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攻臺(1)儒生鄭成功
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
戰爭系列的第一篇章,從今天起,我們開始講鄭成功,講鄭成功與荷蘭人在臺灣的戰爭始末。
背景1:突然崩塌的大明
1644年,屹立276年的大明朝,轟然倒塌。而攻破北京的大順軍,卻沒有繼統江山。入主中原的是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清。換做200年前,誰都不會想到,甚至都不認識這群建州女真。換做20年前,在瀋陽稱帝的皇太極,想不到。更甚至,2年前,剃髮降清的洪承疇也想不到,一切既然來得這麼突然。
當然,即使是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的那一刻,遠在南方的鄭氏父子,仍然想不到這場劇變快得如此誇張。
此時的鄭成功還叫「鄭森」,未滿20歲,剛剛從福建鄉下來大城市南京不到1個月。
富二代、官二代、鄭氏私人武裝海運集團的繼承人,這都是鄭森此刻身上的標籤。換做今天的例子,我們不妨稱他為鄭氏海運集團的長公子,而鄭氏海運集團則是他父親鄭芝龍創辦,壟斷中日琉三國貿易,制衡西葡荷西方勢力,橫跨東亞、東南亞海域的龐大集團。
背景2:「戀母」的鄭成功
6歲前,父親鄭芝龍還在創業,鄭成功和母親「田川氏」住在日本平戶,理所當然,鄭成功的母語是日語。深受日本文化影響。
6歲時,父親鄭芝龍徹底洗白,這個發家於日本平戶的大海盜,終於完成了無數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殺人放火受招安」三部曲,成為了大明水師將軍。鄭成功也被名正言順的接回福建晉江讀書,接受大明儒學教育。
但是,根據當時的規定,日本國人是不得跟隨外國人出國的。所以,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留在了日本。
而鄭成功之後再未回過日本,一直在中國接受者正統的儒學教育,立志做一名經世濟國的儒生。
從後面的故事看,鄭成功對他母親的思念一刻都沒有停息過,這是左右鄭成功一生的「原始碼」。
到了鄭成功20歲,進入了南京國子監,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並按照儒生的風俗,由師長為他取字「大木」。
背景3:20歲前鄭成功的內心世界
好了,到這裡,想必聽總裁節目的觀眾們,大多也18、9歲考上大學,從故鄉獨自一人到大城市讀大學的經歷,那我們結合著自身經歷就可以輕鬆的推理出鄭成功頭20年的內心世界。
1,6歲前基本沒見過爸爸,只和媽媽相依為命,生活在日本平戶,並在這個逐步懂事兒的年紀,模模糊糊的懂得了「我爸爸是個海賊,是個壞蛋」,「我聽不懂、也不願聽爸爸和大人們咋咋呼呼的語言」,「我是個日本另類」,「我只想永遠和愛我的媽媽在一起」……
2,突然有一天,爸爸說要接我去中國,還是爸爸在中國做了大官。以後還要讓我去大城市南京讀書,這樣畢業後才能繼承爸爸的事業,繼續做大官。「我爸爸終於不是壞蛋了!我們要回中國了,我終於不是另類了!」小鄭成功高興的把這些消息告訴媽媽,而媽媽傷心的落淚,摸了摸他的頭,什麼也沒說。只到海船開出很遠很遠,小鄭成功才知道,媽媽並沒有上船。而爸爸告訴他,只要在中國好好讀書,將來做了大官,就能把媽媽從日本接過來。
3,於是小鄭成功瘋了一樣讀書,讀所謂的聖賢之書,立志過個儒生,考取功名,做大官,我不想再像爸爸一樣做壞蛋,不想再做鄭氏族人眼中的東洋另類。
4,但是,小鄭成功越來越發現,他的書雖然讀得好,但依舊是個另類,爸爸雖然做了大官,但所有人依舊覺得咱們就是海盜,就是壞蛋。
5,等到十來歲,完全董事的時候,小鄭成功才知道,爸爸原來是一個龐大的海盜集團頭子,最厲害的絕學就是搖擺在東洋(日本)西洋(西葡荷)和大明勢力之間,火中取慄。
6,小鄭成功總是一個人孤僻的讀書,暗暗地立志:「將來,我必然繼承父親的事業,而我要向聖賢之書中說得那樣,當一個勇敢無畏的儒生,我要讓我的祖國大明稱霸海洋,我要證明,我不是另類,我不是壞蛋!」
小鄭成功就是在這樣一種強大的壓力之下,成長起來的一個勇敢的儒生,他嚮往母愛,嚮往被愛,由愛而生的強大的壓力卻讓他離「愛」越來越遠。這些經歷,導致他冷峻、偏執而瘋狂,這都將影響他以後的一舉一動。我們後面慢慢看。
背景4:目睹南明滅亡的儒生們
總裁相信,明朝的儒學基礎教育是足夠強大的,更何況一個一心想洗白,一心想讓自己孩子更有文化的「海盜頭子」鄭芝龍,一定會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儒學教育。所以,用14年的時間,足夠讓這個只會說日語的小鄭成功成為一個史可法那樣無畏的大明儒生。
鄭成功在福建老家完成了頂尖的儒學基礎教育,剛到南京國子監,可能入學儀式都沒有辦完,崇禎帝自縊,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消息就傳到了南京。此時的鄭成功一定是怒髮衝冠,感覺上天如此突然,就把救國救民的大任留給了自己!自己大展身手的時候到了!
呵呵,年輕的小鄭成功啊,估計他雖然在父輩們腥風血雨的故事中長大,但也是第一次見到真正的戰爭。僅僅一年以後,多鐸的大軍輕而易舉的就殺入揚州、金陵,殺害南明弘光帝,誅殺史可法,殺盡閣部官員,揚州十日大屠殺,殺得所有南方人都傻眼了,南明的長江天塹在清軍面前如此不堪一擊,偏安是不可能了,這只能剃髮降清啊!
這一段南明的歷史,太沉重了,總裁不想講,本著輕鬆愉快的原則,我們就做如下簡單的總結吧,把故事聚焦到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鬥上,快放前進:
此時,目睹南明滅亡的儒生們大體分為三類。
第一類,投降派,就像北京的儒生們一樣,崇禎帝死時無一人在身邊,李自成上朝的第一天全齊刷刷的跪在了大順的朝廷下。
第二類,抵抗派,就像南明的史可法一樣,抱有幻想,感覺拼死抵抗至少可以偏安一隅。揚州十日之後,這類人基本都涼了。
第三類,嘴炮派,就像南明的內閣、六部一樣,滿紙的義憤填膺,滿心的黨同伐異;滿口的我反對,滿腦子的不知道!結果大家就在這種爭吵中眼看著第二類儒生毫無章法的亂作為。
好了,此時的鄭成功必定還是儒生,他也逃不出這三類,在這個生死抉擇的一瞬間,他究竟選擇了哪一類,走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歡迎大家在彈幕裡用1,2,3投票。下期總裁為大家揭開一個你意想不到的答案,也是你從教科書上看不到的答案,並繼續與大家分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