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真正死因

2021-02-13 22號公館

作為一名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不朽功績,被人們長期稱頌的並非那矢志不移的抗清功業,而是收復臺灣、統一祖國、開闢荊榛的偉大壯舉。

為了達到恢復大明天下的目的,鄭成功殫精竭慮,將個體生命的能量幾乎發揮到了少有的極致狀態。

據一則史料記載,鄭成功曾一再遣使日本,意欲借兵抗擊清廷。日本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曾作過認真考慮,準備派遣軍事分隊遠徵中國,但其目的顯然不是援助鄭氏,而是「佔領大明」。在明清兩朝漫長的交替過程中,日本雖以極大的興趣、焦慮的心情旁觀中國巨變,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採取了保持中立、不予幹涉的策略。然而,只要時機、條件成熟,這個虎視眈眈的鄰居便會大舉進犯、實施淫威。

鄭成功收復臺灣,也是在鮮明的反清復明旗幟下採取的一項迂迴曲折、以退為進的非凡舉措。在金門料羅海濱的出師誓詞中,鄭成功明確說道:「本藩矢志恢復,念切中興。前者出師北伐,恨尺土之未得,既而舳艫南還,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等時,非為貪戀海外,苟延安樂……」

鄭軍打敗荷軍收復臺灣,並非後人想像的那麼輕而易舉,畢竟,荷軍是一支有著大炮、槍械、艦艇等近代武器裝備的能徵善戰之隊伍。鄭成功出師前對戰爭的酷烈早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將自己所有能打硬仗的將領幾乎全部帶走,只留少數部隊駐守金廈,大有破釜沉舟、「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戰事進行得相當艱巨而漫長,荷軍頭目揆一以守軍及援軍共約三千兵員的力量,與鄭成功率領的三萬多將士抗衡對壘長達九個月之後,才在斷水絕糧、重重圍困之下,迫不得已派人談判,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公曆1662 年2 月1 日)籤訂十八條相當寬大的投降條款,帶著五百多人高舉白旗走出城堡,退出臺灣,鼓輪而去。

面對回歸祖國懷抱的山河故土,鄭成功熱血沸騰,感慨萬千,不由得再次揮毫潑墨,賦詩疾書:「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收復臺灣僅四個多月,鄭成功便於1662年6月23日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九歲。

一顆閃爍的流星划過漫漫夜空,照亮了沉寂的黑暗,遺憾的是,這迸發而出的灼灼光華轉瞬即逝。

導致鄭成功流星隕落、英年早逝的原因錯綜複雜,稍加分析梳理,可用悲憤、羞愧、痛心、憂愁四詞予以概括。

正當鄭成功歡慶光復臺灣之時,突然傳來南明永曆皇帝父子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自隆武帝死後,鄭成功一直以桂王永曆帝為正朔,遵永曆年號,並不時遣使朝拜。永曆帝父子敗亡,意味著南明朱姓王朝的徹底覆滅,鄭成功的反清復明也就失卻了最後的依託與支撐。

鄭成功東徵臺灣時,命長子鄭經留守金廈。沒想到他與四弟乳母陳氏私通,生下一個兒子,還派人前往臺灣報喜,說是侍妾所生。

鄭成功未滿四十而獲孫男,甚為高興,當即賞賜金銀布帛無數。而謊言一經戳穿,鄭成功不禁又羞又憤,當即做出殺妻斬子、除滅淫婦的決定。兄長鄭泰及部將黃廷、洪旭等人接到令箭後,只將乳母陳氏及所生兒子殺掉了事。

鄭成功接報,一定要以治家不嚴之罪將妻子董氏斬首,長子鄭經更是不能寬恕,並解下隨身所佩寶劍交給使者,帶往金廈,嚴令執行。可是,鄭泰、黃廷、洪旭、鄭經等人不僅沒有照令行事,反而在金廈兩地部署軍隊,派兵防禦。鄭成功聞訊,悲憤難忍,憂鬱成疾。

正在這時,又從大陸傳來確報,清廷將長期軟禁在北京的父親鄭芝龍及其眷屬十一人斬殺,其餘家屬流放東北寧古塔;還採納鄭軍叛將黃梧建議,挖掘鄭成功祖墳以洩地脈,將鄭氏先祖骨殖拋露於野。

