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為何能打敗侵臺荷軍

2021-02-07 大眾文摘雜誌社

  
鄭成功


  失算的荷蘭當局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活動。兩度攻擊澳門未果後,公元1622年,他們在澎湖築一堡壘,謀求與中國通商,但澎湖乃明軍巡防之地,雙方刀兵相接。結果,荷蘭人按明朝要求退出澎湖,同時得到默許,移居「化外之地」臺灣作為代替。荷蘭人在一個名叫大員的小沙洲 (即今臺南安平)上修建了根據地,與臺灣本島隔著臺江內海,取名為「熱蘭遮城」。


  1660年初,鄭成功兵敗南京的消息傳至臺灣,島上一片風聲鶴唳。漢人士紳開始各自選邊站,有向荷蘭人通風報信的,也有聯絡鄉民準備配合國姓爺的。其中一位稱為「三哥」的,更是先主動請荷蘭人加強防禦,後來又矢口否認,拒絕合作,被荷蘭人抓起來拷問。所有情報都聲稱:三月月圓,荷蘭人召開地方會議(殖民者召集各地原住民長老參加的集會)時,鄭成功就要攻臺。殖民當局不得不對此情報高度重視,隨之進入全面戰備狀態。


  同時,臺灣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向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的公司上級緊急求助,要他們調來援軍。巴達維亞方面的想法卻不同於揆一,對於他們來說,眼下的臺灣恰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增兵守住這座島,花費成本絕非島上短期的收益足以彌補,因為臺灣財政處於赤字狀態,不但揆一增設要塞的請求被他們回絕,連揆一擅自加固熱蘭遮城的工程也受到了他們批評;但若就此放棄這座島,不僅先前的開發都拱手讓人,對於荷蘭和公司的榮光也是一場損失。


  最後,巴達維亞當局往臺灣遣來一支 600人的援軍,由範德蘭指揮。由於希望收回這次派兵的花銷,巴達維亞給援軍安排了兩個任務:首先,協防臺灣,看看鄭成功是否真會來襲;然後,確認臺灣安全的話,就和臺灣駐軍一起出發去攻打澳門。


  於是乎,範德蘭的到來只是給臺灣當局增添了更多麻煩。他迫不及待要轉往澳門進發,全無心思放在臺灣的防務上。在跟揆一與大員評議會談崩後,此人一怒之下返回了巴達維亞,帶走了隨行的所有軍官,還帶走了隨行的大多數軍艦,只給臺灣留下幾百名無人指揮的士兵。


  國姓爺的計謀


  1660年10月,為鄭氏攻臺情報攪得焦頭爛額的荷蘭人再度派出使者,要面見國姓爺,一探他的用心和虛實。鄭成功接待了來使,還專門回復了一封信件給揆一。在這封信裡,他先是承認「向東拓展的風聲」,說這是故意散布來迷惑清軍的,對荷蘭人「輕信訛傳」枉費他真情善意表示遺憾和指責;接著又舉出五月的一場勝仗,說明抗清形勢沒有荷蘭人想像的那麼困窘,之所以搬到金門,是堅壁清野,要誘使清軍深入再一舉殲滅,而商船都在運輸家眷與物資,沒有精力到臺灣貿易,請荷蘭人不要誤以為是他關閉貿易在做戰爭籌備等等。


  揆一併未被這封信打動到相信鄭成功的「友善」,仍然判斷道「捕鳥人在誘捕小鳥時,會吹出溫柔的簫聲」。但他也為鄭氏高超的外交技巧感到佩服,失掉臺灣後,末代長官刻意把這封信全文翻譯,作為替自己辯護的材料,要其同胞看看「國姓爺及其臣民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般野蠻、粗魯和未開化」。


  今人想像鄭成功,常給他加上一介武夫形象。然歷史上真正的鄭成功,在軍事技戰術方面從未顯露過任何過人之處,他勝在謀略——包括戰爭決策,也包括迷惑、恐嚇敵人來達到目的的技巧。


