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專欄是軍武打造的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我們知道,二戰德軍中湧現出過眾多的戰場王牌,包括坦克王牌、戰機王牌、潛艇王牌等等。但如果有人告訴你,德軍中還有一個善於反坦克的「鐵拳王牌」,你會感到驚訝嗎?
▲二戰期間步兵對反坦克的需求達到了一個峰值
事實上,自坦克第一次投入到戰場中,反坦克作戰的需求就已經出現了。兩次世界大戰讓反裝甲武器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二戰期間的發展速度更是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
二戰雖然稱不上是一場完全的機械化戰爭,但交戰雙方先後投入的坦克數量卻是今天任何一場戰爭都無法比擬的。戰爭後期,相比於製造坦克,生產反裝甲武器來對付坦克絕對算得上是一條經濟路線,而「鐵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產物。
從嚴格意義上講,誕生於二戰後期的「鐵拳」並不是真正的火箭筒,而是一種超輕型無後坐力炮。是的!你沒聽錯!戰爭後期,德國軍民手中的「鐵拳」與著名的「巴祖卡」、「坦克殺手」等反坦克火箭筒的發射原理完全不同。
▲鐵拳的彈頭其實就是一發HE破甲彈
尾部沒有火箭推進器
「鐵拳」屬於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其本質上是一種小型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主要用於發射超口徑破甲戰鬥部。其發射管內裝有發射藥柱,而彈頭內則並無火箭發動機。發射藥柱被點燃後,燃燒瞬間產生的推力會將彈頭推出,並最終依靠慣性擊中目標。
▲依靠慣性飛行的鐵拳內部並無火箭發動機
(彈頭分為戰鬥部與尾翼兩部分)
除發射原理不同外,其使用方式也和一般的火箭筒有所區別。鐵拳屬於一次性反坦克武器,因此具有不佔編制的優點,戰時可大量下發給前沿基層單位(個別時候能夠做到人手一具),極大地提高了前線步兵近距離反坦克時的火力密度。
隨著坦克裝甲越來越厚,「鐵拳」先後出現了鐵拳30、鐵拳60、鐵拳100等,後面的編號代表著這款鐵拳的有效射程。1943年8月德軍率先裝備的是「Klein鐵拳30」和「鐵拳30」.
▲Klein鐵拳30,「Klei「」的德語意思為「小」
Klein鐵拳30的發射藥為54克,彈頭裝有400克炸藥,有效射程僅有30米,破甲深度約為140毫米。雖然其知名度遠遠不如鐵拳家族中的其它成員,但其已具備了鐵拳系列的大多數特徵。相比後續型號,Klein鐵拳30由於其戰鬥部前端採用雙曲面圓錐外形,在面對傾斜裝甲時易發生跳飛現象(美軍「巴祖卡」火箭筒早期使用的M6A1火箭彈也存在著相似的問題)。▲戰鬥部顯著增大的鐵拳30
相比Klein鐵拳30,有著「大鐵拳」之稱的鐵拳30在性能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其最明顯的變化就在於戰鬥部的外形:頭部改為平頭圓錐形,而這也成為日後鐵拳家族的重要標誌。
由於戰鬥部的直徑大大增加,鐵拳30的裝藥量得到成倍提高,破甲深度達到了約200毫米(幾乎是「巴祖卡」火箭筒的兩倍)。可以擊穿傾斜30度200毫米的裝甲。這個威力足以擊毀美國的謝爾曼坦克和蘇軍的T-34。
威力的問題解決了,但鐵拳30卻還存在著一項致命缺陷,那就是射程太近。
▲有效射程僅30米的鐵拳30,使用時十分危險
在執行反坦克作戰任務時,30米的有效射程對於發射人員而言無異於自殺。即便不考慮敵方伴隨步兵和坦克的自衛火力,在如此近的距離上引爆戰鬥部也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為此,德國很快開發出了有效射程倍增的鐵拳60。
▲鐵拳60是鐵拳家族中最常見的型號
鐵拳60的戰鬥部與鐵拳30相同,但發射筒內的發射藥量進一步增加,達到140克,有效射程也因此提高到了60米。雖然射程依然略短,但已基本能夠確保發射人員的安全。也正是從鐵拳60開始,鐵拳家族終於在射程上徹底壓倒了傳統的手拋武器。
相比早期的鐵拳,鐵拳60在外觀上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改進了擊發機構,將鐵拳30上的細鋼管改為了由鋼板衝壓而成的擊發槓桿。由於射程增加,表尺板也有所變化,瞄準孔刻度改為30米、60米和80米三檔。
▲鐵拳60的60米瞄準孔更具實戰意義
在使用鐵拳進行瞄準時,射手只需將表尺板上相應距離的瞄準孔對準前方弧形戰鬥部的最頂端,即可按下擊發裝置開火。不過,過於簡易的瞄準裝置也使鐵拳的命中精度較低,而且彈頭飛行過程中是個拋物線,面對稍遠一點的目標,鐵拳就將失去準頭。
▲芬蘭士兵指導瑞典志願兵使用德國鐵拳打擊蘇聯
《血戰1944》電影截圖
從檔位劃分不難看出,60米並非是鐵拳60的最大有效射程,其完全有能力攻擊80的目標,只不過此時的命中精度會隨距離的增加而大幅下降。例如,鐵拳60在打擊60米遠的目標時,命中率約為75%,而當距離增加至80米時,命中率將驟降至25%。
雖然在性能上還有諸多不足,但鐵拳60在當時已經算是較為成熟的反坦克武器了。其於1944年9月投入量產,月產量一度高達40萬具,僅年內就生產了130萬具。直到戰爭結束,其都是鐵拳家族中的主力型號。
▲反坦克並非是鐵拳的唯一用途
(其常被用來充當攻堅大炮)
