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246篇原創文章,作者:Kilo。
全文共5308字,配圖5幅,閱讀需要12分鐘,2020年2月12日首發。
「燃燒的島群」是二戰史軍迷的俱樂部,擁有國內一流的二戰史專家、作者顧問團。想進群的朋友,請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請入群。入群後務必先看群公告,違規者移出群聊。燃燒的島群歡迎您!
熟悉戰爭歷史的人都知道,作戰企圖、作戰設想、作戰計劃和作戰準備是戰爭的前奏,是一個輾轉反覆,甚至可能出現顛覆性變化的過程。可是一旦戰爭準備進入作戰命令環節,就會具有極強的指向性和針對性,意味著戰爭真正進入了迫在眉睫的「讀秒」狀態。1941年11月5日,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籤署的代表天皇的「大海令一號」頒發,山本隨即發布了《聯合艦隊機動作戰命令》,其中第二號命令中明確了作戰預定日為12月8日,這也是「攀登新高山1208」這一密語指令的由來。
![]()
圖-7集結於單冠灣的機動部隊(照片攝於「赤城」號航母飛行甲板)從11月初開始,第一航空艦隊的參戰艦艇開始陸續向擇捉島的單冠灣集結,在此之前第一航空戰隊的飛行員們全部被從中國戰場召回,這些平均飛行時間超過1500小時,最高達到2500小時的精英飛行員們,進行著極為苛刻的特技飛行訓練。其中艦攻機(魚雷轟炸機)的飛行員發射條件必須達到——發射高度10-20米,速度160節,飛行角度0度;或者發射高度7米,速度100節,飛行角度4.5度。這都是一航艦作戰參謀、最後一期海大首席吉岡忠一少佐使用通過大量研究後找到的數據,而為珍珠港的特殊地形量身定做的。因為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命中率才可能達到80%,這樣的命中率在那個非制導武器時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前面說到過珍珠港內水深太淺,僅為12米,日本海軍現有空投魚雷根本無法使用,必須對現有魚雷進行包括加裝尾鰭在內的一系列改造。可當時日本貧乏的兵器工業卻無法向南雲突擊編隊提供足夠數量的淺水改裝魚雷。6艘航空母艦搭載的艦攻機數量達到了90架,而直到11月10日改裝完成了魚雷數量僅僅有28枚,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11月25日,也就是突襲珍珠港編隊出發前一天,才將剩餘的12枚魚雷在「加賀」號上改裝完畢。可是一共就只有40枚,艦攻機的魚雷攻擊只能進行一次,這就是後來日本海軍無法對除戰列艦以外的美國海軍巡洋艦進行魚雷攻擊的原因。
![]()
圖-8 日海軍聯合艦隊針對珍珠港淺水區改裝航空魚雷後來,吉岡忠一在回憶錄裡寫道:「如果有80枚改裝魚雷的話就好了……」除了魚雷之外,加油也是個問題。因為選擇了氣象條件多變,海況惡劣、船跡罕至的太平洋北航線,突襲珍珠港編隊的單程航程就達到了3600海裡,所有艦艇必須在惡劣海況下進行燃油補給。在預先演練中屢試屢敗,不僅航母加不了油,戰列艦、巡洋艦都加不了。南雲忠一實在沒辦法,只好詢問各艦能夠裝多少油桶,第二航空戰隊的司令官山口多聞發火了,直接回答:「別問這個問題,帶著二航戰去就行了,我們航程短,只準備了單程,不回來了!」——都準備死在珍珠港了。最後,還是一航艦的參謀長草鹿龍之介(最早提出使用飛機偷襲珍珠港的那哥們)想出了一個怪主意:「都是媽媽抱著孩子餵奶,孩子能不能抱著媽媽吃奶?」因為加油試驗一直是補給艦拉著被補給艦,草鹿的意思是噸位大的被補給艦反過來拉補給艦,經過幾次試驗,果然成功解決了這個問題。武器有了,油能加了,是不是問題就都解決了?不!「是戰是和」這個最大的問題還沒有結論呢。當時美日的和平斡旋談判還在進行中,實際上美國政府的回答,也就是著名的「赫爾備忘錄」是在11月27日才送到日本政府手中,而南雲忠一的突襲編隊在前一天就已經出發了。這樣就出現了突擊編隊已經在路上了,而是戰是和還沒有定論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對此,山本五十六在11月13日「長門」號上的作戰會議中,對作戰命令進行說明時堅定地說:「如果現在正在華盛頓進行的日美談判成功的話,我就向機動艦隊下達撤退命令。那時即使進擊的母艦已經出發,接到命令後也必須掉頭返航,不去進擊夏威夷。」山本剛剛說完,南雲忠一就第一個帶頭反對說「已經出發的艦隊還要返航嗎?這未免太過分了。不單單會影響部隊的士氣,而且在實際上也很難行得通。」還有人說的更難聽「這豈不是要把快要撒出去的尿憋回來嗎?」