  根據鄭氏部將楊英所著的《從徵實錄》,國姓爺是聽了何斌(荷蘭殖民者曾派遣的他們眼中「最幹練的漢人」作為通使前往福建,聯絡恢復同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後因受到當局不公正待遇,逃到大陸,遊說鄭成功去佔領臺灣作為穩固的反清基地)的建議,得到臺灣地圖,了解到臺灣島的物產豐富又了解到荷蘭兵力「不上千人」,才動了攻打臺灣的念頭。但不知為何,他從何斌獻圖到與部下密議攻臺,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正是這一年多的等待,讓臺灣的荷蘭人變得杯弓蛇影,且讓巴達維亞認為鄭氏攻臺的情報「不過是謠言」。


  他很清楚在這時迷惑敵人的重要性。實事求是地說,鄭成功在把握攻臺時機上佔有絕對主動權,因為荷方兵力極為有限,不能防禦全島,為備戰只得採取極端措施,而鄭的等待無論為任何原因,更加疲憊一方必是荷蘭。


  等到真正出徵前夕,鄭成功的首要對手並不是荷蘭人,而是他那些不情不願的部下。1661年農曆正月,部將聽了徵臺密議「俱不敢違,然頗有難色」。對此,國姓爺的手段是以鐵腕整軍,將公開表態可行的協理五軍戎政楊朝棟加以提拔,又誅殺公開聲稱臺灣「風水不可,水土多病」的宣毅後鎮吳豪,消滅了軍中異見。


  他對自己部下如此心狠手辣,對敵人自然更加殘酷無情。為逼迫荷蘭人投降,鄭成功威脅在攻破熱蘭遮後屠城,而他的虐俘、殺俘事跡,或真或假,在荷蘭士兵間流傳,成了最終瓦解他們士氣的那根稻草。


  戰爭進行時,鄭荷再次談判。雙方見面,形勢已不同昨日,鄭成功絕口不提此前的回信,一開始就聲明臺灣一向屬於中國,之前是中國人用不著才借給荷蘭,現在中國人自己要用了,荷蘭人理應物歸原主。之後他就嚇唬荷蘭使節說:「你們根本不配我提給你們的寬厚條件 (允許荷蘭人帶著財產離開)……你們城堡裡的一小撮士兵,抵擋不住我的千軍萬馬……你們的兵力還不到我的千分之一。」


  荷蘭使節還在鄭軍軍營中遭遇了一件事:他們起初被安排在一個大帳篷裡等候,期間見到了幾隊裝備精良的士兵換防;之後接待的軍官又安排他們去另一個帳篷,途中再次見到一大批精兵,陪同的軍官還解說道,這只是派去附近村莊衛戍的一小隊兵馬;在正式會面前,他們第三次撞見了一隊精兵,說是鄭成功的衛隊。有眼尖的荷蘭人在三隊士兵中記住了幾張熟臉,才明白這是國姓爺虛張聲勢之計。為了鎮住敵方,鄭軍沒有少下工夫,談判失敗後,荷蘭使節回城路上要經過一個高丘,可以窺見鄭軍全營,但當他們踏上這個丘陵時,只聽得一聲炮響,營中士兵迅速隱藏,荷蘭人無法估計其人數,只見著隊伍四散的陣仗「看來相當龐大」。


  鄭荷兩軍交手


  1661年4月,鄭成功用力主徵臺的清軍降將馬信為先鋒,乘戰船百餘艘,以旌旗蔽日之勢開向臺灣。荷蘭人評價這個作戰時機說,當時正是東北季風結束之際,帆船難以自臺灣駛往巴達維亞,求不到援,讓國姓爺可以從容不迫地對付島上孤軍。可惜的是,中方記載並未提及鄭的決策過程,無法確認他是否真有此妙算。


