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2021-02-08 電子發燒友
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胡薇 發表於 2018-06-11 16:47:11

21 世紀後,隱身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各國武器裝備競爭的加劇,發展隱身技術,提高武器系統生存、空防和縱深打擊能力,已經成為集陸、海、空、天、電磁五位一體的立體化現代戰爭的迫切需要。隱身技術與星球大戰、核技術被美國列為國防的三大高科技領域。而實現對雷達波的隱身,使敵方雷達降低或失去探測能力更是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雷達隱身的本質就是使敵方雷達無法準確地探測到目標的回波信號。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 表徵目標返回到雷達的回波信號幅度。所以,要實現雷達隱身,核心就是降低目標RCS。

雷達最大作用距離方程:

由公式可知,雷達的探測距離Rmax的四次方與目標的散射截面積σ 成正比。若要減少雷達的探測距離,必須降低目標自身RCS。降低目標RCS 實質就是降低目標的回波功率或散射波電場強度。RCS與照射功率、飛行器離雷達距離遠近無關,只與目標表面導電特性、結構、材料、形體和姿態角等有關。所以,雷達隱身可以通過改變目標的外形、材料結構和電磁特徵來實現。實現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採用外形設計、吸波或透波材料等,降低反射功率; 二是產生與散射場相干但相位相反的場,實現有( 無) 源對消。

雷達隱身技術

雷達隱身技術是通過降低目標RCS實現隱身的技術,常用手段有外形隱身技術、材料隱身技術、電子幹擾和欺騙技術、阻抗加載技術等。

1、外形隱身技術

外形設計是實現武器裝備隱身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外形隱身技術的實質是將目標的強反射源轉換為弱反射源,即通過改變目標的外形設計,在一定角度內增強目標的反射或折射效應,減小RCS。常見的強反射源有飛機邊緣、尖端,機體上的凸出物、外掛物; 飛彈的頭部、尾部和翼面不連接處; 艦艇的船體和甲板邊緣等。美國AGM-129 隱身巡航飛彈通過採用特殊隱身外形和隱身結構消除了強反射源,減弱了雷達波的散射強度。

2、材料隱身技術

由於目標受到空氣動力等因素限制,外形設計也只能實現裝備一定程度上的隱身,材料隱身技術能有效彌補其不足。材料隱身技術按工作原理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材料吸收雷達波後,以能量損耗的方式使電磁能轉換為熱能而散發; 二是使雷達波迅速分散到裝備全身,降低目標散射的電場強度;三是通過材料上下表面的反射波迭加幹涉,實現無源對消。吸波材料通常分為塗料型和結構型: 塗料型塗於目標表面形成吸波塗層,結構型是參與結構承力的、有吸收能力的複合材料。透波材料幾乎能完全透射雷達波,進而降低目標RCS。據報導,F-117A隱身戰機大量使用了多面體外形設計和雷達吸波材料等隱身手段,其RCS 比常規戰機減少了23 dB,使常規雷達作用距離縮減73%

3、 電子幹擾和欺騙技術

電子幹擾技術實質是產生與目標或敵方雷達相似的特徵信號,使其無法做出正確判斷而實現目標隱身。常見的技術手段有: 向空中投放箔條等幹擾物形成幹擾層以遮蓋真實目標; 利用電子幹擾設備發射噪聲或類似噪聲的幹擾信號,使敵方雷達無法檢測目標信息; 由偵察設備偵測出敵方雷達頻率,並以該頻率發射回波脈衝,使敵方雷達無法做出正確判決; 採用假目標或雷達誘餌技術,發送虛假信號誤導敵方等。據報導,美國正在研究一種能發射高頻( VHF) 、特高頻( UHF) 和微波信號的新型誘餌,該誘餌也可模仿隱身飛機目標。

4、阻抗加載技術

阻抗加載可以分為無源阻抗加載和有源阻抗加載。無源阻抗加載是指通過在飛行器表面形成縫隙、腔體或加周期結構無源陣列等方法改變蒙皮表面的電流分布,從而降低一定角度範圍內的電磁散射。有源阻抗加載是指在飛行器上安裝轉發器等信號處理元件,使其可發射與入射雷達波幅度相近而相位相反的電磁波,實現目標散射場和雷達輻射場在敵方雷達探測方向上相干對消。

