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178戰鬥機
77年前的今天,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He-178戰鬥機飛上了天空,它標誌著人類航空史上噴氣飛行時代的到來。這架噴氣式飛機是在二戰軍備競賽大背景下研製而成,由德國飛機設計師領先英國同行設計製造。當時正值1939年,德國飛機設計師亨克爾找到研製噴氣式發動機屢遭挫折的燃氣渦輪專家奧海因協作研製噴氣機,亨克爾負責設計飛機,奧海因主要設計燃氣渦輪發動機,研究工作進展神速。當年8月,兩人心血的結晶He-178噴氣式戰鬥機終於試飛成功,而同時在研製噴氣式飛機的英國因重視程度不足,直到1941年5月15日,英國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才首次起飛。
噴氣式飛機不同於其他飛機,是靠裝有噴氣式發動機來推動機身向前的。噴氣式發動機是利用發動機本身高速噴射的燃氣流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來推進飛行器的。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原理在我國古代就曾為人們所利用。宋朝發明的帶火藥的火箭就是運用這種原理。火箭上有個紙筒,裡面裝滿火藥。火藥燃燒的時候,產生一股強烈的氣流從尾部噴射出去,利用噴射氣流的反作用力,火箭就能飛快地前進。雖說反作用力飛行很早就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但是中國人擁有自己生產的噴氣式戰鬥機,還是要比世界整整晚了二十年。
新中國建立之後百廢待興,中國當時空軍的噴氣飛機全靠進口。1954年,國家正式向112廠下達了試製命令,並要求於1957年10月1日前試製出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當時試製的飛機仿製大名鼎鼎的蘇聯「米格-17」殲擊機,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噴氣式殲擊機之一。這種飛機全部零件1萬多項,25萬多件,對於當時的112廠來說,在短時間內製造出結構如此複雜、技術要求又高的飛機來,的確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雪上加霜的是,蘇聯提供的全套技術圖紙比預期中晚了半年才到。在這種條件下,112廠職工簡直就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來實現鑄就中國噴氣飛機的大業:沒有廠房,就邊生產邊基建;沒有設備,就邊補充邊生產;領導只能強制要求下屬去休息,這都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殲-5」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
在這樣拼命的節奏下,1956年7月13日,完全採用國產零件製造的第一架殲-5——「中0101」號完成了總裝。同年7月19日,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中國自此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飛機的國家之一。9月8日,國家對該飛機進行了正式驗收,並命名該殲擊機為「56式機」。直到1964年,56式機按系列命名為殲-5。
殲-5屢建戰功,1958年7月至10月擊落來犯的2架F-84G和6架F-86F。有趣的是越戰期間的1965年4月,四架F-4入侵海南島我方領空,我軍殲-5在攔截期間,F-4匆忙發射AIM-7「麻雀」飛彈,不料殲-5拐彎半徑小得以逃脫,脫靶的AIM-7竟然飛向遠方的一架F-4,將其擊落。在服役期間,殲-5還創下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多起戰例,堪稱新中國第一代的空中守護神。
轉載請註明:來自「東方網軍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