  鄭荷兩軍的第一次交手在兩個舞臺上同時展開。一是在海上,荷蘭人仗著自己的戰船巨大、火炮先進,駕著海灣裡僅有的兩艘戰船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一艘小帆船溫克號和快艇瑪利亞號就主動去攻擊鄭成功的眾多帆船。海戰在鹿耳門水道附近開打,鄭軍派出約六十艘最大的帆船,每船配置兩門大炮,脫離總的船隊來迎戰。荷軍率先開炮,他們的赫克託號發揮其巨炮威力,很快就擊沉了鄭軍一兩艘船隻。但鄭軍士兵並不為此膽怯,有五、六艘帆船,捨生忘死地從四面圍住赫克託號,荷艦為打開缺口脫身,不斷開炮,導致海上濃煙密布,從熱蘭遮城上竟望不見戰況。


  突然,煙霧中傳出猛烈的爆炸聲,赫克託號和它周圍的鄭軍船隻就這樣消失了,據在海上被漢人救起的荷軍生還者透露,禍因是赫克託號自己不慎引爆了船上的火藥。這場災難成了海戰轉折點,荷軍剩下的三艘船不敢戀戰,駛往外海,鄭軍艦隊則緊追不捨。到了有利的深海區,荷蘭兩艘較大戰艦掉頭反攻,又給鄭軍造成損傷,最小的瑪利亞號乘機逃到了更遠的外海。這時候,戰局被勇敢的鄭軍士兵扭成了古代海戰的模式,他們將戰船前後相接,緊靠荷軍船後,憑人的身軀前僕後繼往荷艦衝鋒,一度登上斯·格拉弗蘭號,訓練有素的荷軍士兵則用槍炮手榴彈堅決阻擋。最終,荷軍保住了兩艘戰船,但也無法再攻打鄭軍泊在內海的船隻。


  在陸上,荷蘭人敗得更慘,他們的指揮官培德爾上尉對此應負主要責任。他帶著 240名士兵,前往熱蘭遮城北邊的一處沙洲阻擊4000名已完成登陸的鄭軍。按說,看到對方的兵力,指揮官應該組織隊伍有序撤離,但在培德爾看來,中國人根本就是烏合之眾,只要射倒其中幾人,剩下的士兵就會落荒而逃,但久經沙場的鄭成功部隊並非善類。


  誤判形勢的培德爾,指揮他驕傲的隊伍向鄭軍挺進。對方見他人數如此之少,就抽出七八百名士兵,繞到荷軍背後抄襲。荷軍行進到合適距離,開始放槍,鄭軍也引弓回擊。荷蘭人這才發現,武器不如他們的中國人,並不都是會被子彈嚇跑的懦夫;而當他們驚覺背後的突襲時,先前的十足勇氣已經化為萬分恐懼。培德爾自知不利,想指揮全軍以密集隊形撤退,他的士兵卻早已不聽指揮,四下奔逃,如他們戰前設想的中國人那般。戰鬥結束後,119具荷軍屍體留在了沙洲上——包括指揮官培德爾,其餘荷蘭人涉水爬上海岸邊的領航船,狼狽地逃回了熱蘭遮城。


  陸海兩番交手,荷蘭人都沒佔到便宜,他們派去增援普羅民遮城的隊伍也因指揮官判斷沒有勝算而退回。自識打不過鄭軍的荷蘭人遂遣使求和,希望以獻出臺灣本島為條件,換取他們在大員基地以及在臺灣傳教權利的保留。在見識過前面講述的虛張聲勢的計謀後,荷蘭使節發現他們與鄭成功根本無法達成共識——鄭的底線是荷蘭人必須全部離開,戰爭還將繼續。


  佔領市鎮後,鄭成功軍隊整頓了20多天,5月24日,他們將28門大炮運進市鎮,架設在平地上。次日凌晨,天還未全亮,鄭軍大炮齊發,炮彈射中城牆,熱蘭遮城的地面都震動了。被轟隆巨響驚醒的揆一前往胸牆察看,發現鄭軍留出了一個致命弱點:所有大炮全然沒有設防,士兵們還因為順利擊中城牆而歡天喜地,把身體毫無戒備地暴露在荷軍可以射擊的地方。