雷達隱身技術性能分析

雷達隱身技術的巨大價值引發了雷達反隱身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認識並改進雷達隱身平臺的性能缺陷已成為各國隱身武器發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雷達探測角度所觀測到的目標RCS值差距很大: 飛機、飛彈的機頭或彈頭方向RCS 最小,原因是優化了外形設計和應用了新型材料; 兩側和尾部RCS較大,原因是側面機翼或彈翼稜邊的散射增強和垂尾的鏡面反射、紅外輻射等; 其RCS 最大差距達到30 dB,說明了隱身平臺只能實現部分空域隱身。

F-22 RCS的分布

目前雷達波隱身武器存在的缺陷和應對的反隱身技術有:

1、 隱身空域小: 隱身武器不能實現全空域、全方位隱身,從不同角度俯視或仰視時目標的RCS相對較大。可採用雷達組網技術、預警機探測技術等實現反隱身。

2、隱身頻段少: 一般的隱身武器主要針對釐米波段雷達,頻段相對單一,不可能實現全頻段上的隱身。可採用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視距雷達等實現反隱身。

3、紅外輻射高: 隱身武器由於高速運動需要強大的動力支持,發動機的尾噴管由於噴射大量的高溫氣流而產生紅外輻射,降低其隱身性能。可採用雷射雷達實現反隱身。

4、通信信號多: 隱身武器需要與指揮控制系統、支援裝備等保持通信聯絡,大量的通信信號極易暴露自己。可採用無源射頻探測系統實現反隱身。

雷達隱身技術發展趨勢

1、發展全波段隱身技術

全波段隱身是通過不斷增加雷射、可見光、紅外、雷達波等隱身波段逐步實現的。目前,雷達隱身技術主要針對釐米波雷達,但雷達反隱身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紅外雷達等多波段雷達的廣泛應用,因此,實現裝備的全波段隱身顯得越發重要。美、德和瑞典等國研製的多波段隱身材料,其研製水平已達到可見光、近紅外、中遠紅外和雷達毫米波四段兼容。據稱,美軍第五代戰鬥機將採用隱身效果更好的全波段隱身技術。

2、研發新型材料

目前,複合型材料、納米材料和智能材料已成為雷達隱身材料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1) 複合型材料是由多層不同功能的隱身材料疊加而成的新型材料,一般上層為隱身塗層,下層為雷達吸波材料等。近年來,複合型材料繼續朝著實現多層法和均相法二者結合的方向研發。據報導,法國研製成功一種由粘結劑和納米級微屑填充材料複合的寬頻吸波材料,其在50 MHz ~ 50 GHz頻率範圍內吸波性能良好。

2) 納米材料是特徵尺寸處於納米量級的材料。該材料因結構獨特而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併兼有高吸收、塗層薄、質量輕、吸收頻帶寬、紅外微波吸收兼容等特點,是一種極具發展前景的隱身材料。目前,該技術已經受到美、法、英等軍事大國的高度重視。據報導,美國研製出的超黑粉納米材料對雷達波吸收率達到99%

3) 智能材料能通過感知和分析敵方雷達探測信號自動調節武器電磁波與光學特性,以實現目標隱身。美國空軍提出將不同導電率的多層薄膜連結在一起,獲得在功能上與分層介質吸波塗層類似的蒙皮結構,並將各種機載電子裝置、傳感器等嵌入蒙皮內以取代傳統的雷達天線,從而構成智能蒙皮。

3、發展等離子體隱身技術

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實質是通過入射雷達波作用於等離子體時的反射效應和衰減效應實現目標隱身: 即當雷達頻率小於等離子體頻率時發生反射效應,雷達顯示屏只能顯示虛假目標信息; 當雷達頻率大於等離子體頻率時,雷達波進入等離子體發生吸收衰減效應,進而降低目標RCS。據報導,俄羅斯前兩代( 第三代已用於T50 戰機) 等離子體隱身產品已經進行飛行和地面試驗,可將雷達發現概率降低99%。

