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忽視的中國空軍
抗戰時期的中國空軍實力遠不如日軍,但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下是若干重要的作戰經歷。
徐州會戰時,日本士兵誤把中國飛機當作己方飛機,揮舞著旗子、帽子表示歡迎,遭到迎面掃射和轟炸,死傷甚眾。中國空軍還幾次飛到濟南、泰安等地,撒下臺兒莊大捷的傳單。
武漢會戰時,中國空軍對長江上的日本軍艦進行晝夜不停的轟炸,擊沉其中的20艘、擊傷29艘,有力地支援了作戰,消耗了敵人。最終,日軍雖然佔領了武漢,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徹底破產,已無力再行進攻,此後日中兩軍進入了對峙階段。
常德會戰時,中國空軍在美軍的協助下,沉重打擊了日軍後方的補給和通信聯絡,幫助國民政府軍取得了常德會戰的徹底勝利。
到了1943年,中美空軍已經徹底掌握了華南上空的制空權,還奔襲了位於臺灣新竹的機場,部分地掌握了臺灣海峽的制空權,威脅著日本的海上交通。
1944年6月,為阻止防線繼續全面崩潰,中美混合聯隊大範圍出擊達數百次,在河南、衡陽、桂柳等歷次會戰中,摧毀日軍坦克、裝甲車等共1400多輛。
二,中國空軍的階段作戰
1,蘇聯援助時期
(1)不懼強敵
日軍飛機性能較好,而中國軍隊飛機既少,飛行員也缺乏訓練。
據陳誠稱,日軍全面侵華前,日本擁有飛機1530架,能夠用於中國戰場的飛機有600架,而成立於民國初期的中國空軍只有223架。
儘管日軍飛機佔據絕對優勢,從盧溝橋事變開始,中國軍隊就出動了飛機參戰,在截至1937年9月底的113次空戰中,擊落了日機81架。
(2)國際援助
這個時期,英國、美國和法國都不願捲入抗日戰爭,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並以「中立」為由,拒絕向中國供應武器、出售戰機,中國在國際上陷入嚴峻的孤立局面。
依據1937年8月21日籤訂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中國不僅從蘇聯購買了大量軍用飛機,並秘密要求蘇聯派遣空軍作戰部隊參戰。史達林批准成立了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
一些美、英、法、荷等國的「冒險家」、志願兵也以個人身份要求參加中國空軍。經過審查,中國空軍錄用了其中的11人,單獨編為中國空軍第二大隊第十四中隊,也稱「國際第十四隊」。
(3)遠徵日本
1938年5月19日夜23時30分,中國空軍的兩架轟炸機由寧波飛機場秘密起飛,在熊本市、久留米等地撒下了大量反戰傳單。雖然遭到日軍飛機的追擊,兩機仍安全返回了漢口機場,受到了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及民眾的歡迎。
據日本內務省警保局的報告,熊本和宮崎兩縣收到中國飛機撒下的反戰傳單共3189張,並非中國方面聲稱的10萬張。許多傳單落在山裡,「拾到傳單的主要是樸素的農民」,對內容不感興趣,「未見人心動搖」。
這次不投擲炸彈的「人道遠徵」暴露了日本防空力量的薄弱,警醒了日本人民的反戰意識,並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反響。
(4)中蘇空軍並肩作戰
1937年12月,蘇聯援華航空志願隊在南京防衛戰中首次正式參戰,擊落日機5架,俘獲飛行員4名,並轟炸了長江上的日本艦隊和日軍機場。
1938年1月,日軍戰機空襲漢口,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隊第一次進行聯合空戰,並在之後取得「二·一八武漢空戰」的勝利。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隊繼續在南昌、廣州、蘭州、桂林、柳州、南寧、芷江等地,與日軍交戰。在南昌的空戰中,日軍損失飛機多於中蘇,可見中國空軍的水平有所提高。在蘭州的空戰中,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隊擊落數十架日機,取得了抗戰時期中國空軍最輝煌的勝利,也表明蘭州的防空力量十分強大。
