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鍾敏霖教授團隊製備出超疏水抗結冰表面,達到超低冰粘附強度

2021-02-08 騰訊網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鍾敏霖教授團隊利用超快雷射微納製造結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出獨特的三級微納米結構超疏水表面,具有優異的超疏水穩定性和防結冰性能,其冰粘附強度最低為1.7MPa,是目前國際已報導的最低冰粘附強度的超疏水防除冰表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結冰會對飛行安全帶重大威脅,飛機結冰多次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目前採用的防除冰方法包括熱氣、電加熱、機械振動和化學流體等,往往存在能耗大、效率低、對環境不友好等問題。近年來,基於荷葉自清潔功能的超疏水表面被普遍認為是防除冰的發展方向。研究證明,超疏水表面的不沾水特性能有效延遲結冰、減少結冰面積和降低冰粘附強度。

超疏水表面的防除冰性能主要體現為防結冰性能和疏冰性能。防結冰性能是指液滴在結冰之前從超疏水表面脫離的能力,或者通過運動液滴的滾落與凝結液滴的合併誘導自彈跳脫離表面,或者是通過超疏水表面微納結構中所捕獲的空氣囊的熱阻效應,延遲液滴非均勻形核時間從而為液滴脫離表面爭取足夠的時間。這兩種途徑均需要超疏水表面具有良好的Cassie狀態穩定性(Cassie狀態穩定性指在外界環境因素的擾動下超疏水表面上水滴維持荷葉不沾水狀態的難易程度)。否則,在降溫、衝擊、振動等外界條件影響下,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會發生由Cassie到Wenzel狀態(玫瑰花瓣液滴粘滯狀態)的轉變,從而浸入表面微納結構中,使表面粘附性增加,導致運動液滴或冷凝的液滴粘附在超疏水表面上,液滴難以在結冰之前脫離表面,失去防除冰性能,甚至起反作用。疏冰性能是指液滴在超疏水表面結冰以後,減弱冰與表面之間的粘附力,在風、自身重力或外加力場等外力作用下,冰脫離表面而達到易除冰的目的。雖然超疏水表面具有一定的防結冰性能,但是在極冷高溼等氣象條件下,超疏水表面最終會喪失防結冰特性而形成積冰。因此,理想的疏冰表面是冰與表面的粘附強度足夠低、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就能脫離表面。但是,目前已報導的疏冰超疏水表面的冰粘附強度一般都在50-100kPa,冰難以自動脫離。其他的諸如低界面韌性表面、液體潤滑表面所報導的冰粘附強度雖然也較低,但其實用性相比超疏水表面明顯不足。

圖1 超快雷射複合法製備的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結構

圖2 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的Cassie狀態穩定性和防除冰性能表徵

圖3 不同超疏水表面的疏冰性能:(a)結冰-除冰循環次數對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冰粘附強度的影響;(b)結冰-除冰循環次數對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冰附著強度的影響;(c)結冰-除冰循環次數對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接觸角和滑動角的影響

鍾敏霖團隊採用超快雷射複合化學氧化方法,製備了一類新的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結構,這類表面由微米錐陣列支撐結構以及在其上密集生長的金屬氧化物納米草結構和彌散分布的微米或亞微米花結構組合而成,有效提高了超疏水表面在高溼度環境下的Cassie狀態穩定性,其臨界拉普拉斯壓力高達1450 Pa,為已報導最高穩定性的超疏水表面。微納結構的粗糙度和級數是決定材料表面超疏水性的關鍵因素。在高溼度冷凝環境下,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上存在著分級冷凝和冷凝液滴的合併誘導自跳躍現象,微納結構中凝結的二級小液滴不斷併入表面上的一級冷凝液滴中,使一級液滴持續具有較好的Cassie狀態穩定性,進而使超疏水表面即使在高溼度環境下也依然可使表面冷凝液滴發生合併誘導自跳躍,從而具有較好的防除冰性能。

對超疏水表面的疏冰性能測試結果表明,三級微納銅合金疏水表面的冰粘附強度僅為1.7kPa,冰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就可脫離表面。經過10次推冰測試後,該表面的冰粘附強度依然不高於10kPa,表明三級微納超疏水表面具有較好的推冰機械耐久性。