4 、發展射頻隱身技術

射頻隱身技術是指機載雷達、數據鏈等機載電子對抗設備抵禦敵方射頻無源探測、跟蹤、識別的隱身技術。在現代化戰爭中,敵方電子探測系統能通過截獲我方隱身平臺雷達、通信等發射機的電磁輻射信號,運用測頻測向、定位、信號識別等處理方法獲取我方的身份屬性和地理屬性,如輻射源的有關參數、類型、空間位置等。因此,發展針對敵方射頻探測系統的射頻隱身技術已成為現代隱身武器設計中極為重要的因素。據報導,F-22 裝備了具有良好射頻隱身能力的APG-77 雷達,F-35 應用了具有低截取概率和低探測概率的多功能先進數據鏈系統。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俄羅斯T-50戰鬥機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
    T-50-6-2是第一架安裝全套有源電掃陣列雷達的原型機,包括前視與側視X波段天線,以及機翼L波段天線。在俄羅斯《消息報》的一次採訪中,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科學研究院首席設計師安那託利·思那尼談到,PAK FA的雷達擁有「約2000個收發模塊,其可視區域超過200度。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在這一天的12時50分,殲20在四川成都的溫江機場跑道上進行了數次滑行試驗後,終於離地升空,在機場上空以中低速度進行了18分鐘的首飛,標誌著我國隱身戰鬥機的研製揭開了新的一頁。殲-20(代號:威龍)是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具備高隱身性、高態勢感知、高機動性等能力的隱形第四代制空戰鬥機。
  • 新式雷達的反隱身技術
    隨著當前世界飛機隱身技術的飛速發展,雷達對抗隱身飛機所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要對付隱身飛機,就要研製和發展新式反隱身雷達,從更廣闊的頻域和空域對抗新一代隱身飛機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展望
    由於軍事上的需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誕生了機載雷達, 此後的技術進步又促進了機載雷達的高速發展。機載雷達的未來取決於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
  • 俄羅斯電子戰能力之空基電子戰系統發展
    現狀分析現代電子戰部隊的任務範圍包括電子偵察和使用無線電電子手段擊敗敵軍控制系統,以及監測己方電子能力防護幹預措施的有效性。在2008年進行的俄羅斯武裝部隊重大改革的過程中形成了垂直綜合電子戰系統,由俄羅斯武裝部隊電子戰部執行長進行總控制。地面和空中部隊和電子戰分部隊是俄聯邦武裝特種部隊的一部分。
  • 雷達隱身技術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算大
    隱身技術在現代戰爭當中是一種重要性極高的先進技術,目前在軍用領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雷達隱身技術。
  • 中國雷達黑科技:自動進行反雷達機動,殲10也能變「隱身機」
    「廣角」版KLJ-7A雷達合體震撼展出,中國機載有源雷達的技術水平達到新的高度關於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大家不會陌生,這是新一代戰機最核心的技術之一,它讓戰機的戰場感知能力大幅提升。高度靈活的雷達波束不僅賦予戰機更強的探測能力,並隨之帶來電子戰、通信等一系列附加技能,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戰機原有的航電結構。
  • 電子戰的未來:認知電子戰概念及關鍵技術
    隨著電子戰裝備的不斷發展,如何在日趨複雜多變的戰場電磁環境中,準確快速地對周邊環境及目標進行態勢感知,已經成為制約傳統電子戰發展的瓶頸問題之一,而這恰恰是認知電子戰發展成熟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尤其針對存在跳頻通信、捷變頻雷達、新型未知信號等複雜電磁環境時,認知電子戰系統能夠近實時地截獲目標信號,對其進行分析識別,獲得目標信息,明確目標意圖。
  • 瑞典空軍宣稱「鷹獅E」戰鬥機可以用電子戰獵殺俄羅斯的Su-57隱身戰鬥機
    在與俄羅斯戰機的戰鬥中,「鷹獅E」擁有電子戰的「黑帶」。「鷹獅E」作為非隱身的四代機,與第五代的Su-57隱身戰鬥機相比並沒有突出的優勢。Su-57的載荷能力可達10000公斤,「鷹獅E」只有5300公斤。Su-57的最高速度可達2.45馬赫,「鷹獅E」只有2馬赫。此外, 蘇霍伊的戰機還以空戰機動性和驚人的空中特技而聞名。
  • 電子戰來了!「諾曼第登陸」中的大規模電子欺騙行動
    (來源:Sputnik / Vitaliy Ankov)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把電子戰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時,有線電報、有線電話和無線電報通信已在各參戰國軍隊中普及,並在電報中使用了密碼。無線電通信的頻率一般固定在150-750千赫之間,所以偵聽和幹擾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 3大技術路線的量子雷達!
