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雙叒叕對臺灣軍售了,
臺灣又雙叒叕表示誠懇感謝。
在短短一周時間內,美國國務院兩次批准向中國臺灣省出售武器,10月22日出售武器金額約為18億美元,26日金額為23.7億美元。
這次參與軍售交易的三家美國軍工龍頭企業都受到了中國的制裁。
洛克希德.馬丁出售過:
戰術彈道飛彈、F16戰機、愛國者3飛彈系統、MK48魚雷等。
波音公司出售過:
SLAM-ER巡航飛彈、魚叉巡航飛彈、武裝直升機等。
雷神公司出售過:
偵察吊艙、「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愛國者2飛彈系統等。
白宮在給臺獨勢力瘋狂打氣,臺灣當局則仿佛又買到了壯陽藥。其實對臺獨勢力來說,重要的不是買到多少武器,而是美國對它們「以武拒統」的鼓勵態度。
中國外交部強烈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對臺軍售計劃,停止美臺軍事聯繫和售臺武器,慎重處理涉臺問題,以免給中美兩國兩軍關係和臺海和平穩定造成嚴重後果。
這些話我們經常在新聞裡聽到,有些耳熟,但外交部的工作就是這樣,各司其職,該對美國說的還得說。解放臺灣,消滅臺獨分子的任務當然主要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來完成。
美國對臺軍售,是個既乏味又危險的遊戲,因為臺灣問題關係到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關係到中國的國家安全。當中美關係處於緊張狀態時,美國「對臺軍售」馬上會引起臺海海峽軍事高度緊張局面。
如果說臺灣當局通過採購武器將草莓兵戰力提高了一丟丟,那麼解放軍在沿海地區的軍事力量部署起碼要壓過對岸一大截。
等到中美軍事實力在亞太地區接近到某個臨界點時,「對臺軍售」就是臺海一根導火索。
美國每一屆政府都會對臺灣省出售「防禦性」武器,在不過度激怒北京的情況下,想盡辦法加強臺軍的防空、防潛、反導、反登陸力量。
世界上也只有美國敢這麼做,這也是「美國例外論」表現之一,美國利益凌駕於國際公理、道德、和平之上。同時,美國軍工企業也因此得到經濟利益,要不,怎麼叫戰爭販子呢?
7月14日,中國外交部宣布制裁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這是中國第一次這麼做,底氣來自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雄厚實力。
向來只有美國制裁別國企業,因此,美國對美國企業被制裁很不適應。
大家應當還記得,當時蓬佩奧對中國的制裁措施感到很「驚詫」,他在美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稱:「我很遺憾中國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制裁決定,呼籲中國能夠重新考慮這項決定,不要對美國企業實施制裁。」
這臉得有多大,皮得有多厚?才能說出這種話?
「我踩你一腳,你不能回踩一腳,否則,你就是在迫害我」,這就是美國對外政策邏輯,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皆是如此。
但中國制裁洛克希德.馬丁就完了?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0月26日證實,針對美國批准總額18億美元,包括進攻型武器裝備的軍售案,中方決定採取必要措施,對參與此次對臺軍售的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防務、雷神等美國企業,以及在售臺武器過程中發揮惡劣作用的美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
短期內,中國的制裁不會讓美國軍工企業傷筋動骨,但態度很重要,中國手裡有打痛它們的「牌」,用外交部的話來說,就是「細節不便透露」。美國對臺軍售問題早晚要解決。
軍售的由來
1949年,國民黨轉進臺灣,臺灣省得到美國的武器援助平均一年為一億美元左右。
根據臺灣經濟情況,軍售又分三個段段:
一、1949到1956年,以贈送為主;
二,1957到1966年,以贈送和貸款購買為主;
三,1967年開始以購買為主,併合作製造一些低端裝備。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從這個政治基礎出發,美軍撤出臺灣並移除軍事設施,美國將與國民黨當局「斷交、撤軍、廢約」。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將於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交,美國同意斷、撤、廢三個要求。
1980年1月1日,美國與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禦條約》作廢。
雖然中美關係表面上進展比較順利,但美國無恥地留下了一個對臺關係小尾巴--軍售。
美國陰陽臉已玩得滾瓜爛熟,建交公報墨跡未乾,卡特總統不久就籤署了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
美國當時藉口是,還有8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合同沒履行,美國可是注重契約精神的大國哦,再說,國會議員鬧起來,對中美關係新局面也不利,希望中國諒解。
