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侃著名的「毒刺」FIM-92防空飛彈。
先說「毒刺」的早期研製過程。在 1965 年 7 月獲得傳感器開發計劃合同後,通用動力於 1967 年開始對「紅眼」後續型號(簡稱"紅眼II")進行開發工作。1968 年 7 月 1 日,美國陸軍對現有防空系統的評審結果以《陸軍防空系統研究技術回顧》的形式公布,顯示出在該領域迫切需要改進升級。之後,根據1969年1月下旬開始的倡議,將紅眼II儘快上馬作為優先事項。美國陸軍評估了該計劃,並選定紅眼II作為現有紅眼飛彈的繼承者以便進一步發展。然後對另外六個類似的武器系統進行了測試。1971年10月8日,紅眼II被賦予 "XFIM-92A"的編號,正式名稱為"毒刺"。1972年開始了工程研製。系統測試始於1973年3月,結果發現一堆問題弄得1974年在白沙靶場打了一發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都沒了動靜。「毒刺」項目的主管部門美國陸軍飛彈司令部(MICOM)很生氣:就這麼個小破玩意老子從68年開始苦等了5年還聽不見個響,通用這幫小子把爺當猴耍是吧?登時決定發展個備胎,說幹就幹,於是就找福特航宇公司開搞 「毒刺」預備系統。通用動力頓感壓力山大,趕緊審查設計,於是乎勝利減少了15%的電子零配件總數,又重新設計了可分離控制手柄部件。在拖拖拉拉了六個月之後,該項目於1975年2月發射了修改後的第一枚飛彈,還好直接命中測試目標。同年3月的試驗中,飛彈與4g機動的目標交戰時制導系統工作良好。7月的測試中,「毒刺」又在幹擾條件下擊中無人機目標。通用動力鬆了口氣。1977 年「毒刺」備胎終於停止發展。當年 11 月,FIM-92 通過鑑定,通用動力總算笑到了最後。1978 年 4 月 20 日授予通用動力生產合同。第一批「毒刺」FIM-92A於當年開始生產。
整個「毒刺」系統重15.68kg。飛彈裝在一個以凱夫拉縴維製成的發射筒中。發射筒與發控裝置連在一起,其中包括瞄準器、發射控制器和敵我識別器。小型的外部電池盒一般裝在射手的皮帶上,通過電纜連接。發射後,發射筒可拋掉(在戰鬥情況下),而將發控裝置取下裝配在另一個裝有飛彈的發射筒上,重複使用。
「毒刺」從前到後分為制導艙、戰鬥部艙和動力裝置艙三部分。制導艙由制導部件、控制部件和飛彈電池組成。可進行發射前目標截獲、飛行中制導和動力飛行控制及供電。制導部件由導引頭和電子設備組成。導引頭包括陀螺光學裝置、探測器、致冷器和頭部線圈。這些組件由前罩和隔板封裝一體,內充乾燥氮氣。導引頭用調製盤和分立元件處理信號。控制部件的伺服電機採用當時先進的釤-鈷電機,使「毒刺」飛彈的重量和成本最小而操縱性甚好。控制部件包括飛彈的操縱面、控制伺服電機、控制電子設備、飛行中的探測器冷卻系統等。控制電子設備從制導裝置接收制導指令,再把指令轉變為控制操縱面傾角的電壓,電壓高低可決定飛彈旋轉速率。操縱面伺服電子設備通過伺服放大器和轉矩電動機把從控制電子設備得到的電壓與操縱面位置電位計獲得的電壓比較,在保持與飛彈旋轉速率同步的情況下轉動操縱面進行彈體機動,使目標位於飛彈的攔截航線上。「毒刺」的旋轉彈體控制方案很獨特,所需控制元件少,控制系統重量輕且成本低。彈載熱電池電池位於制導艙後部,功率較高且激活時間短。在射手按下發射鍵時便被激活,輸出電壓為正負20伏直流電。電池重0.32公斤,從激活到下降至最小允許值時的供電時間大約19秒。
戰鬥部艙包括引信、主爆藥、助爆藥和其它機構。為保障射手安全,引信設計成在主發動機點火後解除保險。戰鬥部重量增到3公斤 ,提高了殺傷威力 。
