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是1920年前後出現的海軍新技術,一開始艦載機都是汽油活塞發動機螺旋槳飛機,只有2到3噸重,因此當時航母上200米左右長度的木質甲板,基本就能滿足艦載機靠自身動力起飛和降落。但是二戰前航空技術的發展比較快,艦載機上陸續開始掛載大型炸彈和魚雷,這樣就有人認識到必須有艦載機械系統幫助艦載機加速起飛和協助在更短的甲板上降落。於是這些輔助起降的裝置,就是彈射器和攔阻機構。一開始攔阻機構比較簡單,只是在艦載機尾部加個鉤子,然後在甲板上橫向布置幾根繩子,繩子兩段綁上一圈的沙袋。而彈射器則要麻煩的多,各國海軍試驗過幾乎全部能想到的方案,什麼彈簧、橡皮條、壓縮空氣,火藥燃氣,還有液壓和滑輪組等等,幾乎當今軍事愛好者曾經開過的腦洞,其實各國海軍在二戰前都曾經嘗試過,最終還是發現蒸汽彈射器最可靠實用。
最早發明實用性蒸汽彈射器的是英國人,包括航母的斜角甲板也是他們的發明專利,但是現在的英國海軍反倒沒有蒸汽彈射的航母了。一開始的蒸汽彈射器和現在的蒸汽彈射器也不一樣。活塞前還有推桿,還需要牽引繩連接彈射梭和飛機機體。到後來才直接把彈射梭和飛機前起落架直接連接,不需要再消耗彈射鋼絲繩,因此現代的彈射航母也取消了航母前端兩個外伸的小平臺,實際上是鋼絲繩的回收機構。實用化蒸汽彈射器二戰以後才推廣開來。而蘇聯海軍在二戰以前和二戰中都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其航母技術也一直沒有怎麼發展。紅海軍曾經在二戰前,引進過德國的蒸汽彈射滑架系統,擁有過短暫的彈射技術應用的經驗,但是這些試驗因二戰的突然爆發而被全部中斷,所以在航母彈射器技術上的積累幾乎為零。
二戰後美英迅速進入更重的噴氣艦載機時代,因此彈射器成為航母上的必須品。而此時的蘇聯,仍然沒有太在意海軍的建設。航母研究和裝備也遲遲沒有展開。也許出於覺得本來就追不上西方航母技術的潛意識。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居然公開嘲笑美英龐大的航母艦隊,都是一群飄在水面上的鴨子,一開戰就能被紅海軍水面戰艦和潛艇發射的重型反艦飛彈通過飽和攻擊統統的幹掉!因此蘇聯海軍重點發展核潛艇和各種重型遠程反艦飛彈,仍然沒有開始發展正規航母。就更談不上研發什麼和西方同代的蒸汽彈射器。但是事實很快就對赫魯雪夫的這種海軍發展思路狠狠的打臉。1962年爆發的古巴危機,讓美國航母艦隊的單邊優勢顯露無遺,而蘇聯遠洋艦隊包括潛艇部隊都只能被動被壓制,好好的被羞辱了一番。缺乏航母導致沒有遠洋制空權,讓紅海軍也認識到航母的重要性。但是整個1960年代甚至到1980年代初的這20多年,蘇聯人在航母的發展仍然在不斷的走彎路。在認識到紅海軍也確實需要航母的不久。喜歡不走尋常路的英國人,又開始大搞海鷂這種垂直起降的艦載機。
海鷂一度搞的非常成功,甚至後來還打贏了馬島海戰。海鷂的出現,讓大型蒸汽彈射航母變的突然有點所謂過大、過於笨重了。因為攜帶幾十架海鷂作戰,只需要3.5萬噸以下的輕型航母就足夠了。這種所謂的新思潮,甚至一度把全球航母實力第一的美國人也差點帶到溝裡去。好在美國海軍還是認真的論證了一番海鷂和輕型航母配合的優劣。而蘇聯人則直接被這種熱潮裹挾,在航母的發展上又走偏了。