只因反清復明,才使得父親及其眷屬慘遭清廷毒手,就連葬在地底的先人也不得安寧。鄭成功為自己不能盡孝痛心疾首,而盡忠於明朝,也失去了著落,痛心與憂愁如一張巨網,籠罩著他的身與心。

內憂外患交織,失意、打擊與噩耗接踵而至,使得鄭成功急火攻心、悲憤鬱悒、心肝受損,加上感染風寒,內疾外病相侵,病情一日重於一日。

去世前幾天,鄭成功摧肝欲裂、悲痛萬分地大聲嘆道:「自家國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今日屏跡遐荒,遽捐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天不假年,嗚呼哀哉!

鄭成功因病而逝,似乎已成公論,但有一則「另類」的記敘卻不得不引起筆者的足夠重視。據《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所載:「成功恚甚,得狂疾,索從人佩劍,自斫其面死。」鄭成功雖染重痾,也不至於驟然病入膏肓、無法救治。究其死因真相,這段記載較合情理。

南京敗退,他便多次試圖自殺;面對永曆帝被殺、父親遇害、兒子欺瞞、部屬抗命等深重的內憂外困,鄭成功悲憤交加,陷入無法突圍的精神困境之中,神志恍惚,迷離失常,引發狂疾,難以自持,自殺而亡。

