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馬揚鞭奔萬裡
回首不忘來時路
63年前的今天
1956年7月19日
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
殲5首飛成功
當天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公布了首飛成功的消息:
殲5飛機的成功首飛,在中國航空工業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從這一天起,中國有了自己製造的噴氣式戰鬥機。
央視新聞聯播: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代自主生產的殲擊機——殲5
60餘載風雨兼程,60餘載艱苦奮鬥。2018年11月6日,備受期待的第十二屆中國航展在廣東珠海如期拉開帷幕。開幕式首日,「黑馬」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以「榔頭」機動、「赫伯斯特」機動、「眼鏡蛇」機動、「直升機」機動等四組典型過失速機動飛行動作,燃爆現場,成功搶佔「C位」。
➢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過失速機動飛行
幾天後的航展閉幕日上,恰逢中國空軍69周年紀念日,4架殲20以編隊形式閃亮登場,其中兩架殲20戰機突然開啟主、側彈艙,霸氣「炫腹」,引得全場觀眾驚叫連連,高調搶回本屆航展「C位」。
➢殲20飛機開啟彈艙進行飛行表演
從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公開首秀,再到殲20戰機首秀「腹肌」,中國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戰機你追我趕稱霸「C位」的背後,是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研製的突飛猛進、一飛沖天;是我國自主研製關鍵技術的日新月異、紮實推進;更是航空工業不忘初心、航空報國的實力凸顯、擔當有為。
猶記得,迎著抗美援朝的烽火,1951年4月1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誕生了!從初創到第一批骨幹企業的建立,從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熱的大三線建設、再到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體系形成, 航空工業一路風雨兼程。
➢抗美援朝期間
航空人土法製造飛機副油箱
猶記得,和著改革開放的春雷,在長時間「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中,中國航空工業在探索中前進,在變革中發展,在競爭中成長。
➢第37屆巴黎航展現場
中國航空工業首次攜飛機實物參展
進入21世紀,中國航空工業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進入跨越發展新階段,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裝備研製體系,航空裝備實現「從三代到四代、從有人到無人、從空域到全域」的跨越。
➢建軍90周年閱兵
空中作戰群殲擊機梯隊接受檢閱
一代代航空人始終堅定「航空報國」初心,篤行「航空強國」使命,堅持以向軍隊交付優質裝備為目標,秉承「部隊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的理念,努力為國家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裝備和產品,用一流裝備和服務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為航空夢、強軍夢、中國夢的實現砥礪前行。
建國初期,百業待舉,國家經濟極為困難。但為了建設強大的國防,發展中國的航空事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於1951年4月17日頒發《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正式宣告創建新中國航空工業。
➢1951年 國營112廠(今航空工業沈飛)
建廠初期修復破舊的機場跑道
當時,國家對航空工業進行了大規模重點建設,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就投入大量資金,在蘇聯的技術支援下,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設了13個重點骨幹企業,使航空工業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仿製的過渡。
➢1954年 國營320廠(今航空工業洪都)
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準備起飛
1954年7月,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此後,1956年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殲擊機殲5;1958年試製成功多用途運輸機運5和中國第一架直升機直5;1959年超聲速噴氣式飛機殲6試製成功。
➢裝備人民空軍的直5直升機
同時,還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製造了初級教練機初教6,開始了自行設計的嘗試。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歷史性突破,使中國跨入了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成批生產噴氣式飛機的國家行列,表明了中國航空工業的迅速崛起,也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殲6飛機生產線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航空工業進入了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獨立自主的建設和發展時期。在著眼長遠、全面規劃的基礎上,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廣泛吸引海內外航空科技人才,設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個航空專業設計所、研究所。
➢火箭彈射座椅彈射試驗瞬間
根據增強試製生產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開了大規模的「三線」建設,到70年代後期,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在東北、華北、華東有了比較強的飛機及其配套的生產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線」地區建成了能夠製造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及其發動機、機載設備的成套生產基地。航空工業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配套生產能力。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強擊機
強5首飛成功
這一時期,中國航空工業繼續保持了較快發展。1965年自行設計的強擊機強5實現設計定型,轉入成批生產;1966年試製成功2倍聲速的殲擊機殲7;1969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首飛成功,標誌著中國殲擊機研製又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中國首次空空飛彈發射試驗瞬間
在此期間,我國戰術飛彈研製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國的「劈靂」1號空對空飛彈、「上遊」1號艦對艦飛彈等相繼試製成功,投入成批生產,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戰術飛彈的歷史。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中國走向改革開放吹響進軍號。12月18~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決定全面實踐改革開放,要求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標誌著我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裝備人民空軍的殲7飛機
