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設計中重要一項:微觀航母之飛行甲板

2021-02-25 空軍之翼

  作者:希弦

  原創不易 認可價值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 以及來自空軍之翼

  「飛行第一」原則下的飛行甲板


  航空母艦,正如其英文原名「Aircraft Carrier」,是aircraft+carrier的組合,原英文名直譯過來也就是「飛機搭載艦」了,這也正是航母與一般水面艦船的最大不同點。所以,滿足艦載機的起降作戰的需求,是航母整艦設計上的基本出發點和關鍵點。所以,飛行甲板也就有理由成為航母整艦設計中重要一項。飛行甲板的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艦載機的起降能力,最終也就反映到航母艦載機系統的整體作戰能力上。在航母的發展過程中,隨著航母平臺包括噸位在內的性能指標上的提升,艦載機由活塞時代進入噴氣式時代,航母的飛行甲板也同樣經歷了較大的變化。

  雖然戰後噴氣式艦載機的上艦,使得航母飛行甲板的尺寸面積大幅增加,加之斜角甲板的引入,現代航母有著較大的艦寬和外飄的巨大舷臺。雖說這樣的實際是滿足了艦載機的作戰使用需求,但考慮到機動性和水道的通過能力,航母在設計上儘量壓縮艦寬、限定尺寸

  俯瞰「一戰」時期航母的飛行甲板,基本呈現的是長方形,直接貫通航母的首尾艦面,這樣的飛行甲板被成為「直通式」。而如今現代航母的斜直式飛行甲板,呈現的是不規則的多邊形設計。這種革新性的變化是因為直通式飛行甲板有著突出弱點。直通式飛行甲板限於飛行甲板的長度,前後兩個作業區的緩衝距離過短,起飛和降落難以同時進行,影響了航母作戰效能的發揮,甚至還會因艦載機的著艦失敗衝向艦艏起飛區或停機區造成嚴重的機毀人亡事故。

  50年代,英國皇家海軍率先提出並驗證了斜角甲板,進而使得航母的飛行甲板有了兩條跑道,一條通直跑道用於起飛,一條斜跑道用於降落,斜直兩跑道相交形成的三角區正好用來停放飛機。這就是現代航母飛行甲板的基本樣式。這種斜直兩段式設計的飛行甲板可以較好的規避了飛機起降、停放和運行操作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幹擾,提高了甲板作業效率,也使得航母具備了起飛與著艦同時作業的能力。由此也就奠定了當下航母基本構型上的寬大的飛行甲板和巨大的外飄舷臺結構。這種基本構型,也正是航母整艦的設計、航母飛行甲板的設計,都在始終徹底貫徹著的「飛行第一」的原則。

  Mk.13 Mod.0 IFLOS改進型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系統,在高度設計上就如簡圖所示針對航母上的「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做了高度上的適配設計,高度為72英寸(1.829米),露出飛行甲板平面的高度僅為0.884米

  圍繞著「飛行第一」的設計原則,除了看到寬大的飛行甲板和巨大的外飄舷臺,在飛行甲板的細節布置上還有著諸多「走心」的設計。為保證艦載機的起降安全,飛行甲板及周圍的設施都要嚴格控制。比如說飛行甲板的任何物體都不能突出,要與甲板水平面成向下15°傾斜的平面;在飛行甲板的降落區,包括菲涅透鏡光學助降系統在的任何設施設備所突出飛行甲板水平面的高度都限定在了1.2米以內。飛行甲板左舷上層建築的形狀和布置也應儘量避免在飛機降落時對飛行員產生心理上的壓力,對於常規動力航母而言,更要考慮有著各種排氣煙道的上層建築對甲板上部氣流的擾動影響,總之,飛行甲板上各種設施的布置都應儘量為艦載機創造最佳的安全起降條件。

