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預警衛星及雷達系統研製與發展情況

2021-12-29 戰略前沿技術

來源:高端裝備發展研究中心


俄羅斯預警衛星系統發展現狀

俄羅斯天基預警系統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主要運行在大橢圓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上,以多星組網的方式,監視和跟蹤彈道飛彈發射及飛行。飛彈預警衛星系統設有專門的地面控制中心,該中心由通信天線和數據存儲與處理設備組成,負責處理所有與預警衛星有關的控制、數據傳輸和情況研判。

俄羅斯天基戰略預警系統的家族成員主要包括藤蔓和苔原衛星星座。

❉藤蔓衛星星座

為彌補1998年傳奇天基預警系統退役後留下的反導預警盲區,俄於2006年正式啟動藤蔓天基戰略預警系統研建項目。該項目由聖彼得堡拉沃奇金科研生產聯合體主體承建,有125家企業參與其中。該系統於2008年完成設計研發,2009年進行了首星在軌試驗,現已實現四星組網。藤蔓系統由2顆荷花-S無線電技術偵察衛星,以及2顆芍藥-NSK雷達偵察衛星組成,軌道高度1000~2000千米,定位精度3米,可識別體積在1立方米以上的陸、海、空天來襲目標。該系統已初步實現對全球多維戰場空間各型來襲目標的全天候、全時域監視預警。

此外,2015年俄羅斯國防部又推出苔原衛星系統建設規劃,並先期採購5顆高軌道雷達偵察衛星。按照該計劃,凍土衛星系統將於2018~2020年初步建成,10星組網,未來將大幅提高俄軍的戰略預警能力。

❉第三代「集成空間系統」(EKS)

眼睛」(Oko)衛星外形圖及業務型「預報」衛星外形圖

俄已研製並部署了2代預警衛星,包括「眼睛」和「預報」2種型號。目前僅2顆「眼睛」衛星在軌值班,「預報」全部退役,預警衛星系統探測能力大幅萎縮,不具備全球監控能力,預警主要依靠地基雷達系統。俄已基本放棄對這2代系統的改進和發展,當前正全力研發「苔原」預警衛星,積極構建以「苔原」(Tundra)衛星為主的第三代「集成空間系統」(EKS),從而實現全球監視和跟蹤彈道飛彈發射及飛行軌跡的能力。

新型衛星可探測飛彈飛行彈道參數,估算其打擊區域,並裝備作戰指揮系統,必要時可發出反擊指令。據了解,「凍原」系統全面發揮作用,需要8顆至10顆衛星,從而使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的太空梯隊完成建設。該系統設計由10顆衛星組網,按照最初計劃,這10顆衛星應該在2018年全部完成生產。但截至目前,共發射2顆該系列衛星:2015年11月發射了第1顆「苔原」(即EKS-1飛彈預警衛星,被命名為「宇宙-2510」)新型衛星,目前正開展飛行試驗;2017年5月25日EKS-2飛彈預警衛星(被命名為「宇宙-2518」)搭載聯盟-2.1b/Fregat-M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據悉,2017年至2021年,俄羅斯軍隊將用「聯盟-2」運載火箭從俄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9顆預警衛星,其中包括EKS-2。它們將同發射的這兩顆該系統衛星組成名為「凍原」的監測網,成為太空預警和作戰指揮系統。

2014年4月,最後一顆「眼睛」飛彈預警衛星停止工作後,俄羅斯的早期預警能力只剩下陸基雷達。所以EKS是目前唯一在役的早期預警衛星。EKS系列發射情況

EKS空間段由大橢圓軌道預警衛星和靜止軌道預警衛星組成。EKS飛彈預警衛星能夠探測來自於飛彈、噴氣式飛機的熱信號以及地球上的其他熱源。它是部署在聖彼得堡附近地區的沃羅涅什-M/DM(Voronezh-M/DM)陸基雷達的補充。

據悉,新衛星的視場較寬,1顆EKS衛星就可以替代5~6顆老式的俄羅斯預警衛星。EKS衛星還具備一定的通信能力,例如將信息傳輸給反導部隊或者將指令傳輸給俄羅斯戰略飛彈部隊以對核打擊做出反應。某種意義上說,EKS衛星是現役「子午線」(Meridian)通信衛星的補充甚至是替代。

