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是個技術活!二戰日本繳獲B17轟炸機想仿製 結果一無所獲

2021-02-13 情感觀察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重型轟炸機,也是極為有效的轟炸武器。不但能飛得更高,更在戰爭中中投下了比任何美軍機種都多的炸彈。總計在整個戰爭之中,B-17機群一共在歐陸丟下了640,000噸的彈藥,超過所有美軍轟炸機投擲量的40%。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日本在二戰時搞到了一些B-17轟炸機,並且組成了一支小型的機隊,但是在戰後卻消失的無影無蹤。

1945年5月底,美國陸軍空軍情報人員對東京附近一個機場的攝影偵察結果很感興趣。在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立川基地的照片中看到了一種似乎是新型的日本四引擎轟炸機或運輸機。

立川的照片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特別是考慮到當時日本的飛機工業受到了B-29超級堡壘的可怕打擊,嚴重減少了生產。分析人士估計,這架飛機的翼展約為104英尺,因此被命名為「立川104」。然而,幾周過去了,沒有關於這架神秘飛機的新消息。看到這些圖像的美國分析人士都沒有懷疑事實真相。那實際上是一架他們自己的飛機——波音B-17E飛行堡壘。

大約三年半前,戰爭第一天中午,美國在西南太平洋的大部分戰略空軍力量已經躺在菲律賓克拉克戰場冒煙的廢墟中。1941年10月,第19轟炸機大隊的35架b-17D轟炸機幾個月前剛從工廠出來,就到達了克拉克。兩支中隊被部署到位於克拉克以南600英裡的棉蘭老島的德爾蒙特機場,從而躲過了珍珠港突然襲擊後幾個小時發生的最初攻擊。

在克拉克的17架堡壘中,沒有一個能在襲擊後繼續飛行,大多數都已淪為廢墟。通過「拾取」,這裡取一個機翼,那裡取一個機尾,再從其他地方取一個未損壞的引擎。機智的美軍機械師設法在襲擊發生後拼湊出了三架差不多完整的飛機。但是他們的英勇努力大部分都是徒勞的,因為日本人繼續他們的空襲,隨後日本陸軍在北方的仁牙因登陸。

到12月10日,整個第19轟炸機大隊只剩下18架B-17,其中只有12架還在運行。倖存的轟炸機奉命南下前往澳大利亞。所有留在克拉克的不能飛行的飛機都被下令銷毀,12月26日,這片戰場被丟棄給前進的敵人。

日本佔領之後,一組來自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Giken)的專家抵達菲律賓,希望找到有關美國最新裝備的線索。當他們開始調查飛機殘骸,收集飛機和武器的碎片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飛行堡壘上。最新型號B-17E的圖片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出現在日本的出版物上了(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公眾首先看到它們)。在克拉克沒有發現B-17E,但日本確實有一些有價值的發現,包括炸毀的B-17D上的渦輪增壓器。最後,他們開始收集他們能找到的所有可回收的部件,希望能像美國機械師所做的那樣:組裝出一架可飛行的B-17。

1942年,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一個拼湊起來的堡壘呼嘯著衝下克拉克的跑道,莊嚴地升入空中,駛向日本。為執行這項重要任務,從日本派出了一名特別的機組人員。儘管這架轟炸機的美國序列號仍然是40-3095,但美國陸軍空軍的徽章被塗上了旭日標誌,以確認其新主人。

1942年底,兩架B-17在爪哇進行了重建和飛行測試。在這兩座堡壘準備長途返回日本的過程中,周密的飛行計劃已經準備就緒,它們要經過新加坡,並向防空系統發出警報,以免在途中被意外擊落。在戰鬥機的護送下,中島建造的相當於C-47的轟炸機作為母艦,B-17轟炸機於1943年5月或6月抵達立川空軍基地。轟炸機剛一著陸,技術人員就蜂擁而至。

其中一架B-17E被用作捕獲的諾頓投彈瞄準器的試驗臺,與斯佩裡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相連。同樣令人感興趣的還有B-17的射擊設備,特別是斯佩裡自動計算瞄準具。

