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忠說」第61期:
(建議在WiFi狀態下觀看!)
這兩天,有網友拍攝了已經下水近三個月,正在船塢進行舾裝的中國國產航母001A,航母艦島四周都裝上了腳手架,看起來舾裝工作進展很順利~
圖片來自於網絡,拍攝者見圖片水印
說到航母,在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順利、舾裝順利的同時,一個強烈的對比,就是印度的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已經下水了三次,每次下去洗個澡,就從澡盆子爬上岸,啥事沒幹,只有苦苦的等待……
咱的001A型航母從上船臺開始搭建到下水,短短兩年多就搞定了,而印度「維克蘭特」號2009年就開工了,直到2015年第三次下水的時候,艦上的雷達電子設備還是一無所有……到現在,8年過去了,還看不到未來……
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印度是擁有非常豐富的航母使用經驗的國家,但致命的是印度並不具備獨立設計與建造航母的能力。
看看印度航母的內部組合:發動機是美國的、雷達是以色列的、艦載機是俄羅斯的米格-29K、艦體結構鋼材是俄羅斯提供,裡裡外外從設計到關鍵設備全是外包,印度整個就是一個代工地位。
說到這個艦體結構的鋼材,「維克蘭特」號航母下水三次也著實是沒辦法。之前為了保證「維克蘭特」號的工程進度,印度曾向俄羅斯購買了1000噸特種鋼材。
但建造一艘4萬噸的中型航母通常需要2萬噸左右的鋼材,因此這好鋼只能用在刀刃上,「維克蘭特」號摳摳搜搜,在關鍵部位使用了俄羅斯的特種鋼材,其他絕大部分建造還是印度產的航母用鋼。
怎料,印度特種鋼材根本就跟不上,造著造著就掉鏈子了……
就因為鋼的事情,印度總理莫迪曾在該國的魯吉拉鋼鐵廠,面對5萬名工人發表慷慨激昂的講話,把鋼產量與國防戰備聯繫在一起,特別是魯吉拉工廠生產的高質量的鋼鐵將用於自行研製的「維克蘭特」號航母,以及其它武器的製造,說要用印度鋼造航母,稱在這方面印度「絕不能落後於中國」,所以要全國大煉鋼鐵!
「共享單車將製造30萬噸廢金屬,相當於5艘航母!」
具體是這麼回事:有媒體報導,2017年,各種共享單車預計投放總量極可能近2000萬輛。這些自行車報廢之後,會產生近30萬噸廢金屬,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結果,吃瓜群眾們,用「2000萬輛單車——30噸廢金屬——5艘航空母艦」這三個數字和名詞的組合,就聯想成了:「這30噸自行車用的廢金屬能製造5艘航母」;
或者換一個角度就成了:「我們用三十萬噸鋼材造了單車,少造了5艘航母!」
所以,我們騎個共享單車,就耽誤造航母了?!Wait a minute,報廢的共享單車真的可以造航母嗎?
其實人家新聞裡說的是重量的類比,不是質量,這兩個完全不能劃等號啊...
屈服程度,就是鋼材的「抗壓能力」,不同種類的器物,要求完全不一樣。先不說自行車這種容易損壞的物件了,比如像油輪、散裝貨船,貨櫃船等民用船所用鋼的屈服強度大約有250兆帕就夠了,普通軍艦在300兆帕以下也行。而航母用鋼,特別是航母飛行甲板用鋼一般要求在850兆帕以上,這樣才能夠滿足艦載機降落時候的巨大衝擊力和對防彈的要求。這種特種鋼非常難造,法國「戴高樂」號航母也是引進的美國HY80特種鋼。
造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是各個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尖端材料等工業實力的體現,航母用鋼板要承受艦載機起降的沉重強大的衝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噴氣式飛機高達幾千度的火焰燒蝕,應具有高屈強比、高韌性、抗氧化、耐高溫、不變形以及抗低溫性能。
而且為防止被磁性水雷攻擊及磁力探測發現,還應無磁,要能抵禦海水腐蝕以及有足夠的防彈能力以防止魚雷與潛艇飛彈的轟擊等。因此,航母建造所使用的鋼板要求很高,生產難度很大。
共享單車造航母這個段子,我們看罷一笑而過。但值得品味的是,現在因為共享,單車火的不要不要的,「自行車王國」又煥發了第二春啊~
修了一輩子車的大爺,原本怎麼也想不到,突然有一天自己會成為搶手貨:
單就國內已經完全承載不了中國共享的野心,讓我們把單車騎遍全世界~~現在,小黃、小橙等等中國共享單車品牌競爭的「戰火」早已燒到了海外。
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矽谷、英國曼徹斯特、新加坡、日本……地球上越來越多的城市被我們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各式共享單車點亮。