EKS的主地面控制中心位於莫斯科附近的索帕克夫市(Serpukhov)卡盧加(Kaluga)地區的庫裡洛沃鎮附近。備份任務中心位於俄羅斯遠東的共青城(Komsomolskna-Amure)。

EKS的主地面控制中心

俄羅斯地基預警雷達系統發展情況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若干獨立國協國家繼續共用地基預警雷達,但大部分預警功能都停止使用,或者乾脆被毀壞,如1995年,拉脫維亞的「達利亞爾」雷達就被毀壞了。同時蘇聯時期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在東北方向存在預警盲點,未能實現完全覆蓋所有危險方向。此時俄羅斯從蘇聯繼承了存在明顯漏洞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系統無法保障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在俄羅斯飛彈襲擊預警系統最為衰落的時期,改進系統的資金一直得不到保障。後來情況有所轉變,俄羅斯開始建設新型飛彈襲擊預警雷達「沃羅涅日」。

沃羅涅日系列預警雷達是俄軍陸基戰略預警系統的核心成員。該系統由俄羅斯「明茨」無線電技術研究所和「遠程」無線電科研所共同研發,全部採用國產器件,按照模塊化原理設計,主要由相控陣雷達、超級計算機組、信號分析處理中心組成,共有米波、分米波和高潛能米波段3種型號。能夠同時監控500個目標,最大探測距離6000千米,能夠對高度低於8000千米的彈道飛彈、巡航飛彈、衛星,以及各種氣動目標進行實時跟蹤和精確定位,可為俄反導攔截力量提供20~30分鐘的預警時間。一座「沃羅涅日」級雷達站的規模其實相當小,由主動接收轉發相控陣天線、可快速建成的維護人員活動場所和裝有若干電子設備的貨櫃組成,建造周期僅需12-18個月,操作人員15人,建造成本約15億盧布(約合2640萬美元)。沃羅涅日雷達自2006年正式列裝後,現已部署7部,初步實現了環狀閉合布防、全境有效覆蓋、體系併網成軍。

「沃羅涅日」雷達有「沃羅涅日-M」、「沃羅涅日-DM」、「沃羅涅日-VP」和「沃羅涅日-SM」等4種型號。

「沃羅涅日-M」雷達由俄羅斯米恩採無線技術研究所研製生產。該雷達為米波雷達,探測目標的距離達到6000千米,現已部署在列寧格勒州的列赫圖西居民區,奧倫堡州的奧爾斯克,伊爾庫茨克州烏索利耶-新西伯利亞市(米舍廖夫卡),此外現正在沃爾庫塔(科米共和國沃爾加索爾居民區)建設該型雷達站。

「沃羅涅日-DM」雷達由俄羅斯遠程無線通信科研所研製。該雷達為分米波雷達,探測目標水平距離6000千米,垂直距離達到8000千米,可同時探測和跟蹤500個目標,目前已部署在克拉斯諾亞爾邊疆區阿瑪維爾,加裡寧格勒州少先隊員居民區、葉尼塞斯克(烏斯季科姆),阿爾泰邊疆區巴爾瑙爾(科紐赫居民區)和阿穆爾州捷雅,但戰備狀態不一。阿瑪維爾和加裡寧格勒的「沃羅涅日-DM」雷達已經投入戰鬥值班,葉尼塞斯克和巴爾瑙爾於2016年12月完成驗收,阿穆爾州捷雅的正在建設中。

「沃羅涅日-VP」雷達為「沃羅涅日-M」的改進型。目前還正在奧列涅格爾斯克建設「沃羅涅日-VP」雷達站的基礎設施,用於替換舊型的「第聶伯」雷達,「沃羅涅日-VP」雷達是米波雷達(在甚高頻波段工作),可探測到幾千千米外的飛彈,並將目標數據直接發送給防空飛彈系統,如S-300、S-400以及將部署的S-500等.