中國空軍和蘇聯志願隊於1938年2月奇襲了臺北的松山機場,破壞飛機12架、營房數十棟,並燒掉了足夠3年使用的航空燃料,致使松山機場陷入半癱瘓狀態。日軍未採取任何防空措施,飛機未能升空,連高射炮也未放一彈。這暴露了日軍的弱點,即自「人道遠徵」以來,日軍依然長於攻擊而拙於防禦、防空。
2,中國空軍的「黑暗時期」
(1)不敵零式戰鬥機
此時,蘇制飛機的性能與日軍飛機不相上下,而到了1940年秋,日軍零式戰鬥機的出現改變了戰局。
小型的零式戰鬥機速度快、航程遠,蘇制飛機難以匹敵,損失慘重。零式戰鬥機乘勝深入四川盆地內部,嚴重威脅了中國空軍。為改變局面,中國從蘇聯購進了93架改良型И-153,仍然不是零式戰鬥機的對手。
(2)蘇聯終止援助華
更重要的是,蘇聯在這個時期減少並最後終止了對華援助。
1939年,諾門坎事件等爆發後,為應對日軍,蘇聯已開始從中國撤回部分航空志願隊。1941年4月,蘇聯與日本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其中第2條規定,雙方都不參與「第三國的敵對行動」。此後,蘇聯不再向中國提供飛機。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空軍損失飛機5000餘架。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已無力對中國提供支援,援華規模逐步縮小。至10月,蘇聯宣布終止援助,航空志願隊也回國參加衛國戰爭。
結果,中國空軍進入了「黑暗時期」、「屈辱時期」。此時,中國空軍能用於作戰的飛機不足100架,根本無力迎敵。每遇空襲警報,只能駕機駛離機場避難。面對日軍飛機瘋狂轟炸重慶、成都,中國守軍只好憑藉高射炮火進行防禦。
(3)評價蘇聯的援助
雖然蘇聯的援助終止了,但毋庸置疑,它對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孤獨抗戰的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蘇聯先後派往中國的軍事顧問有300餘人,派往中國的航空志願隊達2000人。航空志願隊在中國參加作戰50餘次,擊落日機81架,擊毀地面日機114架,擊沉14艘日軍艦艇(均含中國空軍戰果),犧牲了100多名隊員。
蘇聯提供給中國各型飛機1235架,另外包括坦克、汽車、大炮、機槍、步槍以及彈藥等大量軍事物資。不過,被強敵包圍中的蘇聯,非常擔心洩露其最先進的航空工業技術,因而提供給中國的飛機並非是最新最好的型號,僅是改良型И-153。該型飛機難以抵抗零式戰鬥機,增大了戰場上的損失。
在經濟方面,蘇聯也提供了不少援助。1937~1941年,中國對外借款總額為5億美元,其中的半數來自蘇聯,來自美國的為1億美元,佔第二位。不過,歐美對華借款限定在非軍事領域,而蘇聯借款則全部用於軍事領域,且借款利率僅為3%,比英美借款的利率6.5%要低得多。還款條件也比較寬鬆,可以用中國蘊藏豐富的鎢、銻、錫等礦產進行支付。當時,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遭歐美列強封鎖,十分需要這些重要的戰略物資。中蘇協定當初規定,借款的3/4用金屬(礦產)、1/4用農產品償還。後來應中國方面強烈要求,蘇聯方面答應金屬和農產品各半,金屬不夠時,還可以農產品抵補。實際上,農產品要略多於金屬,這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中國十分有利。
3,美國援華時期
(1)「飛虎隊」的成立
1940年以後,日軍飛機已掌握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制空權,而中國空軍補充飛機越來越困難,飛行員的培養也受到影響。為改變這種局面,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派陸軍航空隊支援中國空軍作戰,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戰鬥機,並希望中國飛行員到美國受訓。