  同時,為便於甲板飛行作業期間艦員們的艦面通行,要在飛行甲板的兩舷設置縱向裙廊和過道,以保證在飛行甲板處於作業狀態時甲板人員仍能在兩舷通行。這些裙廊和過道在設置上自然是必須低於甲板面的,但也要保證甲板作業時在裙廊和過道上的艦員能觀察到飛行甲板的情況,便於飛行作業相關的彈射、通信和消防等設備和操作的展開。在艦體的結構上,裙廊和過道一般設置在了飛行甲板和頂樓甲板之間的中間位置上,有著與飛行甲板、頂樓甲板、桅杆、跑道燈以及飛行甲板下面貫穿的全艦通道的出入口。

  飛行甲板兩舷設置的縱向裙廊和過道除了便於人員的通行外,還設置諸多設備設置,也是甲板人員重要的工作戰位

  在「飛行第一」原則下,飛行甲板在設計配置上另一同樣值得留意的是細節是所塗覆的防滑塗層。航母的各層甲板都會相應的塗覆上塗層,而在這些塗層中尤以飛行甲板的防滑塗層最為重要,最為直接關係到艦載機的出動能力,也是塗料技術上研發難度最大的。在飛行甲板上塗覆的防滑塗層,首要的用途是能夠為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的起降作業提供足夠的摩擦力,保證艦載機起降、轉運、停放中的安全性。其次是能夠在航母飛行甲板的鋼結構表面形成保護層,減緩艦載機著艦時對飛行甲板的衝擊力,同時有效降低海上高鹽高溼的惡劣環境、艦載機的高溫燃氣尾流、以及日常各種油料、洗滌劑、酸鹼性溶劑等對飛行甲板的衝擊、腐蝕和磨損等形式的破壞。

  在相對大眾通用的防護塗層上,起防滑作用的成分通常是在環氧樹脂中適當加入一定粗細的天然氧化物顆粒,起防腐作用的成分是金屬鋅和鋁塗層和聚合物粉末塗層。而航母上所塗覆的防滑塗層,對防護、防腐和抗衝擊等方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為CVN-70「卡爾•文森」號上飛行甲板防滑塗層的塗覆

  之所說飛行甲板的防滑塗層是關係到航母艦載機出動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在航母的出海部署和作戰期間,應避免頻繁修補防滑塗層以免影響飛行作業。為此,對航母飛行甲板的防滑塗層有著更為苛刻的性能要求。按照美國的軍標,航母飛行甲板著艦區的防滑塗層要能夠承受10000次著艦,最高為15000次。這樣也就基本與航母在半年多的海外任務部署期間近萬次的航母起降任務相切合。自然,防滑塗層要做到可承受萬餘次的艦載機著艦時的衝擊和磨損,在研發上的難度可想而知。美國海軍也是直到2003年,在「杜魯門」號上試驗的「抓牢」防滑塗層,才達到了這一預期理想的性能指標,才不需在航母任務部署期還要對防滑塗料快速修補2-3次,不再需要在進港維護保養中更換近80%區域的防滑塗層。

  美航母彈射起飛區,可見甲板塗覆的顆粒感明顯的防滑塗層,甲板上的系留孔,以及彈射作業中蒸汽彈射器系統的彈射滑塊、前起落架彈射拖曳杆和限位杆

  起飛區中的滑躍起飛甲板


  飛行甲板是航母上最大的甲板,所以也是確定航母主尺度的主要依據,更是航母艦載機的主要使用作業面。飛行甲板的各功能區在劃分上也是主要圍繞艦載機的作戰使用為主線來展開的,而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的周轉流程也就決定了其功能區的總體布局。總體上講,航母的飛行甲板上最主要的功能區為起飛區、著艦區和停機區。艦載機的使用離不開起飛和著艦,直接關乎艦載機著艦安全的著艦區,就設置在航母艦艉至艦艏側舷的一段斜角甲板上,設置的光學助降系統和攔阻索以及應急中使用的攔阻網是航母對艦載機攔阻回收的基本設施。同時在美法與中俄的海軍航母上,這段斜角甲板著艦區的末端還設置著一或兩臺彈射器,或3號起飛位,在斜角甲板沒有回收任務時還會擔負著一定的艦載機放飛任務。

