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先治校,強軍必強校。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賦予高素質軍事人才培養新的時代內涵和標準要求。以強軍目標為統領的軍隊院校改革作為軍隊新一輪改革的一部分,正向縱深發展。
新年伊始,以改革強校為主題,國防大學召開校黨委五屆九次全會。在這次大會上,瞄準把國防大學建設成為站在時代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我軍特色的中國最高軍事學府,校黨委鄭重宣言:「從今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改革重點領域取得決定性進展。構建成熟完善的新型教學體系,形成新的學科專業布局、教學力量編組和科研組織體系。到2020年,基本實現改革強校目標。」
發動頭腦風暴 凝聚思想共識
習主席對國防大學建設發展高度關注,寄予厚望,提出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來」等重要指示,為國防大學人才培養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新形勢下,軍隊院校改革如何突圍?國防大學黨委把理念更新作為推進整體轉型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他們大力倡導思想解放,發動頭腦風暴,圍繞「認清使命責任,持續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開展專題學習,廣泛開展「實現強軍目標與建設一流強校」大討論,著力在「建設什麼樣的大學,怎樣建設一流大學」「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一流人才」等重大問題上,凝聚思想共識。36場專題座談會,480多條意見建議,對162名指揮員班學員開展問卷調查,整個討論持續100多天。
學校組織教研骨幹走出去,赴上海、武漢進行改革創新專題集訓,組織軍師級單位黨委成員和支部書記到廣東、川渝方向感受改革時代潮流,下邊防、走基層,促使大家開闊視野、更新理念。大家條分縷析,抽絲剝繭:教學改革持續深化,但以教學模式轉變帶動教學整體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科研創新與科研育人協調發展,但軍事理論創新和決策諮詢的質量效益有待提升;辦學環境條件不斷改善,但在科學管理、育人環境等方面還需要不斷改進和優化。
「不改革就沒有出路,除了改革也別無他路。」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說,解放思想既是思維方法,也是實踐課題。面對全新的格局和形勢任務,作為具有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優厚資源的高端軍事殿堂,在人才建設上應以大智慧應對大格局,以大思路實現大發展。
名師支撐名校 名校造就名將
2014年10月15日,在名師工作室掛牌儀式上,王寶付和姜魯鳴教授接過校領導頒發的以個人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牌匾。
名師支撐名校,名校造就名將。目前,國防大學人才隊伍建設呈現出一幅宏大藍圖——
實施名師工程。通過設立名師工作室,培育有利於名家大師湧現的土壤。通過「新苗」培育計劃,對35歲以下的年輕優秀教師進行重點扶持。依託重大課題、重大教學任務,採取「名師﹢團隊」模式,形成跨單位跨學科、優勢疊加的創新人才群體。
優化教研人才結構。建立涵蓋各學科領域的精英人才信息庫,選調引進領軍型拔尖型人才、軍兵種人才和網絡、電磁等新型作戰領域的研究人才。從全軍部隊和中級指揮院校選拔優秀年輕教研苗子,優化教研人才年齡結構。做大做強引智工程,廣泛吸納運用國內外軍內外高端智力資源。
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黃海海面,國防大學參謀班學員編入艦艇戰位體驗海軍作戰特點;塞北大漠,指揮員班學員嵌入「中軍帳」參與聯合作戰演習推演;大洋彼岸,戰略班學員與外軍同行切磋研討聯合訓練經驗……這是國防大學新一輪教學改革成效的一個縮影。
國防大學認為,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只有突破機械化戰爭思維定式和陸戰場的束縛,向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全域多維聯合作戰轉變,向軍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的新領域新戰場拓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獲得新生。為此,他們堅持未來仗怎麼打、部隊應該怎麼訓,教學內容就怎麼改,推動教學理念、內容、模式向部隊靠攏、向崗位貼近、向打贏聚焦。去年底,國防大學已全面部署新年度教學改革任務,各教研部細化設計主要班次教學,抓好集體攻關和備課試講。
今年初,在國防大學聯合指揮與參謀學院,筆者了解到,指揮員班新開課題134個,各門課程課題創新率平均達到80%以上。這個學院在深化改革中加速教學創新,創建按領域統訓、按方向分訓、按崗位合訓、按個性選訓和拓展性教學「五位一體」的新型課程結構,核心課程更加聚焦實戰,教學內容實現大幅「變臉」。
「課程和內容是對未來戰爭認識和人才培養定位的標識,是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營養,決定著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質量。」國防大學教育長趙文華認為,培養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根本指向。這個指向就是聚焦信息化戰爭制勝的新機理,對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革命性的重構和改造。本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構建新型課程內容體系,研發聯合戰役指揮培訓班「4+2+X」新型課程體系。「4」,即統訓課、分訓課、合訓課、選訓課四類課程。「2」,即中期和畢業兩次綜合考試。「X」,即拓展性教學活動。
構建國家和軍隊的戰略智庫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組織第十七次集體學習。肖天亮教授就推進我軍軍事創新問題進行講解。這是繼吳傑明、金一南、姜魯鳴之後,又一位走進中南海授課的國防大學教員。
2010年,國防大學在歷史上、在黨委文件中第一次頒發關於推進軍事理論創新的意見,提出了構建戰略智庫、打造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培育創新人才團隊、把軍事理論創新作為黨委工程等思想和要求。2014年,學校又出臺深化科研改革發展的意見。成立的「戰略諮詢研究小組」,經常赴各戰略方向進行對策性研究;每年設立6到10項重大專項課題,校領導親自掛帥組織開展課題攻關。
瞄著「國家級戰略智庫」,國防大學有著清晰的科研思路,即提高科研工作「四個服務」水平,努力實現「一個拓展、兩個突破、四個轉變」——科研工作要提高服務黨中央和軍委總部決策、服務人才培養、服務部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質量水平;推進決策諮詢研究向更高層次和深度廣度拓展;在重大軍事理論創新上求突破,在教學科研深度融合上求突破;由應急式科研向前瞻式科研轉變,由封閉式科研向開放式科研轉變,由分散式科研向集約式科研轉變,由組織科研向籌劃科研轉變。秉持著這樣的科研理念,一個規劃呼之欲出:經過3至5年的努力,建立學科優勢互補、長中短線結合、教學科研協調的科研體系,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全軍軍事理論研究重地,當好國家和軍隊的戰略智庫。
面向軍事創新前沿,國防大學拓展深化決策諮詢研究,搭建大團隊協同式研究平臺,主動對接國家和軍隊重大戰略需求。2014年,該校重大學術成果接連湧現,上報各類研究報告80餘份,近30份獲得黨、國家領導人和軍委總部首長批示。《關於創新發展國防金融的思考和建議》研究報告,已進入高層決策。
「軍官的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國防大學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切努力,濃縮於劉伯承元帥的這句名言之中。
原文刊於1月2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