山本一聽大為惱火,聲色俱厲地斥責道:「養兵千日為了什麼呢?!打仗本身並不是目的。即使接到返航命令也不打算回來的指揮官,乾脆現在就不要出去,即刻辭職好了!」至此,作戰發起的原則定了,參戰指揮官的思想也統一了,接下來的就剩下到時候怎麼打了。「赤城」號航空母艦飛行長增田正吾12月2日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一切均已就緒,無左,無右,無悲傷,無歡笑。」「內華達,亞利桑那,田納西,西維吉尼亞,馬裡蘭,俄克拉荷馬,加利福尼亞,賓夕法尼亞……」淵田美津雄中佐在機艙裡舉著望遠鏡一遍又一遍地數著。雖然從12月6日開始,他就已經知道美國太平洋艦隊3艘航空母艦都不在港內,但是他仍抱有一線希望,萬一貪圖享受的美國人趕在周末晚上回到珍珠港呢?這是日本海軍的艦載機群第一次出現在珍珠港的上空,也是最後一次。
![]()
東京時間12月8日3時19分,夏威夷時間12月7日7時49分,指揮偷襲珍珠港第一波攻擊部隊183架戰機的淵田美津雄,向後方坐席等待命令的電信員水木德信一等飛行兵曹作了個手勢,水木立即按下電鍵,向整個部隊發出了命令:「TO-TO-TO-TO」,託字連發,意思就是「全軍突擊」。幾分鐘過去之後,沒有看到地面有戰鬥機起飛,也沒有看到高射炮火的閃光,淵田美津雄堅信:突襲珍珠港已經成功了!淵田再次向後座的水木德信作了個手勢,水木毫不猶豫地再次敲下了電鍵,這次發出的是:「TORA,TORA,TORA」,也就是近代世界戰爭史上一份著名的電報——「虎!虎!虎!」,意思是「我軍奇襲成功」。「虎!虎!虎!」的信號被已經解除無線電靜默的旗艦「赤城」號強力放大中轉,其實根本不需要中轉,東京大本營、柱島錨地的聯合艦隊司令部全都直接捕捉到了這個電波。同時,這個電波傳到了馬來和菲律賓,傳到了香港和汶萊,傳到了關島和威克島……傳遍了全世界。此刻的時間是東京時間3時23分,夏威夷時間7時53分。8時30分(夏威夷時間),淵田美津雄從耳機中聽到了第二波突擊機群指揮官島崎重和少佐的突擊命令,167架戰機也按照預定的計劃撲向了各自的目標。聯合艦隊作戰室接連收到電報:當第二波攻擊結束,擔負攻擊效果評估任務的淵田美津雄最後一個降落到「赤城」號航空母艦時,已經是夏威夷時間12時30分左右了,他已經在珍珠港的上空盤旋了6個小時。日本海軍損失9架戰鬥機、15架99式艦爆機,5架97式艦攻機,陣亡飛行員55名,另有5艘執行特攻任務的袖珍潛艇被擊沉。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話來說「只不過是碰破了一點皮,根本不算什麼」。
![]()
圖-10 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受創的三艘戰列艦,由左至右為西維吉尼亞、田納西、亞利桑那號而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包括「亞利桑那」、「俄克拉荷馬」、「加利福尼亞」、「西維吉尼亞」、「內華達」號戰列艦在內的8艘戰艦被擊沉,11艘艦艇被重創或擊傷,駐夏威夷陸海軍188架作戰飛機被擊毀,191架被擊傷,2336人陣亡,1347人受傷。這個損失數字除了說明太平洋艦隊已經幾乎全軍覆滅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意義呢?這個意義實在太大了!要知道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總人數為292131人,在珍珠港陣亡人數只佔這個數字的不到1%,但是美軍在2個小時之內出現超過2000人的陣亡是從來沒有過的,即使算上後來極為殘酷的韓戰和越南戰爭,珍珠港依然為美軍單位時間內陣亡人數之冠,這個記錄延續至今。「虎!虎!虎!」日本人認為,奇襲成功後南雲突擊編隊這隻「虎」能從千裡徵途上歸來。是的,南雲忠一帶著一航艦確實全身而退了,但是卻使日本這個國家背負上了不宣而戰的罵名(野村吉三郎和來栖三郎將宣戰詔書遞交的時間是夏威夷時間12月8日9時20分),山本五十六最擔心的「不宣而戰」再一次成了現實(上次是1905年日俄戰爭),除了喚醒美國這個沉睡的戰爭巨人之外,日本帝國和日本海軍已經被死死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在偷襲珍珠港之役之後的70多年時間裡,關於「南雲忠一為什麼不再次發起攻擊擴大戰果」、「為什麼不摧毀珍珠港油庫和修理設施」、「為什麼不在返航途中對中途島進行攻擊」等問題的爭議與質疑,一直持續著,並有越說越複雜,越說越邪乎,越說越離譜之勢。其實,這一切爭論與質疑還是要從日本人的戰爭理念、軍事文化與指揮官的個人性格上去找原因。