雖說單車的鋼造不了航母,但人家也是可以「從軍」的~
二戰時期,日本的自行車大軍橫掃東南亞。陸軍中將山下奉文率領的25軍五萬餘人,應對東南亞山地叢林地形,帶了高達12000多輛自行車進行長途奔襲。
自行車跑得又快,還能駝更多的後勤補給,騎在自行車上的日軍士兵在叢林小徑上快速穿插,來了一場自行車閃擊戰。日本的「銀輪部隊」是把英國人給嚇壞了,最後英軍14萬人投降,這也是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投降。
不過自行車作戰並不是日本人獨有,自行車作為人類發明最成功的機械交通工具之一,早在一戰時期自行車作戰已經在歐洲出現,單是美國在一戰時期就裝備了17000輛自行車,到了二戰更是訂購了60000輛。
單車的「軍齡」早已有100多年,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德國人,早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德國)的傳令兵就開始騎著當時還比較原始的自行車,之後德國人在實戰中用自行車屢屢獲得顯赫戰績。
一戰、二戰中更是使用了大量自行車,甚至專門為傘兵設計了可摺疊的自行車。
▲這是柏林戰役中的德軍自行車部隊,車把前面所攜帶的裝備為「鐵拳」火箭筒,講真,這樣多好的心態啊,炮筒直勾勾的對著人下巴啊……
不過自行車當時主要還是運載工具,這兩個反坦克火箭筒,也是到了陣地之後,人把自行車放下,再把反坦克火箭筒支起來去再打坦克。
電影裡把機槍從自行車上卸下的場景
反坦克火箭筒比較重,人扛著不好行軍,放在自行車上就方便很多~有一個德軍的21歲的一個軍官,一個人摧毀了20輛坦克,就是把自行車作為一個機動的平臺,到處穿插伏擊打坦克,真厲害了~
丹麥有一部電影,叫《4月9日》,也譯作《開戰日》,講的是丹麥的自行車部隊迎戰德軍的故事,裡面就能看到這兩個輪子的殺氣,真是便利啊~
自行車從兩個軲轆到真正有車把、有腳蹬子、有鏈條的現代自行車,就經歷了將近百年,在1888年真正一誕生出來,就立刻被軍隊看上了。
這傢伙,不需餵草、不需燒油,又輕巧,還沒啥聲音,速度也比起步行或馬車快多了,神器啊!
所以1888年,也就是現代自行車正式誕生的同一年,英國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自行車部隊,這支部隊的番號是第26米德爾塞克斯志願步槍團。在布爾戰爭、美西戰爭中,自行車都衝殺在前。
後來,大家都快把自行車「玩壞了」,儼然成了「變形單車」……
不知誰第一個把機槍固定安裝在自行車上,改變了以前單純的肩扛武器模式,更掀開了軍用自行車的創新時代,使一批「道路明星」型自行車瞬間變成了高大上的「機槍戰車」,分分鐘就可以進入戰鬥狀態:
▲在這張刊登於《國家地理》1910年刊的照片中,義大利自行車騎兵部隊的士兵們背上扛著摺疊自行車在訓練。說明自行車在許多軍隊裡都很受歡迎。
▲二戰時,德軍士兵站在自行車上射擊(印度軍隊原來是從這裡找到的靈感嗎……)
雖然隨著科技發展,裝甲車、坦克、飛機先後問世,現在還有大狗機器人幫著在山地裡運貨物,但自行車還是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就看一向以高科技為優的美軍,也還在堅持使用自行車。
美軍研發了一眾新式摺疊式車架稱為FIT系統,把它和美軍作戰登山車結合,再配以超輕材料,塗上特殊的面漆,以及平面光滑的主梁和車身,還能躲避敵人的光學和雷達偵測。
目前美軍將這款自行車作為傘兵的標準配置,傘兵帶著摺疊自行車空投後,可以立刻展開飛速行進。
在2001年爆發的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斯特瑞克裝甲車與悍馬越野車都專門配屬了類似的自行車。這樣,一旦輪式車輛或履帶車輛拋錨、受創,乃至遭遇無法通過的地形,上面的士兵也可以跳下來展開自行車騎著快速趕往最近的友軍部隊或基地。
雖然現在高科技時代,交通工具種類繁多,但是重新把單車找回來還是很有意思的。當然,單車有單車的用途,和航母混在一起談的,那是三哥。
溫馨提示:
聯繫郵箱:zzz-1952@163.com。
歡迎來稿,選題、內容、題材不限,文章、漫畫、視頻均可,但必須確保是原創首發。
~「局座召忠」是張召忠教授親自開辦的微信公眾號,關注國際時事熱點,致力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免費閱讀,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末廣告是騰訊平臺配送廣告,內容與本公眾號無關,但您的每一次點擊都會給我們帶來一點收益。
~您的每一份支持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歡迎投放廣告,歡迎商家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