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南亞強國,在軍費開支上毫不放鬆,因為缺乏自主開發、生產能力,沒有一套完備的軍事生產線,主要軍備都是從外進口。
空軍方面,陣風戰機是目前印度主力機型,在印度國內,陣風戰機已經被吹捧為"世界最強戰機",即便是F-35戰機,也比不上印軍的陣風。目前,印軍共下達了36架陣風戰機的採購訂單,滿打滿算可編成2個戰機中隊。印度的想法是,採購法國的陣風戰機並取得該戰機的生產線和技術,以後就不用再花錢買了。
不過這次,法國學得俄羅斯精髓:勒索印度再買100架陣風,否則就斷生產線。這無疑是抓住了印度的軟肋,如果沒有了這份完整生產線的話,印度非但無法完成預期內自產陣風戰機的想法,而且很多部件還是需要從法國進口,這自然引起了印度的不滿。
以「萬國牌」聞名的印度,一直在國際上四處採購武器系統,雖然很早以前就開始要求各大供貨商向印度分享核心技術並交出戰機的生產許可,例如俄羅斯的蘇30MKI過去是印度空軍的主力戰機,在印度同樣有生產線。同時像一些飛彈,步槍和子彈,印度國內照樣也有生產線。然而,印度軍企的品控不佳,很多授權生產的外國武器在性能上根本無法和原版貨相提並論,而獲得生產線和相關技術的印度,也沒有實現軍工業的爆發。所以,「萬國牌」依然還是印度主流,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還需要說明一點的是,這些外國軍企隔三差五地就握著印度無法自產先進武器但又想自產先進武器的心理,不斷敲詐勒索。像俄羅斯贈送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那樣,剛開始只是說收一筆改裝的費用,後來不但收了這筆費用,還收取了不少武器採購和零部件出售的費用,如果印度不買,光要一艘航母船殼的話,也沒用。
這次達索公司以完整生產線為籌碼,要挾印度追加採購100架陣風戰機,顯然也是出於這一動機。如果印度不採購這剩下的100架陣風戰機,那麼陣風戰機在印度國內好不容易樹立出的形象就會瞬間坍塌,但如果繼續追加採購100架陣風戰機的話,其價格又是印度無力承擔的。
作為南亞一霸,印度的國家戰略野心並不算大。獨立建國以後,他心心念念的無非是四個字:「左右逢源」。冷戰期間期待在美蘇爭霸中騰挪躲閃,獲得雙方的支持與幫助;冷戰結束後一段時間有所膨脹,發展核武器和遠程打擊力量,試圖當「有聲有色的大國」;隨著中美全球戰略競爭格局的初步形成,又退縮回到騰挪躲閃的老套路,利用地緣政治優勢獲取實在利益。而我們作為印度的「鄰居」,做過盟友也做過對手,更不能有絲毫的鬆懈與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