動力艙內為雙推力主發動機、尾翼組件和助推發動機。助推發動機點火併在出筒前燃燒完畢,將飛彈推出發射筒並起旋。「毒刺」出筒後尾翼在彈簧和彈體旋轉的離心力共同作用下張開並固定,維持氣動穩定性及旋轉速度。出筒約6米後主發動機點火為「毒刺」續航段提供動力。
「紅眼」採用硫化鉛作為紅外探測器元件。硫化鉛的工作波長範圍為1.5~3微米,工作溫度為25一140℃,因此不致冷也能工作,缺點是即使採用熱電致冷器將其致冷到200K(約-73℃)左右,其探測靈敏度也提高不了多少。因此「紅眼」只適於採取尾追方式跟蹤噴氣式飛機的尾噴口和發動機尾焰(跟蹤尾焰時,主要對尾焰內2.7微米波長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紅外輻射帶響應,但2.7微米波長紅外輻射易為大氣吸收,衰減很快)。「毒刺」改為銻化銦作為紅外探測器元件,其工作波長範圍3~5微米(實際在1一5.52微米範圍都能響應),工作溫度70K(約-203℃),因此必須致冷方能工作。由於研製成功了體積小、重量輕的焦耳·湯姆遜節流致冷裝置(原理是利用208個大氣壓的高壓貯氣瓶排出高壓氣體通過節流氣孔後體積迅速膨脹、壓力降低而吸熱致冷),可將銻化銦探測器致冷到70-80K(約-203℃至-193℃)的低溫,其探測靈敏度大大高於硫化鉛,不僅能從目標後方探測尾噴口的高溫熱源,還能從側前方探測目標發動機排出的溫度較低的熱氣流和熱金屬輻射熱(主要是4.7微米波長的二氧化碳紅外輻射帶,該波長的紅外輻射不易為大氣吸收),然後再轉入尾追,因而使「毒刺」獲得了有限的全向攻擊能力,克服了「紅眼」只能尾攻的弱點。「毒刺」仍採用圓錐掃描式調製盤,但調製盤圖案改用「車輪一方格棋盤」式,由於位於中央部位的黑白相間的棋盤方格較小而密,對背景輻射源(如太陽、亮雲等等)的斬波效率較高,因而這些幹擾「噪聲」能被濾去,提高了信噪比,進一步改善了跟蹤精度。
增配了輕小型敵我識別器。敵我識別詢答機重2.6公斤,可以裹束在射手的腰鄰,兩塊垂直的開槽金屬板即敵我識別天線則配置於飛彈發射機構(重2公斤,可重複使用)上。敵我識別器的覆蓋範圍為方位角5度,高低角22.5度。「毒刺」飛彈的敵我識別器有3型和4型兩種型號。可識別敵方目標和友方目標或民用飛機。三種型號的「毒刺」飛彈上都裝有敵我識別系統。有了敵我識別裝置後,可以大大減小誤射己方飛機的危險。
為減輕飛彈重量,低溫節流致冷器仍按「紅眼」的做法,採用外置式,即將致冷器和電池都裝在一組合件內,進入戰鬥狀態以前,由射手將其插入發射機構內,以便嚮導彈供應發射準備所需電力和為制導系統的探測器致冷。然後再將敵我識別天線和光學瞄準具從發射機構上豎起,並卸下發射筒前蓋,使導引頭上可透射紅外線的頭罩外露。為確保不致誤傷己方飛機,規定除啟用敵我識別器外,在通常情況下還要求進行目視識別才準許發射。導引頭向發射機構發出蜂鳴聲,表示已截獲目標,這時即可發射飛彈。
「毒刺」雖然比「紅眼」性能有了很大改進,但仍存在著易受紅外欺騙幹擾的弱點,因其導引頭制導信號的提取仍要依靠以固定速度旋轉的調製盤,如果敵機根據調製盤的掃描速度,發射相同頻率的假的脈衝調製紅外信號,則有可能使飛彈失控,即使對於常見的曳光彈誘餌,採用調製盤掃描調製方式,也往往難於分辨真目標和曳光彈誘餌。因此,通用動力又在「毒刺」基礎上研製成功了第三代的」毒刺-POST」肩射防空飛彈(POST是Passive Optical Seeking Technology被動光學尋的技術的縮寫。)
