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與榮譽公號 轉載文章)
原載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轉引自《文史精華》
作者 胡新民
原題 《中美合作所在抗戰中作了什麼貢獻》
連結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15-11-06/55207.html
中美合作所人員合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些年來,抗戰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也不斷有許多新的抗戰史實被挖掘出來。如果仔細留心一下這些史實,讀者可以發現有一家可以稱之為史上最強的抗日機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以下簡稱中美所)。這些年,在媒體上出現了一些文章,稱:「近年來,不斷有學者撰文為『中美合作所』正名,用史實證明其在抗日戰爭中有過巨大貢獻」。
那麼,究竟中美所做過一些什麼巨大貢獻呢?
中美所武裝部隊的戰鬥力舉世無雙?
據臺灣「國防部情報局」編印的《中美合作所》一文稱,1943--1945美國幫助戴笠培訓了49180名戰鬥人員。就是這支不到5萬人的隊伍,竟然聲稱殲滅了71000個或者是38949個或者是32300個日軍。71000的依據是梅樂斯回憶錄;而38949則來自大陸某學者引自中美所美方參謀長貝樂利在1946年公布的數字。關於32300,有學者稱:「僅1944年6月-1945年6月一年的時間,中美合作所指揮的部隊就擊斃了2.3萬名日軍、擊傷了9000名,俘虜了300名」。經查,此數字來源是抗戰勝利後美國報刊的某篇文章,該文1946年被國內的《大公報》轉載。
但是,幾乎所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國民黨的敵後遊擊戰到1943年以後就都偃旗息鼓了,基本上無戰果可言。例如對抗日遊擊戰頗有研究的歷史學者楊奎松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兩黨都曾在對日作戰當中採取過遊擊戰爭的戰法。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大相逕庭。國民黨人的遊擊戰1939年前後才開始,卻在兩三年之後即告失敗,國民黨派往敵後的部隊,到抗戰結束的1945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真正有實力的武裝。」假如梅樂思的說法是真的,那與此同期的幾百萬國民黨正規軍的戰果真的都要甘拜下風了。1944年的豫湘桂大戰,歷時八個月,國民黨軍隊先後投入了250萬兵力與日軍51萬人戰鬥,結果是自損50萬(一說75萬),殲滅日軍70000。這是不是比梅樂思所說的71000還要少?再來看看38949和32300這兩個數字。這可以與基本同期進行的中國遠徵軍和中國駐印軍在緬北滇西發起的反攻作戰作個比較。反攻作戰從1943年10月開始至1945年3月結束,進行了17個月(在時間上超過了中美所戰果計算期5個月)。處於絕對優勢且有美、英協同(包括美式裝備的國軍和美國航空隊的制空權)的中國軍隊,殲滅日軍的數量也只有48000人。但是這樣的戰果在當時卻是轟動世界的巨大勝利。而中美所如此重大的戰果卻在任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
在抗戰時期,國民黨的部隊消滅一個日本兵,往往要付出幾個甚至十個人的代價。前面提到的豫湘桂戰役就是一例。但堪稱「奇蹟」的是,中美所這支不到5萬人的部隊,不但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就擊斃了或者斃傷了3萬多至7萬多的日軍,而且這支隊伍的人數還擴大了一倍,達到了10萬人。1946年春,戴笠對其心腹文強私下裡說:「本局外圍控制有近10萬遊擊部隊,別動軍、忠義救國軍、還有各戰區爆破總隊、行動總隊等,都曾在抗戰中後期,在中美合作所系統下輪訓,受過美國人的訓練,都有美械的輕裝備。」
為消滅日本海軍主力立了大功?