  艦載機甲板作業的基本流程示意圖

  飛行甲板的起飛區位於航母的艦艏部位,主要功能就是通過此階段的滑跑或彈射,讓艦載機離艦起飛,長度一般為從艦艏端向後60~100米左右,大約佔據航母三分之一的飛行甲板面積。對於美法兩國航母為代表的彈射起飛,在彈射起飛甲板的設置上是大體相同的,只是在彈射器的安置數量上略有差異,彈射起飛甲板也就是在起飛區甲板下安裝了蒸汽彈射裝置。

  美海軍的大型航母上為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除了在艦艏設置彈射起飛甲板外,在艦艏著艦跑道的末端設置2臺蒸汽彈射彈射器,兼顧了艦載機的彈射方法任務

  對於起飛區甲板的設置,因航母艦載機起飛方式的差異也就有著很大不同。而艦載機起飛方式上的差異,直接決定了航母的綜合作戰能力上的差距。直觀上來看起飛方式直接影響著艦載機的起飛效率,從而使艦載機在空中集結編組所需的時間不同。同時,由此造成的飛行甲板結構上的不同,影響著甲板停靠飛機的數量,最終決定了一波次出動飛機的能力不同。起飛方式的這種差異更為深層次的是,決定著艦載機起飛離艦時武器和燃油的掛載能力。畢竟起飛效率和出動能力是還可通過甲板作業上的優化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彌補,但限於起飛方式所決定的艦載機離艦時的最大起飛重量是註定無法改變的物理定律。

  採用滑躍起飛甲板的遼寧艦,其起飛甲板的長度比彈射起飛甲板的長度略長,一定程度上佔用了停機區的甲板空間,使得飛行甲板能夠停放的艦載機數量大為減少,進而影響了艦載機的出動率。比如說綜合各方面信息來看遼寧艦飛行甲板可同時運作的艦載機數量可能只有12架(1、2號起飛位2架,舷側升降機上的2架,停機區8架)

  對於如俄海軍的庫茲涅佐夫艦和我國海軍遼寧艦這般採用滑躍起飛的大型航母而言,放飛的蘇-33和殲-15「飛鯊」艦載機勢必要在武器載荷和燃油載荷之間做以一定的取捨,這最終限定了二者作為重型艦載機在作戰半徑(航程)和武器掛載能力上優勢的全面發揮。所以從航母的整體戰鬥力和艦載機的使用效率、性能的發展角度而言,彈射起飛較於滑躍起飛有著全面優勢,是更為理想的起飛方式。

  但各國在航母的發展歷程上都不可能是理想的直接選擇最佳的方式,都要綜合考慮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國防預算等方面因素。畢竟從航母的艦體結構上來看,滑躍式起飛甲板不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簡單耐用;而彈射起飛甲板則涉及飛機彈射的設計,以及彈射器與起飛甲板的結合,技術難度大,且需要更多的維修保養。所以選擇適合自身的艦載機起飛方式,發展適合自身發展階段和能力需求的航母,是各國最現實的選擇。所以說滑躍起飛甲板作為開創式的艦載機起飛方式,為航母的艦載機提供了一種性能與成本頗為平衡的起飛方式,成為多國海軍在航母發展上重點考慮的方式。

  艦載機在航母上的成功滑躍起飛,除了需要艦艏的滑躍甲板,更需要翻轉式機械制動輪擋的輔助。艦載機進入起飛陣位後制動輪擋升起擋住兩個主機輪,使艦載機在原地打開加力、不斷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功率。當達到最大推力後制動輪擋快速放下,艦載機得以以最佳的離艦速度從艦艏滑躍甲板躍升、起飛

  在俄羅斯、中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泰國和印度等國海軍使用滑躍起飛的航母中,滑躍起飛甲板的設置上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整體滑躍甲板和部分平臺式滑躍甲板。整體式滑躍甲板,也就是航母的滑躍起飛甲板的寬度佔據了整個艦艏的甲板。以我國海軍的遼寧艦為例來看,整艦的艏部都是作為起飛甲板而設計的,起飛跑道105米的1號、2號起飛位正好位於斜角甲板著艦區和艦艏起飛區的邊界出,而195米的3號起飛位深入斜角甲板著艦區域,大致處於降落跑道一半的位置。這3條起飛跑道在艦艏前端交匯,上翹的艦艏起始部分略帶弧形過渡,採用14°的斜升角,在保證了具有良好短距起飛性能的艦載機滑跑上這段斜坡後實現滑躍起飛的同時,又能使艦載機的結構載荷保持在極限範圍內。

