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誰研製?

2021-02-20 高速射頻百花潭


在雷達探測之路上砥礪前行

——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首席科學家、雷達專家吳劍旗

 

他帶領團隊從事雷達研究二十餘年,研製出了世界上首個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以小的代價解決了國防安全大問題。他不盲從權威,以全新體制研製出新一代三坐標雷達,樹立了我國雷達研究的裡程碑。他,就是著名雷達專家吳劍旗。

 

用創新打造探測隱身飛機的「火眼金睛」

 

隱身飛機號稱空戰中「看不見的殺手」,它能躲避雷達追蹤,憑藉其隱形性能在戰爭中出其不意給敵方以致命打擊。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派出了42架F-117A隱身戰鬥機,出動1300餘架次,在僅佔2%架次的戰鬥中去攻擊了40%的重要戰略目標,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隱身飛機的出現讓防空網中的主流雷達完全失去用武之地,雷達的探測能力幾乎被清零。於是,如何讓雷達恢復視力,讓隱身飛機現身,就成為亟待雷達研究者解決的首要難題。

 

1990年,吳劍旗來到以雷達研究為核心任務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1991年,海灣戰爭中隱身飛機在戰場上的巨大威力對吳劍旗產生了強烈震動:「如果沒有能探測到隱身飛機的雷達,敵方的飛機到我國的領空就如入無人之境,這對國防安全是個巨大的威脅。必須攻克這個難題,恢復雷達在防空網中的地位,用雷達人的力量捍衛國防安全。」時隔一年,吳劍旗恰巧獲得了負責一個旨在解決反隱身問題的預研課題的機會,這個課題名稱叫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試驗系統。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準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幹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幹雷達。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然而,當時的雷達研究界普遍認為:「雖然米波雷達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獨特優勢,但它的諸多劣勢是難以克服的,米波雷達終究難以擔當骨幹雷達的重任。」 面對幾乎一邊倒的傳統思維,吳劍旗以一位雷達人獨特的敏銳「嗅覺」捕捉到米波雷達的巨大潛力。他下定決心攻克提升米波雷達性能的技術難題:「科研工作者的職責就是攻克技術難題。我有信心革新米波雷達體制,我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就這樣,沒有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沒有可以模仿的典型案例,沒有可以參考的經典教材,只有這支雷達科研團隊為國防事業奉獻青春的一腔熱血。吳劍旗帶著他的團隊致力於研究反隱身雷達體制,一做就是二十一年光陰。他從空間分集和超分辨處理兩個技術路徑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是創立具有空間分集作用的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體制,二是率先使用超分辨處理和分區保形波束設計方法提高測高精度和改善空域覆蓋性能。二十一年間,懷著科技報國的信念,吳劍旗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和決心,從理論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試驗系統到實用裝備,在雷達研究史上留下了艱難摸索、奮力前行的腳步。2001年,他的團隊完成了課題研究;2012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個實用系統研製。吳劍旗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創造了奇蹟,使先進米波雷達具有良好的低仰角空域覆蓋性能和精確的測高性能,以較低代價成功解決了雷達反隱身問題,為我國探索出了一條高效、經濟的反隱身裝備建設之路。

 

而同時,在遙遠的法國,類似的研究也已在同期啟動,但是人們只看到了開端,卻沒有等到結果。

 

作為一名雷達科研工作者,吳劍旗早已將個人價值融入科技創新和國防事業發展:「技術創新的過程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我們通過創新,研製了採購和使用成本都不高的高性能米波雷達,相比美國花巨資打造的隱身突防能力,用小的代價解決反隱身的國防安全大的問題,避免了掉入高昂的軍備競賽陷阱,這正是雷達工作者的人生價值所在。」

 

獨闢蹊徑,鑄就雷達研製跨越式發展「裡程碑」

 

1999年,我國空軍啟動機動式三坐標雷達工程的研製工作,吳劍旗所在的第三十八研究所以過硬的雷達研究製造水平承擔起了這一重要任務。當時,項目總設計師吳曼青院士率領的年輕研製團隊作出了一個決定:採用DBF(數字波束形成)體制,吳劍旗正是這個團隊的核心成員。他全力支持採用創新方案,並主動承擔起了攻堅克難的重任。在重點工程型號中採用全新方案這一決定立刻在雷達界掀起了軒然大波,眾多雷達專家的質疑聲不絕於耳:當時「世界上公認最先進的三坐標雷達採用的是多波束相掃體制,沿用這一技術體制,省時省力,又簡單穩妥,為何要避易就難,去挑戰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鑑的全新技術體制呢?」誠然,沿用現有的技術體制可借鑑程度高、研製風險小,不失為一個安全係數最大的選擇……但是,走別人走過的路,永遠無法看到最美麗的風景;爬別人爬過的山,永遠無法體會首次攀登最高峰的喜悅。對於吳劍旗來說,如果沿用現有體制,在核心技術上難以實現新的突破,他不願意總是跟在別人後面跑,「即使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風險和挑戰,為了實現趕超,也應該勇敢地試一試,這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

