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由戰列艦改裝航母到自己建造大黃蜂、約克城等航空母艦,可以說,美國積累了大量的航空母艦建造經驗,所以等到1942年、1943年需要用商船改造航空母艦的時候,美國基本算是輕車熟路了,有大量的圖紙,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基本兩個月就能用商船改裝成一艘航母。像當時美國一年就折騰出了50艘卡薩布蘭卡級的護航航母。
這個級別的護航航母大約一萬噸左右,航速20節,長度150米到160米,飛行甲板寬度大約33米。就是這樣的航母,美國從決定拿商船改裝航母到真的造出來,兩個月就夠了,所以說這美國的工業化水平也確實夠強悍。這一級別的航空母艦在當時的護航航母中算是比較好的,能載27、28架飛機,並且有兩臺升降機,一臺彈射器。
在卡薩布蘭卡級護航母艦中,有一艘叫甘比爾灣號,是在C-3貨船的船體基礎上改建的。這艘艦服役於1944年2月份,服役之後先是趕上了馬裡亞納海戰,接著又趕上了雷伊泰灣海戰,這一系列的戰爭對於一艘剛服役的航母來說是一種相當實際的考驗。此前我們也有說到過,武器裝備的好或者不好,關鍵還是要看你能否趕上好時候。福特號航母牛吧?F-22、F-35這麼先進,但沒有可以作戰的對象啊。你拿著個F-22飛到伊斯蘭國上邊去打仗,伊斯蘭國就只有手槍、衝鋒鎗,AK-47,你說你那個隱身的F-22四代機在那裡能有什麼用呢?武器還是要碰上對手,這樣才可以充分檢驗自身的性能。
當時這個甘比爾灣是隸屬於第七艦隊的,那個時候的第七艦隊跟現在的第七艦隊可不一樣。現在的第七艦隊就是駐日本橫須賀的美國艦隊,艦隊司令是個三星中將,第七艦隊的上邊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上邊是太平洋總部,就是這麼一個編制。但當時的第七艦隊,它上面是西南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我們都知道麥克阿瑟是個陸軍上將,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分兩個作戰方向,一個是中太平洋作戰方向,就在海上打,尼米茲是指揮官,下邊有哈爾西上將和斯普魯恩斯上將。另外一個方向是西南太平洋作戰方向,指揮官是麥克阿瑟,總部設在澳大利亞,主要是負責進行跳島作戰、兩棲作戰。
兩棲作戰中,配備的有大量的進行兩棲登陸的坦克、裝甲車、海軍陸戰隊,另外還有一些運輸船和給這兩棲作戰部隊護航的護航航空母艦。當時的主要作戰構想就是,像哈爾西、斯普魯恩斯是要帶著那些正兒八經的三四萬噸的航空母艦打硬仗的,是要奪取戰區的制空權、制海權的。而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主要是掩護幾十萬的登陸兵進行登陸的。雙方相互配合,保證戰役的最後勝利。
雷伊泰灣海戰的時候,哈爾西為了立大功中了日本小澤治三郎的計,帶著艦隊的二三十艘航空母艦去打小澤了。結果就在後方留下了個戰略空隙,被慄田健男給插了進去。慄田健男帶著他的超級戰艦殺了個回馬槍,當時他看到了一個航母編隊,其中有一艘航母就是甘比爾灣號。因為是大早上,誰也看不清誰,甘比爾灣號起飛了6架復仇者攻擊機去攻擊日本的艦隊。美國的護航的驅逐艦為了掩護航空母艦,也跑去打慄田健男的主力艦隊。試想一下,美國的護航驅逐艦也就1000多噸,但慄田健男的超級戰艦7萬噸左右啊,美國的驅逐艦很快就被幹沉了。
後來天逐漸亮了,慄田健男的艦隊看到了前方有一艘航空母艦,晃晃悠悠的。因為慄田的艦隊沒有航空母艦,所以它的偵察距離比較近,也就能看到十幾公裡的範圍。慄田的艦隊看到這艘航母之後也分不清是護航航母,還是埃塞克斯級的航空母艦,乾脆就直接進行炮彈打擊。這艘航母其實是美國的甘比爾灣號護航航母,甘比爾灣號遭受攻擊之後,全艦多處起火,像條死魚一樣飄在水面。最後因為也沒人去救援,沒辦法就棄艦了。但是,美國後續展開的搜救行動還是很成功的,共救出1153名漂流的水兵。日本的這次攻擊致使甘比爾灣號137名士兵犧牲,不過總的來說,美國損失不是很大。
美國的這些護航航空母艦還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明天,局座的個人廣播節目《張召忠開講》就要更新了,小夥伴們不見不散哈!
開通打賞功能:長按下方第一個二維碼,選擇「 識別圖中二維碼 」開始打賞!謝謝你的贊助和支持!
如果你感覺這篇文章不錯,歡迎你轉發個人微信分享,大家免費傳閱,老張高興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