有趣的是廣泛的B-17評估似乎對日本轟炸機的設計沒有什麼影響。除了日本作為轟炸機的道格拉斯DC-4E的複製品中島G5n。它的另一種四引擎陸基轟炸機中島G8N,在戰爭結束時投入生產,在結構設計上更先進,並沒有從B-17的機身工程中獲得任何東西。

然而,有一些證據表明,B-17影響了後來日本飛機的部件和系統。最值得注意的是改進渦輪增壓器的失敗嘗試。少數幾架設計精良的飛機,包括陸軍的立川Ki-74、三菱Ki-83、中島Ki-87、三菱Ki-109等,以及海軍的G8N和三菱J2M,都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主要原因是日本無法通過渦輪增壓器提高發動機性能。日本人顯然擁有為這些飛機製造高效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工程技術,但他們缺乏必要的材料。

按照日本的標準,B-17的火控系統非常先進。海軍為其G8N完善了這一系統。基於B-17的另一個改進是戰鬥機的自動計算瞄準具的發展。在評估諾頓投彈瞄準器時,日本陸軍和海軍都發現他們自己的投彈瞄準器的穩定方法優於諾頓儀器。結合兩者的特點,日本人發明了更好的炸彈校準裝置。在最後的分析中,雖然B-17測試確實給日本工程師帶來了技術優勢,但生產質量差,材料不足,最後戰局阻礙了他們的研究在戰鬥中的任何重要應用。

1943年秋,三架堡壘全部遷至立川附近的福生機場(現為美國空軍橫田空軍基地)。日本軍隊在那裡測試了大部分飛機。1944年6月或7月,兩架B-17還訪問了主要的重型轟炸機基地濱松。他們在那裡的具體任務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到與日本轟炸機編隊的進一步比較。

除了用於測試,這些堡壘還經常出現在軍事訓練電影中。其中一部影片展示了中島Ki-43飛行員對美國轟炸機使用的戰鬥戰術。再一次裝飾有美國標誌的B-17D在這些電影中出現得最頻繁,有時還會有一架繳獲的柯蒂斯P-40護航。這些電影在戰爭時期經常在日本的電影院上映。

在日本佔領期間拍攝的數千張飛機照片中,至今沒有任何關於B-17的已知照片存在。戰略轟炸調查的記錄中沒有提到任何B-17的位置,但他們確實指出,日本軍方曾對b-17進行過評估。

為什麼美國轟炸機在戰爭結束時消失,又是如何消失的?日本投降60多年後,其小型B-17機隊的命運仍然是個謎。戰後,美軍進駐日本本土並未發現它們,盟軍推測可能是戰爭末期被解體廢棄。(冪談天下/張冪)