」毒刺-POST」主要運用玫瑰花瓣形準成象掃描技術於紅外製導系統中,取消了「毒刺」導引頭內的調製盤和分立元件,而代之以準成象掃描光學處理系統。並運用最新的集成技術將其配置於直徑只有70毫米的導引頭狹小空間內,這種準成象掃描導引頭使飛彈鑑別真假目標的能力有所提高。玫瑰花瓣形準成象掃描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兩個斜置一定角度的發射鏡(或稜鏡),兩者以不同的速度反方向旋轉,若主鏡與次鏡的轉速比為3:1,即可形成一個四瓣葉的玫瑰花瓣圖形。轉速比增大,瓣葉亦增多。這種玫瑰花瓣形準成象掃描系統的優點是,在總視場範圍內掃描的探測器元件瞬時視場很小,探測器尺寸可以適當做小,元件噪聲和背景噪聲可大大下降,目標的信噪比提高,從而提高了抗自然與人為幹擾的能力。為了獲得實用能力,採用了邏輯電路,以區分真目標與有待排除的「噪聲」(背景輻射、曳光彈等等)。邏輯的建立依據是承認背景一般要大於目標,因而可根據脈衝寬度鑑別出尺寸較大和尺寸較小的輻射源,從而只接收窄脈衝,拒收寬脈衝。還可以在觀察若干順序脈衝以後再決定是「接收」還是「拒收」。
此外,通過使用微處理機,可將所接收的脈衝以脈衝幅度、脈衝寬度和其在目標空間所處的位置等形式按時鐘脈衝頻率加以存貯,再用「圖形識別算法」確定其中哪些脈衝應當用於對目標的跟蹤。這樣,導引頭就可以撇開非選定的紅外源,而只跟蹤選定的目標。
為進一步提高抗幹擾能力,」毒刺-POST」還首次採用了紅外/紫外雙色跟蹤技術,導引頭內使用兩種探測器,一種是銻化銦,在紅外波段(3-5微米)工作,另一種是硫化鎘,在紫外波段(0.3微米附近)工作,兩種探測器採用夾層疊置方式粘合為一,所獲得的信息由兩臺微處理機加以快速處理,然後對上述兩個通道內同時接收到的脈衝相對量值(能量比值)加以比較後,就能正確鑑別出哪些脈衝來自目標飛機,哪些脈衝來自背景或紅外誘餌等幹擾源。因此,採用準成象掃描、紅外/紫外雙色跟蹤制導方式的」毒刺-POST」在制導精度和抗自然與人為幹擾能力方面都比「毒刺」有了重大突破。」毒刺-POST」於1982年開始飛行試驗,1983年末開始投入生產,首批為4枚。通用動力公司發言人聲稱,由於「毒刺一POST」的技術水平很快被最新型號「毒刺一RMP」(可重編程序的微處理機)所超過,因此只向美國陸軍提供了559套「毒刺一POST」飛彈系統。「毒刺一RMP」(FIM一92C)由通用動力和雷西昂兩家公司生產。這種「毒刺」型號採用了「毒刺一POST」所發展的先進導引頭,微處理器數量由2變4,每個處理器內存為4KB(從內存容量看,也就是8051單片機的檔次),並使之具有程序重編特點。這種重編程序使飛彈和控制功能適應正在變化著的各種威脅。現在「毒刺一POST」計劃已告結束,代之以「毒刺一RMP」。RMP軟體固化在可替換的只讀存儲器(ROM)模塊中,這種模塊雖然能在低級維修點進行裝配,但由於涉及到這項工作保密問題可能要在補給站級別上進行,因為要對這些模塊嚴格保密,RMP飛彈系統中的敵我識別器往往不能重編程序。
「毒刺」飛彈以排為建制單位,排包括排長、軍士和司機各一名,下轄若干個班,班包括班長和報務員兼司機各一名,下轄若干個射擊組,射擊組由組長和射手各一名組成。排、班、組均配備有一輛帶拖車的1/4噸吉普車和通信設備。班和組還配備有敵我識別器。射擊組是基本火力單元,組長負責識別目標和實施射擊指揮,射手負責發射飛彈,必要時組長也能發射飛彈。這一點與「紅眼」基本相同,但作戰使用方法不同,後者是分散使用,加入各師的作戰營、偵察營和野戰炮兵營的編成,而「毒刺」則是集中使用,加入防空部隊(營和分隊)的編成。集中使用的優點是防空效率高,便於對防空武器實施射擊指揮。
班、排的編制隨所掩護的部隊的編成而定,例如,當時機步師的防空營有5個「毒刺」排,每個排包括一個指揮班和3個射擊班,每個射擊班有5個射擊組。101空中突擊師防空營有6個「毒刺」排,每個排2個班,其中一個班有5個組,另一個班有6個組。82空降師有4個「毒刺」排,每個排有4個班,每個班有4個組。裝甲騎兵團有一個「毒刺」排,它加入防空連的編成,一個排有7個班,每個班有4個組。
