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失算的荷蘭當局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活動。兩度攻擊澳門未果後,公元1622年,他們在澎湖築一堡壘,謀求與中國通商,但澎湖乃明軍巡防之地,雙方刀兵相接。結果,荷蘭人按明朝要求退出澎湖,同時得到默許,移居「化外之地」臺灣作為代替。荷蘭人在一個名叫大員的小沙洲 (即今臺南安平)上修建了根據地,與臺灣本島隔著臺江內海,取名為「熱蘭遮城」。
1660年初,鄭成功兵敗南京的消息傳至臺灣,島上一片風聲鶴唳。漢人士紳開始各自選邊站,有向荷蘭人通風報信的,也有聯絡鄉民準備配合國姓爺的。其中一位稱為「三哥」的,更是先主動請荷蘭人加強防禦,後來又矢口否認,拒絕合作,被荷蘭人抓起來拷問。所有情報都聲稱:三月月圓,荷蘭人召開地方會議(殖民者召集各地原住民長老參加的集會)時,鄭成功就要攻臺。殖民當局不得不對此情報高度重視,隨之進入全面戰備狀態。
同時,臺灣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向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的公司上級緊急求助,要他們調來援軍。巴達維亞方面的想法卻不同於揆一,對於他們來說,眼下的臺灣恰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增兵守住這座島,花費成本絕非島上短期的收益足以彌補,因為臺灣財政處於赤字狀態,不但揆一增設要塞的請求被他們回絕,連揆一擅自加固熱蘭遮城的工程也受到了他們批評;但若就此放棄這座島,不僅先前的開發都拱手讓人,對於荷蘭和公司的榮光也是一場損失。
最後,巴達維亞當局往臺灣遣來一支 600人的援軍,由範德蘭指揮。由於希望收回這次派兵的花銷,巴達維亞給援軍安排了兩個任務:首先,協防臺灣,看看鄭成功是否真會來襲;然後,確認臺灣安全的話,就和臺灣駐軍一起出發去攻打澳門。
於是乎,範德蘭的到來只是給臺灣當局增添了更多麻煩。他迫不及待要轉往澳門進發,全無心思放在臺灣的防務上。在跟揆一與大員評議會談崩後,此人一怒之下返回了巴達維亞,帶走了隨行的所有軍官,還帶走了隨行的大多數軍艦,只給臺灣留下幾百名無人指揮的士兵。
國姓爺的計謀
1660年10月,為鄭氏攻臺情報攪得焦頭爛額的荷蘭人再度派出使者,要面見國姓爺,一探他的用心和虛實。鄭成功接待了來使,還專門回復了一封信件給揆一。在這封信裡,他先是承認「向東拓展的風聲」,說這是故意散布來迷惑清軍的,對荷蘭人「輕信訛傳」枉費他真情善意表示遺憾和指責;接著又舉出五月的一場勝仗,說明抗清形勢沒有荷蘭人想像的那麼困窘,之所以搬到金門,是堅壁清野,要誘使清軍深入再一舉殲滅,而商船都在運輸家眷與物資,沒有精力到臺灣貿易,請荷蘭人不要誤以為是他關閉貿易在做戰爭籌備等等。
揆一併未被這封信打動到相信鄭成功的「友善」,仍然判斷道「捕鳥人在誘捕小鳥時,會吹出溫柔的簫聲」。但他也為鄭氏高超的外交技巧感到佩服,失掉臺灣後,末代長官刻意把這封信全文翻譯,作為替自己辯護的材料,要其同胞看看「國姓爺及其臣民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般野蠻、粗魯和未開化」。
今人想像鄭成功,常給他加上一介武夫形象。然歷史上真正的鄭成功,在軍事技戰術方面從未顯露過任何過人之處,他勝在謀略——包括戰爭決策,也包括迷惑、恐嚇敵人來達到目的的技巧。
