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雷達的反隱身技術

2021-02-07 國科環宇

  隨著當前世界飛機隱身技術的飛速發展,雷達對抗隱身飛機所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要對付隱身飛機,就要研製和發展新式反隱身雷達,從更廣闊的頻域和空域對抗新一代隱身飛機。由於隱身飛機只是在一定頻率範圍和一定空間內具有隱身性能,因此,研製和發展新式雷達,擴大雷達探測系統在頻域、空域的探測範圍和能力,就可以減小隱身飛機的威脅。

  ①米波、毫米波雷達。從雷達隱身材料的隱身機理來看,無論是吸波塗料還是結構型吸波材料,大都是針對1 一20 吉赫的雷達頻率。如果雷達頻率發生很大變化,材料的吸波效率就會急劇下降,減弱隱身效果。米波雷達的工作頻率通常為30 -300 米,當米波雷達照射目標時,在鏡面反射和爬行波之間會發生諧振現象,形成較強的反射回波尖峰,通常米波RCS 要比微波RCS 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毫米波雷達的工作頻率在110一300 吉赫,用毫米波雷達照射目標時,目標表面的不平滑部位和縫隙都會產生電磁波散射,而且目標的邊緣衍射和尖端繞射效應會顯著增強,這樣目標就會形成許多新的強散射中心,導致其RCS 增大。

  ②超寬帶雷達。超寬帶雷達是一種高靈敏度雷達,其頻率覆蓋範圍特別寬,最高几千兆赫,吸波材料只能吸收總能量的一部分,因此隱身飛機很可能被雷達波中某種頻率的電磁波探測到。其中,多頻信號雷達和無載波雷達也屬於超寬帶雷達範疇。前者能夠發射多種不同頻率的信號,每個頻率的反射信號有獨立的通道接收和處理,可以探測到在.特定頻率上具有隱身能力的飛機。後者發射一種無載波的極窄脈衝,寬度僅為0 . 1 - 1 . 0 納秒,重複頻率為10 一100 千赫,其有效帶寬能覆蓋一個或幾個諧振頻率,外形隱身將失去作用,同時吸波材料也沒有顯著的吸波作用。

  ③超視距雷達。超視距雷達利用電磁波在電離層與地面之間的反射或電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繞射,對地平線以下的目標實施超視距探測和跟蹤,作用距離為 900 一4000 千米,其工作頻率在5 一28 兆赫頻段,波長為10 一60 米。超視距雷達之所以可以用來反隱身,一是由於工作波長,外形隱身技術和吸波材料技術會失效;二是由於電磁波被電離層反射而返回地面,這樣就可以由上方照射到隱身飛機的背面,而背面正是飛機隱身效果最差的方向。

  ④無源雷達。無源雷達也稱為被動雷達,它本身不輻射電磁波,藉助於分析對方雷達輻射的信號,或者接收目標反射的電視臺或調頻廣播電臺發射的信號能量實現對空中目標的跟蹤。隱身飛機在作戰中其機載的通信、導航、敵我識別、雷達和電子幹擾機等電子設備總會輻射一定的電磁信號,無源雷達接收到這種電磁信號就會對隱身飛機進行探測、跟蹤和定位,使其外形隱身技術和吸波材料技術失效,並且無源雷達本身不會暴露所在位置,從而很難被幹擾和遭到反輻射飛彈的攻擊。

  ⑤諧波雷達。雷達波照射到金屬目標上時,除了散射基波能量之外,還散射高次諧波能量。諧波雷達就是根據這種物理現象研製的接收金屬目標散射的諧波能量信號作為其回波信號的雷達。隱身飛機雖然採用了雷達吸波材料,但主要是對基波散射隱身,當它受到雷達波照射時仍會散射高次諧波能量,從而被諧波雷達接收。

  ⑥雷射雷達。雷射雷達是以雷射為輻射源並作為載頻,具有波長短,光束質量高,定向性強的優點,其頻率比微波雷達高3 一5 個數量級。它主要通過探測隱身飛機尾部噴出的大量碳氫化合物尾焰氣流來跟蹤,例如F 一1 17A 和B 一ZA 等飛機在飛行時,其尾部噴出的含有碳氫化合物的強尾焰氣流密度將超過背景大氣100 倍。當它採用小口徑天線低仰角工作時,能夠跟蹤低空和超低空飛行的隱身飛機。