相關焦點

  • 順治並未出家,而是被鄭成功轟死於廈門
    此外,除了這兩段直接證明順治皇帝死因的文字,還有一段相關文字,也為以往鄭成功研究資料中所未見。其文為:「報偽朝順治崩,太子即位,是為康熙。 本書的抄錄者是鄭成功的九世孫鄭叔成,抄於1912年。鄭叔成在前言中註明,《延平王起義實錄》抄錄了四部原稿的內容,即《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徵實錄》、《海紀緝要》、《海外孤忠錄》和《鄭克土爽檔案》。後兩部都已失傳,至今未被發現。與順治死因相關的段落,均出自第一部原稿《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徵實錄。
  • 鄭成功壯年暴亡之謎!長子鄭經的汙行坑爹,造成政權內部分裂!
    很多人認為其死因是因為降清的鄭氏舊將黃梧向清廷推薦施琅並獻「滅賊五策」所致。然而黃梧向清廷獻策是1661年的事,鄭成功卻是死於1662年農曆5月(陽曆6月23日),且是猝然去世,從發病到身亡也就短短幾日光景,所以黃梧獻策恐怕不是鄭成功去世的主要原因。那麼造成鄭成功突然暴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鄭成功攻臺(1)儒生鄭成功
    鄭成功攻臺(1)儒生鄭成功歡迎來到:自說自話的總裁戰爭系列的第一篇章,從今天起,我們開始講鄭成功,講鄭成功與荷蘭人在臺灣的戰爭始末
  • 鄭成功集團為何不南下進軍呂宋?那個坑爹坑兒子的鄭經是禍首
    按照《閩海紀要》等史書的記載,鄭成功集團多次有進軍呂宋的念頭(菲律賓),早在鄭成功剛收復臺灣時就有對呂宋動手的念頭。
  • 【6月23日】鄭成功:不同的歷史定位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並沒有鄭成功,只有朱成功的,滿清為了維護它的正統,忌諱「明朱」二字,在公文等行書上稱他為「鄭成功」,這樣鄭成功的叫法開始慢慢深入人心,就流傳了下來。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於1662年6月23日突然暴斃而亡,年僅39歲,鄭成功的死因,至今仍留下種種疑團,他一開始只是被診斷為中暑,還能飲酒聊天,但五天後卻雙手抓面,「咬盡手指」,狂呼而死,有人說他是悲憤過度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被氣死的,還有人說他是被毒死的。
  • 鄭成功的故事
    為擺脫荷蘭的殖民統治,臺灣和福建沿海人民奮勇反抗,最終在鄭成功的領導下,收復臺灣。鄭成功,福建南安人,出生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代。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抗清力量。眼看大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鄭成功從全局考慮,打算收復臺灣,作為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荷蘭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各族人民。
  • 民族英雄鄭成功
    因為皇帝所賜的姓不能隨便用,所以以後鄭森就用「鄭成功」這個名字了。當日隆武帝還賜給他一把尚方寶劍。得到了這樣的殊榮,鄭成功在心中暗暗發誓:一定忠貞不貳,為光復國土戰鬥至死!幸得皇帝改名後的鄭成功意氣風發,加緊練武, 同時在福建各地招兵和籌糧,以實際行動來實現他對隆武帝的承諾。
  • 【精彩文章】鄭成功抗清的原因
    《春秋》是儒家的經典,講夷夏之防,講君臣大義,講忠君愛國,秀才出身的鄭成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這是絲毫也不奇怪的。隆武帝為了實現恢復大業,派遣鄭成功在閩贛交界的大安關、大定關等處防禦清軍。鄭成功時而在前線部署防務,時而赴漳泉募兵,為抗清而竭盡心力。這時,清軍尚未入閩,隆武帝未遇害,鄭母田川氏也未殉難,海商資本階層的利益更未受到清朝到後來才實行的海禁和遷界等措施的損害,而鄭成功已經積極投入抗清鬥爭。
  • 鄭成功的神秘身世
    鄭成功他爸鄭芝龍在福建是閩海王,其實就是半個海盜(主要業務是走私)。在南明也算是資深搞國際貿易的。從事國際交流總有不少出差的機會,那時候常去日本。於是娶了一位日本女人也就是鄭成功他媽。他媽媽田川氏生了兩個男孩,他的胞弟叫田川七左衛門,他出生在日本長崎,他挫敗了正在崛起的海上馬車夫—荷蘭,粉碎了荷蘭人的亞洲佔領計劃,解放了寶島臺灣,他就是Koxinga,中文名叫鄭成功……今天的盤面弱勢反彈的原因並不是機構昨天拋售雄安概念,而是銀行委外資金收縮。So銀行委外資金收縮到底是神馬鬼?委外業務就是銀行通過賣給老百姓理財產品或者是自營資金委託給別的機構打理。
  • 鄭成功收復臺灣
    這位將領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他出兵的目的是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據了幾十年的寶島臺灣。鄭成功原名鄭森,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朝滅亡後,唐王朱隸鍵在福州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跟隨父親鄭芝龍入仕為官,頗受唐王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當時人敬稱他為「國姓爺」。順治三年(1646年),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苦勸阻,投降了清朝。