根據鄭氏部將楊英所著的《從徵實錄》,國姓爺是聽了何斌(荷蘭殖民者曾派遣的他們眼中「最幹練的漢人」作為通使前往福建,聯絡恢復同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後因受到當局不公正待遇,逃到大陸,遊說鄭成功去佔領臺灣作為穩固的反清基地)的建議,得到臺灣地圖,了解到臺灣島的物產豐富又了解到荷蘭兵力「不上千人」,才動了攻打臺灣的念頭。但不知為何,他從何斌獻圖到與部下密議攻臺,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正是這一年多的等待,讓臺灣的荷蘭人變得杯弓蛇影,且讓巴達維亞認為鄭氏攻臺的情報「不過是謠言」。
他很清楚在這時迷惑敵人的重要性。實事求是地說,鄭成功在把握攻臺時機上佔有絕對主動權,因為荷方兵力極為有限,不能防禦全島,為備戰只得採取極端措施,而鄭的等待無論為任何原因,更加疲憊一方必是荷蘭。
等到真正出徵前夕,鄭成功的首要對手並不是荷蘭人,而是他那些不情不願的部下。1661年農曆正月,部將聽了徵臺密議「俱不敢違,然頗有難色」。對此,國姓爺的手段是以鐵腕整軍,將公開表態可行的協理五軍戎政楊朝棟加以提拔,又誅殺公開聲稱臺灣「風水不可,水土多病」的宣毅後鎮吳豪,消滅了軍中異見。
他對自己部下如此心狠手辣,對敵人自然更加殘酷無情。為逼迫荷蘭人投降,鄭成功威脅在攻破熱蘭遮後屠城,而他的虐俘、殺俘事跡,或真或假,在荷蘭士兵間流傳,成了最終瓦解他們士氣的那根稻草。
戰爭進行時,鄭荷再次談判。雙方見面,形勢已不同昨日,鄭成功絕口不提此前的回信,一開始就聲明臺灣一向屬於中國,之前是中國人用不著才借給荷蘭,現在中國人自己要用了,荷蘭人理應物歸原主。之後他就嚇唬荷蘭使節說:「你們根本不配我提給你們的寬厚條件 (允許荷蘭人帶著財產離開)……你們城堡裡的一小撮士兵,抵擋不住我的千軍萬馬……你們的兵力還不到我的千分之一。」
荷蘭使節還在鄭軍軍營中遭遇了一件事:他們起初被安排在一個大帳篷裡等候,期間見到了幾隊裝備精良的士兵換防;之後接待的軍官又安排他們去另一個帳篷,途中再次見到一大批精兵,陪同的軍官還解說道,這只是派去附近村莊衛戍的一小隊兵馬;在正式會面前,他們第三次撞見了一隊精兵,說是鄭成功的衛隊。有眼尖的荷蘭人在三隊士兵中記住了幾張熟臉,才明白這是國姓爺虛張聲勢之計。為了鎮住敵方,鄭軍沒有少下工夫,談判失敗後,荷蘭使節回城路上要經過一個高丘,可以窺見鄭軍全營,但當他們踏上這個丘陵時,只聽得一聲炮響,營中士兵迅速隱藏,荷蘭人無法估計其人數,只見著隊伍四散的陣仗「看來相當龐大」。
鄭荷兩軍交手
1661年4月,鄭成功用力主徵臺的清軍降將馬信為先鋒,乘戰船百餘艘,以旌旗蔽日之勢開向臺灣。荷蘭人評價這個作戰時機說,當時正是東北季風結束之際,帆船難以自臺灣駛往巴達維亞,求不到援,讓國姓爺可以從容不迫地對付島上孤軍。可惜的是,中方記載並未提及鄭的決策過程,無法確認他是否真有此妙算。
鄭荷兩軍的第一次交手在兩個舞臺上同時展開。一是在海上,荷蘭人仗著自己的戰船巨大、火炮先進,駕著海灣裡僅有的兩艘戰船赫克託號和斯·格拉弗蘭號,一艘小帆船溫克號和快艇瑪利亞號就主動去攻擊鄭成功的眾多帆船。海戰在鹿耳門水道附近開打,鄭軍派出約六十艘最大的帆船,每船配置兩門大炮,脫離總的船隊來迎戰。荷軍率先開炮,他們的赫克託號發揮其巨炮威力,很快就擊沉了鄭軍一兩艘船隻。但鄭軍士兵並不為此膽怯,有五、六艘帆船,捨生忘死地從四面圍住赫克託號,荷艦為打開缺口脫身,不斷開炮,導致海上濃煙密布,從熱蘭遮城上竟望不見戰況。
突然,煙霧中傳出猛烈的爆炸聲,赫克託號和它周圍的鄭軍船隻就這樣消失了,據在海上被漢人救起的荷軍生還者透露,禍因是赫克託號自己不慎引爆了船上的火藥。這場災難成了海戰轉折點,荷軍剩下的三艘船不敢戀戰,駛往外海,鄭軍艦隊則緊追不捨。到了有利的深海區,荷蘭兩艘較大戰艦掉頭反攻,又給鄭軍造成損傷,最小的瑪利亞號乘機逃到了更遠的外海。這時候,戰局被勇敢的鄭軍士兵扭成了古代海戰的模式,他們將戰船前後相接,緊靠荷軍船後,憑人的身軀前僕後繼往荷艦衝鋒,一度登上斯·格拉弗蘭號,訓練有素的荷軍士兵則用槍炮手榴彈堅決阻擋。最終,荷軍保住了兩艘戰船,但也無法再攻打鄭軍泊在內海的船隻。