超低冰粘附強度超疏水表面依靠自身的不沾水防冰性能和冰自動脫落的優異疏冰性能,可以在不消耗能量、不增加複雜結構的情況下提升防除冰能力、有效減緩結冰危害,因而更具發展潛力,是目前本領域的熱門方向。鍾敏霖團隊發展的方法,為超疏水防除冰表面的實際應用創造了良好條件。

相關研究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學術論文「Triple-Scal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Excellent Anti-Icing and Icephobic Performance via Ultrafast Laser Hybrid Fabrication」(超快雷射複合製備三級微納結構超疏水表面具備優異的抗結冰和疏冰性能)近日發表在知名期刊《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表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材料學院博士後潘瑞,通訊作者為鍾敏霖教授

論文連結:

https://dx.doi.org/10.1021/acsami.0c16259

(來源:清華新聞網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相關焦點

  • 德州A&M大學方磊和Banerjee團隊《Mater. Horiz.》:一石二鳥的氧化鋅引發光聚合製備超疏水塗層用於液/液分離
    近年來,受到荷葉表面自清潔特性的啟發,具有特殊溼潤性的仿生材料,例如超疏水/超親油型材料成為了研究的熱點。迄今為止,大量製備超溼潤性材料的方法已被提出並廣泛應用到油水分離領域,但同時具有製備簡單、可大規模生產、成本低和能耗小的方法仍然是一個挑戰。
  • 清華大學魏飛教授:為下一代材料貼上中國標籤
    此後,在不到三十年時間裡,碳納米管的宏觀拉伸強度就達到了目前最好碳纖維的十倍,韌性達到了蜘蛛絲的40倍,碳納米管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2013年,清華大學教授魏飛團隊成功研製出單根長達半米的碳納米管,並且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李清文團隊在《Adv. Mater》期刊發表:碳納米管纖維研究綜述
    2000年,法國科學家首次報導了通過溼法紡絲工藝,製備碳納米管含量高達50%以上的連續纖維材料,拉開了碳納米管纖維研究的序幕。2002年,清華大學教授吳德海團隊和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教授P. M.Ajayan合作,首次報導了利用浮動化學氣相沉積方法製備直徑約為300至500微米的碳納米管束,其長度達到20釐米;同年,清華大學教授範守善團隊首次報導了從碳納米管陣列拉絲製備碳納米管纖維的方法;2004年,我國科學家李亞利在英國劍橋大學訪學期間,與Alan Windle教授合作,實現了浮動催化化學氣相沉積法連續製備碳納米管纖維。期間,美國科學家報導了溼法製備純碳納米管纖維工藝。
  • 寧波材料所陳濤研究員團隊與納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員團隊合作《AM》:開發出自修復、可粘附高分子水凝膠柔性觸控螢幕
    傳統的觸控螢幕基於氧化銦錫(ITO)透明導電薄膜製備,還存在硬、易碎、不能彎曲摺疊、不能共形貼合於曲面或人體以及碎裂後不可自修復等不足。設計具有自修復和可逆粘附功能的柔性透明導電材料,結合位置傳感技術,製作柔性觸控螢幕,實現其貼附於任意曲面或穿戴於人體的應用,是柔性電子領域的迫切需求。
  • 表面塗層: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的「鐵布衫」
    滿足這一需求面臨結構設計和新材料的挑戰,其中表面塗層技術對突破這些瓶頸有重要作用。塗層通常指塗敷於零件表面的一層特殊材料,對提高材料性能、延長零件工作性能的作用十分顯著,是航空發動機製造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現代航空發動機有75%以上的零件都塗敷各種塗層以改進性能和可靠性,此類塗層的加工工藝具有非傳統加工特點,因此高能束流加工技術為各種塗層的製備提供了有效途徑。