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發生了一次大海戰。其背景是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處於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歷史學者認為雷伊泰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例如世界知名日本史學者,英國籍教授肯尼斯.G.韓歇爾在他的《日本小史》中寫道:「麥克阿瑟履行他會回來的承諾,於10月20日登陸雷特島(即萊特島—筆者注)。接下來10月23日至26日的雷特戰役據信是世界史上最大的海戰,結果日本海軍被有效地摧毀。」(見該書第171頁,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關於此戰的情報工作,美國著名軍史學家威廉.布魯爾在其《麥克阿瑟的間諜戰》中指出:日本方面一直不知道美國早已破譯了日本海軍的密碼,因此,日本的主要軍事行動都在美軍的監視之中。此戰之前,美方從情報中得知:日本「軍艦已經疏散,大部分水面艦艇都在新加坡附近,而航空母艦正在日本內海培訓新飛行員。儘管對日本幾艘軍艦的位置還不確定,但盟軍情報局已經掌握了日本艦隊每艘艦船的名稱和特點。」(《麥克阿瑟的間諜戰》第177頁)值得一提的是,處於非常劣勢的日軍,在此戰中第一次使用了「神風特攻隊」,妄圖以飛機撞擊美方軍艦以挽回敗局。
那些聲稱中美所作出巨大貢獻的學者認為,中美所及時為美國提供了情報,為「殲滅日海軍主力」立下了大功。其主要依據是來自一本大陸出版的文學讀物《陳布雷外史》中的一段內容,大意是:1944年的下半年,陳布雷得悉了唐生明從上海發來的一個可靠情報:日本艦隊集結在琉球群島附近,準備出其不意搞襲擊,給美國艦隊以致命打擊。唐生明警告,這是日本「要重演珍珠港和雷伊泰灣事件」。這個情報通過中美所轉給了正在竭力搜集日本艦隊下落的美國海軍。在得到這個情報後,美國海軍一下子擊沉、擊傷日艦近百艘。
但是這個史實一看就是假的:雷伊泰灣事件和雷伊泰灣海戰實際上是同一個海戰,只是稱呼不同而已。還未開戰,何來「重演」?至於當時疲於奔命的的日本海軍還想給「美國艦隊以致命打擊」和「美國海軍正在竭力搜集日本艦隊下落」等等,是毫無歷史依據的。「擊沉、擊傷日艦近百艘」的說法就更離譜。日方在雷伊泰灣海戰,即雷伊泰灣事件中參戰的艦隻總共只有66艘,即使全部被擊沉擊傷,還有34艘不知從何而來?
最近又有一些新的說法問世,其特點是將雷伊泰灣海戰模糊化,既不用「雷伊泰灣海戰」也不用「雷伊泰灣事件」,同時將情報內容去「襲擊「化。例如有文章將情報定位在 「軍統局事先提供了日軍在臺、澎、琉球地區的精確戰機數目」,其戰鬥名稱定位為:美軍在「琉球海空殲滅戰中一舉擊潰日本海軍」。2015年3月的臺灣的《中國時報》有文章認稱:「中美所更率先提供美海軍有關日軍特種部隊挺進菲律賓萊特地區情報,助美軍獲太平洋戰爭最大規模的『萊特大捷』。」總之,這些文章都認為,國民黨軍統或者中美所,都在情報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遺憾的是,目前在國內外任何史書上都沒有記載。在史書,例如美國學者特納和洛巴茲合著的《美國空軍史》上記載的只有,在雷伊泰灣海戰期間,盟軍擁有了制空權,日本航空隊已無招架之力。什麼「精確戰機數目」的情報之說即使存在,對戰鬥是沒有什麼影響的。還有就是,麥克阿瑟在他指揮的戰鬥中,包括佔領萊特島的的戰鬥中,就情報而言,他擁有他自己創建的秘密戰爭情報機構--盟軍情報局(AIB)。他從澳大利亞開始反攻取得的非凡勝利,都是建立在這個情報機構所獲取的精準情報的基礎之上的。《麥克阿瑟的間諜戰》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關於情報方面的史實,那些學者還提到了兩個重要情報:一個是中美所提供了擊斃山本五十六(時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情報,另一個是中美所成立前的國民黨軍統(軍統為中美所中方合作單位)提供了襲擊珍珠港的情報。關於前者,史書記載的都是美國自己破譯的,與中美所沒有關係。例如美國歷史教授詹姆斯.莫裡斯作的《美國海軍史》指出,擊斃山本五十六,從情報到行動,都是美國自己一家幹的,與別國無關。威廉.布魯爾在其《麥克阿瑟的間諜戰》一書中也是這樣記載的。最近知名學者薩蘇發表的文章《日裔美國人二戰抗日向美效忠》,道出了詳細的破譯過程,指出是日裔美軍情報人員破譯的。至於後者,僅從1941年10月9日到12月5日,美國就7次破譯了日本關於珍珠港的電報。最有意思的是,在二戰後的東京審判中,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的辯護團否認日本海軍對珍珠港是「偷襲」,他們請出的證人之一是美國陸軍部作戰局軍事諜報部遠東科科長布拉頓上校。布拉頓上校作證說,1941年12月6日,也就是珍珠港事變的前一天,日本已經向它的駐美大使發出了宣戰電報。這個電報被美軍截獲了。至於美國為什麼沒有能夠有效應對日本的襲擊,學界看法很多,在此從略。但所謂的中美所在提供情報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毫無依據的。
中美合作所到底是個什麼機構?