相關焦點

  • 中國繳獲日本M2重機槍?二戰日本山寨了多少盟軍輕武器?|輕武專欄
    ▲日本12.7毫米一式機關炮二戰雖然日本雖然在東亞逞兇一時,但從本質上來說,其軍事工業與英德美蘇相差甚遠,雖然看起來什麼都能造,但很多高技術含量的裝備還是不能設計生產,因此很多裝備只能靠山寨除了三八步槍在戰爭中大放異彩之外,日軍的其他輕武器大多都是仿製改進的,而且都仿製的不怎麼樣。
  • 二戰日本海軍重型轟炸機發展史話
    二戰末期,對日本本土投擲燃燒彈「火攻」的美軍B-29重型轟炸機但鮮為人知的是,日本海軍在戰時也曾經嘗試研製重型轟炸機,甚至計劃對美國本土進行戰略轟炸。本文將為各位讀者簡要介紹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研製的一系列重型轟炸機。
  • 九六/九九式輕機槍是日本山寨捷克式?別扯淡了!
    痛定思痛之下,日軍以繳獲的ZB26為模板,山寨出了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但是這兩個山寨貨性能還是不能和ZB26比,blablabla……其實呢,九六式和九九式輕機槍和捷克ZB26輕機槍除了外觀上有點像以外,真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輕機槍,內部構造完全不同,根本就不是什麼山寨產品。
  • 中國逆向工程史上的遺憾:繳獲美國響尾蛇飛彈,卻無法自行仿製!
    1958年10月3日正式開始解剖分析及仿製「響尾蛇」飛彈的任務,定名為「55號」任務,要求到當年11月25日前複製出一枚試驗彈。當時中國正在仿製蘇聯的AA-1無線電制導空空飛彈,該飛彈隨米格-19戰鬥機引進工程配套引進的,性能比較落後,只能尾追攻擊大型轟炸機,完全不能跟美制響尾蛇飛彈並論。中國當時沒有研發紅外製導空空飛彈的技術基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 華而不實:舊日本海陸軍作戰飛機技術淺析
    此後,當時各非法西斯工業國普遍的感受到了日本軍隊力量的安全威脅,均中止了與日本的航空技術交流與合作;作為日本在二戰中的盟友,納粹德國確實在的為日本帶來了一些技術啟發;但是德國所屬航空力量的總體技術和戰術方向,和日本面對的作戰環境很不相稱,兩國的裝備研發思路亦大相逕庭。如此,在二次大戰中出現的日本海陸軍作戰飛機,已經帶有了鮮明的「日本特色」,走出了一條和其他航空強國迥異的發展道路。
  •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武器裝備
    有些人,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喜歡吹二戰日本陸軍裝備多好多好?我並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二戰日本陸軍的裝備最高水準無非是歐美國家二戰前期的水平。
  • 拙陋的反擊,二戰日本海軍艦載防空武器概覽
    在這場技術革新中,艦載機和航母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此前一直不受重視的艦載防空武器也迎來了巨大的提升,當時的艦載機飛行速度越來越快,到戰爭末期已經接近活塞戰鬥機的性能極限,同時艦載機的防護能力也大幅提升。要對抗這些艦載機,勢必要使用更加先進的防空武器。今天咱們就來對比一下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海軍與日本海軍使用的艦載防空武器。
  • 幻之堡壘:二戰德軍繳獲使用美國重型轟炸機紀實
    由於機械結構和作戰方式區別,二戰各國獲得敵方飛行器多用於測試,只有個別應用於特種作戰或偷襲中,與廣泛使用的繳獲地面裝備有明顯不同。
  • 摺疊翅膀是個技術活——二戰美國航空母艦多裝飛機的秘訣
    圖1.日德蘭海戰是巨獸之戰,但是艦載機已經開始嶄露頭角然而航空發動機和航空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的普通人的想像力(關於早期飛機發動機的發展,歡迎到同名公號搜索關鍵詞:航空發動機),飛機迅速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永恆規律狂奔而去,艦載機誕生20年後,已經可攜帶航空魚雷,對水面的巨無霸們形成極大的威脅。
  • 二戰日本的奇葩審美:造了世界第一醜手槍,還想造最醜衝鋒鎗?