該新的雷達網將基於目前俄羅斯現有的「沃羅涅日」級雷達站,該雷達升級只需安裝一個額外的天線及幾個新的硬體模塊即可。改進後的雷達系統將能跟蹤所有類型的先進空中攻擊武器,更多先進的信號及處理算法將提高雷達性能以及對目標信息的採集精度。該新雷達系統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探測並跟蹤很遠距離外的巡航飛彈,可提供有效的反巡航飛彈防空系統,將能對幾千千米外的目標系統提供實時的探測,從而進行快有效攔截。

「沃羅涅日-SM」雷達目前處於研製階段。該型雷達為釐米波雷達,其接收轉發天線的數量將比其它型號增加數倍。

2016年12月,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國防部擴大會議上向普京總統匯報,已經完成奧爾斯克(沃羅涅日-M)、巴爾瑙爾(沃羅涅日-DM)和葉尼塞斯克(沃羅涅日-DM)雷達的國家試驗。

目前俄羅斯在整個國土邊境都部署了「沃羅涅日」級雷達,其中一座位於伊爾庫茨克,負責監視中國和美國西海岸方向;一座位於加裡寧格勒,負責監視英國和美國東海岸方向;一座位於克拉斯諾達爾,負責監視中東、南歐、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方向。此外,俄羅斯正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澳倫堡地區以及莫曼斯克附近建造雷達站,將利用這些雷達有效監視來自俄羅斯東南方向和北極方向的來襲飛彈。

2017年12月20日俄羅斯軍方表示,當天有三座巨型雷達服役並投入使用。這三座巨型雷達均部署在靠近中國的區域,分別位於葉尼塞斯克、奧爾斯克和巴爾瑙爾。

「沃羅涅日」雷達的部署和投入使用將大幅提升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性能,系統可完全覆蓋西北、西南、東南飛彈襲擊危險方向,徹底消除此前系統存在的漏洞,形成全方位的飛彈襲擊預警網。同時,隨著新型預警雷達的部署,俄羅斯飛彈襲擊預警系統可同時使用幾部「沃羅涅日」雷達跟蹤同一彈道目標。

總之,俄羅斯飛彈預警衛星系統處於升級換代的部署期,前2顆衛星部署在大橢圓軌道,主要針對高緯度地區,形成早期預警能力,但仍未形成全球業務化預警能力,未來俄羅斯有望部署更多的「集成空間系統」衛星,與俄羅斯陸基預警雷達共同組成俄羅斯彈道飛彈預警系統。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實境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網際網路+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鬥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站 |反衛星

領先國家:俄羅斯 | 英國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

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

專家專: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 易本勝 | 李德毅 | 遊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 |