  揆一命令部下調整戰術,採取對人最有殺傷效果的攻擊方式,例如在槍炮裡裝上大鐵釘。適當時機一到,荷軍炮火交叉射擊沒有遮掩的鄭軍,這一輪攻擊就讓對方死傷遍野,攻城的大炮也無人操作。指揮攻城的將領出於急躁和火器作戰經驗的匱乏,錯誤地命令後頭部隊衝上去補充前面已經陣亡的士兵,然這種把自己暴露在敵軍槍口下的衝鋒根本就是有去無回。


  攻城受挫後,鄭成功改變戰術,對熱蘭遮圍而不攻,將更多精力放在穩固對臺灣的統治上,企圖困死城內的荷蘭人。8月12日,一支意料之外的援軍抵達大員海灣,原來,是在最初海戰逃走的瑪利亞號,逆風航行50多天,把情報送到了巴達維亞。這支援軍讓荷蘭人欣喜若狂,但他們很快就歸於平靜:雖然來了十艘船,但只帶了七百士兵,指揮官還是毫無戰爭經驗的卡烏。


  得到援軍的荷軍一度組織反擊,但天時完全不站在他們一邊,水陸兩路反擊的計劃被風浪和潮水破壞,只換得白白死人。派去召回駐紮在臺灣北端淡水、雞籠兩要塞守軍的三隻船也沒完成任務,乾脆被風暴吹到了福建。機緣巧合,他們遇見了清軍的靖南王,給熱蘭遮帶回一條清荷聯手夾擊鄭氏的「好消息」。


  聯手清朝,大概是荷蘭人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援軍指揮官卡烏突然自告奮勇,要親自完成這項任務。12月3日,卡烏帶著三艘火力最強、速度最快的帆船和兩艘小船啟航,隨行的還有熱蘭遮荷軍中最精銳的士兵,按計劃,荷軍將同清軍夾擊金門的鄭氏基地,用圍魏救趙之法來解救受困的熱蘭遮,最起碼也要運回城中急需的物資。但卡烏打的是另一種算盤——他只想藉機逃命,開進到澎湖,卡烏打發五艘船中的三艘返航修繕,自己駕著兩艘好船,帶著一批士兵和船上的軍需品,轉往暹羅方向駛去。


  卡烏掐滅了荷軍最後一份希望,不少士兵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崩潰了。一個名叫羅迪斯的中士為了保命,不但投降了鄭成功,還把熱蘭遮防禦的所有弱點和盤託出,幫鄭成功制定了全面的攻城計劃。鄭成功接受了羅迪斯的建議,不過只實施了一半——當烏特勒支碉堡失陷,荷蘭人就決定投降了。1662年2月1日,雙方正式籤署協議,鄭成功同意讓臺灣的荷蘭人(包括戰俘)安全離開,荷蘭人則把他們的公有財產留給了國姓爺。經過九個月的艱苦鏖戰,鄭成功終於拿下了整個臺灣。