此時,美國的重點在歐洲戰場,正全力支援英國,對中國抗戰則十分冷淡。直至1941年3月11日,美國才開始向中國提供飛機和培訓。
羅斯福總統籤發密令,允許把美軍退役軍人編成「民間」志願航空隊,派往中國直接參戰,即「飛虎隊(The Flying Tigers)」,指揮官是陳納德。這些隊員的高額薪金由國民政府支付,配備剛從美國購買的100架P40。
由於日軍在空中仍佔絕對優勢,中國空軍和「飛虎隊」則採取了靈活的空中遊擊戰術,比如秘密出擊,迅速隱蔽和轉場。
(2)「飛虎隊」改編為「駐華特遣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擴大了援華規模。1942年7月4日,「飛虎隊」被編成「美國陸軍第十航空隊第二十三戰鬥機大隊」,即「駐華特遣隊」。
當時,中國空軍第一、第二大隊僅有蘇制轟炸機,力量很弱,「駐華特遣隊」則在廣大區域內發揮作用。中美空軍多次猛烈轟炸日軍的機場、倉庫、碼頭、兵營和軍艦,逐步削弱了日本海軍航空隊在中國戰場的力量。中國空軍不僅獲得了盟軍的物資援助,飛行員也不斷得到補充和培訓。1942年10月,中國空軍已經恢復戰鬥實力,中美空軍開始對日軍形成了重大威脅。
(3)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的成立
1943年3月10日,美國決定把特遣隊升格擴充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其中包含中美空軍的混合大隊。陳納德升任陸軍少將,並就任第十四航空隊司令。中美混成聯隊不僅對香港、廣州等華南地區的重要目標展開了持續轟炸,支援傘兵出擊,偵察和投送補給品,而且開始頻繁飛臨日本本土、臺灣、新加坡上空,進行攻擊轟炸。
此時的日軍已沒有先進飛機的優勢,飛行員和飛機的補充困難。而且日軍飛機大部分或被調往太平洋戰場,或被用於防衛日本本土,只剩下100架左右在中國執行任務。
由於中美空軍力量的加強,日軍已經沒有能力出動飛機轟炸重慶,在中國戰場已徹底喪失了制空權。
三,對制空權逆轉的分析
對於制空權的逆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航空工業
日本擁有自己的航空工業,日軍飛機可以不斷得到補充。國民政府原本不重視空軍,沒有進行自主的研究、開發和生產,而是一味崇拜和購買外國飛機。但是,外國並不願意把最新型飛機售予中國,致使中國空軍在抗戰初期和中期被日軍徹底壓制。
2,蘇聯援助
蘇聯向中國出售了近千架飛機,派出了4個航空志願隊,並幫助中國訓練飛行員。蘇聯對華的軍事援助,使中國在最困難的時期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中國時常強調,自盧溝橋事變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是在「孤立奮鬥」。就空軍而言,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既未正確評價蘇聯的援助,也不是歷史事實。這種論點在當時是為了獲得美國軍援,現在則是為了弘揚民族意識。
中國空軍的「黑暗時期」,實際上非常短暫,僅是從零式戰鬥機出現的1940年秋到1941年6月蘇聯停止援助,為時僅半年左右,至多不過一年。
3,軍機運輸及捐獻
通過「駝峰」航線,燃油、彈藥等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中國,幫助中國度過了缺乏外援的困難時期。該航線代價十分巨大,其意義也值得高度評價。
國民一元獻機運動對飛機的購買和製造意義不大,仍應得到重視。國民黨通過組織該運動,加強了民眾的支持,也得到了世界各地華僑的響應。
4,持久戰
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在飛機和飛行員上已失去了數量和質量的優勢,凸顯了戰爭持續能力的不足。同時,美國空軍與中國空軍配合攻擊,逐漸奪取了中國各地戰場的制空權,並開始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