蘇聯一開始造的航母都是所謂的載機巡洋艦,從基輔級這種不倫不類的船型開始,載的所謂雅克38的性能遠遠不如海鷂,基本就是擺設。而後來的1143.5型航母,也沒有擺脫龐大的艦島。更沒有彈射器的設計,直到最後一艘烏裡揚諾夫號,仍然是滑躍和彈射在一起的混亂布局。但是無論怎麼說,畢竟第一次要認真研發蒸汽彈射器了。
一直有人說前蘇聯搞蒸汽彈射器很晚,而熱衷於滑躍起飛是因為蘇聯航母大多數時間是部署在北方北極附近的冰海,低溫下蒸汽彈射器容易結冰所以不用、其實這完全是毫無道理的腦補。高溫蒸汽是熱量極大的做功物質,即使零下40度的低溫也不會凍住。使用環境並不是前蘇聯不發展蒸汽彈技術的合理理由。說到底,還是項目的推動很晚和本身的技術難度,都導致蘇聯發展蒸汽彈射很晚。大型蒸汽彈射器的最大技術難點在於開槽氣缸的精度和密封問題,很考驗一個國家的治金工業水平。美方的主力裝備的C13B蒸汽彈射器用柔性鋼帶作為密封材料。蘇聯在這方面也費了不少的折騰。
在7.9萬噸的彈射滑躍混合核動力航母計劃的推動下,蘇聯有關單位從1982年開始了航母彈射器的研製,當時其內部對彈射器的官方稱謂為「助推設備」,先製作了1:10的彈射器模型,1983年中期開始建造第一臺實物彈射器。經過幾年的努力,最終在1986年將這臺彈射器安裝到了位於黑海邊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尼特卡」航母陸上試驗系統。作為蘇聯第一部彈射器,它的彈射汽缸長度為90米。1986年8月7日彈射器首次進行了空載彈射,隨後試驗彈射了14到17噸的重物,最終重物獲得180到250千米/小時的實際速度。此後的試驗中發生了好幾起嚴重的彈射事故。
其中一次試驗,彈射器助推拖車上的重物脫落,隨後彈射器活塞空彈出去,末端速度達到了400千米/小時,猛烈撞擊造成彈射汽缸前部嚴重損毀。儘管問題重重,不過這套蒸汽彈射器最終於1988年通過了蘇聯跨部門的聯合驗收試驗。就在1143.7型航母決定裝備彈射器時,卻發生了蘇聯國內相關領域工程技術人員的爭執。為新航母提供艦載機的航空設計人員反對新航母加裝彈射器,因為他們認為飛機如果使用彈射器實施強制加速起飛,需要對飛機結構的穩定性能進行強化,否則將會使飛機的性能受到嚴重的損害,而且會大大增加飛機的故障率,而當時在「尼特卡」系統上進行的試驗表明蘇33艦載機已經無需助推即可起飛。甚至螺旋槳的預警機也可以不用彈射器起飛。
而涅瓦設計局的航母設計人員和蘇聯海軍對「彈射器無用論」嚴加駁斥。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彈射起飛後的艦載機將會擁有更大的武器掛載能力,能夠提高飛機的作戰半徑。彈射起飛也許會給航母帶來搖擺和振動,飛行員被彈射時也會比較難受,但是為了獲得更佳的作戰性能,所有這些不利都是必須要克服的。但是隨後在「尼特卡」系統進行的試驗中,試驗方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飛機滑躍起飛和著艦訓練上,竟沒有讓任何一架飛機對剛剛研製出的彈射器進行彈射起飛試驗!等於蘇聯時代的蒸汽彈射器實際研製出來了,卻一次飛機也沒彈射過。這點上已經被某方遠遠超過。
到1991年蘇聯轟然解體,配套彈射器的的烏裡揚諾夫號航母建設到40%的時候也被拆毀了,因此蘇聯時代研製的2臺蒸汽彈射器到底能不能彈射艦載機,性能到底如何,都成了永遠沒有答案的歷史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