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衡甫:中美合作生產麥道飛機項目回顧

2021-02-07 民用飛機設計與研究

 圖1  首架MD-82飛機首飛前準備會

 

上午7時許在塔臺召開飛行前準備會,上午8時52分滑出停機坪,8時57分,首架機騰空而起,飛行高度11 000 m,速度850 km/h,完成基本科目後因氣象條件開始變差,機長決定返航,12時22分平穩地降落在大場機場。7月5日,進行第二次試飛,增加我為中方試飛工程師。試飛科目大多為風險科目,內容包括發動機單發停車、單發起飛、座艙失壓、失速、盲降、荷蘭滾等。試飛結束後,試飛員對試飛結果十分滿意,認為這是一架好飛機。後經中國北方航空公司的客戶試飛和FAA駐廠的委任製造檢查代表檢查合格後,7月20日,首架MD-82飛機獲得了由FAA籤發的FAA單機出口適航證。7月31日,上航公司和麥道公司聯合舉行首架機的交付儀式,首架機於8月1日飛離大場機場,馬上飛到虹橋機場投入航班營運。


從參加首架飛機試飛起,無論我後來是擔任了工程部主任還是副總師,還是我參加了大部分麥道飛機(包括後來二架MD-90幹線飛機)的公司試飛和客戶試飛,即使我不上機試飛,也必須在塔臺參加指揮。全部35架的MD-82/83飛機及後來2架MD-90幹線飛機的每次試飛前、試飛後會議均由試飛站站長王俊和我主持。


生產性試飛有些風險科目:如失速,飛機飛到失速速度的0.98-1.02,飛機明顯下沉,人好像要懸空;失壓時座艙高度達14 150 ft,氧氣面罩自動掉下;起飛近地告警,飛機剛起飛到200 m就作淺下沉,系統發出「Don’t  sink」告警,飛機馬上繼續爬升,等等。


試飛機組在保證飛機安全前提下,非常注重試飛效率。只要發現的故障不影響飛行安全,就繼續試飛,儘量一次把全部科目飛完。在前11架MD-82飛機試飛時我們還要在空中排故,試飛時帶上十幾個機上可更換裝置(LRU),發現故障立即分析,如果分析結果是電子/電氣設備艙(E/E艙)內的LRU出故障,就打開駕駛艙地板的口蓋,鑽到E/E艙更換LRU後看故障是否排除。


試飛中發生過的有些故障令人印象深刻,在看電影《中國機長》時我回想起第13架飛機試飛時因噴漆層太厚,造成飛機在11 000 m高空,座艙調壓的排氣活門打開後卡住關不起來,飛機失壓、氧氣面罩掉下。飛行員一邊通知塔臺協調空域,一邊飛機緊急下降,到4 000 m高度後,馬上返回大場機場。


1992年3月,第28架飛機試飛,當時正值尼克森總統訪華20周年,年齡已過60周歲曾為尼克森總統首次訪華駕機的機長佩頓(Peden)已經幾年不試飛飛機了,但為了紀念這有意義的「破冰之旅」,他來到中國試飛,並圓滿成功。我設家宴歡迎他再次來到中國,提及他首次訪華,他說:「20 years, it’s too fast. I am just one day old」。


1992年7月6日、7日,首架MD-83飛機飛上藍天,經二次試飛圓滿成功,受到機長別林斯(Billings)和佩頓(Peden)的高度讚揚。


1994年9月25、27日,第35架飛機經二次試飛圓滿成功。


35架MD-82/83飛機共試飛了105次(包括公司和客戶試飛),每架機平均公司試飛(不包括客戶試飛)時間為5小時07分鐘,低於長灘的8小時左右。


1994年10月16日,上航公司在上海影城舉行慶祝中美合作生產MD-82/MD-83飛機全面勝利完成暨第35架MD-82飛機交付電影招待會,上飛院共有200餘人參加。至此項目勝利完成。