全文收錄: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前線航空技術裝備發展情況研究
    當前,俄羅斯正在研製的重點項目是第5代戰鬥機T-50(2017年8月被編號為「蘇-57」)。由蘇霍伊公司研製的該機原型機已於2010年1月29日完成首飛。該機及其衍生型號將是俄空天軍在未來幾十年奪取制空權的主要手段。俄羅斯第5代戰鬥機採用的是第一階段發動機—AL-41F1,目前正在研發第二階段發動機「產品30」,暫時還未正式編號。
  • 俄羅斯飛彈襲擊預警系統發展進程及列裝現狀
    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始於上世紀50年代,並在10年時間內取得了實質性成果。隨後,前蘇聯和俄羅斯的飛彈襲擊預警系統日益改進,不斷擴充新的系統構成。該系統至今一直在運轉,其對俄國家安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 中國戰略預警雷達僅三國可造 可幹擾美國鋪路爪
    可以肯定的是,本次出現的中國戰略預警雷達基本上用途和美國鋪路爪戰略預警雷達基本相似,當然,目前中國戰略雷達的具體參數等情況外界還無法獲知,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美國鋪路爪的相關性能和用途得知有關中國戰略雷達部分情況。
  • 深度:中國戰略預警雷達可幹擾美國鋪路爪 僅三國可造
    可以肯定的是,本次出現的中國戰略預警雷達基本上用途和美國鋪路爪戰略預警雷達基本相似,當然,目前中國戰略雷達的具體參數等情況外界還無法獲知,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美國鋪路爪的相關性能和用途得知有關中國戰略雷達部分情況。
  • 俄羅斯電子戰能力之空基電子戰系統發展
    該計劃的實施將在短時間內大大提高俄羅斯空軍運輸航空的作戰穩定性。維捷布斯克系列已經裝備了Ka-52,Mi-28,Su-25攻擊直升機,Mi-8MTV和Mi-8AMTSH運輸直升機。它的目的是通過紅外線,雷達或組合尋的頭保護飛機免受敵方防空飛彈的攻擊。這個系統可以追蹤距飛機幾百公裡範圍內的飛彈發射情況,並從目標上「取走」飛彈。
  • 國外下一代戰鬥機及機載火控雷達發展
    作為五代機的核心傳感器,下一代機載火控雷達的作戰使命任務將呈現革命性的變化,驅動雷達裝備研製在能力需求、體制架構、關鍵技術等方面突破現有設計框架。本文首先闡述國外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情況,從超寬帶綜合射頻、共形陣列、分布式探測、雲協同探測、智能探測等方面,展望了下一代機載火控雷達的技術發展脈絡。
  • 俄羅斯空中預警機發展現狀及未來計劃
    文章推測分析了俄羅斯A-100新型空中預警機的戰術技術性能和未來作戰使用特點。5月2日,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宣布了研製A-100「主角」新型多用途航空遠程雷達警戒與控制系統(預警機)的消息。該機將逐步取代A-50和A-50U預警機。其特點有哪些?
  • 俄羅斯對地觀測衛星最新發展(上)
    「角色」是繼「薔薇輝石」(Orlets)系列和「阿爾康」(Arkon)系列傳輸型光學成像偵察衛星之後,俄羅斯研製的新一代傳輸型成像偵察衛星。「角色」衛星是俄羅斯現役成像偵察衛星的主力型號。俄羅斯分別於2008年7月27日、2013年6月7日和2015年6月23日發射了「角色」衛星。
  • 中信軍工•軍臨天下(第23期) ——雷達專題之一 相控陣雷達
    據我們測算,未來15年中國相控陣雷達的潛在市場空間有望超過400億美元,主要涵蓋的上市公司包括中航電子、國睿科技、四創電子等。本期『軍臨天下』,我們將介紹相控陣雷達的定義、分類與優勢等基本情況,闡述相控陣雷達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並對中國相控陣雷達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做出預測。如有疑問歡迎交流。如果您對我們的欄目有特別的期望或者要求,歡迎提出意見和建議。
  • 俄羅斯T-50戰鬥機的雷達與電子戰系統
    該項目被稱為「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簡稱PAK FA。2002年4月,蘇霍伊軍事航空工業集團提交的方案被選中,該方『案的產品在蘇霍伊集團內部被稱為「T-50」,軍方沒有公布正式命名。雷達組件俄羅斯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科學研究院正在研發一種有源電掃陣列一體化多功能雷達系統。
  • 2019年世界航天裝備發展綜述
    》2019年度,國外航天裝備快速發展,其中美俄印等國家航天裝備發展最引人注目,呈現出美國繼續保持全面領先態勢,印度明顯加大發展力度,俄羅斯積極推進更新發展,其它國家和地區針對性發展並有所突破的特點。成功連接;5月,俄羅斯在雷電擊中火箭的情況下成功發射1顆GLONASS-M型導航衛星,使GLONASS系統在軌衛星繼續保持27顆;另外,按照新格洛納斯聯邦專項計劃2021-2030年構想規定,俄羅斯擬2021年後計劃為格洛納斯系統星座補充迷你型衛星,研製重500千克以下的衛星,新衛星將是「格洛納斯-M」衛星重量(1.4噸)的三分之一。