  部分平臺式滑躍甲板的設計,是發端自英國海軍

  部分平臺式滑躍甲板相對於整體式滑躍甲板,顧名思義滑躍起飛甲板的寬度只佔據了艦艏甲板的部分寬度,或者也可以說是在艦艏甲板安裝了一座滑躍起飛平臺。採用這種設計主要是英國海軍的輕型航母(包括印度海軍接手的R-22「維拉特」號)和義大利「加富爾」號、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等這類「業餘」航母。這種部分平臺式滑躍甲板的寬度,只有艦艏甲板寬度的一半,一般就只能設置一條滑躍起飛跑道,這顯然會進一步壓縮了滑躍起飛的艦載機的出動率,不過此消彼長下的另一面是艦面預留出了更多的艦載機停機區域,增加了艦載機的停放數量和其他艦面作業空間。

  當然,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因為「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的上艦,憑藉「鷂」式優異的短距起降性能,對滑躍起飛跑道的數量需求變得並不迫切了。加之,這類輕型航母已開始向多功能化轉型,所擔負的是防空反潛、兵力運輸投送、戰場支援等多樣化作戰任務,因此在航空能力上的一定削弱又此消彼長了對直升機、兩棲登陸艇、坦克等裝甲車輛和作戰人員的搭載和運用能力。

  歐洲海軍所裝備的可執行任務多樣化的輕型航母,與直升機母艦、兩棲攻擊艦的界限已是十分模糊

  執行攻擊型任務時,航母飛行甲板的停機區一般會停放航母40%~50%的艦載機。這個停機數量就是航母可以一次放飛和回收戰機數量的上限,也是一個攻擊波中最多能夠出動的架數

  停機區


  隨著斜角甲板的引入,現代航母的飛行甲板艦艏起飛區與斜角甲板著艦區之間的交匯區域形成了大面積的三角形停機區域,這裡可在不幹擾艦艏甲板與斜角甲板區域作業的情況下停放於調度艦載機。這裡既便於艦載機向起飛區流轉,又便於著艦後不需入庫的艦載機在此停靠,同時這塊停機區域旁邊還有2~3部舷側升降機,可以用來轉運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的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劃設的停機區,除了這塊相對特定的區域外,航母甲板的其他區域比如舷側的升降機在某些時刻也可以用來停靠飛機,在沒有艦載機回收任務時斜角甲板也可以臨時劃入停機區。

  機頭朝著舷內、機尾朝向舷外是艦載機停放的一個較為直觀的基本規則。這樣當需要調動艦載機時,艦載機駕駛員就可以很容易駕駛飛機向前滑動,或者利用牽引車把艦載機拖到相應的位置

  艦載機在甲板停放區內的停放,除了基本的數量外,首先要在機種上能夠滿足作戰任務的需求,也就是說飛行甲板上停放艦載機的主力的戰鬥機,與預警機、反潛和救援的直升機、夥伴加油機、電子支援戰機等機種是有一定搭配要求的。其次,停機區內的艦載機有著「處於待命狀態」和「作為備份」之分,前者是指只需要作一些常規的檢測和後勤支援作業即可隨時起飛執行任務的艦載機,後者主要用於替換計劃起飛但未能放飛的戰機。

  艦載機在停機區的停放幾乎都是以機頭朝著舷內、機尾朝向舷外的方式停放。處於待命狀態的飛機和備用飛機多是停放在了甲板邊緣、機尾朝著舷外,這樣利於艦載機起飛前的發動機預熱,預熱時發動機所排出的高溫尾氣朝向舷外,就不會對飛行甲板上的其他艦載機和設施造成危險,以及不會影響到正常的甲板作業。而著艦降落後準備再次循環起飛的艦載機由於其發動機關閉迅速,可以相對較為自由的停放在飛行甲板中心、艦艏起飛區的後面。