 

方案確定後,吳劍旗和他的團隊瞄準DBF體制研究,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一項新技術的誕生、應用必然會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的研製也不例外。背負著重大使命的吳劍旗和他的團隊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從事雷達技術研究,離不開大量的野外試驗、飛行試驗。試驗地點常常在偏遠地區,山勢險峻,非常艱苦,試驗期間連續幾個月無法回家更是常事。因此,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親情,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歷經4年異常艱辛的研製過程,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工程上的困難,終於取得了成功。2005年,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由吳劍旗團隊研製的世界上首個採用DBF體制的305A機動式三坐標雷達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全國人民的檢閱,在我國雷達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的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研製成功後,2006、2007年連續兩年在國際市場籤約達一億美元,打破了美國、法國長期佔領國際雷達市場優勢地位的局面,而西方先進國家在2007年後才推出DBF體制的新一代三坐標防空雷達。可以說,吳劍旗團隊的成功對我國雷達技術發展產生了裡程碑意義:在長期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雷達界,我國自主研製的雷達第一次以全新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性能在國際上取得了前沿位置,標誌著我國的雷達研製生產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談到引領雷達發展趕超世界水平的秘訣,吳劍旗語氣中充滿了堅定與信心:「只要我們認準目標、勇於創新、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引領者。」

 


在國際雷達舞臺上展現中國力量

 

在國際雷達界,由中、美、英、法、澳五國輪流舉辦的系列雷達會議代表著雷達研究的權威水平,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力。2013年,國際雷達會議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召開,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0位雷達專家和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大會開幕式特邀報告席第一次出現了亞洲科學家的身影:吳劍旗。吳劍旗在大會上就先進米波雷達相關問題研究作了報告,引起強烈反響。會後,澳大利亞防務雜誌(ADM)以「Radar Smarts on show in Adelaide」為題作了專題報導,重點介紹了吳劍旗的先進米波雷達研究相關問題。

 

2014年,受法國國際雷達會議主席邀請,吳劍旗再次率領中國電子學會無線電定位技術分會代表團出席了在法國裡爾舉辦的2014年法國國際雷達會議,並在開幕式上作了關於先進米波雷達性能提升研究的專題報告,引起國際知名雷達專家的關注。

「這不僅僅是科學家個人的成績和影響力,更代表著我國雷達研究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地位。」在吳劍旗心中,早已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榮譽融入國家雷達事業。

 

對下一步研究方向,吳劍旗談道:「一方面致力於縱深研究,進一步發掘米波雷達的潛力,提升目標識別能力、探測精度、實現多部雷達協同探測等技術;另一方面要繼續創新,研究下一代雷達:綜合應用光子和微波技術,研製出具有極大帶寬、極高分辨力的數字有源陣列雷達,也就是全息感知雷達。」站在世界前沿,使我國成為雷達技術發展的引領者,這是吳劍旗追求的夢想,也是他堅守的信念和使命。

專注於射頻微波領域技術分享和信息傳遞。由資深射頻專家、深圳興森快捷射頻實驗室主任、《ADS2008/2011射頻電路設計與仿真實例》《HFSS射頻仿真設計實例大全》主編徐興福建立,該號已經40000人關注,10000人加群,包括IEEE Fellow多名。