據《鳳凰周刊》 文/趙新宇



新刊推薦



相關焦點

  • 鄭成功收復臺灣
    要打敗他們,談何容易。這時候,有一個在荷蘭軍隊裡當過翻譯的名叫何廷斌的人,趕到廈門來見鄭成功,講述了荷蘭人在臺灣的暴行,臺灣居民反抗殘暴統治等情況,更重要的是,他獻給鄭成功一幅親手繪製的臺灣地圖,詳細說明了臺灣的水路通道和荷蘭人設防的情況。
  • 鄭成功的真正死因
    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績,被人們長期稱頌的並非那矢志不移的抗清功業,而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開闢荊榛的偉大壯舉。為了達到恢復大明天下的目的,鄭成功殫精竭慮,將個體生命的能量幾乎發揮到了少有的極致狀態。據一則史料記載,鄭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借兵抗擊清廷。
  • 母親已受辱自盡了,鄭成功為何還要把母親開膛破肚?真相令人動容
    有人或許要問,鄭成功為何要這麼做?此時說來話長,不是國姓爺心狠手辣,而是以此明志。鄭成功的母親叫田川松,出生於日本平戶,其養父是福建海商,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關係不錯。鄭成功的爹鄭芝龍是福建泉州人,後來出海販賣麝香,到了日本,然後再日本安家落戶,娶了日本女人田川松,也就是鄭成功的媽媽。
  • 鄭成功的故事
    為擺脫荷蘭的殖民統治,臺灣和福建沿海人民奮勇反抗,最終在鄭成功的領導下,收復臺灣。鄭成功,福建南安人,出生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代。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抗清力量。眼看大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鄭成功從全局考慮,打算收復臺灣,作為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荷蘭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各族人民。
  • 民族英雄鄭成功
    父親心想這孩子長大了一定有出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時,清人已於1644年入關稱帝。明朝一些舊臣在南京擁立福王做皇帝,想重振明朝。朝廷命令鄭芝龍帶兵到南京勤王。20歲的鄭森跟父親來到南京,進入國子監讀書。在南京,他親眼看到朝廷的腐敗、官員的無能和百姓對亡國的無奈與憤恨。不到一年,清軍攻破南京,二十多萬明軍官兵投降,福王被殺。目睹國破山河碎的慘狀,鄭森悲痛萬分,回到福建老家。
  • 【精彩文章】鄭成功抗清的原因
    《春秋》是儒家的經典,講夷夏之防,講君臣大義,講忠君愛國,秀才出身的鄭成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這是絲毫也不奇怪的。隆武帝為了實現恢復大業,派遣鄭成功在閩贛交界的大安關、大定關等處防禦清軍。鄭成功時而在前線部署防務,時而赴漳泉募兵,為抗清而竭盡心力。這時,清軍尚未入閩,隆武帝未遇害,鄭母田川氏也未殉難,海商資本階層的利益更未受到清朝到後來才實行的海禁和遷界等措施的損害,而鄭成功已經積極投入抗清鬥爭。
  • 看看鎧甲的歷史,鄭成功就曾因鎧甲吃敗仗
    傳說公元前楚國有個人在街上叫賣一種兵器「矛」,說他的這種矛鋒利無比,任何堅硬的東西用它都能穿透。
  • 鄭成功如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英雄
    只不過,在劇中,韃靼王又來打認真經營臺灣的國姓爺時,便又被受日本神庇護的國姓爺打敗並斬殺。近松讓劇情結束在鄭成功守住臺灣的結局。然而,不管是《國姓爺合戰》或其續集《國姓爺後日合戰》的結局都營造了日本神與日本人成功幫助(或說徵服)中國的一種心理想像的空間。
  • 鄭成功大仙求道記
    鄭成功大仙求道記開臺尊王、延平郡王、守護真君一、鄭成功大仙求道過程
  • 順治並未出家,而是被鄭成功轟死於廈門
    至是順治崩,執政者與太師有隙,遂對虜太子諫以藩能擊崩主父,我皇豈不能殺害其父乎。虜太子納之,至是新即位而太師遂遇害。」  這段話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它的意思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以後,幾次寫信給鄭成功,勸鄭成功投降,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順治皇帝不死心,所以每次都指示把鄭芝龍軟禁,企圖通過鄭芝龍招降鄭成功。
  • 鄭成功兩萬多人為何用了八個月才把荷蘭的一千多人趕走