  飛行甲板上艦載機的停放布列需要有適合於機群起飛或機群降落的幾種不同的方案

  航母艦載機的飛行計劃若只是進行起飛,那麼斜角甲板著艦區就可以關閉,可以停放和放飛艦載機

  飛行甲板的總體面積畢竟是有限的,能夠停放艦載機的空間是很有限的,艦載機在停機區的停放布局需要圍繞飛行計劃來指定。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的飛機既不能影響機群的起飛,又不能影響機群的降落,因而飛行甲板上艦載機的停放布列需要有適合於機群起飛或機群降落的幾種不同的方案。比如甲板的飛行作業只是圍繞艦載機的放飛來展開,那麼這時候斜角甲板著艦區就可以關閉,臨時劃入停機區,斜角甲板的第三、第四彈射器或者說滑躍起飛中的3號起飛機位就可以與艦艏起飛區一同放飛戰機。

  機械錨鏈和艦面系留孔組成了艦上系留設備,也是艦載機能在停機區停放的前提

  航母雖是海軍中體量最大的作戰艦艇,但十萬噸級在茫茫大洋上也只是一葉扁舟,特別是在較為惡劣的海況下更是風雨飄搖。那麼航母作為海上運動中的艦載機載體,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的停放,首先就要解決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以保障脫載機的安全和整個飛行甲板的運行秩序。這其中最基本的前提是,將停放艦載機的牢固的固定在飛行甲板上,而「錨鏈」和艦面的「系留孔」就組成了艦上系留設備,通過對艦載機幾個關鍵部位的系牢,進而把艦載機緊緊固定在飛行甲板上,防止艦載機在飛行甲板上產生滑動和翻滾。而在惡劣海況下,即便是系留艦載機的錨鏈則進一步增加到十幾二十條,有時也還是難免意外的發生。

  為了縮短艦載機循環出動的時間、減少在艦面維護保障中的轉運、停放次數,停機區還引入了F1中的Pit Stop「維修點」這種一鍵解決方案

  飛行甲板的停機區內除了設置系留穴,在艦載機停放時對其加以系留固定外,在周圍還要配套設置供油、供電、供氣、供水以及信息數據接口等一系列設施。這種設計被稱作「維修點」(Pit Stop)。特別是艦載機自身性能上的可靠性、穩定性越來越高,艦載機的出勤率、出動能力也由此大幅增強,已經具備了多波次循環起降的能力。那麼隨著在停機區設置「維修點」,攔阻著艦回收後的艦載機就可以直接劃入停機區的維修點,經過維護檢修、彈藥補給等飛行準備工作後即可再次放飛。事實證明,停機區中Pit Stop維修點的設置,僅僅通過減少在維護補給等艦面作業中重新停放艦載機的次數即一定程度上了提高單機出動率。

關注「空軍之翼」公眾號給你最專業的航空感受

微信公眾號搜索:kongjunzy(空軍之翼)