為了提高防空效率,美陸軍還將「毒刺」地空飛彈班與「火神」(還曾經指望「約克中士」,不過中士系統後來game over了)高炮排編成一個防空分隊,其中「毒刺」班有5個射擊組。在進攻時,高炮配屬給第一梯隊連(每連兩門),「毒刺」則掩護第二梯隊連、指揮所和後方機關。在防禦中,高炮宜集中使用,而「毒刺」飛彈射擊組則要分配到各連(每連一個組),以掩護群指揮所和後勤機關。掩護炮兵的任務由一個飛彈射擊班擔負,這個班有3個組,即每個炮兵連有一個飛彈射擊組掩護。
為了避免相互幹擾和降低防空效率,又要形成嚴密的相互覆蓋的殺傷區,「毒刺」不要與其他防空武器部署在同一個陣地上,例如對高炮,「毒刺」要遠離1500~2000米以上。
在對付低速目標(如活塞式飛機和直升機)時,「毒刺」採用「射擊—觀察—射擊」的方法。而對付高速目標(如噴氣式飛機)時則採用「兩次射擊—觀察—射擊」的方法。在後一種情況下,組長和射手同時向目標射擊。當有大量空中目標時,射擊組先攔截威脅最大的目標,然後組長和射手單獨向各自所選定的目標射擊,此時的射擊方法是「射擊—新目標—射擊」;組長向目標編隊的僚機或左方目標射擊,射手向長機或右方目標射擊。射擊要進行到車載彈藥全部消耗完為止。如果彈藥補充有困難,那末應選擇一種比較經濟的射擊方法,或者縮短開火距離。
在選擇射擊目標時,必須遵循如下原則;在最大距離上對有威脅的目標先進行射擊;對沒有停止空襲的目標或處於飛彈最大射程內的目標應繼續進行射擊,直到殲滅為止;當敵機附近有己方飛機時則要立即停止射擊。但是,「毒刺」飛彈不管是在晝間,還是在夜間使用,都會暴露自己的發射陣地,因此為了提高射擊組的生存能力,最好在運動中或短停間射擊,並且每發射一次飛彈,就要更換一次發射陣地。
「毒刺」飛彈由於輕便,使用靈活,在戰鬥中主要用於掩護作戰部隊,使其免遭低空、超低空目標的射擊,因此在戰鬥中有其獨特的使用方法。
進攻戰鬥使用原則在進攻戰中,「毒刺」射擊組通常部署在被掩護分隊的戰鬥隊形內。當無空襲時,它們可實施轉移,以隨時準備反空襲。一旦空中出現威脅目標,就用火力跟蹤的方法來掩護部隊。射擊可在運動中,或者短停間進行,而當分隊被迫受阻時,則從臨時陣地上發射。在轉移過程中要考慮地形條件、作戰環境和特點。在部署射擊組時,要使其不被地面敵人的火力所殺傷。從轉移到追擊,射擊組加入被掩護分隊縱隊,並一起行動。
在出發地,射擊組應部署在被掩護分隊的周圍,使其免遭空中敵人的突然襲擊,在分隊開始行動時,射擊組就要迅速加入其縱隊。在這種情況下,臨時陣地應構築在遠離被掩護分隊400~60米處,並在敵人可能實施空襲的方向上。
被掩護分隊轉移時,射擊組仍由班長領導。考慮到射擊組在戰場上易受攻擊,班長要採取保護措施。例如,射擊組可在離被掩護分隊的一定距離上跟進。彈藥不充分的射擊組可用裝甲運輸車、步兵戰鬥車、作戰分隊和其他保障分隊的車輛進行轉移。
如果在戰鬥過程中,被掩護分隊要渡越江河障礙,那末射擊組應與其一起轉移,以保證它同其它防空武器一起在強渡地段連續地掩護分隊。佔領彼岸後,部分射擊組渡至彼岸,佔領發射陣地,若有時間則要構築陣地。如果射擊組沒有繼續掩護強渡地段的任務,那末它在被掩護分隊渡過江河後繼續跟進。
防禦戰鬥使用原則在防禦戰中,射擊組要部署在能抗擊敵人從任何方向進入的空襲,並形成嚴密掩護區的地區。
如果分隊的戰鬥隊形和射擊組的數量允許,那末可根據保證相鄰射擊組相互支援的原則來組織防空。此時相互間的距離為2,000一3,000米。同時,射擊組之間的間隔和距離,以及它們離前沿和被掩護分隊的距離,每次都要根據具體作戰條件來決定。
射擊組的發射陣地要根據能有效地對抗敵機的原則來選擇。「紅眼」因不能迎面射擊目標,因此在戰鬥中一部分射擊組被迫部署在防禦前沿,但「毒刺」因能迎面射擊目標,故而可部署在被掩護分隊的戰鬥隊形內,或在其後面跟進。