  • 鄭成功為何能打敗侵臺荷軍
    然歷史上真正的鄭成功,在軍事技戰術方面從未顯露過任何過人之處,他勝在謀略——包括戰爭決策,也包括迷惑、恐嚇敵人來達到目的的技巧。實事求是地說,鄭成功在把握攻臺時機上佔有絕對主動權,因為荷方兵力極為有限,不能防禦全島,為備戰只得採取極端措施,而鄭的等待無論為任何原因,更加疲憊一方必是荷蘭。  等到真正出徵前夕,鄭成功的首要對手並不是荷蘭人,而是他那些不情不願的部下。1661年農曆正月,部將聽了徵臺密議「俱不敢違,然頗有難色」。
  • 【鄭成功的故事】海上起義
    誰料到清朝軍隊打到安平時,不分青黃皂白,到處姦淫燒殺,鄭成功的母親翁氏也憤然自盡。鄭成功得到母親慘死的消息以後,不顧危險,帶領部下,殺回安平。看到家鄉遭到破壞,母親又死於非命,隆武帝也已殉難,國恨家仇,集於一身,不禁悲憤滿腔,便跑到南安孔廟,將儒服燒掉。他對著孔子的牌位沉痛地說:「我過去是個儒生,今天變成了孤臣。國難當頭,人各有志。我也要走自己的道路。現在把儒服還給先師,請先師理解我的心情。」
  • 話劇《鄭成功》,又名《臺灣歸來》連載之二
    因此,你們一定要安排好各個方向上的防衛,建築起真正堅固的防線,在保持強大的進攻態勢的前提下堅守各自的陣地,不讓敵人有任何突破的機會。馬信、周全斌:是。鄭成功:黃安將軍,你的任務仍然是掌管好我們的艦隊,隨時準備攻擊殲滅敵人可能出現的海上援軍,我估計荷蘭人的援軍在二三個月之後就會到來。你們還要儘量駛近海岸,用船上的火炮支援攻城之戰,同時,要注意躲開城堡炮火的攻擊。
  • 歷史上的今天|鄭成功收復臺灣
    在352年前的今天,1662年2月1日 (農曆臘月十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2月1日,我國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軍隊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鄭成功是福建南安縣人,他自幼善於思考,英勇有為。父親鄭芝龍是明末福建總兵官。他的少年時代正處於中國的大動亂時期,所以,救國救民的思想在心底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 鄭成功大仙求道記
    鄭成功大仙求道記開臺尊王、延平郡王、守護真君一、鄭成功大仙求道過程
  • 鄭成功如何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英雄
    是的,鄭成功被認為是一位具「日本人魂」的英雄,一位大東亞共榮圏思想與行動的先行者。對於這樣的鄭成功形象,或許有人感到困惑。鄭成功是中國人啊。重要的是,不同於降清的鄭芝龍,與日本有所淵源的鄭成功選擇與清朝政權繼續對抗,且成功取得臺灣的控制權。正是這一歷史事實與其政治決斷使江戶時期的劇作家、小說家便得以在混血兒鄭成功的故事中,加入許多日本的歷史記憶、歷史想像與認同要素。然後,在甲午戰後,在日本佔據臺灣之後,源於江戶時代的鄭成功形象又可用來強調日本與臺灣乃至南方的關聯,致使鄭成功終成為日本帝國向南發展的英雄先驅者。
  • 戰場|國姓爺的海軍:鄭成功與清朝的海戰
    清軍統帥濟度在勸降鄭成功失敗後,在各地徵調船隻,準備兵分兩路,進攻鄭成功。一路以泉州守將韓尚亮率拼湊起來的水師船隻,進犯廈門思明州;另一路則由大將章佳·達素統領陸軍,進屯鄭氏老家石井,準備進攻白沙城。 為了抗擊清軍的入侵,鄭成功再次下令將思明與白沙的平民以及將士的家眷轉移到海上諸島,然後調遣水陸官兵,布陣以待。
  • 鄭成功為什麼一定要收復臺灣?被清朝逼的,實在是沒出路了!
    荷蘭人佔據了美麗的寶島,臺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鄭成功責無旁貸。不打不是中國人!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國民的支持、國際的影響、軍隊的素質,甚至海軍的建設,每一環都會影響戰爭的成敗。說到底,收復臺灣是一件必須做的事,但何時做、以什麼方式做,還是有很多講究的。要不然,也不會任由荷蘭佔據38年。可是1661年,世界變了,逼的鄭成功主動去收復臺灣。
  • 大明最後的重步兵:鄭成功鐵人軍
    鄭成功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大家都知道他抗擊荷蘭人收復臺灣的功績,但是鄭成功麾下的部隊,了解的人可能並不多。今天介紹一下鄭成功的王牌部隊:鐵人軍。1658年,鄭成功組建了一支特殊的軍隊—鐵人軍。▲現代畫家所畫鄭成功鐵人軍士兵  次年,1659年的鎮江大捷中,鄭成功的鐵人部隊首次登場。根據記載,六月二十日,在鄭軍剛剛登陸立足未穩之際,鎮江清軍提督管效忠打算趁此先下手為強。
  • 鄭成功收臺:東亞一流強軍,面對歐洲三流的苦澀勝利
    荷蘭人薄弱的海防部署當時的臺灣正被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所統治,臺灣雖然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當時面積最大的殖民地,但從數據上看,他們在兵力部署上卻沒有十分重視,公司帳面上的15艘海船流散在東南亞各地,真正駐守臺灣的,只有4艘船,分別為赫克託號、斯格拉弗蘭號、白鷺號和瑪利亞號,駐軍不過1500人(《荷蘭人在福爾摩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