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成功著艦五年了!它背後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2021-03-02 航空工業

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降落。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發展中一款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飛機,當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降落時,引來世界普遍關注的目光。

殲15艦載機,是航空工業沈飛研製的我國首款艦載機。長22.28米、翼展15米、高5.92米;有12個武器外掛點,可掛載空空飛彈、反艦飛彈、火箭彈、航空炸彈等多種武器;配裝2臺大推力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32.5噸,最大飛行速度2.4馬赫,實用升限20000米,航程3500公裡。

2012年11月23日,殲15艦載機在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上首批完美著艦,成功實現雙劍合璧,中國航空工業由此實現從陸地到海洋的跨越。在國外看來,至少要花上一兩年時間,才可能攻克的艦載機起降問題,卻讓中國航空工業的英雄團隊,僅在遼寧艦服役兩個月就做到了。

孫聰,56歲,先後擔任殲15等多種型號戰鬥機的總設計師。說起殲15飛機研製過程中的自主創新,孫聰仍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課題。

孫聰:實際上我們是朦朦朧朧地懂艦載機,但是並不完全懂艦載機,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對整個設計生產、設計製造這兩大領域來說,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艦載機與陸地上戰鬥機最大的不同,就是艦載機在航母狹小的跑道上起飛、降落,而一般航母甲板上的飛機跑道長度只有100多米,大約只相當於陸地跑道的十分之一。如何讓飛機在這麼短的距離裡平穩起飛,一直是困擾他們的一道難題。

十幾年前,接到設計生產航母艦載飛機的任務時,孫聰和他的同事們就清楚地知道艦載機研製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剛一打響,就面臨設計手段、設計方法的重大改變。他們決定要在殲15上嘗試全新的數位化設計方法。

既然是全數位化作業系統的高科技產品,無論什麼樣的條件下都必須保持網絡暢通,成了艦載機首先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題。因此,研製中,設計師們圍繞航母周圍的複雜電磁環境,開始各種設計和試驗。

孫聰:電磁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跟陸上飛機相比,不是一倍兩倍的關係,是很多倍。那就要考慮三方設計,我們在整個的試驗鑑定過程中,是嚴格按照鑑定程序,有全機的、體系內的,做電磁防護的設計,進行試驗驗證,最後才拿得出去的。

取保艦載機通信暢通僅僅是設計的第一步,在航母上比起飛還要難的實際是降落,攔阻鉤、攔阻索系統直接決定艦載機著艦的成功與失敗。然而,攔阻系統是中國飛機製造的一大空白,更是航空工業沈飛公司面臨的一道全新課題。

設計方案反反覆覆,大大小小的試驗做了上萬次,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攔阻鉤、攔住索系統終於成功研製,但設計師們還沒有來得及品嘗成功的喜悅,新的難題又迎面而來。


大型金屬3D列印技術

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飛機機體結構的骨架構型已經固定下來。在傳統結構形式上,通過優化設計,已經把飛機的潛力挖到極限了。在傳統結構形式下,飛機機體重量已經減到最輕,如何能夠繼續減輕飛機體重,同時又提高它的性能、品質,這是沈飛公司遇到的又一個門檻。設計師們明白要想邁過這個門檻,就得尋找一個新技術,對飛機機體平臺進行突破性改造。

吳斌,一個從業18年的資深設計師坦言:我們是做航空的,軍機結構的。接觸3D列印,我們走過比較坎坷的路。

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樓裡,林宗棠老人正在家裡搭建著心中的3D列印王國。

林宗棠:全國哪裡有3D,我就到哪裡去。我估計全國我跑了可能有五六十家企業和研究所。我拜了十幾個老師,拜他們為師,我不懂這3D,向他們學習。

航空人年齡不分長幼,只看誰能走在技術尖端。耄耋之年的林宗棠,2年前將3D列印列為自己的新課程。雖然中國的3D列印技術,已經幫殲15、「鶻鷹」等飛機研發大大提速,但航空強國的高歌猛進,還是讓林宗棠有些不安。

老人關心的是金屬3D列印,在航空領域,這是個前沿課題。就在5年前,一臺擁有全球最高製造水平的金屬3D印表機,已經安裝在這座廠房裡。

這臺外表並不光鮮的設備能夠製造出全球尺寸最大的鈦合金結構零件。而能否製造大型金屬結構件,是衡量一個國家3D列印技術先進程度的重要標準。

電子束沉積快速成型技術

十年前,鞏水利他們開始攻堅電子束沉積快速成型技術。它是用高密度的電子束作為熱源,在真空室內熔化送進來的絲材,再按照預定加工路徑,逐層堆積成型。

美國是最早擁有這項製造技術的國家,但研發成功後便實施技術封鎖,直到今天是否已經投入大規模應用,依然秘而不宣。

鞏水利:我們現在在研的設備,都是在世界上體積最大、成型能力最大、最優的一些設備。在這個基礎上,又研發我們的產品,突破了材料和關鍵的工藝。

曾經,他們的願望是讓中國成為第二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現在,他們已經成功了,而且依然沒有停下腳步。