山本五十六在1941年1月7日寫給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的信中是這樣說的「我軍在日美戰爭首先採取的策略應該是:一開戰就猛擊擊破敵主力艦隊,置美國海軍及美國國民於無可挽救之地,使其士氣沮喪。從而才能佔據東亞之要障,確保不敗之地步,以此來建設東亞共榮圈,……一旦擊破美主力艦隊,菲律賓以南的閒雜兵力必然士氣沮喪,很難考慮能勇鬥敢戰。」山本的觀點可以理解為他從海權論的觀點出發,將奇襲珍珠港作為控制西太平洋制海權的中心環節,即消滅了美太平洋艦隊,就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日本陸軍在南方作戰時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但是山本在這段話中根本沒提「消滅」二字,反而反覆強調要讓敵人「士氣沮喪」,這也是南雲忠一和草鹿龍之介所理解的。草鹿甚至認為:「此次作戰的目的是保護南方作戰的腹背,機動部隊面對的敵人不是那麼簡單就能解決的」。客觀地說,在這個問題上作為總策劃的山本五十六與身為前線實際指揮者的南雲、草鹿存在著理解認識上的分歧。在下定決心之前,南雲和草鹿二人都曾反對過奇襲珍珠港作戰,他們二人是不是在具體執行中因為有情緒而抗令不行呢?其實,他們不可能有意抗命,因為壓根就沒有這個命令!在伴隨著「攀登新高山1208」這一著名指令以後生效的《機密聯合艦隊命令第一號》中的原文是:「機動部隊以及其先遣部隊應極力密匿,向夏威夷運動,在開戰開始之時對夏威夷敵艦隊實行奇襲,予以致命打擊,同時先遣部隊遏制住敵艦隊出路,極力捕捉攻擊之。」這段話說白了,就是「奇襲」一旦得手後立即撤退,「消滅敵人後」跑的越快越好。從實際戰果上看看,美國太平洋艦隊除了3艘在當時看來還是「輔助力量」的航空母艦之外,確實沒有什麼像樣的船了。因此,南雲和草鹿「在貫徹上級意圖方面」,不僅沒有打折扣,相反還「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
![]()
沒錯,山口多聞、淵田美津雄、源田實等人確實都提出過要再次發起攻擊的建議,在現在看來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在當時作為肩負著6艘航空母艦——這些日本海軍最寶貴戰略資產安危的南雲忠一,與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幾乎超額完成任務」後,他不可能拿整個一航艦和自己的仕途去做一次以錦上添花為目的的賭博,因為這在他看來毫無意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的作戰半徑從未超過600海裡,不管他發展到什麼程度,也還僅僅是一支近海海軍,而不是一支遠洋海軍。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近海海軍沒有補給的問題。在日本海軍兵學校的英語教材裡,根本沒有「LOGISTICS」(物流、兵站)這個詞,甚至在日本軍事文化中存在著這樣一句奇怪的諺語「輜重如果也算兵,蜻蜓都能變老鷹。」日本海軍用一種令人費解的方式告訴世界,他還不知道補給的重要性,因此南雲忠一認為珍珠港的那點油不算多大事也很正常。從這個角度,我們就更能充分理解尼米茲在1943年登上阿圖島時講的那句話:「要麼是日本人還不知道什麼是現代戰爭,要麼就是日本人沒有資格進行現代戰爭」。南雲忠一本來對突襲珍珠港作戰心裡就沒底,上任後曾心事重重地對草鹿龍之介講:「參謀長,不知你是怎麼想的,我受此重任,實感力不從心。當時我的態度再堅決一些,拒絕接受此任命就好了。這次出徵能取勝嗎?我毫無把握。」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底氣不足、惶恐不安的指揮官,在初戰告捷、大喜過望之時,能夠頂著壓力、冒著極大的風險幹到底。在後來返航途中,一航艦曾接到聯合艦隊司令部的命令:「歸途中,若情況允許,一定要空襲中途島,力爭將其摧毀到不能再用的程度。」結合後來中途島海戰的進程來看,應該承認山本五十六的前瞻性戰略眼光。但南雲在接到這個命令後,卻以天氣不好為藉口,根本就沒去執行。在他的邏輯看來,得勝還朝的路上還要幹這些囉嗦事,猶如「在相撲比賽中,擊敗『橫綱』的『關取』,在得勝歸來的路上還要買個大蘿蔔帶回來一樣」。在這樣的性格與心理的支配下,在這樣戰場環境的壓力下,指望南雲忠一「義無反顧地去錦上添花」和「創造性完成任務」顯然是不現實的。本文節選自《致勝之道——換個視角看戰爭》叢書之《百戰歸來——名將與成名戰》一書,江蘇文藝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