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飛機公司開發出海山鷹教練機,但是距離真正的艦載教練機相差甚遠
中國航母建造速度驚人,去年就完成了第二手航母山東號的下水,成為世界少見的雙航母編隊國家,但是背後也明顯存在些不足,嚴重缺乏艦載機飛行員,為了解決這個瓶頸,海軍開發了殲-15雙座型號,輔助培訓飛行員,而且也從貴飛公司採購了大量海山鷹教練機,專門在陸地機場模擬飛機起降,從實踐來看,海山鷹教練機某些特性和殲-15艦載機比較相似,基本能滿足需求。但是,從更嚴格的意義上說來,陸地機場起降和航母起降還是真的是兩碼事,陸地機場是固定的不動的穩定的,而航母甲板則是經常不穩的,隨著海浪的推送,會發生前後傾倒,左右橫搖,而且還加上下方向的浮動,而且航母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幹擾因素,上翹的航母甲板以及巨大的航母艦橋在甲板風的影響下,會在艦載機降落線路上形成巨大的渦流,俗稱:公雞尾巴,這種渦流對進近階段的艦載飛機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幹擾。專用艦載教練機對於航母飛行員的訓練和恢復至關重要,中國一直缺貨
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就構成了航母專用教練機的剛性需求,並不是使用普通教練機通過陸地機場模擬降落可以替代的,現階段中國海軍航母飛行員的培養還處於比較低效而且薄弱的階段,事先採用海山鷹教練機在陸地機場跑道上模擬起降,將部分跑道畫成航母跑道的樣式進行訓練,這種訓練難度低,風險也低,可以給飛行員學員一定的體驗,從飛行學員到真正的艦載機飛行員,除了陸地機場飛行海山鷹或者殲-15戰鬥機,還是遠遠不夠的。下一階段就顯得格外重要,飛行學員必須參加實際的著艦訓練,但是很遺憾,中國海軍沒有合適的訓練航母,也沒有合適的艦載教練機,所以不得不採用殲-15戰鬥機進行訓練,培養飛行員,這種培養方法,昂貴而且低效,雖然也採用了先進的陸地飛行模擬機進行訓練,距離飛行實際的效果還是相差甚遠,這其中卡殼就在於航母和專用艦載教練機上,而且是成對出現。中國航母攔阻器設計,限制了艦載教練機的發展
很多人都直覺地認為,33噸的殲-15艦載機都可以正常起降,10噸不到的小型教練機也應該沒有啥問題,實際上,問題還真的有,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於起飛,中國航母採用滑躍式甲板設計,飛機很容易安全起飛,但是降落則存在巨大的麻煩,現有的攔阻系統,針對於20噸級別的戰鬥機,小型艦載教練機也可以降落,但是攔阻系統設計之初沒有考慮過如此大的重量範圍,假如用於小型艦載教練機攔阻,容易直接拉斷,所以,比較難於解決。美國的做法是,直接採用單獨的訓練航母,裝備特殊的攔阻系統,正好和艦載教練機配套,這種做法比較好的解決了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問題,而且效率比較高,在90年代訓練航母退役之後則通過調整攔阻索參數的方法分配現役航母用來飛艦載機。中國海軍目前看來,有兩條路子可走,要麼重新改進遼寧艦或者山東艦的攔阻系統,使之可以適應小型教練機的攔阻,要麼重新學美國人財大氣粗的做法,直接搞一艘訓練航母,從效費比來說,改進攔阻系統或許更好一些。由於攔阻系統的問題,所以中國海軍不得不在艦載教練機上干著急,不得不採用比較原始的做法,使用陸基教練機模擬起降,從長遠來看,艦載起降訓練一直使用大型艦載戰鬥機機是一種過於浪費和奢侈的做法,假如中國海軍繼續擴大航母編隊規模,開發專用的艦載絞纜機,仍然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