  ⑦極化雷達。目標對極化波的散射特徵主要與照射波的極化狀態、目標的大小、形狀和姿態等因素有關,這些由極化散射矩陣來表徵。極化雷達的研製就是在分析極化信息的基礎上,把能得到的隱身目標極化散射矩陣的資料或者根據隱身飛機的形狀和姿態模擬仿真出的極化散射矩陣預先存儲。在戰時可以利用這些數據,調整發射天線的極化矢量實現最大特徵極化發射和最佳極化匹配接收,使雷達及早發現隱身目標。

  ⑧天基/空基雷達探測系統。隱身飛機的隱身重點多放在鼻錐方向士450 範圍內,其次考慮側面和尾部,至於頂部,採取的隱身措施通常較少。這樣就可以從其上方實施俯視探測,並且居高臨下探測面積大,從而容易發現隱身飛機。可採用的手段有:將雷達安裝在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空間平臺上;利用和改進預警機、飛艇、氣球、無人機等空中平臺。

  ⑨雙/多基地雷達。隱身飛機的設計主要是抑制後向散射波,不讓人射的雷達波直接反射回雷達,這對於單基地雷達很有效,但在其他方向仍然有較強的散射能量。雙/多基地雷達是把發射機和接收機分置於不同的站點,收發站之間存在較大的夾角,可以從多方向進行探測,這樣總會有不同部位的反射波被雙/多基地雷達中的接收機接收到,達到反隱身的目的。通常把易暴露位置的發射機設置在安全地帶,可以採用較大的發射功率,而接收機由於採用無源工作方式,隱蔽性強,可設置在前沿陣地。