相關焦點

  • 聚焦 | 美國航母飛行甲板塗料技術
    (作者:飛翔  ; 來源:艦船知識)微觀航母之飛行甲板作者:希弦 來源:空軍之翼所以,滿足艦載機的起降作戰的需求,是航母整艦設計上的基本出發點和關鍵點。所以,飛行甲板也就有理由成為航母整艦設計中重要一項。飛行甲板的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艦載機的起降能力,最終也就反映到航母艦載機系統的整體作戰能力上。在航母的發展過程中,隨著航母平臺包括噸位在內的性能指標上的提升,艦載機由活塞時代進入噴氣式時代,航母的飛行甲板也同樣經歷了較大的變化。
  • 從平板到平板,航母飛行甲板發展簡史
    航母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能夠起降固定翼艦載機,航母最重要的設施之一就是飛行甲板。
  • 圖解航母飛行甲板上的各種「門道」
    航母艦島上分為航空艦橋和航海艦橋,前者負責指揮艦載機的各項作業和作戰任務,後者負責控制航母的航行。一般來說,艦島布置於航母右舷中部,但目前也有採用艦島後置或採用雙艦島設計的航母。在常規動力航母上,艦島往往還用來容納主發動機的煙囪。
  • 國產航母飛行甲板與遼寧艦相比將有一重大改進
    筆者認為第一艘國產航母的整體布局可能和遼寧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這艘航母在總體設計上參照遼寧號,就表明海軍要求儘快讓第二艘航母入列,以便遼寧號在2020年之後進塢大修的時候,海軍仍舊能夠保持一支處於戰備狀態的航母編隊,因此在這樣確保進度的情況下之下,估計海軍並不會對第二艘航母的總體設計做出太大的改進,以避免延誤工期。
  • 國產航母甲板用的什麼鋼?
    2017年,我國第二艘航母正式下水,2019年12月17日入列,我國國產航母的建造,邁入新的篇章。甲板,是航母艦體結構的關鍵部位,功能和作用十分特殊。飛行甲板不但要承受重達二三十噸的艦載機在起飛和降落過程中產生的強烈衝擊和高摩擦力,還要承受噴氣式飛機高達幾千度的火焰的灼燒。因性能要求極高,全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可以生產真正用於航母建造的甲板用鋼。
  • 美海軍企業號航母爆炸,飛行甲板尾部面目全非
    川陀軍事訊 從二戰中後期開始美國海軍就一直把航母當做主力戰艦使用,因此對航母的防護和訓練都非常講究
  • 航母甲板有多厚?為什麼這麼難製造?
    (航母艦隊)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為了能有效抵抗飛彈、魚雷的進攻,降低被擊中後的傷害,其兩舷從底部到機庫的甲板使用了雙層船體設計,雙層船體之間焊接了大量的「X」形構件,當艦體被魚雷、飛彈擊中時,船體的外層和中間的
  • 航母甲板到底有多厚?為什麼難以被擊沉?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採用完全封閉式設計,艦體兩舷水下部分防魚雷艙能承受300千克炸藥爆炸。艦內除設有多道縱隔壁外,還設有二十餘道水密橫隔艙和多道防火隔艙,由這些縱橫艙壁構成2000多個隔艙。因此,即使少量艙室被擊中進水,航母仍能保持極強的生存力,不至於沉沒。
  • 現代航母甲板有多厚?為什麼這麼難擊沉?
    甲板厚度在航母上實在不是個重要指標,而是在保證同樣防護作用的前提下儘量用最薄的鋼板。這種防護理念不只是在航母上體現,就像去年出了撞船事故的DDG-62,船底被頂出個大窟窿,也最後回了船塢,這也是源於水密艙。「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飛行甲板採用完全封閉式設計,艦體兩舷水下部分防魚雷艙能承受300千克炸藥爆炸。
  • 航母甲板邊上「填」了兩個小角落,有什麼用?
    ,國產航母雖然很多設計和設備都和遼寧艦如出一轍,在遼寧艦試航後相關試航流程的合理化理論上也能縮減航母的試航內容。畢竟對於毫無航母使用經驗的解放軍而言,當時自作聰明修改設計只能算是無的放矢,而在遼寧艦的使用過程與國產航母的設計建造過程中,對於飛行甲板輪廓的小幅度改進顯然被作為最容易實現的改進之一被納入到新的設計之中。
  • 中國航母的飛行甲板有多厚?看看這國被砸出的大洞就知道了
    說起航母大夥都不陌生,航母若沒有艦載機就好似一艘失去了「靈魂」空殼。遼寧艦作為我國首艘航母,服役至今,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改裝。特別是3月份的海軍節前後,遼寧艦的飛行甲板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現代航母飛行甲板採用全封閉模式,鮮有人注意到飛行甲板的厚度。