    鄭成功親率大軍對盤踞在臺灣的侵略軍發起強攻,最終迫使侵略軍投降。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臺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鬥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鬥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 鄭成功臨終前為何下令殺死妻子、長子和孫子
    本就經歷太多事情和曲折的鄭成功,身體就已經很脆弱了。但是鄭成功的兒子做了一件事讓鄭成功直接氣到猝死。鄭成功臨死前還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內容是處死鄭經、鄭克臧、陳昭娘和自己妻子董氏。究竟鄭經做了何種事惹得鄭成功如此憤怒?且往下看。其子叛逆與乳娘亂倫,管教無方下令處死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生母是董氏。
  • 【空中研學課堂29】廈門(3)鄭成功收復臺灣
    空中研學課堂29:鄭成功收復臺灣(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B站觀看)課後問題:-關於鄭成功-鄭成功為何被稱為「國姓爺」?為何要與父親鄭芝龍斷絕關係?鄭成功的演武場在現在廈門什麼地方?有多少軍馬?鄭成功的軍隊在臺灣哪裡登陸?荷蘭軍艦的強大之處在於哪裡?海戰時鄭成功採用什麼戰術來應對?
  • 【6月23日】鄭成功:不同的歷史定位
    這一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然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滿清入主中原,南方的明朝遺臣擁立福王朱由菘登基,南明弘光政權建立,第2年1645年,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佔南京,弘光帝被俘而死,一直教導鄭成功要忠君愛國的老師錢謙益降清。
  • 鄭成功收臺:東亞一流強軍,面對歐洲三流的苦澀勝利
    鄭成功也因為此戰,被冠以民族英雄的稱號受後人讚譽。很多人就此認為,鄭成功能夠打敗荷蘭人,說明同時期的歐洲人根本不足為懼,甚至認定中國已經擁有與歐洲勢均力敵的軍事力量,但如果細剖這場戰爭,我們恰恰能發現,這是一場艱苦卓絕、曠日持久的戰爭,荷蘭方以微弱兵力就抵擋住了屬於當時東亞翹楚的軍事力量,中國在這場戰爭中也暴露了落後的軍事管理、低劣的武器水平等一系列缺陷。
  • 鄭成功攻臺(1)儒生鄭成功
    鄭成功攻臺(1)儒生鄭成功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戰爭系列的第一篇章,從今天起,我們開始講鄭成功,講鄭成功與荷蘭人在臺灣的戰爭始末
  • 大明最後的重步兵:鄭成功鐵人軍
    鄭成功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大家都知道他抗擊荷蘭人收復臺灣的功績,但是鄭成功麾下的部隊,了解的人可能並不多。今天介紹一下鄭成功的王牌部隊:鐵人軍。1658年,鄭成功組建了一支特殊的軍隊—鐵人軍。▲遊戲《帝國時代3》中鄭成功鐵人軍 《臺灣外記》卷四記載:「二月,挑選各提督壯勇者為親軍,廈門港築演武亭操演。各以五百觔石,力能舉起遍遊教場者五千人。
  • 話劇《鄭成功》,又名《臺灣歸來》連載之二
    第三場:圍攻赤嵌城 (鄭成功等上)鄭成功:各位,攻擊臺灣的第一戰役業已結束。我們在海上打敗了荷蘭人的鐵甲戰艦,他們的鐵甲與大炮沒有能夠挽救他們失敗的命運。他們最重要的戰艦被我們擊沉擊傷,只有瑪麗亞號逃走—這隻通訊船看來是駛向了巴達維亞,去向荷蘭人設在那裡的總部報告戰況。
  • 戰場|國姓爺的海軍:鄭成功與清朝的海戰
    鄭軍水師則出圍頭灣外迎戰,出動水師左右軍並援剿左鎮黃昌、信武營陳澤、水師內司鎮左右協統巨艦 24 艘與清軍決戰。清軍水師的船隻大多由漁船、沙船改造而來,而鄭軍的船隻皆是配有數門紅夷大炮的銃船,與鄭軍相比,清軍在質量上明顯居於劣勢。剛一交鋒,清軍的前鋒船隻便遭遇了王明率領的左協艦隊,王明下令銃船開炮,結果只發了一炮,清軍船隻馬上就被擊沉一艘。
  • 1個荷蘭人能抵25個中國人?實戰測評: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中荷軍隊實力對比
    鄭氏未能與李定國呼應,以及北伐南京的失敗,確實也有實力不足,戰兵缺乏的緣故(在南京之役時鄭成功的戰兵可能也只有2萬多人),不宜過於苛責,能夠與清軍纏鬥十餘年,越打越強,鄭成功已經足以稱為英雄人物了。鄭成功攻臺時雖有兵力2.5萬,但經過南京之役的損耗,其以鐵人軍為首的陸軍戰兵損失慘重,陸戰力量此時已經非常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