像這樣大的一個構件,如果用傳統的模具製造,工期至少半年以上,而用這臺設備列印只需要20天。

不僅是航空領域,工業製造研發,從設計到驗證,如果有了這樣的速度,就可以加速迭代。正因為如此,3D金屬列印,一直是大國之間暗自較勁並發力的領域。

3D列印技術是一個國家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的重要技術路徑和手段,它衡量著一個國家製造技術的水平。

鞏水利和他的技術團隊,仍然在和時間賽跑。

抗疲勞製造技術

為了擁有智能製造的未來,78歲的老院士趙振業正帶著團隊完成一個從300小時到4000小時的跨越。

他們正在努力提高飛機發動機主軸承的使用壽命。軸承上任何一個小的損傷,都可能帶來致命的災難。歷史上的諸多空難,都是因為關鍵構件使用到一定年限後,發生疲勞失效引起的。

趙振業他們提出一種新的「抗疲勞製造」理念。抗疲勞製造技術,這個團隊已經研發了整整20年,現在已經能將一些關鍵構件的使用壽命提高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減重是飛機對機體結構要求最直接最重要的一個指標。3D金屬列印的成功開發成為殲15艦載機減輕機體重量的重大突破口,有的機型上,已經達到減重26.8%,在「一克重量一克金」的飛機製造領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另外,3D列印的最大優勢,是能設計創造出一些全新的結構構型和多材料組合複合材料。也就是不同材料根據需求,可自由組合搭配、合理使用,在提高質量、強度的同時,還能減輕重量,減少隱患。

3D列印,創新性地突破傳統製造、加工的一些難點,最大限度地減輕了飛機的重量,大大提高了飛機的載荷功能,也加快了研發團隊的攻關進程。

智能螺栓

在攻克3D高科技列印難關後,航空工業瀋陽所還研發出一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產品——智能螺栓。一個螺栓怎麼能稱得上智能呢?秘密就在於其中增加的傳感器功能,能主動感知載荷多少。

飛機機體的拼接部位需要很多螺栓連接,尤其是機體、機翼等部位的連接螺栓非常重要,一旦螺栓不能承受實際載荷,或者到了金屬疲勞期,螺栓會出現問題甚至折斷,危及整個飛機的安全。智能螺栓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發明的,能起到維護飛機安全、減輕機體重量的作用。

如何計算螺栓的載荷承受力是此前存在的技術難點,計算不準確,螺栓連接部位重量偏大,給飛機帶來額外的重量損失。實現準確計算後,因為螺栓的連接部位非常之多,節省的重量非常可觀。

傳統測量螺栓承受力的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靠手工扳手,間接測量螺栓擰緊的扭力,不能測量螺栓能承受多少重量的剪切力,數據不精準。

另一種是在螺栓外部安裝超聲傳感器測量。但受環境、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傳統測量螺栓內部受力的方法很難獲得精準數據,工程人員無法準確判斷螺栓的安全性。那麼,怎麼突破、創新呢?

王健志和技術人員在螺栓內部,安裝一個傳感器,就是在螺栓中間打一個小孔,然後把很細小的光纖、光柵傳感器給放進去,這樣的話就變成了一個具有傳感器功能的智能螺栓。

雖然有了一個好的創意,但要實現這個創意,必須攻克一大難題,那就是對螺帽和螺杆內部打孔鑽洞的精加工。

比如說在鑽孔的時候,很容易深度不夠,再加上飛機上的一些螺栓都是高強度的材料,所以加工非常困難,後來採取了一些新型的加工技術,慢慢把這個技術問題解決了。

現在,智能螺栓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不僅包括殲15、「鶻鷹」等各類軍工產品,也運用到民用產品上,比如大橋橋梁、交通軌道、高壓電塔、建築房屋等結構部件的連接螺栓。

智能螺栓的應用市場非常廣闊,據前期調研,在國內的電力、船舶、建築等行業的市場需求量達到25億,而且五年內增長率能達到25%,跟智能螺栓相關的結構健康監測,光纖傳感技術應用,這方面市場佔有率能夠達到50%以上。

從一張白紙的設計、一個零件的生產,到攻破重重難關,中國航空工業實現了艦載機的零突破。

本期部分素材來自央視網、解放軍畫報、央廣軍事

編輯/姚旭東  監製/謝林軒

一組絕美收藏星空美圖,不!是一款新機在高原試飛!

