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軍用航空界一大新聞是日本F4戰鬥機退役,在隱身時代,這是落後2代的老舊飛機,技術上完全沒有任何優勢,但是還是非常值得一說,畢竟,這是給中國留下了太多回憶的機型。
F4戰鬥機不管怎麼說,都是一款不折不扣的神器,飛機綜合作戰能力很強,迄今為止中國二代飛機中,沒有一款能全面趕超的。
首先說,這一款飛機,也曾經攻擊過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艦載F4戰鬥機發射AIM7麻雀飛彈攻擊我方殲5,無意中被甩掉了,飛彈誤擊了另一架F4,將其擊落。
這款飛機也被我國殲6戰鬥機擊落過,當時的氛圍下,確實非常鼓舞人心,但是平心而論,這並非是F4戰鬥機一無是處,中國空軍也在努力追求F4的超級能力:依靠大型雷達發現目標,遠程發射飛彈攻擊!類似的能力,我國在40年後的2004年,才在殲8F戰鬥機上實現。
多年前,看慣了航空雜誌,也去了航空企業,誰能想到,某年在資料室看到的老舊報告卻是,70年代,美國海軍航母24架F4戰鬥機同時進攻上海,當時的海空軍,完全擋不住,看完結論就懵了,當然,後來也能明白了,F4戰鬥機可以夜間遠程作戰,載彈量很多,設備先進,那時候防空就是高炮和紅旗2飛彈,空軍的殲5和殲6,也沒有靠譜的雷達,確實很難攔得住,而殲7戰鬥機,在70年代非常難用,毛病百出,到了80年代才比較穩定。
等了40年,殲8F終於趕上了F4的空戰能力,當然,這個時候F4戰鬥機也退的差不多了,裝備AIM120飛彈的改型只有德國人的型號,大家都玩三代機快20年,誰還關心這種老舊的過時型號?除了德國這種慘劇國家,長期依靠F4和狂風戰鬥機,先進的高機動颱風戰鬥機服役特別晚,不得不讓F4升級航電和飛彈,繼續發光發熱,這就是AN/APG65雷達+AIM120飛彈的組合。
那時候研發殲8戰鬥機的目的,主要是高空高速攔截敵機,包括B52轟炸機,圖22轟炸機,以及米格23,和F4戰鬥機,事實上,忙了40年,基本沒有啥用,從殲8I到殲8II,殲8III,一直沒有在最需要的時候頂上來,真正頂用的,還是2000年後的殲10和殲11戰鬥機,之前的殲8戰鬥機非常尷尬,僅僅是比殲7飛機推重比更強,加速更快點。
殲8F戰鬥機第一次具備了超視距攻擊能力,也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當然,空海軍都沒有要求沈飛增加精確對地攻擊能力,雖然沈飛也展示了掛載KH31和別的武器的機型,在對地攻擊方面,和飛豹相比,幾乎一無是處。
飛豹戰鬥機,完成了空海軍給的使命,當然,和F4還是不能完全相比,主要執行遠程對地對海攻擊任務,對空任務取消,得益於巨大的機頭尺寸,可以安裝800mm口徑的大型雷達,可以發現100公裡之外的敵機,即使設計單位開始想給飛機安裝超視距攻擊空空飛彈,最終還是給取消了,畢竟速度太慢,機動性也不太行,雖然中低空格鬥中,經常把殲8打得滿頭是包。
中國空海軍在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計劃中,先進的對地攻擊超音速遠程飛機,是剛需,最終多次上下馬,變成了海軍的盤中餐,空軍退出,飛機很多性能指標,就是看著F4來指定的,當然,到了後期,特意增加了機動性指標,提高飛機的存活能力。
從飛豹戰鬥機的設計來看,飛機完全犧牲了高速性能,就這個角度而言,一架F4登得上中國殲8+飛豹,這是時代的印跡,我們中國航空工業水平很差,設計師確實不太行。
飛豹戰鬥機算是中國設計師第一次設計大型超音速攻擊機,比較遺憾的是,對於機身掛點設計太差,在西方飛機中,比如F4,F15E,幻影戰鬥機等等,我們都可以看到,飛機機身下安排了大量的掛點,還有超長重型掛點,就飛豹一個接近20米長的大飛機,機腹就一個大型油箱掛點,實在太浪費,這也是水瓶和經驗不足的體現。
也是命運的作弄,假如當年飛豹總師是強5的總師陸孝彭,飛豹機身下,最少會有估計會有3到5個掛點,就搶5這種小不點,設計師都塞了10個掛點,機身下一共4個!
從飛機掛載來說,強5設計非常合理,遠遠超過飛豹,這也是歷史的遺憾,在後續的飛機設計中,設計師就非常注意這一點,比如殲10戰鬥機的機腹5個掛點。
中國在80年代蜜月期,還向美國提出F4機頭圖紙資料的要求,但是遭到拒絕,最終西飛還是依靠自己得到的一些殘骸以及各種外出考察得到的資料,完成了座艙的設計。
雖然不夠完全,也勉強達標,畢竟是第一次,飛機設計顯得粗笨,阻力大維修性差等等,但是保證了掛點多,航程遠,具備比過去任何一款飛機更強的攻擊能力。
強5的成功,主要歸功於設計師善於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這種學習能力,最終被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很好繼承下來,最近些年還大幅度增加了自主創新能力,真是一代強過一代。
PS:沒有F4戰鬥機的刺激,中國航空工業也很難發展到這個地步,到了2000年後,換代時期,中國開發了殲10和殲11應對美國的F16和F15,沒有完全佔優勢,到了2020年前後,中國殲-20應對美國F22和F35,基本成功,更換渦扇15後,基本沒有啥短板。
有個強悍的敵人,某些時候並不是壞事,可以促使你更加努力更加認真,更快進步,這或許就是F4戰鬥機對我們的啟示!
前幾天看到俄羅斯風洞測試929,就想寫C929機翼的事情,後來發現,難度太大,機翼氣動太複雜,基本看不懂不得不放棄,等啥時候有機會,有能力,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