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揚米格-25(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25 ,英文:Mikoyan MiG-25 ,北約代號:Foxbat,譯文:狐蝠)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世界上首型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 。
米格-25大量採用了不鏽鋼結構,在設計上強調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項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世界紀錄,是世界上闖過「熱障」(M2.5)僅有的三種有人駕駛飛機之一(另兩種是美國的SR-71和俄羅斯的米格-31)。
米格-25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設計,它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研發中的XB-70「女武神」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1961年,米格-25原型機在試驗中創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這一性能。
米格-25的氣動布局與以前的米格飛機的傳統風格有較大差別,採用中等後掠上單翼、兩側進氣、雙發、雙垂尾布局,這是該設計局與蘇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共同的研究成果。
米格-25 的發動機是以當時為高空無人駕駛飛機研製的低增壓比試驗型渦噴發動機 15K 為基礎,由米庫林/圖曼斯基設計局按米格-25 的設計要求進行改進。據負責發動機改型的型號總設計師費·烏-蘇霍夫稱,改型設計的工作量很大,為增大喘振裕度修改了壓氣機;為適應高空工作重新設計了燃燒室;渦輪前溫度提高了 50℃;消除了加力燃燒室的燃燒振動;採用了三種工作狀態的可調噴口。改型發動機實際上只保留了原來的機匣,編號為 R-15-300。生產型 R-15B-300 系採用 5 級壓氣機和 1 級渦輪的加力渦噴發動機,增壓比為 7,最大推力 86.24 千牛,加力推力 109.76 千牛。發動機原採用液壓機械推力調節系統,但 E-150/-152試飛發現,在飛機急劇爬升時該系統表現出明顯慣性,在由小油門(150 公斤/小時)迅速增加到大油門(15,000 公斤/小時)時不能保證充分供油。於是通過 1963~1964 年在圖-16LL 發動機試飛臺上試飛之後,改用了 RRD-15B 綜合多功能電調系統,它能自動監測 6 個參數,十分可靠。飛機燃油系統中的主要執行機構也由液壓助力器改為電磁閥。
米格-25的主要武器是專門為其配套研發的 R-40 遠距空對空飛彈,該飛彈為前蘇聯第二代遠程空對空飛彈,其體積碩大,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空對空飛彈之一,整體氣動布局與之前的 R-8/98 十分類似,但其重量達到了半噸之巨,彈體長達 5.8 米(改進型更是長達 6.3 米),該彈採用鴨式布局,四對氣動面呈 X-X 形布置,主氣動面面積十分巨大,從飛彈中部靠前的位置開始一直延伸到飛彈尾部,翼展達到了 1.45 米,這樣的氣動布局加上細長的彈體外型,為其提供了良好的高速方向穩定性,從而使得 R-40 成為了一枚非常適宜進行高速攔射的中距空空飛彈,但囿於巨大的體積和過剩的方向穩定性,R-40 在攻擊高機動性目標時,其效能較差。
米格-25P 的雷達是旋風」A 型火控雷達,其雷達本體重量達到半噸,使用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孔徑超過 1 米,堪稱當時機載雷達中的「巨無霸」,旋風 A 雷達雖然有著碩大的體積,但其功能卻十分的單一,幾乎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其掃描線基本與機身軸線重合,完全不具備下視-下射能力,以其超過一米的超大雷達孔徑,對典型轟炸機目標的探測距離卻只有 100 公裡。
米格-25應高空的威脅而生,其設計初衷原是為了在兩萬米以上的高空截擊入侵的地方偵察機和轟炸機,然而,在它1,300 餘架的生產份額中,卻有 60% 是偵察型或偵察轟炸型,高空高速的巨大突防優勢使得這架本來是用於守衛蘇維埃領空的巨大戰鬥機最終卻只是把截擊當成了「副業」,由一面堅厚的盾牌,搖身一變,成為了刺穿敵方防控體系的一支利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