為了保證在空襲兵器可能實施空襲的方向上有必需的射擊扇區和使有效射擊距離最大,發射陣地應選在使目視發現低空目標的距離不小於6公裡處。發射陣地最好選在高地上,同時還要使太陽的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影響最小。射擊組除了有主發射陣地外,還要有若干個預備發射陣地,並要進行偽裝。為了安全,在飛彈發射區內必須沒有人員(半徑50米)和設備(半徑5米),其他人員和汽車則要在壕溝和掩體內隱蔽起來。
發射陣地上的射擊組要隨時作好準備,迅速機動到分隊反攻線上。根據上級首長的意圖,部分射擊組可以作為伏兵或「遊擊分隊」。上級首長可根據空中目標可能進入的方向和敵人直升機空中突擊群的行動來指定射擊組的作戰區和行動路線。
行軍掩護使用原則在行軍中,特別是在作戰區內,射擊組的任務是不讓部隊的行軍序列受低空目標的襲擊。此時,射擊組可部署在行軍縱隊內,與其一起前進,以隨時準備抗擊空襲,或者部署在沿著行軍路線最容易受空中目標攻擊的發射陣地上(渡口、道路交叉口、隘口等)。防空首長在分析空情、現有防空武器的數量及射擊能力等基礎上,選擇使用射擊組的方案。
當射擊組部署在行軍縱隊時,要考慮縱隊的長度、指派用於掩護的射擊組的數量。射擊組最好部署在排頭和排尾。如果此時還有射擊組,那末它可均勻地部署在整個縱隊內(相互間距離3,00米),以保證火力支援和使縱隊有嚴密的掩護區。只有一個射擊組掩護行軍縱隊時,班長位於排頭,射手位於排尾。若有側衛隊,則射擊組最好加入其編成。
射擊組在預先拉到沿行動路線部署的發射陣地上時,根據班長的決心行動。在選擇發射陣地前,射擊組應先研究行動路線,確定敵機最有可能實施攻擊的地段。縱隊經過後,射擊組加入其行軍序列,並在行軍間不斷地掩護分隊。
「毒刺」是在阿富汗名聲大噪的。之前的馬島戰爭雖然偶有使用,但只擊落了個位數,遠不足以形成新聞效應。
阿富汗遊擊隊於1986年6月首次獲得該彈,源頭當然是美國。自然還是留了一手:中央情報局經過巴基斯坦提供遊擊隊的是早期型號,不是抗幹擾能力強的POST或RMP版本。10月初投入使用。到1987年底以前弄到約900枚,到戰爭結束時總共不超過1200枚。射手都是經過精選和嚴格培訓的遊擊隊成員。發射組由兩人組成,作戰中相互輪流充當射手和觀測手。在當地,「毒刺」發射組通常和20毫米高炮配合作戰。每個發射組配備一套發射器,最多配備8枚飛彈,每枚飛彈配3個熱電池。
據遊擊隊聲稱,在86年初冬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平均每天可擊落一架飛機。遊擊隊聲稱曾在賈拉拉巴德機場附近一天內擊落4架直升機。為此該機場曾關閉一周之久。此後該地區蘇軍直升機很少在白天活動,且在戰地上空總是儘量掠地飛行以降低被「毒刺」截獲概率。蘇軍及阿富汗政府軍飛機也不得不改變戰術,提高投彈最低高度,犧牲轟炸精度以換取生存率;同時加裝紅外誘餌。到1987年冬,「毒刺」效能也因此下降,但遊擊隊聲稱單發殺傷概率仍可達65-70%。到1988年初,進一步下降為大致每周只能擊落一架蘇軍飛機,有時要用3枚飛彈才能擊落一架飛機。據遊擊隊聲稱戰爭期間有340次交戰,擊落約269架敵機。蘇聯方面稱遊擊隊方面的數字明顯誇張:在1987-1988年間,蘇軍因各種原因總共損失了35架固定翼飛機和63架直升機,考慮到戰爭期間蘇軍共計損毀451架軍機,即便以蘇軍的統計來看,這段時間的損失也略高於平均水平。
擋不住敵人那就跑吧——蘇軍在阿富汗戰例節選6
空中支援下的山地夾攻——蘇軍在阿富汗戰例節選7
悍不畏死的遊擊隊後衛——蘇軍在阿富汗戰例節選8
高盧短箭,國產紅旗7飛彈的仿製對象——「響尾蛇」
寒光起處,鬼怪授首,海鷂沉沙——德法合作的"羅蘭特"飛彈系統
美國人放棄了,蘇聯人卻堅持下來了,SA-8近程地空飛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