  • 中國研製反輻射飛彈,一記絕殺,防空雷達的剋星!
    雷達技術在軍事中的應用,徹底改變了現代空戰方式。而隨著雷達技術的越來越完善,各個強國的防空網絡也是愈發嚴密。其中最為著名的防空反導系統,就有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和美國的宙斯盾防空飛彈系統。任何一個先進防空系統的搭建,都離不開強大的雷達探測技術。俄羅斯S-400防空雷達車但有盾就有矛。
  • 中國與俄羅斯聯合研製新一代常規潛艇,這是真的嗎?
    然而隨著21世紀最近10年潛艇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法國「鮋魚」級、德國212A級/214級/218級、日本「蒼龍」級及其改進型號的不斷服役,「基洛」級與之相比在船電系統、水聲系統等領域已經顯得老邁、落伍,特別是法國「鮋魚」級潛艇,在印度新一代常規潛艇招標項目中一舉中標,搶走了印度這個俄羅斯最忠實的鐵桿客戶,足以對俄羅斯潛艇工業造成震動和衝擊。
  • 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誰研製?
    2001年,他的團隊完成了課題研究;2012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個實用系統研製。吳劍旗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創造了奇蹟,使先進米波雷達具有良好的低仰角空域覆蓋性能和精確的測高性能,以較低代價成功解決了雷達反隱身問題,為我國探索出了一條高效、經濟的反隱身裝備建設之路。 而同時,在遙遠的法國,類似的研究也已在同期啟動,但是人們只看到了開端,卻沒有等到結果。
  • 精分析:俄羅斯飛彈預警系統
    1、第3代飛彈預警系統,沃羅涅日系列飛彈預警系統。2、沃羅涅日系列飛彈預警系統,1997年研製,2022年會全部部署完畢,一共部署了10套。3、沃羅涅日系列飛彈預警系統,是世界功率最大,探測距離最遠的,預警系統。4、沃羅涅日系列飛彈預警系統,由3大家族構成:沃羅涅日VM米波雷達,沃羅涅日DM分米波雷達,沃羅涅日SM釐米波雷達。
  • 2018年俄羅斯軍力發展大盤點
    光子雷達面世。俄羅斯未來的第六代戰機以及下一代無人機,可能配備所謂的「無線電-光子雷達」,或可探測美F-35戰機。未來士兵或成「鋼鐵俠」。2018年10月,俄羅斯對外展出一套神似「鋼鐵俠」的未來士兵系統,這套系統配備一身「鋼筋鐵骨」和近60種不同配件,能使士兵在戰場攻防兩端「遊刃有餘」。
  • 中國自主研製紅旗-9遠程防空飛彈系統
    由於大多數空中目標速度高、機動性大,故防空飛彈絕大多數為軸對稱布局的有翼飛彈;動力裝置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也可以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衝壓式空氣噴氣發動機和火箭衝壓發動機;從40年代初德國開始研究到21世紀經歷近60個春秋,世界上的防空飛彈已研製了三代,21世紀還在發展第四代。據不完全統計,已研製的型號達120餘種,其中裝備部隊90多種,正在研製的有20多種。
  • 【高超】俄羅斯六型尖端武器之高超聲速飛彈情況判讀(下)
    俄羅斯國情諮文披露,「先鋒」飛彈系統可在大氣層內完成最高速度20馬赫的洲際飛行,並在接近目標後進行側向(數千公裡)與高度的大幅度機動,突破現有防禦系統的攔截。該型武器飛行過程中外表面溫度高達1600~2000℃,可在高速高溫飛行中實現長時間可靠控制。4202項目中試射彈頭的滑翔高度在200~250km,猜測「先鋒」滑翔高度與之相近。
  • 讓雷達看清千米外小蟲!北理工雷達研究所研製Ku波段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
    一臺空中昆蟲生物遷飛探測雷達正在監測從緬甸方向飛來的草地貪夜蛾。這是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研製的Ku波段高分辨全極化昆蟲探測雷達的第一代樣機。它能在數公裡之外,測出單只昆蟲的體長、體重、飛行角度和振翅幅度。「全世界的雷達都做不了這個。」6月4日,龍騰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提起這臺雷達,自信且興奮。
  • 【艦載電子戰】雷達制導反艦飛彈對抗的發展
    同時,西方情報機構還在繼續窺探前蘇聯反艦武器的發展情況。在自1980年代以來的30多年裡,反艦射頻導引頭技術越來越先進和多樣化,走在前沿的歐洲國家、俄羅斯等國的製造商尋求開發分辨能力更強、更不容易受電子對抗措施影響的末制導模塊。而且,雖然傳統上會優先選擇工作在J波段的導引頭(因其在海上環境中具有魯棒、全天候等性能),但採用Ka波段毫米波雷達導引頭的反艦飛彈已經在波斯灣地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