相關焦點

  • 測評|我不是麥道
    ARJ21誕生於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上飛廠),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短程新型渦扇支線飛機。 上飛廠曾與美國麥道公司合作生產過MD82、MD83,並完成過機體70%國產化的MD90-30幹線飛機。
  • 知識問答 | 曾記否,曾經有一家飛機製造商叫做麥道?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創建於1939年,曾經是美國最大的飛機製造商之一,可惜1997年被波音收購。在其七十多年的歷史中曾經研發出相當多有名的飛行器產品,比如二戰時期的C-47軍用運輸機,冷戰時期的F-4戰鬥機、F-15戰鬥機、F/A-18艦載戰鬥機。在民用飛機領域也曾經建樹頗多,這裡就回顧一下麥道公司研發的一系列噴氣式客機產品。
  • 麥道往事
    外媒報導,波音在事故飛機上的設計生產和檢測監管這兩條原本應當對立的流程中,存在著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問題。據美媒報導,美國交通運輸部正在調查相關情況。此前有美國媒體披露說FAA將部分審核環節下放給了波音自己去做。
  • 「深扒」麥道:曾經最大的飛機製造企業
    放大的F-18E/F,實際上和早期已經差不換了個飛機。比起A-12來,麥道在YF-23上輸的更慘。於是諾斯洛普選擇了好基友麥道,而洛克西德選擇了與通用動力以及波音公司組隊。YF-23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90年6月23日出廠,一共進行50次,總計65小時的試飛項目。1991年4月23日美國空軍宣布YF-22獲選優勝。在關注ATF竟標的人們中,為YF-23喊冤的一直不在少數。
  • 2020年中國軍隊國際軍事合作回顧
    抗疫情增進合作 謀新篇砥礪前行——2020年中國軍隊國際軍事合作回顧當時光的車輪駛入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改變了你我的生活,也給整個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一個月後,首次出國執行任務的運-20飛機滿載抗疫物資飛往巴基斯坦。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為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軍隊與多國防務部門和軍隊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
  • 臨港未來有直升機駕駛培訓及維修,美國麥道將入駐,準備好試一試了嗎?
    官方消息如下:美國麥道將入駐臨港發展直升機維修及駕駛培訓1月20日,為加快推進美國麥道直升機有限公司相關項目落地,臨港管委會經貿部門和臨港集團專門邀請美國麥道直升機有限公司中國代表處周保銀代表一行前來臨港專題會商公司註冊事宜
  • 中國哪些城市擁有飛機製造廠,都生產哪些型號的飛機?
    在民機方面,與成飛民機公司一道承擔了大型客機C919、新支線客機ARJ21、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機頭的研製生產;是國際一流的民機大部件供應商,累計生產交付民機轉包產品一萬多架份。大力發展無人機、噴氣公務機產業。同時,航空工業成飛積極發揮航空高科技優勢,有選擇地發展重點支柱民品項目,柴油發動機電噴系統被列入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建設航空高科技產業園,強力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 真相:30年前中國製造大飛機到龍江越珠峰後被自廢武功!C919即將首飛!
    還有運十項目代號"708"(70年8月),引起了洋奴們無限的遐想,一時間,"運十仿製波音707"的謠言四起,甚囂塵上。當時的中共中央委員、民航總局局長沈圖收受了麥道MD82項目的巨額回扣,力主運十下馬。後沈圖被檢舉事發,進而被捕,後來竟然又被釋放,然後叛逃國外……打擊民航產業也能制止軍機水平提高,可能美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設了這個局,從商業和戰略角度都是非常高明的。
  • 剛剛,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起飛,已獲570架訂單,沒想到內幕那麼多……
    用「十年磨一劍」來形容國產大飛機項目C919最恰當不過。該項目從立項,到實現首飛,恰恰經歷了十年時間。有業內人士稱,C919正式首飛後,將快速進入後續的測試、生產和交付階段,這會成為我國航空產業邁入升級期的開端。
  • 曾被叫做「瘋狗」,卻還是逐漸隕落——麥道公司的一生
    有這麼一家飛機製造公司,曾經和波音、洛克希德一起被譽為美國飛行器製造三大巨頭,後來卻逐漸隕落,輝煌轉瞬即逝,麥道的歷史並不簡單一句話就能概括,麥道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麥克唐納-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一般簡稱為麥道,是一家美國飛機製造商和國防承包商,它製造了一系列著名的民用和軍用飛機。1997年8月,麥道公司被併入波音公司。
  • 2019年中國與汶萊合作回顧與展望
    2019年中國與汶萊合作日益增加,發展良好。本文回顧了2019年中國與汶萊的合作,並展望兩國進一步的合作。希望兩國在保持現有合作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合作領域,繼續增加經濟合作,進一步推進「汶萊—廣西經濟走廊」建設,推動多樣化的旅遊與教育合作。
  • 「中國的大飛機一定行!」|70年,我的家與國
    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預計需要10年左右時間。」孟見新家庭被譽為「航空之家」,他是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飛」)C919事業部副主任兼總裝車間副主任、高級技師。1980年進入「上飛」前身——上海飛機製造廠,39年間,他把成千上萬的零件組裝成一架架飛機,見證了我國4次國產飛機的首飛。
  • 中美合作共贏,少說也有這12方面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經貿關係不僅影響兩國的經濟發展,也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維護中美合作的整體局面,以爭取合作共贏為基調有效管理兩國經貿關係,推動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美合作,可從中美基建、投資、人才、網絡和太空合作等方面著手,努力構建出共贏合作的大國關係。
  • 各種飛機的駕駛艙內部
    麥道82飛機是麥道80飛機系列中80型的改進型。是現屬于波音公司的麥道飛機公司DC-9飛機發展來的中短程飛機。與波音737,空中巴士320屬於同一級別。1985年,中美合作在上海飛機公司生產了25架交付民航使用。
  • 世界上最安全 最安靜地直升機:麥道600N
    麥道公司的MD 600N 型直升機是一種輕型單發渦輪軸直升機,被稱為世界上最安全、最安靜地直升機之一,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無尾槳(NOTAR系統
  • 以史為鑑,回顧中美建交始末
    川普上臺這四年給中美關係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一度接近崩潰的邊緣。未來拜登上臺後會好轉嗎?依然迷霧重重,看不真切。本文試圖撥開歷史的迷霧,回顧中美建交始末,以史為鏡,明其得失。一、中美交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關係可謂跌宕起伏。1950年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雙方在朝鮮戰場狠狠地打了一仗。
  • 英印計劃合作生產「戰鬥鷹」多用途戰鬥機
    「美洲豹」攻擊機和在印度生產上述飛機的零備件。據稱,印度將可能與英國合作生產單座「鷹」式多用途戰鬥機,除了滿足印度本國的需要,還可能用於外銷。如果英印的這一合作落實,意味著印度國產HJT-36教練機將失去發展前途,甚至LCA戰鬥機都將可能被「戰鬥鷹」取代。
  • 「中美合作所」在抗戰中的所作所為
    如果仔細留心一下這些史實,讀者可以發現有一家可以稱之為史上最強的抗日機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以下簡稱中美所)。這些年,在媒體上出現了一些文章,稱:「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撰文為『中美合作所』正名,用史實證明其在抗日戰爭中有過巨大貢獻」。那麼,究竟中美所做過一些什麼巨大貢獻呢?中美所武裝部隊的戰鬥力舉世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