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績,被人們長期稱頌的並非那矢志不移的抗清功業,而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開闢荊榛的偉大壯舉。
為了達到恢復大明天下的目的,鄭成功殫精竭慮,將個體生命的能量幾乎發揮到了少有的極致狀態。
據一則史料記載,鄭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借兵抗擊清廷。日本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曾作過認真考慮,準備派遣軍事分隊遠徵中國,但其目的顯然不是援助鄭氏,而是「佔領大明」。在明清兩朝漫長的交替過程中,日本雖以極大的興趣、焦慮的心情旁觀中國巨變,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採取了保持中立、不予幹涉的策略。然而,只要時機、條件成熟,這個虎視眈眈的鄰居便會大舉進犯、實施淫威。
鄭成功收復臺灣,也是在鮮明的反清復明旗幟下採取的一項迂迴曲折、以退為進的非凡舉措。在金門料羅海濱的出師誓詞中,鄭成功明確說道:「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前者出師北伐,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艫南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等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
鄭軍打敗荷軍收復臺灣,並非後人想像的那麼輕而易舉,畢竟,荷軍是一支有著大炮、槍械、艦艇等近代武器裝備的能徵善戰之隊伍。鄭成功出師前對戰爭的酷烈早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將自己所有能打硬仗的將領幾乎全部帶走,只留少數部隊駐守金廈,大有破釜沉舟、「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戰事進行得相當艱巨而漫長,荷軍頭目揆一以守軍及援軍共約三千兵員的力量,與鄭成功率領的三萬多將士抗衡對壘長達九個月之後,才在斷水絕糧、重重圍困之下,迫不得已派人談判,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公曆1662 年2 月1 日)籤訂十八條相當寬大的投降條款,帶著五百多人高舉白旗走出城堡,退出臺灣,鼓輪而去。
面對回歸祖國懷抱的山河故土,鄭成功熱血沸騰,感慨萬千,不由得再次揮毫潑墨,賦詩疾書:「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收復臺灣僅四個多月,鄭成功便於1662年6月23日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九歲。
一顆閃爍的流星划過漫漫夜空,照亮了沉寂的黑暗,遺憾的是,這迸發而出的灼灼光華轉瞬即逝。
導致鄭成功流星隕落、英年早逝的原因錯綜複雜,稍加分析梳理,可用悲憤、羞愧、痛心、憂愁四詞予以概括。
正當鄭成功歡慶光復臺灣之時,突然傳來南明永曆皇帝父子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自隆武帝死後,鄭成功一直以桂王永曆帝為正朔,遵永曆年號,並不時遣使朝拜。永曆帝父子敗亡,意味著南明朱姓王朝的徹底覆滅,鄭成功的反清復明也就失卻了最後的依託與支撐。
鄭成功東徵臺灣時,命長子鄭經留守金廈。沒想到他與四弟乳母陳氏私通,生下一個兒子,還派人前往臺灣報喜,說是侍妾所生。
鄭成功未滿四十而獲孫男,甚為高興,當即賞賜金銀布帛無數。而謊言一經戳穿,鄭成功不禁又羞又憤,當即做出殺妻斬子、除滅淫婦的決定。兄長鄭泰及部將黃廷、洪旭等人接到令箭後,只將乳母陳氏及所生兒子殺掉了事。
鄭成功接報,一定要以治家不嚴之罪將妻子董氏斬首,長子鄭經更是不能寬恕,並解下隨身所佩寶劍交給使者,帶往金廈,嚴令執行。可是,鄭泰、黃廷、洪旭、鄭經等人不僅沒有照令行事,反而在金廈兩地部署軍隊,派兵防禦。鄭成功聞訊,悲憤難忍,憂鬱成疾。
正在這時,又從大陸傳來確報,清廷將長期軟禁在北京的父親鄭芝龍及其眷屬十一人斬殺,其餘家屬流放東北寧古塔;還採納鄭軍叛將黃梧建議,挖掘鄭成功祖墳以洩地脈,將鄭氏先祖骨殖拋露於野。
只因反清復明,才使得父親及其眷屬慘遭清廷毒手,就連葬在地底的先人也不得安寧。鄭成功為自己不能盡孝痛心疾首,而盡忠於明朝,也失去了著落,痛心與憂愁如一張巨網,籠罩著他的身與心。
內憂外患交織,失意、打擊與噩耗接踵而至,使得鄭成功急火攻心、悲憤鬱悒、心肝受損,加上感染風寒,內疾外病相侵,病情一日重於一日。
去世前幾天,鄭成功摧肝欲裂、悲痛萬分地大聲嘆道:「自家國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今日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天不假年,嗚呼哀哉!
鄭成功因病而逝,似乎已成公論,但有一則「另類」的記敘卻不得不引起筆者的足夠重視。據《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所載:「成功恚甚,得狂疾,索從人佩劍,自斫其面死。」鄭成功雖染重痾,也不至於驟然病入膏肓、無法救治。究其死因真相,這段記載較合情理。
南京敗退,他便多次試圖自殺;面對永曆帝被殺、父親遇害、兒子欺瞞、部屬抗命等深重的內憂外困,鄭成功悲憤交加,陷入無法突圍的精神困境之中,神志恍惚,迷離失常,引發狂疾,難以自持,自殺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