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對空飛彈,是指從戰機上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飛彈。空空飛彈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在戰後獲得了飛速發展。在歷次戰爭中,空對空飛彈發揮了突出作用,擊落飛機的數量佔被擊落飛機總數的70%,取得了顯著的戰果。因此,空對空飛彈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主要空戰武器。很碰巧的是,世界首次使用空對空飛彈的空戰,發生在中國。
1958年9月24日,在溫州以東發生的大規模空戰,史稱九二四溫州灣空戰,我海軍航空兵某團的殲-5戰機編隊與臺軍的24架F-86戰鬥機編隊在浙江溫州地區上空遭遇,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空戰。
空戰的起因是在1958年9月24號,國民黨空軍派出第六偵察機大隊的一架RF-84偵察機,由後來擔任「黑貓」中隊長的楊世駒駕駛,飛往浙江溫州灣上空實施低空照相偵察,由於RF-84偵察機的飛行性能較差,速度較慢(只有986千米每小時),為了掩護這架RF-84偵察機,臺軍派出第11戰鬥機大隊的24架F-86戰鬥機,分成兩個編隊,赴溫州灣上空執行掩護任務。其中有4架F-86戰機攜帶了美制的響尾蛇空空飛彈,伺機以先進飛彈與我方進行大規模空戰。
我軍飛行員海軍中尉王自重的戰機因為故障掉隊,飛行狀態恢復以後,單機被敵人12架F-86戰機圍困,王自重駕機與敵機格鬥5分鐘,擊落2架F-86,最後王自重的座機被敵F-86攜帶的AIM-9B「響尾蛇」飛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1歲。王自重被追記為一等功,他也因此成為世界歷史上首位被空空飛彈擊中犧牲的飛行員。
溫州灣空戰是兩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對於溫州灣空戰中的雙方損失,交戰雙方記錄的差異一直很大,國民黨方面聲稱此戰共擊落解放軍9架米格戰鬥機而自身無一損失,「臺空軍軍史館」更是誇張地宣稱此戰擊落了解放軍戰鬥機30多架。而解放軍的記述比較符合邏輯,我方戰史記述此空戰擊落國民黨方面F-86戰鬥機2架,自身損失2架殲-5戰鬥機。
在此次空戰中,有一枚敵機發射的響尾蛇飛彈未爆炸,落地後殘骸被我方繳獲。中國立即開始進行仿製,命名為55工程,從1958年10月3日正式開始仿製,要求當年的11月25日之前複製出第一枚試驗彈。當時正處於大躍進期間,指標和期望定的過高,中國的技術基礎太薄弱,仿製沒有成功。
蘇聯聞訊以後,高度重視,強烈要求中國把飛彈殘骸交給蘇聯。在中國拖延後(當時我方正在進行仿製工作,當然不能馬上交給蘇聯),甚至驚動了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雪夫,蘇聯甚至以中止對中國交付R-2彈道飛彈(東風-1)為威脅,要求從中國獲得這枚飛彈殘骸。
後來中國將徹底拆解和研究以後的這枚飛彈殘骸送到了蘇聯(蘇聯人曾經抱怨說、飛彈內部巳經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並且飛彈導引頭的關鍵性部件—高敏感性硫化鉛紅外傳感器也不見了蹤影,蘇聯人交涉了幾次才得到),蘇聯則立即逆向研製出K-13空空飛彈(北約命名為AA-2「環礁」),1961年初仿製成功,配用於最新的米格-21Ф型戰鬥機上。
1961年3月30日,中國和蘇聯聯籤訂《關於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帶有К-13型飛彈的米格-21Ф型戰鬥機的生產許可權、技術資料和關於生產帶有К-13型空空飛彈的米格-21Ф型戰鬥機方面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援助的協定》(建議一口氣讀完,根本停不下來~~~~)。
中國在籤署從蘇聯全套引進К-13飛彈技術協議以後,迅速放棄了自行仿製響尾蛇飛彈的「55號」工程的不切實際的技術路線,轉而認真學習並仿製蘇制К-13型飛彈,並將其命名為「霹靂」2號。1967年11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霹靂-2號空空飛彈在中國空軍被配備在國產殲-6和殲-7等型戰機上,一直使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陸續退役。
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 微信號:keluoliaofucn
溫馨提示:
聯繫郵箱:gaosga@163.com。
歡迎來稿,選題、內容、題材不限,文章、漫畫、視頻均可。
關注國際時事熱點,致力愛國主義國防教育。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