經歷磨難和發展徘徊,1978年時的中國航空工業雖初步建成專業門類齊全,科研、試驗、生產相配套的基本工業體系,但航空武器裝備的研發和製造等能力水平仍明顯落後;向軍隊提供的最先進主戰裝備僅為二代機;面臨著多型機研製下馬或暫緩等實際問題,相較於西方發達國家已大批量裝備三代戰機,航空工業對國防力量建設的支撐作用明顯落後。
➢航空工業向軍委和國防科委
匯報殲8白天型飛機的研製情況
在此期間,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加快航空工業發展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巨大的生產力,這在航空工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要求航空工業貫徹「軍民結合」的方針,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和其它民用產品;加快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航空科研起點;積極開展航空產品對外出口。
➢運7-100飛機在香港空運貨站
該機結束了中國民航只有外國飛機的歷史
為貫徹這一系列指示,航空工業提出了「科研先行、質量第一和按經濟規律辦事」的指導思想,確定了飛機「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明確了「在新機研製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產上有所突破,在擴大出口上有所突破」的目標。
➢斯裡蘭卡友人在京體驗運12飛行
1986年首批運12飛機成功向斯出口
為此,中國航空工業在全面推進各項改革的同時,開展了大規模的「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民機發動機短艙在航空工業氣動院
進行壓力分布測量
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裡,航空工業堅持科研先行,自行籌資開展了大量預先研究和技術攻關,不斷提升軍品質量保障水平,有力支撐了由單一軍品向軍民結合轉變,由裝備仿製向自主研製的轉變,由以國內航空裝備供應為主向內供外銷相結合轉變,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同時採用市場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進行項目管理的轉變,成為改革開放的偉大見證者和先遣隊。
武器裝備是軍隊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國家安全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
進入新紀元,中國航空工業緊跟我軍戰略轉型的需求,加強技術攻關,強化組織領導,創新管理方式,實現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用十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幾十年的發展歷程。
➢裝備人民陸軍的直10、直19直升機
特別是近年來,航空工業進一步把思想與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項部署上來,牢固樹立「堅守航空工業制高點、支撐大國強軍戰略」的戰略觀,「主業強則航空強、航空強則產業興」的業績觀,「部隊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的客戶觀和「非為人而為己、非眼前而長遠」的質量觀,為航空裝備建設注入了新的不竭動力。
➢空軍依託國產運20飛機
組織航空兵、空降兵進行空降空投訓練
以「大運」為代表的系列運輸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之後成為第四個能夠自主研製大型運輸機的國家,推動了我國航空裝備從中小型到大中型的跨越。
➢殲20飛機進行飛行表演
以殲20飛機、「鶻鷹」戰機為代表,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全球第三個能夠自主研製隱身戰機的國家,推動了我國戰機從第三代向第四代、從非隱身向隱身的跨越。
➢殲15艦載機雙機編隊準備起飛
以殲15飛機為代表的多型艦載航空武器裝備型號,標誌著我國航空裝備實現了從陸基到海基的巨大跨越,正推動我國進入以空強海的新時代。
➢殲10、殲11飛機高原駐訓
以殲10、殲11飛機大批量裝備部隊和系列發展為代表,完成了我軍現役航空主戰裝備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
➢直10、直19直升機進行飛行表演
以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成功研製和批量裝備為代表,實現了直升機研製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並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跨越。
➢裝備人民海軍的空警200預警機
以空警200、空警2000預警機等特種飛機為代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之後,能夠完全自主研製大型預警機的國家,實現了我國航空特種裝備從無到有,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從機械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跨越。
➢準備靶試作業的「翼龍」無人機
以「翼龍」系列無人機批量出口國外為代表,標誌著我國高端無人機系統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總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航空裝備實現了從有人到無人的巨大跨越。
➢多系列機載武器亮相中國航展
以「閃電」等系列飛彈為代表,我國空空、空地飛彈實現了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
➢亮相2019巴黎航展的中國航空軍貿產品
以「梟龍」「獵鷹」、K8飛機、「翼龍」無人機和「霹靂」系列飛彈等為代表,打造中國航空防務精品品牌,航空軍貿從傳統市場逐步拓展到拉美等新興市場,產品譜系進一步豐富,實現由二代機向三代機、由有人機向無人機的巨大跨越。
➢轟6K飛機航向遠海
這一系列重大成果極大完善了航空武器裝備體系,目前我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能系列化、多譜系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航空武器裝備的國家之列,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加快了國防力量由單純防禦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助力我國國防力量開始逐步實現以空固土、以空強海的華麗轉身。
2015年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中,20餘型近200架飛機組成10個梯隊飛越天安門廣場,接受了全國人民的檢閱,機型數量和飛機規模創歷次閱兵之最。2017年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中,完全由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18型129架戰機參閱,其中殲20、運20、殲10B、運9等重大裝備首次參加閱兵。
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也為航空工業支撐我國世界一流軍隊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於國家安全需求和「兩個一百年」目標,明確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航空武器裝備作為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在「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海軍戰略、「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陸軍戰略中使命重大。
新時代新徵程,航空工業將始終肩擔保軍之責、手擎強軍之劍、瞄準「打贏」目標,在強軍興軍的使命催徵下,全力建設強大的航空工業,為實現新時代強軍目標提供有力的裝備支撐。
憶往昔,崢嶸歲月
展未來,任重道遠
一片真情、一份溫暖,多項扶貧舉措正精準實施
這就是,航空工業十二時辰
製作/姚旭東
主編/劉 煊 監製/謝林軒
來源/中國軍網、中國航空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