  • 日本海軍二戰中的航母
    航母嶄露頭角1910年,尤金·埃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從「伯明罕」號巡洋艦甲板起飛,航母的概念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兩年後,英國海軍「競技神」號巡洋艦就專門搭載了一個水上飛機發射平臺,成為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航母艦載機開始嶄露頭角。
  • 印度國產航母甲板開始畫線,看著太眼花,和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
    可以看到,與去年凌亂的施工畫面相比,「維克蘭特」號航母甲板已經被打掃乾淨,並且完成了刷漆畫線工作,距離海試的確只有咫尺之遙。不過,從甲板畫線格局以及整艘航母的造型設計來看,「維克蘭特」號與我們想像中的航母標準似乎不太一樣。毫不誇張地說,「維克蘭特」號更像是一艘兩棲攻擊艦。當然,如果以兩棲攻擊艦的標準來看,面對「維克蘭特」號與主力艦載機LCA的搭配,我國的075+L15的組合甚至並不遜色。
  • 歷史|兵棋推演如何幫助美國海軍進行航母設計?
    而英國也希望美國未來能成為其「半同盟」國,不但提供美國方面郵輪改裝航母(也就是百眼巨人號)的設計細節、競技神號的圖紙,甚至在1922年提供了攔截索的詳細設計(並警告美國不得告訴其他國家英國授予其設計之事),美國也曾經向英國方面徵詢建造首艘航母的意見(雖然最後計劃胎死腹中)。然而,英美兩國的航母合作就在美國無法取得暴怒號的改裝設計之時,於1924年結束。
  • 印度媒體嘲諷亞洲某些航母甲板坑坑窪窪,「蜜汁自信」?
    相比之下,印度海軍正在試航的「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相當光滑,看起來簡直是「光可鑑人」。兩相對比,中國海軍的兩艘航空母艦相比印度海軍的「維克蘭特」號,設計和製造上的「拉胯」可見一斑,總體上來說當然還是那句話:印度海軍不可戰勝。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軍武速遞」(ID: junwu193),原文首發於2021年9月6日,原標題為《印度媒體「蜜汁自信」!
  • 赤城號航母的艦島竟然在左舷,為什麼這樣設計?
    ,較重的魚雷轟炸機則在最長的下層飛行甲板起飛。這個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充分利用甲板空間使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回收能同步進行,從而提高飛行甲板的利用率和整體出擊效率。航空母艦的機庫為雙層,分別設置在中層飛行甲板和下層飛行甲板後部。
  • 航母甲板,是她孕育夢想的沃土
    青春夢想在甲板上綻放
  • 航母救護戰例——約克城號航母在兩次航母對決中的救護工作介紹
    在航母發展過程中,美海軍通過多次的「艦隊問題演習」,不斷探索航母在海戰中的作用定位和使用方法,逐漸發展出了一套「全甲板攻擊理論」(大載機量且甲板儘量大,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出動儘可能多的飛機)。在此理論指導下,美海軍設計建造第一型重型航母「約克城」級航母,「約克城」號航母便是該級航母的首艦。
  • 拍到印度國產航母,甲板一覽無餘曝光致命缺陷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近日,有外媒稱,中國商業衛星拍攝到的公開照片中有印度科欽市的圖像,其中就含有那艘一直停靠在該市船廠裡面的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航母飛行甲板上的劃線簡直是一覽無餘。從照片上看,這艘中小型航母的戰機起飛點幾乎要延長到了船尾,直接橫擦進了航母的降落跑道。這就意味著,如果航母在緊急狀態下,是不可以進行一邊降落一邊起飛這樣的操作的,斜角甲板的布置意義就幾乎完全喪失,還不如搞直通甲板呢!圖片:中國商業衛星拍攝的印度科欽造船廠的照片。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印度航母的飛行甲板情況。
  • 航母甲板上一顆鉚釘能換一輛小轎車?這是真的嗎?
    軍事專家張召忠曾在一檔軍事節目中說,航母(應該指明斯克號)上的一顆鉚釘扣下來能換一輛奧迪車。奧迪在國內也算是不錯的車了,一輛最便宜的都值二十幾萬,那麼航母上的一個鉚釘真的有那麼貴嗎? ▲局座的現場估價 其實,相同的話局座不止說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