《與臺灣關係法》第二條:向臺灣提供防禦性武器。就成了美國軍售的模糊依據,聲稱一旦臺灣遇到安全威脅,美國將採取「適當」行動。
在中國抗議下,美國表示願意對華出售高科技武器,提供技術出口,以緩和局面,想將對臺軍售變成既成事實,並長期化。
中國雖然在實力上拿美國沒多少辦法,但美國只要賣一次,就罵一次,錢不是這麼賺的。
一輪輪「坦率」的會談後,中美在1982年8月17日籤署了《八一七公報》(第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承諾:
一、無意幹涉中國內政,也無意執行「一中一臺」,「兩個中國」政策。
二、不尋求長期對臺灣軍售的政策。
三、逐步減少對臺灣軍售,一段時間後達到最後解決。
所謂逐步減少,就是每年減少20%,按1億美元均值,一年降2000萬美元。這樣,預計到1990年,對臺軍售就將完全結束。
事實證明,美國的契約精神就是棄約精神。
1991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美國成了全球唯一超級大國,中國作為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則成了美國重點遏制的對象。
美國吃回了自己的承諾,對臺軍售在1991年後,變本加厲,一發而不可收拾 。
後來,它也向俄羅斯承諾過:北約決不會東擴到東歐地區!俄羅斯信了,結果如何?所以,美國這個國家永遠都不能相信。
圍堵中國
美國對臺軍售的很多齷齪交易是臺灣自己得瑟時曝出來的。
當時白宮一面向北京保證逐步遞減;一面卻同時向臺灣保證沒有停售期限。
美國自獨立以來,就沒有廉恥觀,也沒有道德感,有組織屠殺印第安人,長期保留奴隸制,對拉丁美洲鄰居實施顛覆和去工業化政策……都幹得心安理得。按中國話來說是沒爹教,沒娘養。
美國不斷發動戰爭,在全球殺死幾十萬無辜民眾,照樣泰然若之地喊民主、自由、人權,不存在一絲愧疚。
1992年老布希違背三個聯合公報承諾,賣給了臺灣150架F16戰機,金額高達60億美元。
1994年起又往下降,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特點,限於篇幅不述。總之,軍售這張牌受到中美關係、美國經濟狀況、國內失業率、臺灣購買意願等因素影響。
這次一周兩筆合計約41億美元的軍售交易,又是一筆保護費,只是川普政府急了一點,畢竟大選臨近,有錢趕緊分(臺灣私下的孝敬錢)
小布希時期賣了156億美元左右、歐巴馬時期賣了157億美元左右,反而是柯林頓賣得少--87億美元,川普四年賣了180億美元左右,金額比以前高,而且有不少進攻性武器,如400枚魚叉飛彈。主要原因:一是中美關係緊張,二是,蔡英文當局有死於臨頭,狗急跳牆的心態。
對臺軍售是政治博弈,軍事上作用還真的不大。美國獨門絕技是不敢賣給臺灣的,萬一被解放軍沒收還麻煩了。
美國想通過軍售,提升臺灣對抗大陸的信心,增大中國統一的難度和成本,讓臺灣海峽保持不統、不獨、不武狀態,實現美國利益最大化。
1992年,F16來臺,李登輝膽就肥了,公開拋出「兩國論」,如果川普再多賣些,蔡英文狗尾巴翹天上,鋌而走險隨時可能發生,那麼,已經做好準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必將給予它們雷霆一擊。
大陸根本不屑跟臺灣有什麼軍事競賽,航母、東風、大驅、反衛星、北鬥,還有那些沒公開的大招,都不是給臺灣草莓兵預備的。
如果美國要赤膊上陣,那它必定會遭到在韓戰更慘重的失敗。臺海開戰,對解放軍來說的統一之戰,對美軍來說是投機之舉。雙方無論是犧牲精神,還是信心、決心,絕不是能同日而語的。
臺獨將美國視為最大靠山,美國也豢養著臺獨,牽扯中國的精力,情勢危急時,讓國民黨出來做剎車皮。
臺灣是第一島鏈核心環節,這是圍堵中國人民海軍第一道防線,中國一旦統一,第一島鏈也就成了一堆廢鐵。
接著中國以臺灣省為中心,以舟山群島、海南島為兩翼,拒海上之敵於國門之外,可攻可守,掌握海上主動權,這是美國決不甘心看到的。
因此,對臺軍售,美國不可能會輕易放棄。
再看臺灣,一旦中國對美國制裁發生作用,臺灣地區根本彌補不了美國的損失,現在可不是八十年代臺灣錢淹腳目的日子。
我們對臺灣從沒有真的下過狠手,制裁臺灣地區比制裁美國容易得多,但顧慮打不到臺獨身上,而打在臺灣老百姓身上,或者說臺獨手裡有人質,就像電影裡的歹徒一樣,一把刀架在人質脖子上,衝警察大喊:不要過來!
但經濟制裁跟軍事手段相比,對臺灣傷害最小。
不過,話說回來,蔡英文這五年來,送了多少錢給美國?她是一人一票選上來的,冥主嘛!臺灣人就沒有責任?自己約的菜,含著淚也要吃完。
臺灣當局給美國當狗,卻還要向主人買狗糧,不但被白嫖,而且倒貼,這也是沒誰了。
一周兩次密集軍售,下一步就可能是美軍進駐臺灣地區,國民黨反動派前些天拋出「美臺復交」、「促美軍協防臺灣」提案,民進黨則採購軍火,這兩個王八蛋就是在幫美國投石問路,試探美軍進駐的可能性。
閩南話有諺語,"寵子不孝,寵豬翻灶",對臺灣當局,我們不能僅有善意,因為它們只聽得懂槍炮聲。
臺灣地區歸根結底只是中國的一個叛亂省份,它就這麼個身份,美國心裡也非常清楚。
臺灣當局拿錢向美國買命,搞軍事冒險,焊死井蓋,企圖以武拒統,就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有本事蔡當局現在就宣布「獨立」,那也算是她「立功」了。
軍事上,我們要做好戰爭準備----「戰之必勝」。
輿論上,我們要加強構建軟實力----「傳檄而定」。
兩條腿走路才走得穩,哪怕徵途中有電閃雷鳴,有流血犧牲,中國人民統一國家的意志決不會動搖,該來的總會來的,國家統一,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