    第一,是徹底的或者部分吸收這些電磁波,這等於發射這些電磁波的雷達,派出的偵查兵都是有去無回,對雷達來說就傻眼了,這等於是面對一個無底的黑洞發射,結果什麼也看不見。第二,偏轉這些電磁探測波。讓這些波都回不到發射雷達的哪裡,最終的結果也和徹底吸收來波差不多。第三,就是在這些輻射波上做手腳,對其增強、分叉;或者增強的同時大量分叉反射,就是電子戰的措施。
  • 能折射殲-20的雷達波,日本海自新一代30FFM型隱身護衛艦下水
    在命名儀式上,這艘新型隱身護衛艦被命名為「熊野」號。30FFM型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2014年在「平成26年度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中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多用途艦艇,旨在替換目前仍在服役的「阿武隈」級護航驅逐艦和「隼」級飛彈艇,承擔近海巡邏任務的同時兼顧「初雪」級和「朝霧」級的部分任務,能夠參與到日本海自遠洋行動中。
  • 電子偵察,現代雷達輻射源的分選與識別
    預先偵察屬於戰略性偵察,是和平時期進行的長期或定期偵察行動,以獲取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的全面情報,為制定電子戰計劃、發展電子戰裝備提供依據,並為現場偵察提供情報;現場偵察屬於戰術性偵察,是在戰役、戰鬥前夕及過程中,對戰場電磁環境進行實時偵察、分析和識別,主要目的是以引導幹擾機實施幹擾,及時向己方部隊和補給系統發出警報,以採取機動規避行動
  • 中國已造出量子雷達,隱身戰機對它幾乎完全失效!
    針對傳統雷達的這一特點,人類目前已經有針對性的開發出了專用隱身戰鬥機。所謂的「隱身」戰鬥機,其實並不是肉眼看不見,而是雷達「看不見」,因為要取得合適的偵測效果,雷達所使用的電磁波波長不同於可見光,雷達波的波長設定不但要能夠判定目標性質、還要兼顧有效「視距」,可見光由於視距較短,顯然不符合需要。所以現代雷達通常使用毫米波和釐米波作為主要探測手段。
  • 雷達的現代用途,以雷射雷達為例
    今天,隨著隱身技術的發展,新一代戰鬥機已經發展到第六代,並且新的威脅還有飛行速度超過音速,能達到5-15馬赫數的超音速目標。因此,雷達戰正處在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創新型水平。RADAR是無線電探測和測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縮寫。今天,這項技術如此普及,以至於「RADAR」這個詞已經成為標準的英語名詞。
  • 隱身戰鬥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詳解隱身技術原理
    隱形戰機並不是真的看不見或者是物理上的絕對隱身,而是通過運用多種隱形技術,降低了飛行時的信號和可探測性。 這樣就不容易被雷達發現、識別和跟蹤,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隱形的呢?
  • 專家解析機載紅外跟蹤與搜索系統(IRST):可在較遠距離發現隱身戰機
    、跟蹤目標,在確定目標後再開啟雷達並直接用窄波束照射目標並發射飛彈,而目標機無法發現是誰發射的飛彈。(拖拽圖片可查看大圖)(科技日報6月9日報導)近日,美媒報導稱,俄中正在研製能夠擊落美國五代機F-35和F-22隱身戰機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是系統(IRST)。那麼實際情況到底如何?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真的可以破解五代機隱身能力使其走下神壇嗎?
  • 網絡空間戰和電子戰的區別和相似之處
    而自20世紀初無線電問世以來,電子戰(EW)就一直是軍事行動的組成部分。隨著技術能力的融合,這兩種技術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很相似,但是電子戰和網絡安全之間的歷史鴻溝仍然存在於國防部(DOD)的組織和條令中。網絡空間作戰和電子戰都涉及到控制傳輸信息分組的電磁頻譜(EMS)方面。
  • 「老烏鴉」協會第23屆歐洲電子戰年會報導
    北約如果繼續忽視電子戰的重要意義,將會將國家置於危險中。——北約聯合電子戰中央參謀部Malte Spreckelsen先生闡述了利用電子戰裝備和雷達進行飛行員訓練,包括電子支援、電子防護、電子攻擊訓練的核心要素,以提高飛行員、指控人員和支援人員的電子戰知識。
  • 電子戰威脅仿真系統的發展
    美國國防部必須改進電子戰系統,提升電子戰能力,而這比過去要更加困難了。要開發新一代電子戰技術,在包含各種敵方(紅色)輻射源、友方(藍色)系統、商業與政府信號的真實電磁環境中對這些技術進行測試是必不可少的。測試環境越真實、越早將電子戰系統暴露在複雜威脅場景中,對後續的開發就越有利。要獲得這樣的逼真度,測試與評估過程中所使用的信號環境就必須能高度表徵系統服役時遇到的真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