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艦持續幾年的建造過程,也是各方面不斷自我出謎題,然後又隨著工程的形象進度,不斷自然「解密」的過程。這也算一種關心工程群體的樂趣所在。比如猜測是常規動力還是非常規動力;然後再猜測噸位大小;再猜是幾個升降機;最終猜幾個彈射器。過去的17艦的建造和完善的過程。早早的知道基本和16艦外形大體一致,從一開始就知道是常規動力,2個升降機而且沒有彈射器。除了最早關於是民船還是軍艦的爭論之外。到了建造後期就只能關心一個大體的進度和觀察艦島的形狀了。遠遠不如新大艦來的這麼每一步都有新的猜謎可以吸引觀眾。現在可知,除了二甲板以下的船體已經早早的合攏完善;甚至連球鼻艏都已經提前到位了;第一個機庫模塊也已經吊裝焊接上,而且是直接到頂。
連第一大塊未來的飛行甲板也已經一起到位;甚至第一個長方機庫模塊後面的兩側的機庫側壁模塊也已經開始搭建。那麼施工到了這個程度,是否能看出未來的新大艦,是3臺電磁彈射器還是4臺電磁彈射器呢?超級大國海軍在小鷹號以後建造的滿排超過7.5萬噸級的所有航母,都是無一例外的4臺蒸汽或電磁彈射器。在船頭起飛區2臺;然後在斜角甲板的前端是另外2臺。前甲板的2臺可以近乎同時起飛艦載機。當然實際操作上為了防止彈射以後的艦載機撞在一起,同時避免起飛亂流的相互幹擾,都是每隔幾十秒間隔起飛的。而斜角甲板上的兩個起飛線則更麻煩;因為3號彈射線的偏流板如果不放平,則4號彈射線的艦載機就完全無法起飛,因此彈射時機翼有可能會碰到已經升起來的3號偏流板。
這就造成4條彈射線其實只能同時用3條,全部起飛效率算下來也不過是3.5條。到福特級上,升級為4臺電磁彈射器。但是基本布局和4根彈射線的位置幾乎沒有變化。從總起飛效率上來說,仍然是3.5的設計。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傳說;就是新大艦因為電磁彈射器的效率極高。基本不存在出故障的情況,由此乾脆在未來斜角甲板的位置,只保留1臺電磁彈射器。這樣全艦就只有3臺電磁彈射器,但是總的起飛效率並不低於4臺蒸汽彈射器的尼米茲級。不過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認為,既然新大艦的總噸位未必會比尼米茲級甚至福特級小。那麼為何不同樣設置4臺電磁彈射器,多一臺總是多一個備份,對實戰肯定是有利的。那麼在目前第一塊飛行甲板已經到位的情況下,是否已經可以觀察到未來電磁彈射器的蛛絲馬跡了呢?
實際上不論電磁彈射器還是蒸汽彈射器,都會在飛行甲板的相應位置,提前預留下安裝的凹槽。蒸汽彈射器是長方形凹槽。而電磁彈射器是倒梯形凹槽,區別一目了然。而且兩種凹槽及其強化結構會佔據航母頂層3米厚度的一半。在吊裝最上層結構的時候就可以提前觀察。但實際上第一個中間機庫模塊,恰恰反映不出任何彈射器的結構跡象。因為2臺前彈射器在前甲板,和中間機庫甲板無關。而2臺斜角甲板的彈射器基本都在左舷外飄模塊之上,只有3號彈射器的最後端恰好靠近第一個機庫模塊。但結構未必會直接反映在這個模塊上面。因此要觀察彈射器的類型和數量,還好耐心再等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