PCB制板、射頻微波/高頻高速PCB設計與仿真、技術諮詢,請聯繫群主: 15989459034  xxf@chinafastprint.com。

相關焦點

  • 領先全球的中國第四代米波雷達
    蘇聯和華沙條約組織的一些國家,尤其是民主德國和捷克曾在80年代大力研發此種雷達。當時以為,一旦歐洲爆發戰爭,美國就會千方百計幹擾雷達站的工作並用反雷達飛彈對其實施打擊。而被動雷達就能防止這種威脅。我國成功完全自主研發製造出第四代雷達,並成為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擁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是唯一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
  • 新式雷達的反隱身技術
    隨著當前世界飛機隱身技術的飛速發展,雷達對抗隱身飛機所面臨的困難越來越大,要對付隱身飛機,就要研製和發展新式反隱身雷達,從更廣闊的頻域和空域對抗新一代隱身飛機
  • 反隱身雷達世界頂尖, 國寶級科學家已放話, 美軍F22和F35無所遁形!
    有一位科學家堪稱是國寶級的大師,他曾經對外放出豪言,即使是美軍的隱身戰機前來,我們也能把它變為一堆廢鐵。他就是我們的首席科學家,反隱身雷達總設計師吳劍旗。他使我們的反隱身能力獨步天下,美軍F-22和F-35無所遁形。
  • 什麼是米波雷達,中國如何發現隱身戰機?工作原理原來是這樣的
    我國殲-20同F-22一樣,也是一款具備隱身能力的戰機。由於隱身能力強大,在例行訓練中地面雷達常常無法發現殲-20的影蹤。為了讓地面指揮知曉殲-20的方位,人們在其腹部安裝了龍勃透鏡。這個小物件可以將入射的電磁波匯聚到球面上的某一點,然後再將電磁波原方向反射回去,令地面雷達可以接收到這些信號。通過安裝龍勃透鏡不僅方便訓練,也有利於混淆視聽,防止洩露自身的隱身參數。
  • 我國新體制米波雷達能在數百公裡外攻擊F22,提升重點在抗幹擾
    在廣泛應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基礎上,他從空間分集和超分辨處理兩個技術路徑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是創立具有空間分集作用的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體制,二是率先使用超分辨處理和分區保形波束設計方法提高測高精度和改善空域覆蓋性能。從2001年起至 2012年,他的團隊完成了世界上首個新雷達系統的研製。吳劍旗使先進米波雷達具有良好的低仰角空域覆蓋性能和精確的測高性能,以較低代價成功解決了雷達反隱身問題。
  • 中國這種雷達領先全球!美國隱身飛機都"慌"了...
    我國成功完全自主研發製造出第四代雷達,並成為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擁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
  • 裝備:中國反隱形雷達亮相受關注 可用於探測四代機
    5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國防電子展覽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開的JL3D-91B反隱形雷達吸引了諸多西方觀眾的目光。據介紹,近年來中國在反隱形雷達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 【乾貨】米波雷達陣地選擇三要素分析
    米波雷達工作原理  隱身戰機主要通過外形的隱身設計和吸波塗層降低雷達的可探測。但就目前所有隱身戰機而言,仍然無法實現全方位和全電磁波段的所謂「全隱身」能力,特別是當戰機在執行任務時,掛載的飛彈或者外部油箱等不具備隱身性能,大大增加了戰機被雷達探測到的可能性。
  • 中國米波雷達被針對打擊,敘利亞快買新貨
    對比圖中可以明顯看出JY-27雷達已經被以空軍摧毀作為我國中電科38所主打的一款外貿型遠程警戒雷達,JY-27採用了先進的全固態、全相參工作體制,具備了抗幹擾能力強、探測距離大等優勢。同時,由於JY-27工作在VHF米波波段,因此,該雷達除了可以對450KM外的戰鬥機目標進行有效探測外,還擁有一定的探測準隱身目標的能力。
  • 世界首種米波飛彈問世,F-22別想進我領空,業內人士:革命性成就
    不過國內有人補充到,160公裡範圍還不足以稱之為超遠程空空飛彈,以中國現有的空空飛彈技術,美國人怕不是對霹靂-XX有什麼誤解,根據中國航天科工的文字宣傳材料,以及霹靂-XX參加紅劍-2017的相關資料,霹靂-XX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在慣性飛行狀態下最大射程可達700公裡,在機載雷達或者第三方信息平臺的引導下完全有能力獵殺美軍最先進的F-22隱身戰機,以後別想再進我國領空,這對於美國來說就是個極壞消息
  • 中國米波雷達領先全球,隱身飛機"有點慌"