為了57秒,航空工業的一群人奮鬥了38年

相關焦點

  • 中國需不需要研製遙控殲15戰機?輔助著艦技術急需重視
    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如此之難,那為什麼不採用技術手段解決它?殲-15艦載機在航母上活動,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對於航模愛好者而言,操作一架遙控飛機,雙手控制作用可延伸很遠,有著無窮的樂趣。那麼將一架貨真價實的、最大起飛重量為33噸的殲-15艦載機改裝為遙控飛機,就更別提多刺激了。
  • 殲35標配航發!別總盯著渦扇15,渦扇19它不「香」嗎?
    雖然一臉緊張的問道「兄弟,你剛剛所說我家是不是少了東西,你怎麼知道?」看到對方的表情,王大拿心中也是一喜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到底少了多少錢,但看到對方的表情就知道,肯定不少。心中也是暗自竊喜,這種事情不正是自己立功之時嗎。於是便說道「敢問是不是丟錢了?」王員外此時也不敢在隱瞞於是連連點頭。看到這裡,王大拿表情異常精彩起來,於是說道「大人現在是不是還不知道小偷是誰?」
  • 殲15著艦9周年,中國航母是如何實現笑傲英美的?
    …走你↓↓9年前的「航母style」走紅,時至今日,依然有被帥到!可以明顯地看見,殲-15在接觸甲板的一瞬間強大的衝擊感,以及掛上尾鉤之後飛行員在慣性的作用下即使有安全帶的束縛還是一直激烈的前傾,仿佛頭完全抬不起來。
  • 蘇35戰機交貨又有變動,中國有了這項黑科技 可能會退貨?
    隨著殲20戰機的服役,大家有個疑問既然有了殲20為何還要購蘇35呢?
  • 踢館 | 核動力飛彈、環球打擊飛彈,戰鬥民族有這麼黑科技?
    不過其實燃料棒有金屬包裹,噴氣的汙染倒沒有想像中那麼大——也就相當於民用反應堆裡第一迴路水的放射水平,換句話說算輕度核洩漏的等級。可武器是需要時常試射檢驗戰鬥力的,不常拿出來耍耍誰也不知道萬一打仗這東西能不能用。假如你是戰鬥民族的國民,你願意這麼個玩意在你家上面飛嘛?最麻煩的是,萬一出故障掉了,那就不是輕度汙染了,活脫脫一個髒彈。
  • 殲-15戰鬥機上艦多年,國產航母上,為何不見艦載教練機蹤影!
    ,中國第一艘航母是前蘇聯瓦良格號航母,經過多年改裝國產設備得到的遼寧艦, 2012年9月25日戰艦下水,緊接著2012年11月22日,中國首架殲-15艦載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進行首次著艦和起飛試驗,這一天意味著中國海軍進入航母時代,進入了世界航母俱樂部,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特徵:中國第一艘航母起步就配備了先進的重型戰鬥機,和美國海軍超級大黃蜂戰鬥機作戰能力類似。
  • 殲15已經成功進行上千次電磁彈射試驗
    近日,中國海軍少將,尹卓老師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在電磁彈射方面已經彈射了很多次了,到現在有成百上千次了。下面是完整視頻:除了殲15已經成功進行上千次電磁彈射試驗這個消息,尹卓老師也透露了一個重大突破:中國航母不用核動力也能電磁彈射,而且使用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更高!
  • 不只是鞋子!NIKE耐克鞋都有哪些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簡單來說Nike Air是一種能夠蓄積壓縮空氣,堅硬柔韌的尿烷氣泡,壓縮,降低衝擊力,然後立即恢復到壓縮前的形狀和體積。Lunar:(登月緩震)這是耐克與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共同研發的中底科技,Lunar form作為一種泡棉科技,其主要特徵是材料輕質,反震+反彈。
  • 我國成功發射高分十一號衛星;殲15和空警600模型同框照曝光
    至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7月的4次宇航發射均取得圓滿成功。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直衝雲霄高分十一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
  • 殲15著艦第一人離任艦載機部隊 另一位大神接班
    有著駕駛殲-15在遼寧艦航母上成功著艦第一人美譽的戴明盟已離任艦載航空兵部隊部隊長,繼任者是首批取得航母資格認證的艦載機飛行員徐漢軍。5月4日,《解放軍報》刊發題為「當青春遇見『青春』」的報導,記載了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的發展歷程。報導中提及,「為了鼓舞士氣,該艦載航空兵部隊徐漢軍等領導身先士卒,駕機衝上雲霄。其他飛行員紛紛用更高強度、更高水平的訓練來向戰友張超致敬。」
