那麼中俄事實上真的存在聯盟可能嗎?近日,美國學者Leon Aron在「外交事務」(foreignaffairs)網站發文稱,基於經濟、外交政策和地理三大原因,中俄聯盟的看法被誇大了。Leon Aron是美國企業研究所俄羅斯中心主任,曾長駐莫斯科。
易評君原文翻譯,以供參考:
冷戰時期中蘇邊境劍拔弩張的情形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記憶,中俄高等級的合作關係使雙方可能存在「反美聯盟」被反覆提及。經過仔細研究,中俄經濟,外交政策和軍事合作不太令人印象深刻,兩國歷史上的關係令人擔憂,雙方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截然不同的作用,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使中俄目標存在分歧。簡而言之,中俄聯盟的可能性被誇大了。
經濟現實
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正在迅速擴大,一些專家將這些進步視為兩國關係日益密切的證據。事實上中俄2018年雙邊貿易總額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創下新紀錄,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至少15%。然而,人們仍需謹慎看待經濟合作對中俄關係的貢獻,兩國雙邊貿易規模和結構不對稱:儘管中國是俄羅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歐盟),也是俄羅斯的最大進出口合作夥伴,但對於中國而言,俄羅斯市場充其量只是二流。俄羅斯在中國出口中排名第十,在進口或貿易總額方面連前十都沒能進入。
貿易結構同樣存在不平衡。原材料佔俄羅斯對華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特別是原油,木材和煤炭。中國對俄出口商品有45%為生活消費品,有38%為電子和機械產品。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將在今年完工,俄方未來30年向中國出口價值40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將會進一步擴大兩國貿易結構的失衡。這種交換性質與馬克思和列寧對殖民地貿易的描述非常接近,當一個國家成為另一個國家的原料附屬地,雙方很少能結盟。
俄羅斯和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投資方面的努力看起來並不像兩個熱切的盟友之間的合作。即使因克裡米亞事件遭遇美國和歐盟制裁,俄羅斯宣布加速「向東方轉移」(pivot to the east),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也不超過240億美元。同一時期,中國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投資了1480億美元(僅奈及利亞就有310億美元),在南美投資了880億美元(僅在巴西就有340億美元)。中俄兩國於2009年籤署遠東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合作計劃,該倡議包括91個聯合投資項目。六年裡中國投資了11個項目而其餘被延遲,用俄方學者的話說,「雙方遇到了官僚主義的麻煩。」
俄羅斯通過西伯利亞油氣管道預計每年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是邁向經濟相互依存的重要一步。但對中國而言,能源管道不過是能源進口多樣化戰略的一環。2017年,中國進口超過900億立方米天然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卡達和土庫曼斯坦。
木材、石油、天然氣是俄羅斯對華主要原材料出口產品
外交政策摩擦
俄羅斯和中國的外交政策幾乎不受貿易關係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兩國願意在反對美國霸權地位方面攜手合作,中俄都倡導多極世界,並抵制美國在本國周邊地區製造威脅。然而,遠離全球視野,從更接近彼此的歐亞大陸來看,這兩個國家幾乎沒有一致。他們挖掘彼此「勢力範圍」,爭奪對方的夥伴,並為彼此經濟和地緣政治提供支持。
中國未能在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的問題上支持俄羅斯。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結束後,中國拒絕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中國反對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奪取克裡米亞的決議,但沒有行使否決權。在另一個領域,中國選擇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哈薩克斯坦是前蘇聯在中亞最大的加盟共和國,與俄羅斯共享世界上第二長的邊界(在超過6800公裡的邊界上俄哈兩國幾乎不設防),該國也是中亞地區俄羅斯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中俄後來同意「協調俄方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之間的合作」,現實是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合作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完工,而囿於融資和談判問題,許多俄羅斯主導的項目停滯不前。
就俄羅斯而言,俄方定期與中國的昔日宿敵——日本就北方四島問題「調情」(flirt),這一問題仍是俄日締結和平條約的主要障礙。在最近一輪互動中,俄羅斯提出願意歸還齒舞、色丹兩座小型島嶼來徹底實現雙方關係正常化,這可能會讓中國感到憤慨。俄羅斯還在上合組織內部製造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上海合作組織是中俄「雙核驅動」的國際組織,旨在促進成員之間的經濟和安全合作。俄羅斯邀請中國競爭的對手印度加入,中國則邀請印度的競爭對手巴基斯坦加入。
解放軍參加俄軍東方-2018大型軍演
中俄軍事合作往往被視為兩國關係密切的證據。但現實是,俄羅斯已向中國出售了最新版本的S-400先進防空飛彈系統,但印度,卡達,沙特和土耳其也購買了同樣的武器。中國是第一個購買蘇-35戰鬥機的國家,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印尼籤訂了採購11架蘇-35的合同,埃及計劃購買數十架,印度未來有可能採購114架。從2013年到2017年,俄羅斯武器出口的35%流向印度,而中國僅佔12%。
在去年的東方-2018軍演中,俄羅斯派出了近10萬名士兵和1000架飛機;中國派遣了3200名士兵和6架飛機。俄方學者認為,中國被邀請參與其中主要為了減輕中方對於俄軍在兩國邊境附近如此大規模演習的擔憂。早在2015年,俄羅斯引入網際網路技術之時,經過一系列內部磋商,克裡姆林宮決定從電信巨頭華為購買數據存儲和伺服器,但這一合作後來被俄方取消。
真實的中俄合作
中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是真實且密切的,但它還不足以克服深層障礙實現結盟。俄學者用「地理和歷史」來形容比較恰當,它指的是看似簡單的事物實際上非常複雜。歷史和地理因素阻礙了兩個歐亞巨人之間的密切聯繫。中俄邊界長度超過4000公裡,其中大部分由俄羅斯帝國強加給南方鄰國。
兩國經濟上顯著的結構差異強化了這種障礙,中俄在當前世界經濟秩序中持有不同利害關係。俄羅斯對世界經濟的融入集中於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這種非常有限的融入使其主要從政治方面考慮對西方的關係。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俄羅斯七倍,對外出口包括先進的通信技術,手機,電腦和汽車。中國與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額至少是其俄羅斯的五倍,由於與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互依賴程度更高,中國在處理對美國問題上更加審慎。中國不太可能被動追隨,加入俄羅斯主導的反西方活動。
1969年秋天,當我在莫斯科生活時有傳聞稱,阿列克謝·柯西金離開越南返程時曾在北京機場停留三個小時,與中國代表進行短暫會談。當中國代表擁抱他時,柯西金退縮說:「這還不成熟。」柯西金的婉拒似乎仍然適用於今天,簡而言之,中俄聯盟為時過早。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星火智庫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