    來源:央視財經我國成功完全自主研發製造出第四代雷達,並成為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擁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那麼反隱身雷達誕生的背後啟示是什麼?反隱身雷達實戰能力如何?反隱身雷達是如何誕生的?央視財經《對話》將進行現場揭秘↓↓↓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是唯一有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的國家。
  • JY-27雷達發現F-22隱身戰機 多遠發現的 怎麼發現的 ?
    並且委內瑞拉為了國防安全起見,一定會在安第斯山脈的東北分支,梅裡達山脈部署可機動的YJ-27米波雷達。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們出口給委內瑞拉的JY-27A型米波雷達,對於採用了低可探測性技術的目標,如F-22戰鬥機,最大探測距離大於350千米的,這個距離大大超過了俄式米波雷達。
  • 米波雷達專克隱身戰機
    本文的觀點是,敘方可能借鑑了科索沃戰爭中南軍擊落美國隱身戰機F-117的經驗,利用老式的蘇制米波雷達搜索和發現來襲敵機,將信息和敵機位置初步數據傳送「薩姆」飛彈系統,由「薩姆」飛彈系統實施攔截。實際上,在敘拉塔基亞基地的S-400陣地上,的確部署有一臺米波雷達。不過,一些軍事大國對米波反隱身雷達的宣傳向來持低調和保密態度。
  • 戰機隱身又被破解了?無源雷達有三大弱點,反隱身要「靠天吃飯」
    近日,參加柏林航展的一家德國雷達公司宣稱,他們的無源反隱身雷達成功捕捉到了F-35隱身戰鬥機。這家亨紹爾特公司(Hensoldt)安排了自己的TwInvis無源雷達,偷偷追蹤參加柏林航展的F-35戰鬥機。在F-35結束航展返航起飛後,TwInvis雷達開始工作並收集數據,成功在空中找到了F-35,而且追蹤距離長達150公裡。
  • 國產米波雷達有多先進?美軍F22全程無所遁形,飛行軌跡一目了然
    不過有「矛」就有「盾」,人們總是會將先進的武器剋星研製出來,這也是武器裝備發展的規律。近日,我國某國防軍工單位就將探測到的美軍F22隱形戰機的一段飛行軌跡公布,國產米波雷達在數百公裡外完成了此次任務。從現場公布圖來看,F22戰機的飛行路線一目了然,無疑是在我國的雷達追蹤下「裸奔」,這也預示著國在防空雷達技術方面已取得了領先地位。
  • 踢館 | 以色列炸了中國造反隱身雷達,這事有多大影響?
    //堂主你對中國出口敘利亞的反隱身雷達被炸毀這事怎麼看,是敘利亞軍隊戰鬥力太渣了,還是雷達不行? 這些年大家經常說用米波雷達來反隱身,所以這次看到JY-27是米波雷達,第一時間都覺得這是不是我們的反隱身雷達被以色列炸了…… 圖:IY-27的造型,一看就是傳統的米波雷達,而不是新型能反隱身的。
  • 美國的B2轟炸機領先世界幾十年,有哪些國家的雷達可以探測到呢?
    美國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隱身能力要比F-22戰機都要強,其達反射截面極小,不達0.1平方米。而美國的B-2隱身戰略轟炸機隱身能力這麼強,又有有哪些國家的雷達可以探測到美國B-2隱身戰略轟炸機呢?其實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隱身能力非常強悍,一般很難發現它的蹤跡,要想探測到B-2隱身戰略轟炸機,那就需要用到其剋星——反隱身雷達。
  • 俄羅斯預警衛星及雷達系統研製與發展情況
    該系統由俄羅斯「明茨」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和「遠程」無線電科研所共同研發,全部採用國產器件,按照模塊化原理設計,主要由相控陣雷達、超級計算機組、信號分析處理中心組成,共有米波、分米波和高潛能米波段3種型號。能夠同時監控500個目標,最大探測距離6000千米,能夠對高度低於8000千米的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衛星,以及各種氣動目標進行實時跟蹤和精確定位,可為俄反導攔截力量提供20~30分鐘的預警時間。
  • 美媒:臺灣島正對面出現解放軍反隱身雷達,F-35戰機無處藏身
    但可以推測這一雷達與YLC–8B雷達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畢竟遠程反隱身警戒雷達的作用是相近的。主要擔負對空警戒,用於在遠距離上對各類空中目標,特別是隱身目標進行探測。近年美國極少數不友好的人聲稱,要向臺島及周邊派遣F-35等先進隱身戰鬥機,而美、日航母或類似航母的艦艇攜帶的隱身飛機,也遲早會出現在周邊海域。這一雷達的出現,無疑是對其極大的震懾!YLC–8B雷達在我東南沿海部署時探測範圍的示意圖:
  • 中國研製反輻射飛彈,一記絕殺,防空雷達的剋星!
    雷達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徹底改變了現代空戰方式。而隨著雷達技術的越來越完善,各個強國的防空網絡也是愈發嚴密。其中最為著名的防空反導系統,就有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和美國的宙斯盾防空飛彈系統。任何一個先進防空系統的搭建,都離不開強大的雷達探測技術。俄羅斯S-400防空雷達車但有盾就有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