    二戰日軍在單兵武器的火力密度相比美軍簡直是弱雞,甚至中國軍隊的M18/28花機關,都讓日軍知道衝鋒鎗在近代戰爭的作用之大,在1940年才匆忙量產自己的百式衝鋒鎗。▲百式衝鋒鎗是日本二戰唯一大規模量產的一款衝鋒鎗,但是由於產量不過才1萬餘把,並沒有對日軍的單兵火力的提升上發揮太大作用。
  • 全世界被日本人瞞天過海!二戰中為何沒有一面日本軍旗被繳獲?
    好吧本文先從科普開始,上圖二中中國遠徵軍拿的不是日本軍旗,是國旗,也就是俗稱的"膏藥旗"。日本二戰中的軍旗是下圖這樣,左邊太陽靠左的是海軍旗,右邊太陽在中間的是陸軍旗:這是二戰中的日本軍旗,現在的日本軍旗略有修改,本文不再詳述。那麼上圖一中美軍拿的不是這種旗嗎?原來所有人都被日本人瞞天過海了!
  • 二戰最聰明的日本兵:九次神風特攻九次生還,活到92
    圖:不死的佐佐木今天,風哥卻要說一個有腦子的日本兵:他無視上司命令,九次奉命死亡特攻,卻九次生還,戰後活到92歲高壽,成為日本唯一的「不死身特攻兵。」一、佐佐木友次,時年21歲,隸屬鉾田教導飛行師團,駕駛九九式輕型雙發轟炸機,軍銜是伍長。
  • 二戰日本「蝗軍」的「小砸炮」——擲彈筒
    不過,在這些奇葩武器中,除了可算得上名槍的「三八大蓋」以外,還有一種被美國大兵冠以「二戰日本陸軍惟一值得評價的兵器」——八九式擲彈筒。▲日軍裝備的第一種擲彈筒 —— 大正十年式日本之所以搞出了擲彈筒這麼個兵器,還要追溯到日俄戰爭。為了攻克沙俄設防堅固的旅順要塞,日軍付出了傷亡率超過50%的重大代價。
  • 二戰最聰明的日本兵,九次神風特攻九次生還,活到92歲
    說起二戰日本的神風特攻隊,誰都會倒吸一口冷氣:用人肉當炸彈,一群沒腦子的炮灰。佐佐木友次,時年21歲,隸屬鉾田教導飛行師團,駕駛九九式輕型雙發轟炸機,軍銜是伍長。1944年底,他成為日本陸航第一支特別攻擊隊「萬朵隊」的一員。
  • 日軍二戰仿造美國M1加蘭德的四式半自動步槍,還未裝備就投降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在二戰中除了機槍之外,罕有單兵作戰的自動或者半自動武器,哪怕是百式衝鋒鎗也僅僅生產萬餘把。
  • 志願軍繳獲美軍天頂星科技步槍,卻因為看不懂險些當垃圾丟棄
    1951年11月,志願軍第47軍組織兩個團四個營的兵力,向佔領正洞西山的美騎兵第1師一部發起進攻。此時正洞西山有美軍騎1師的1個加強營防守,構築了重重疊疊的鋼筋水泥工事,布設了稠密的地雷和多層鐵絲網。在志願軍坦克第2團4個排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配合下,志願軍首先以縱深炮兵火力首先撕開美軍騎1師的防線,在志願軍坦克第2團2個坦克連的10輛T-34坦克和6輛NC-2坦克配合下,夜間掩護步兵向前發起衝鋒,經過連續6晝夜奮戰,殲滅美軍2496人,繳獲各種武器近500件,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特電嘉獎,此戰例後被軍事科學院列為授課範例。
  • 二戰末期,日本妄圖用這4大黑科技武器翻盤,結果淪為笑柄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搗騰出不少堪稱是那個年代的「黑科技武器」。作為二戰亞洲策源地的日本也沒閒著,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跟美軍交手吃了大虧,便寄希望於研發一些獨門武器,來扭轉戰局。決定戰爭勝負的絕不僅僅是幾件先進的武器,況且臨時抱佛腳,日本研發出的武器,不但沒能發揮作用,反而淪為了笑柄。
  • 日本陸航的創設時期
    演習結果讓「全軍上下無不驚嘆於航空機效果的偉大,人們紛紛感嘆如果沒有航空機今後的戰爭是無法進行的」。隨著歐美飛機技術的日益成熟,飛機軍事價值的顯現,日軍及時做出了調整,把重點置於飛機的研製及其操作技術人員的培養上來。通過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多次的飛機試驗飛行及參與特別大演習,日軍切身感受到了飛機的軍事價值。
  • 法國山寨MP18造的衝鋒鎗,做工精良,性能超過原版,但為何被法軍嫌棄?
    正好當時從德軍手上繳獲了一批MP18,於是這批武器被送到STA(陸軍技術部)進行仿製和改良。照片中這支衝鋒鎗算是法國研發的初代衝鋒鎗,基本就是山寨MP18的設計,但它沒有定型,也沒有名字。我們在STA 24身上可以看到許多MP18的特徵,但法國人好歹也是軍工強國,自然不可能幹那全盤山寨的事,所以他們也對STA 24進行了諸多改良,比如彈匣口從右側改成了下側,並增加了兩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