  • 我國艦載機殲-15或已換裝最新的WS-10B發動機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航母作為一個大國海軍的重要標誌,具有能進行遠洋作戰和戰時指揮作戰的能力,而艦載機是航母上必不可少的一員了,有了艦載機才能發揮出來航母的最大威力。我國目前有遼寧艦和山東艦兩艘航母,搭載了我國的殲-15艦載機,今天來給各位讀者詳細解答一下殲-15的戰力到底有多強!
  • 嫦娥攬月:探測器完美落月背後隱藏著什麼黑科技?
    三維模擬動畫圖。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供圖2020年12月1日,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上升組合體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這穩穩的一落看似輕盈輕鬆,卻蘊藏著「嫦娥五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眾多智慧和積澱。
  • 都2020年了,你還不知道這些黑科技滑鼠嗎?
    畢竟都2020年了,在這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怎麼少得了創新的技術呢。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那些在滑鼠上的黑科技吧。 KBS按鍵衡力系統KEY BALANCE SYSTERM經典的手感與黑科技結合,讓達爾優牧馬人EM915五代遊戲滑鼠留下了精華也得到了手感上的進化。
  • 海歸+民企研製,殲20頂級隱身黑科技究竟是什麼神器?
    在不考慮當前因為發動機限制而造成某些局限的情況下,殲-20毫無疑問是一款謀求全面五代機標準的先進戰鬥機
  • 二戰時的蘇聯「黑科技」——球型坦克,你見過嗎?
    只要您是軍事迷,我們就真誠邀請您加入到我們的隊伍當中來,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大兵營」,再點「置頂公眾號」,然後點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二戰德國有很多黑科技,今天給大家看的是蘇聯的黑科技,「暴力球型坦克」……它是於1942年由蘇聯的一個坦克工程師佛崔索夫提議的,他是當時哈爾科夫「紅星」工廠首席工程師。
  • 這個秘密他守了15年!中山媒體人林琳參與殲-16戰鬥機風洞設計
    2019年10月1日,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當殲-16以5機楔隊組成戰鬥隊形接受檢閱時,正在中山觀看電視的中山媒體人林琳熱淚盈眶,感動於科技的進步,感動於祖國的強大。而他埋藏在心裡整整15年的「秘密」終於可以娓娓道來。作為一名奮戰在新聞戰線的新聞工作者,15年前,林琳經過嚴格選拔,光榮受命參與殲-16戰鬥機的風洞研發工作。他是如何被選拔的?
  • 殲-15飛行員頭盔手寫「SHOOT IT」
    莫小亮 攝自2016年12月20日起航以來,由遼寧艦和數艘驅護艦,及多架殲-15艦載戰鬥機和多型艦載直升機組成的航母編隊,堅決貫徹習主席「能打仗、打勝仗」的指示要求,堅持航行一路、訓練一路、檢驗一路、研究一路,組織了長時間連續航行並交替轉換海區訓練。而這一路,遼寧艦編隊留下的許多精彩瞬間,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
  • 殲-10戰機,它改變了中國
    今天是殲10成功首飛20周年的日子,在這20年裡,殲10 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曲折,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本期出鞘帶您關注。  殲-10應該說是借鑑了部分外國的成功經驗,畢竟當年我們國內在新型航電等設備方面完全沒有經驗,只能求助於國際社會,以色列人在雷達和航電系統方面有優勢,法國達索則精通飛控。
  • 遼寧艦是紙老虎?有種摸摸它的屁股!
    在翻建維護過程中,日本人和臺灣人又說,「瓦良格」號以後就是個擺設,不可能成為一艘真正的軍艦。結果,2012年9月,結束翻建、維護後的「瓦良格」號正式更名遼寧艦,並且交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有些人再度被打臉!
  • 什麼是殲-35?為什麼上艦會是殲-35?
    曾經噴過的院士,爆過的黑料,都被證明是錯了,不要緊,過往文章一刪除,褲子一提「誰敢說,俺姑娘不正派?」好了,書歸正傳,我們來聊聊海四代——殲-35。現在大家都有個最基本的認識,海四代必定是北所的產品吧?還沉醉於「南北所之爭」「抬南壓北」快感之中的同學,請認真看下以下的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