可輸入日期查看精彩內容

查看「中國航天發展史」輸入617

查看「無人機複合材料與關鍵技術」輸入608

查看「軍用雷達的分類」輸入627

查看「無人機的發展及優劣分析」輸入623

查看「世界各國著名運載火箭」輸入706

查看「物聯網的8大應用領域」輸入702

查看「世界10大狙擊步槍」輸入529

其他更多精彩的文章

請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雷達——電子戰中的現代隱身技術
    雷達隱身技術 雷達隱身技術是通過降低目標RCS實現隱身的技術,常用手段有外形隱身技術、材料隱身技術、電子幹擾和欺騙技術、阻抗加載技術等。 雷達隱身技術性能分析 雷達隱身技術的巨大價值引發了雷達反隱身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認識並改進雷達隱身平臺的性能缺陷已成為各國隱身武器發展的主要方向。
  • 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誰研製?
    雷達專家吳劍旗 他帶領團隊從事雷達研究二十餘年,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以小的代價解決了國防安全大問題。1991年,海灣戰爭中隱身飛機在戰場上的巨大威力對吳劍旗產生了強烈震動:「如果沒有能探測到隱身飛機的雷達,敵方的飛機到我國的領空就如入無人之境,這對國防安全是個巨大的威脅。必須攻克這個難題,恢復雷達在防空網中的地位,用雷達人的力量捍衛國防安全。」時隔一年,吳劍旗恰巧獲得了負責一個旨在解決反隱身問題的預研課題的機會,這個課題名稱叫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試驗系統。
  • 戰機隱身又被破解了?無源雷達有三大弱點,反隱身要「靠天吃飯」
    近日,參加柏林航展的一家德國雷達公司宣稱,他們的無源反隱身雷達成功捕捉到了F-35隱身戰鬥機。這家亨紹爾特公司(Hensoldt)安排了自己的TwInvis無源雷達,偷偷追蹤參加柏林航展的F-35戰鬥機。在F-35結束航展返航起飛後,TwInvis雷達開始工作並收集數據,成功在空中找到了F-35,而且追蹤距離長達150公裡。
  • 從殲20看戰鬥機隱身的秘密——雷達隱身技術
    一般認為,第四代戰鬥機應具備「四超」能力,即超隱身能力,超機動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信息優勢。而其中最關鍵的是超隱身能力,在空對空作戰中,超隱身能力將具備獨特的優勢。在現代空對空作戰中,戰鬥機既要做到監視和搜索敵方目標又要做到不被敵方偵察和電子支援系統發現,從而避開反輻射飛彈和隱身目標的打擊與威脅。這一切都依賴於戰鬥機是否具有優良的隱身能力。
  • 雷達隱身技術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算大
    隱身技術在現代戰爭當中是一種重要性極高的先進技術,目前在軍用領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雷達隱身技術。
  • 美媒:臺灣島正對面出現解放軍反隱身雷達,F-35戰機無處藏身
    但可以推測這一雷達與YLC–8B雷達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畢竟遠程反隱身警戒雷達的作用是相近的。主要擔負對空警戒,用於在遠距離上對各類空中目標,特別是隱身目標進行探測。UHF頻段可以覆蓋長至1米的波長範圍,這是YLC-8B雷達能夠探測F-22與F-35戰鬥機、B-2轟炸機的主要技術根源。目前的各種隱身飛機,主要針對敵方戰鬥機、防空飛彈等武器系統使用的雷達,這類雷達一般波長遠遠短於1米。
  • 改變遊戲規則的反隱身利器——量子雷達研究的新進展
    量子雷達,被喻為洞察千裡的「火眼金睛」,能夠有效探測隱身飛機和隱身飛彈。相比傳統雷達,量子雷達可在複雜背景噪聲幹擾中剝離出探測目標,且「精準無比」,即便是隱身戰機,量子雷達也可對其行蹤做出準確判斷,強大的反隱身技能使其成為隱身戰機的「剋星」。
  • 中國神秘武器高調亮相, 戰機不再隱身, 美軍被迫賤賣隱身技術!
    【新奇軍事文化團隊第957期】美國正是掌握了戰機的隱身技術,使得五代戰機F22亮相開始,就成為世界第一戰機,任何國家都拿可以隱身的F22毫無辦法,一不小心的話,就會遭到該戰機沉重打擊,產生巨大的損失,各國苦不堪言!
  • 反隱身雷達世界頂尖, 國寶級科學家已放話, 美軍F22和F35無所遁形!
    有一位科學家堪稱是國寶級的大師,他曾經對外放出豪言,即使是美軍的隱身戰機前來,我們也能把它變為一堆廢鐵。他就是我們的首席科學家,反隱身雷達總設計師吳劍旗。他使我們的反隱身能力獨步天下,美軍F-22和F-35無所遁形。
  • 新型遠程反輻射飛彈亮相!專打對方雷達,或成為殲20隱身戰鬥機殺手鐧
    例如:國內相關單位利用SD-10中距空空飛彈改裝LD-10反輻射飛彈,這種飛彈已經出口到巴基斯坦,用於配套梟龍戰鬥機。因此國產新一代空空飛彈改裝新一代遠程反輻射飛彈沒有太大技術上障礙,有利加快研製進度。固體火箭發動機等主要部件也通用,能夠減少後勤保障方面的難度,降低成本和費用。
  • 踢館 | 以色列炸了中國造反隱身雷達,這事有多大影響?
    //堂主你對中國出口敘利亞的反隱身雷達被炸毀這事怎麼看,是敘利亞軍隊戰鬥力太渣了,還是雷達不行? 這些年大家經常說用米波雷達來反隱身,所以這次看到JY-27是米波雷達,第一時間都覺得這是不是我們的反隱身雷達被以色列炸了…… 圖:IY-27的造型,一看就是傳統的米波雷達,而不是新型能反隱身的。