大鐵拳中的最後一個產品是1944年9月誕生的鐵拳100,其外觀與鐵拳60幾乎一模一樣,這也並不奇怪,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在發射管內增加了第二個發射藥柱的鐵拳60」。
▲鐵拳60與鐵拳100在外觀上並沒有什麼顯著區別
其真正的秘密都藏在了發射管裡
那麼問題來了,鐵拳100為何不直接加長原有發射藥柱,而去增加第二個獨立藥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繼續增加原有藥包的裝藥量,勢必會導致發射管內膛壓增大,這就需要相應增加發射管壁的厚度,而這無疑將給工廠的轉產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方便投產,德國人決定將新增的發射藥包放在第一個藥包的後方,當前面的藥包被引燃後,會引發第二藥包的連鎖反應,從而避免了二者被同時引爆,這個巧妙的辦法有效提升了鐵拳100的初速,從而使有效射程增加到了100米。
▲難得一見的「鐵拳」標準發射流程
鐵拳的操作流程是:將發射管放在胳膊下方或上方,拔掉保險銷、豎起標尺、用標尺沿著彈頭的邊緣瞄準目標,按下發射鈕。▲不會使用鐵拳的瑞典志願兵被火焰噴射死亡
據統計,二戰期間整個鐵拳家族的總產量高達825萬具,由於是集中生產於戰爭的最後幾年,且造價簡單低廉,後期的很多人民衝鋒隊成員有時分不到一支步槍,卻能在後方領到一具鐵拳。
▲手持鐵拳60的美軍士兵,鐵拳的數量
多到足夠讓敵我雙方共同使用
當然,數以百萬計的鐵拳在戰爭後期也給蘇聯紅軍和美英盟軍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據蘇聯方面統計,僅在柏林戰役期間,蘇軍被損毀的坦克中就有70%遭到過鐵拳的打擊。對德軍而言,其甚至成為了比坦克殲擊車更為有效的反裝甲武器。
據統計,所有步兵武器擊毀坦克的總數中(坦克殺手、反坦克槍、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雷),鐵拳擊毀數佔到了50%以上。
▲德國學生兵擊毀美軍穿越坦克
《最後的橋》電影截圖
▲戰爭後期有大量鐵拳流入到蘇軍手中
而在戰爭期間,德軍還誕生了一位反坦克王牌,他就是京特爾·維岑茨。作為一名步兵,坦克是步兵的天敵,東線戰場上坦克與步兵的交換比達到1:100,但他卻是專門來獵殺坦克的。
維岑茨比較喜歡使用「鐵拳60」型,他經常潛伏在陣地中,對坦克予以突然一擊。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每次都能在成功擊毀敵軍坦克後全身而退,這使他一次又一次地能夠刷新自己的單兵擊毀記錄!由於單兵反坦克任務的難度巨大,因此德國當時專門設立了一個系列的勳章——坦克擊毀勳章,頒發給那些使用步兵武器擊毀坦克的勇敢士兵。每擊毀一輛頒發一枚銀質勳章,擊毀5輛頒發一枚金色勳章。該勳章的持有者可將其戴在右臂之上。在維岑茨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的照片中,他胳膊上有5枚金質、2枚銀質坦克擊毀臂章,代表他擊毀了27輛坦克。他沒有飛機也沒有坦克,僅僅依靠自己獲得了這個成績。▲使用鐵拳是一個需要勇氣,且十分危險的戰鬥
戰後,京特爾·維岑茨加入了聯邦德國國防軍,一度官至陸軍上校,並於1980年退役。到今天為止,他都是世界第一的單兵反坦克王牌。
▲鐵拳250實際就是蘇聯RPG-2的參考原型
鐵拳雖然沒能幫助德國挽回戰局,但以鐵拳為代表的反坦克技術路線卻並未因納粹德國的滅亡而從此銷聲匿跡,相反,其在戰後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二戰本身。
▲鐵拳250的模型
▲RPG-2火箭筒,是不是和鐵拳250很像
蘇聯的RPG-2(即我國56式火箭筒的仿製原型)就是參考了鐵拳250研製出來的產品,而後來的一代經典——RPG-7,則是在RPG-2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成熟型號(帶有火箭推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火箭筒)。
▲依舊採用超口徑戰鬥部的德國鐵拳3火箭筒
在北約國家中卻是一個異類
事實上,鐵拳反坦克榴彈發射器不僅影響了戰後蘇聯RPG系列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更在戰後的德國獲得了重生,與RPG不同,開發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鐵拳3走了一條高端路線,其具備在封閉空間中發射的能力。
作為一種能夠適應現代戰爭條件的新型單兵反坦克武器,其與霍特、米蘭等反坦克飛彈構成了遠、中、近相結合的反坦克作戰體系,成為當今不少北約國家和日本的標準作戰武器。
▲鐵拳3本質上依然屬於一次性火箭筒
(僅有擊發和瞄準器可重複使用)
武器在發展,鐵拳的故事仍在繼續。只要戰場上還有坦克和野戰工事存在,火箭筒就不可能被其它武器所取代。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一次性火箭筒還將是各國軍隊中不可或缺的殺手鐧。
馬上過年了,小夥伴們的年貨都準備好了麼?還在頭疼的不要著急,咱軍武優選年貨都準備好了,不僅有春節必備的對聯、紅包,還有數不清的好吃的!除此之外,軍武還搞到了官方授權的中國航母充電器,戳下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