關於中美所,大陸的歷史學者的主流觀點認為,它表面上是為了中美共同抗日,也可能作過一些有益於抗日的事情,但其大量的活動是培訓軍統特務,以監視、迫害革命者和人民群眾,越到後期越是這樣。至於大陸媒體這幾年出現的中美所為抗日作出「巨大貢獻」之說,則主要來自於上世紀臺灣方面的宣傳。
1967年,梅樂斯的回憶錄《神龍•飛虎•間諜戰》由臺灣新生報編輯出版。新生報副社長兼總編、臺灣著名作家彭歌(姚朋)為該回憶錄中譯本寫了前言,文中寫道:「據梅樂斯在此書中透露,入侵大陸的日軍部隊,至少有七萬一千人是被『中美合作所』所屬的武力所殲滅。」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彭歌之所以推崇這本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這一段史實極為珍貴。尤其當目前我們反共復國大業積極展開之時,遊擊戰、情報戰,都是重要的項目。溫故知新,極富時代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前幾年曾出版了一部專門論述中美所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抗日巨大貢獻的書,該書的主要史實同樣來自於梅樂斯的回憶錄。
梅樂斯回憶錄書列舉了其它一系列戰果,但都是沒有任何史書有所記載的。那麼,西方的學者們又是怎樣看待中美所這個機構的呢?
多年來數位著名的西方學者都在他們的著作中論述過中美所,最新的來自於英國學者拉納.米特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中譯本2013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拉納.米特是新一代西方研究中國抗戰史的主要學者。他在這部著作中寫道:「中美同盟促成了戴笠與綽號『瑪莉』的美國海軍少將米爾頓.梅樂斯的合作,其成果便是赫赫有名的『中美合作所』。後來,此名稱逐漸演變成常與反共活動、囚禁、折磨聯繫在一起的詞語。但在當時,它是中國最強大的情報機構之一,監視著包括美國戰情局在內的各種情報活動。」「美國版的協定聲明,該組織的目的是『在中國沿海淪陷區和其他日佔區域打擊共同的敵人』。中文版的協定則明確指出,將組建在敵後執行特殊任務的特種部隊和其他縱隊。梅樂斯與戴笠將共同指揮中美合作所,以戴笠為首,梅樂斯為副,創建他們各自的權力基礎:對梅樂斯來說,就是鞏固美國海軍情報部對戰情局的優勢;對戴笠來說,則是在國民黨統治中強化其個人權力。」「中美合作所的活動地點裡有一個禁區,那就是位於重慶郊外丘陵地帶的歌樂山。……山間坐落著戴笠的軍統訓練營和美方人員的住宅,小山谷裡的『白公館』是一座集中營,關押在那裡的政治犯多被折磨致死。」
在拉納.米特以前的幾位美國的著名歷史學者的看法,也和拉納.米特的看法大同小異。
費正清是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的泰鬥,他在《費正清中國回憶錄》中指出:「1943 年夏天中美合作所開始了一個新的項目,戴笠將軍稱之為『聯邦調查局學校指導』(F. B. I. school instruction)。此項目旨在訓練戴笠的特工在中國的民眾之間進行偵察。美國大使館、美國國務院、史迪威、戰略情報局以及其他人都反對將美國的援助作此用途。當時,四周傳播的信息都是中國由抗日轉為了對付共產黨的內戰。中美合作所確實曾部署騷擾日軍並為海軍的登陸作好準備。但是其有害的一面表現為,當國共內戰於1945 年爆發時,美國援助成為國民黨的幫兇。這在客觀上意味著美國過早地正式介入了反共行動,因此激起了共產黨的怨恨,他們完全有理由將這些看作美帝國主義的罪行。」這裡與抗日有關的是「確實曾部署騷擾日軍並為海軍的登陸作好準備」,其程度無非是停留在「曾部署」。