  • 中國已造出量子雷達,隱身戰機對它幾乎完全失效!
    針對傳統雷達的這一特點,人類目前已經有針對性的開發出了專用隱身戰鬥機。所謂的「隱身」戰鬥機,其實並不是肉眼看不見,而是雷達「看不見」,因為要取得合適的偵測效果,雷達所使用的電磁波波長不同於可見光,雷達波的波長設定不但要能夠判定目標性質、還要兼顧有效「視距」,可見光由於視距較短,顯然不符合需要。所以現代雷達通常使用毫米波和釐米波作為主要探測手段。
  • 隱身戰鬥機是如何實現隱身的?詳解隱身技術原理
    隱形戰機並不是真的看不見或者是物理上的絕對隱身,而是通過運用多種隱形技術,降低了飛行時的信號和可探測性。 這樣就不容易被雷達發現、識別和跟蹤,從而達到隱身的效果。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隱形的呢?
  • 中國這種雷達領先全球!美國隱身飛機都"慌"了...
    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是唯一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 反隱身雷達總師 吳劍旗做客央視財經《對話》表示,中國目前是唯一具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以前美國認為米波雷達不會構成威脅,現在已經認為對隱身飛機構成了威脅。」 吳劍旗連續20多年從事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理論探索、預先研究和工程研製,守望藍天20年,做了很多努力,反隱身雷達誕生時他並沒有自滿,他說他感覺這些年自主探索形成的路子走對了,沿著這條路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把這個事情做得更好,把整個國家反隱身的能力真正實戰全覆蓋這樣的能力,還要做很大的努力。
  • 領先全球的中國第四代米波雷達
    中國軍隊向來重視防空,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新式防空飛彈和國產隱形戰機,已經成為中國反制敵方隱形戰機的利器。21世紀初中國曾希望購買一批捷克產被動雷達「維拉」,但在2004年交易因美國的幹預而流產。中國在談判中獲得了一些有關這種雷達的技術材料。最終中國在烏克蘭那裡購買到了被動雷達「鎧甲」的樣品,獲得了一些設計資料。
  • IRST:擊落先進隱身戰機技術大揭秘
    近日,波音公司和美國海軍詳細解釋了長波紅外搜索和跟蹤相結合的高速多機數據網絡和先進的傳感器融合算法如何能夠成為敵方隱形戰鬥機剋星的發展路徑,俄羅斯和中國等空軍發展類似的技術能力,目前看來只是時間問題。莫斯科和北京都擁有開發和實施反隱身技術所需的大部分技術資源,美國海軍和波音在2017年海軍艦隊演習期間在一架F / A-18E / F超級大黃蜂戰機上加裝了組合功能強大的
  • 太赫茲雷達技術空間應用與研究進展
    與普通微波、毫米波雷達相比,太赫茲雷達 波長更短、帶寬更寬,具有傳載信息能力強、探測精 度高、角度解析度高等優點,因此它在戰場偵察、目標識別與跟蹤等方面有著廣闊應用前景[2]。     太赫茲雷達是反隱身的利器,太赫茲頻段對微 波吸收材料具有良好的透過率,有利於對隱身目標 的探測,而且寬帶太赫茲雷達波對扁平形薄邊緣能 夠產生很小的共振面而使反射波得到增強,具有良 好的反隱身性能[]。
  • 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發展趨勢
    隨後不久,休斯公司就為B-2A「幽靈」隱身轟炸機開發了Ku波段APQ-181無源相控陣雷達。APQ-181是一種低截獲概率雷達,具備隱蔽攻擊能力。它採用了與APQ-164相同的天線技術,提供類似的導航、瞄準和自動地形跟隨能力。不僅如此,它還附加了一項比較苛刻的要求,即天線陣面的雷達發射截面積必須滿足類似「小鳥」的尺寸,這樣才能保證B-2優異的隱身性能。
  • JY-27雷達發現F-22隱身戰機 多遠發現的 怎麼發現的 ?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們出口給委內瑞拉的JY-27A型米波雷達,對於採用了低可探測性技術的目標,如F-22戰鬥機,最大探測距離大於350千米的,這個距離大大超過了俄式米波雷達。不但反隱形目標探測能力很強、抗幹擾能力也很強,並且機動能力也不錯(所以委內瑞拉就把它布置在了梅裡達山脈),能跟蹤高速機動目標,並具備很高的測量精度,足以引導本方戰鬥機、防空飛彈(末端雷達導引或者指令導引)等對隱形目標進行攻擊。
  • 殲20尾噴隱身終實現?「雙層超材料」成功突破,雷達波只能繞路走
    畢竟,當今世界除了中美俄三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拿出實用的戰鬥機隱身技術,並配以符合可大大降低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外形設計,從而提出自己的五代機方案。而在五代隱身戰機的設計中,外形的隱身設計是首先要攻克的一道技術難題。當今世界上所有的隱身飛機,J20,F22,F35都是通過隱身外形和噴塗隱身材料實現的。但這種隱身設計僅僅是減小雷達波的反射,而不能完全克服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