  • 奇異點超構表面:Loss也有春天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深圳大學團隊合作提出在傳統的相位梯度超表面基礎上定量的引入損耗,製備出的無增益二維(2D)非厄米散射系統,可以打破無損情況下左右鏡像對稱通道的散射對稱性,尤其在奇異點處,可以實現極度角不對稱的回射散射壓制(如圖1):當電場波從左邊通道入射時,回射模被全部吸收;而從右邊通道入射時,回射模保持高效反射。
  • 南京大學與臺北聯合團隊:寬帶消色差超構表面光學器件
    ,成功設計並演示了工作帶寬達到480 nm的反射性超構透鏡消色差聚焦及定向反射,在超構表面器件的實用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超構表面(Metasurface)是通過一薄層亞波長結構單元去局域地控制空間光場的相位、偏振、及強度等分布的光學設計。它可以有效地調控光的傳播性質,實現如聚焦、負折射、隱身地毯等功能,同時避免了在體塊超構材料(Metamaterial)內部傳播的巨大損耗,因而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而且,超構表面的厚度僅在波長量級甚至更薄,具有優異的微納光學集成功能。
  • 納米鎢合金粉末的製備技術
    納米鎢合金粉末的製備技術 原始合金粉末的純度、粒度、對製備細晶全緻密的高性能納米合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製備出超純、超勻和超細顆粒的合金粉末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同時在MA過程中粉末體反覆發生混合、碰撞、溫度升高、冷焊與撕裂,各元素粉末混合達到非常均勻的程度,各元素粉末之間發生互擴散,可使互不相溶的W,Cu等合金元素、或溶解度較低的合金粉末如W,Ni,Fe等發生互擴散,形成具有一定溶解度或較大溶解度的W-Cu,W-Ni-Fe超飽和固溶體和Ni非晶相。同時,採用機械合金化可以製備20nm以下的納米複合粉末。其粉末混合均勻化程度高,達到原子級水平的混合。
  • 做超黑塗層材料又有新突破 | 清華《Carbon》
    但是,除了材料的固有特性外,其形貌以及由此的光捕獲能力也極大地影響了表面吸收性能,這進一步促進了傳統碳材料的吸收性能。 清華大學物理系李群慶研究員團隊報導了一種基於碳納米管和炭黑顆粒的完美吸收體的設計和簡單的噴塗工藝,該吸收體在400 nm到20 mm的寬波長範圍內具有超過99.9%的全方位吸收效率。
  • 等離激元超表面產生雙自旋通道晶格光場
    針對這一問題,近日山東師範大學程傳福教授團隊在Nanophotonics發表最新文章,提出了利用超表面實現雙自旋通道光場的調控機制,其中入射自旋分量攜帶的相位通過動力學相位控制,轉化自旋分量攜帶的相位通過動力學相位和幾何相位聯合控制。
  • 【光學筆記】周磊教授:超構材料的裡程碑式研究進展
    光子學公開課——周磊教授:從超構材料到超構表面,文中所有圖片來源於該直播公開課
  • 沒那麼簡單,詳細講一講如何製備XRD樣品
    例如,石英粉末的顆粒大小至少小於5μm,同一樣品不同樣片強度測量的平均偏差才能達到1%,顆粒大小若在10μm以內,則誤差在2~3%左右。但是若樣品本身已處於微晶狀態,則為了能製得平滑粉末樣面,樣品粉末能通過300目便足夠了。
  • 紡織品抗紫外線的整理方法
    不同的纖維品種對紫外線的吸收與漫反射作用差異較大,這與纖維的化學組成、分子結構、纖維表面形態、纖維的截面形狀等有關。防曬因子SPF是用於化妝品行業的指數,而紡織行業則用UPF,即紫外防護因子,來衡量織物抗紫外性能。除了使用抗紫外線纖維的紡織品外,大部分的紡織品的抗紫外線功能無法達到防護要求,而想要達到要求,還可以使用後整理技術,使得紡織品的抗紫外線功能達到要求。
  • 你想像不到,3D列印技術在國外高超聲速技術領域達到什麼程度了
    在2018年2月初啟動了設計工作後,戰鬥部研發團隊就充分利用了3D列印的優勢,採用了簡潔並符合工藝要求的結構設計,使得製備周期比傳統工藝節省了至少一個半月時間,從而僅用了不到60天就完成了戰鬥部的設計—製備—試驗的全流程,實現了具有代表性的高效研發。軌道ATK公司在2018年3月對這型戰鬥部實施了爆炸試驗,這也是該公司第一次對採用3D列印技術的戰鬥部開展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