在陸上,荷蘭人敗得更慘,他們的指揮官培德爾上尉對此應負主要責任。他帶著 240名士兵,前往熱蘭遮城北邊的一處沙洲阻擊4000名已完成登陸的鄭軍。按說,看到對方的兵力,指揮官應該組織隊伍有序撤離,但在培德爾看來,中國人根本就是烏合之眾,只要射倒其中幾人,剩下的士兵就會落荒而逃,但久經沙場的鄭成功部隊並非善類。
誤判形勢的培德爾,指揮他驕傲的隊伍向鄭軍挺進。對方見他人數如此之少,就抽出七八百名士兵,繞到荷軍背後抄襲。荷軍行進到合適距離,開始放槍,鄭軍也引弓回擊。荷蘭人這才發現,武器不如他們的中國人,並不都是會被子彈嚇跑的懦夫;而當他們驚覺背後的突襲時,先前的十足勇氣已經化為萬分恐懼。培德爾自知不利,想指揮全軍以密集隊形撤退,他的士兵卻早已不聽指揮,四下奔逃,如他們戰前設想的中國人那般。戰鬥結束後,119具荷軍屍體留在了沙洲上——包括指揮官培德爾,其餘荷蘭人涉水爬上海岸邊的領航船,狼狽地逃回了熱蘭遮城。
陸海兩番交手,荷蘭人都沒佔到便宜,他們派去增援普羅民遮城的隊伍也因指揮官判斷沒有勝算而退回。自識打不過鄭軍的荷蘭人遂遣使求和,希望以獻出臺灣本島為條件,換取他們在大員基地以及在臺灣傳教權利的保留。在見識過前面講述的虛張聲勢的計謀後,荷蘭使節發現他們與鄭成功根本無法達成共識——鄭的底線是荷蘭人必須全部離開,戰爭還將繼續。
佔領市鎮後,鄭成功軍隊整頓了20多天,5月24日,他們將28門大炮運進市鎮,架設在平地上。次日凌晨,天還未全亮,鄭軍大炮齊發,炮彈射中城牆,熱蘭遮城的地面都震動了。被轟隆巨響驚醒的揆一前往胸牆察看,發現鄭軍留出了一個致命弱點:所有大炮全然沒有設防,士兵們還因為順利擊中城牆而歡天喜地,把身體毫無戒備地暴露在荷軍可以射擊的地方。
揆一命令部下調整戰術,採取對人最有殺傷效果的攻擊方式,例如在槍炮裡裝上大鐵釘。適當時機一到,荷軍炮火交叉射擊沒有遮掩的鄭軍,這一輪攻擊就讓對方死傷遍野,攻城的大炮也無人操作。指揮攻城的將領出於急躁和火器作戰經驗的匱乏,錯誤地命令後頭部隊衝上去補充前面已經陣亡的士兵,然這種把自己暴露在敵軍槍口下的衝鋒根本就是有去無回。
攻城受挫後,鄭成功改變戰術,對熱蘭遮圍而不攻,將更多精力放在穩固對臺灣的統治上,企圖困死城內的荷蘭人。8月12日,一支意料之外的援軍抵達大員海灣,原來,是在最初海戰逃走的瑪利亞號,逆風航行50多天,把情報送到了巴達維亞。這支援軍讓荷蘭人欣喜若狂,但他們很快就歸於平靜:雖然來了十艘船,但只帶了七百士兵,指揮官還是毫無戰爭經驗的卡烏。
得到援軍的荷軍一度組織反擊,但天時完全不站在他們一邊,水陸兩路反擊的計劃被風浪和潮水破壞,只換得白白死人。派去召回駐紮在臺灣北端淡水、雞籠兩要塞守軍的三隻船也沒完成任務,乾脆被風暴吹到了福建。機緣巧合,他們遇見了清軍的靖南王,給熱蘭遮帶回一條清荷聯手夾擊鄭氏的「好消息」。
聯手清朝,大概是荷蘭人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援軍指揮官卡烏突然自告奮勇,要親自完成這項任務。12月3日,卡烏帶著三艘火力最強、速度最快的帆船和兩艘小船啟航,隨行的還有熱蘭遮荷軍中最精銳的士兵,按計劃,荷軍將同清軍夾擊金門的鄭氏基地,用圍魏救趙之法來解救受困的熱蘭遮,最起碼也要運回城中急需的物資。但卡烏打的是另一種算盤——他只想藉機逃命,開進到澎湖,卡烏打發五艘船中的三艘返航修繕,自己駕著兩艘好船,帶著一批士兵和船上的軍需品,轉往暹羅方向駛去。
卡烏掐滅了荷軍最後一份希望,不少士兵一聽到這個消息就崩潰了。一個名叫羅迪斯的中士為了保命,不但投降了鄭成功,還把熱蘭遮防禦的所有弱點和盤託出,幫鄭成功制定了全面的攻城計劃。鄭成功接受了羅迪斯的建議,不過只實施了一半——當烏特勒支碉堡失陷,荷蘭人就決定投降了。1662年2月1日,雙方正式籤署協議,鄭成功同意讓臺灣的荷蘭人(包括戰俘)安全離開,荷蘭人則把他們的公有財產留給了國姓爺。經過九個月的艱苦鏖戰,鄭成功終於拿下了整個臺灣。
據《鳳凰周刊》 文/趙新宇
新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