魏斐德曾任美國歷史學會和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美國國際研究委員會會長、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會長、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主席、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研究文明委員會主席。他的《間諜王 戴笠與中國特工》一書對中美所剖析得比較深刻。
在談到成立中美所美方人員的意圖時,他認為:「梅樂斯很懂得戴笠的心理,他為了永久能利用軍統這一組織在中國從事特務活動,除了在美國宣傳戴笠的種種神話式的傳聞和他在蔣介石身邊的作用,使得戴笠感到渾身舒適以外,還極力慫勇戴笠應當去美國遊歷一下。」他還指出,中文版的協議要求美國提供足夠武器來組建「特務武裝部隊」等隊伍,美國版的協議申明了打擊共同敵人日本。
關於中美所的反共反人民性質,他指出:「我們相信,當他們一些人後來得知,自己在中美合作所鼎盛時期,曾經參與訓練國民黨政權中最恐怖的,專門以綁架、酷刑和殺害等手段從事迫害整個『國統區』裡的進步分子的秘密警察組織的時候,他們想必十分震驚,或者無法相信。」「梅樂斯和海軍情報局用中美合作所來訓練戴笠鎮壓異己的秘密警察,有時甚至目擊了對犯人的刑訊逼供。」「中美合作所訓練戴笠秘密特工項目都曾使美國戰時情報機構的努力成為赤裸裸的犯罪行為……戴笠很快就毫無顧忌地利用空運到歌樂山的美國武器來同新四軍和其他愛國遊擊隊作戰。而梅樂斯的人則企圖為戴笠的政治名聲塗脂抹粉。」
魏斐德認為當年美國與中國合作訓練特務的做法為美國情報機構作了一個壞榜樣。他說:「中美合作所的訓練項目也為後來的中央情報局(CIA)資助下的類似秘密特務活動開了先例。畢竟,CIA的運作方式是在全世界訓練秘密警察,尤其是60年代在拉丁美洲。」
另外,美國歷史學專家麥可.沙勒博士在《美國十字軍在中國》一書中也指出:「這個組織在蔣介石的秘密警察頭子戴笠將軍指揮下工作,是國民黨一個貨真價實的分支機構」,「這個小組的活動,大大地把中國推向內戰的道路,使美國直接捲入了中國的國內鬥爭。」還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著名記者和專欄作家艾爾索普,他早在1946年2月23日的《華盛頓郵報》上的《戴笠與美國海軍情報組》一文中就指出:「該組曾替戴笠訓練並裝備了15支所謂的遊擊隊。那是一樁花費很多人力和物力的事……而且現在到處為害,因為那些所謂遊擊隊,作戰的主要對象並不是日本人而是他們的中國同胞。」
關注本公號方法:
1、直接按文章標題下藍色公號名。
2、掃描上面圖中公號二維碼。
3、長按藍色字體的微信號複製,返回點擊手機右上方「+」——選擇「添加朋友」——在搜索框中「粘貼」——並「搜索」關注。
更多文章可點擊左下角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