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重型轟炸機,也是極為有效的轟炸武器。不但能飛得更高,更在戰爭中中投下了比任何美軍機種都多的炸彈。總計在整個戰爭之中,B-17機群一共在歐陸丟下了640,000噸的彈藥,超過所有美軍轟炸機投擲量的40%。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日本在二戰時搞到了一些B-17轟炸機,並且組成了一支小型的機隊,但是在戰後卻消失的無影無蹤。
1945年5月底,美國陸軍空軍情報人員對東京附近一個機場的攝影偵察結果很感興趣。在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立川基地的照片中看到了一種似乎是新型的日本四引擎轟炸機或運輸機。
立川的照片引起了相當多的關注,特別是考慮到當時日本的飛機工業受到了B-29超級堡壘的可怕打擊,嚴重減少了生產。分析人士估計,這架飛機的翼展約為104英尺,因此被命名為「立川104」。然而,幾周過去了,沒有關於這架神秘飛機的新消息。看到這些圖像的美國分析人士都沒有懷疑事實真相。那實際上是一架他們自己的飛機——波音B-17E飛行堡壘。
大約三年半前,戰爭第一天中午,美國在西南太平洋的大部分戰略空軍力量已經躺在菲律賓克拉克戰場冒煙的廢墟中。1941年10月,第19轟炸機大隊的35架b-17D轟炸機幾個月前剛從工廠出來,就到達了克拉克。兩支中隊被部署到位於克拉克以南600英裡的棉蘭老島的德爾蒙特機場,從而躲過了珍珠港突然襲擊後幾個小時發生的最初攻擊。
在克拉克的17架堡壘中,沒有一個能在襲擊後繼續飛行,大多數都已淪為廢墟。通過「拾取」,這裡取一個機翼,那裡取一個機尾,再從其他地方取一個未損壞的引擎。機智的美軍機械師設法在襲擊發生後拼湊出了三架差不多完整的飛機。但是他們的英勇努力大部分都是徒勞的,因為日本人繼續他們的空襲,隨後日本陸軍在北方的仁牙因登陸。
到12月10日,整個第19轟炸機大隊只剩下18架B-17,其中只有12架還在運行。倖存的轟炸機奉命南下前往澳大利亞。所有留在克拉克的不能飛行的飛機都被下令銷毀,12月26日,這片戰場被丟棄給前進的敵人。
日本佔領之後,一組來自日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Giken)的專家抵達菲律賓,希望找到有關美國最新裝備的線索。當他們開始調查飛機殘骸,收集飛機和武器的碎片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飛行堡壘上。最新型號B-17E的圖片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出現在日本的出版物上了(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公眾首先看到它們)。在克拉克沒有發現B-17E,但日本確實有一些有價值的發現,包括炸毀的B-17D上的渦輪增壓器。最後,他們開始收集他們能找到的所有可回收的部件,希望能像美國機械師所做的那樣:組裝出一架可飛行的B-17。
1942年,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一個拼湊起來的堡壘呼嘯著衝下克拉克的跑道,莊嚴地升入空中,駛向日本。為執行這項重要任務,從日本派出了一名特別的機組人員。儘管這架轟炸機的美國序列號仍然是40-3095,但美國陸軍空軍的徽章被塗上了旭日標誌,以確認其新主人。
1942年底,兩架B-17在爪哇進行了重建和飛行測試。在這兩座堡壘準備長途返回日本的過程中,周密的飛行計劃已經準備就緒,它們要經過新加坡,並向防空系統發出警報,以免在途中被意外擊落。在戰鬥機的護送下,中島建造的相當於C-47的轟炸機作為母艦,B-17轟炸機於1943年5月或6月抵達立川空軍基地。轟炸機剛一著陸,技術人員就蜂擁而至。
其中一架B-17E被用作捕獲的諾頓投彈瞄準器的試驗臺,與斯佩裡自動飛行控制系統相連。同樣令人感興趣的還有B-17的射擊設備,特別是斯佩裡自動計算瞄準具。
有趣的是廣泛的B-17評估似乎對日本轟炸機的設計沒有什麼影響。除了日本作為轟炸機的道格拉斯DC-4E的複製品中島G5n。它的另一種四引擎陸基轟炸機中島G8N,在戰爭結束時投入生產,在結構設計上更先進,並沒有從B-17的機身工程中獲得任何東西。
然而,有一些證據表明,B-17影響了後來日本飛機的部件和系統。最值得注意的是改進渦輪增壓器的失敗嘗試。少數幾架設計精良的飛機,包括陸軍的立川Ki-74、三菱Ki-83、中島Ki-87、三菱Ki-109等,以及海軍的G8N和三菱J2M,都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主要原因是日本無法通過渦輪增壓器提高發動機性能。日本人顯然擁有為這些飛機製造高效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工程技術,但他們缺乏必要的材料。
按照日本的標準,B-17的火控系統非常先進。海軍為其G8N完善了這一系統。基於B-17的另一個改進是戰鬥機的自動計算瞄準具的發展。在評估諾頓投彈瞄準器時,日本陸軍和海軍都發現他們自己的投彈瞄準器的穩定方法優於諾頓儀器。結合兩者的特點,日本人發明了更好的炸彈校準裝置。在最後的分析中,雖然B-17測試確實給日本工程師帶來了技術優勢,但生產質量差,材料不足,最後戰局阻礙了他們的研究在戰鬥中的任何重要應用。
1943年秋,三架堡壘全部遷至立川附近的福生機場(現為美國空軍橫田空軍基地)。日本軍隊在那裡測試了大部分飛機。1944年6月或7月,兩架B-17還訪問了主要的重型轟炸機基地濱松。他們在那裡的具體任務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到與日本轟炸機編隊的進一步比較。
除了用於測試,這些堡壘還經常出現在軍事訓練電影中。其中一部影片展示了中島Ki-43飛行員對美國轟炸機使用的戰鬥戰術。再一次裝飾有美國標誌的B-17D在這些電影中出現得最頻繁,有時還會有一架繳獲的柯蒂斯P-40護航。這些電影在戰爭時期經常在日本的電影院上映。
在日本佔領期間拍攝的數千張飛機照片中,至今沒有任何關於B-17的已知照片存在。戰略轟炸調查的記錄中沒有提到任何B-17的位置,但他們確實指出,日本軍方曾對b-17進行過評估。
為什麼美國轟炸機在戰爭結束時消失,又是如何消失的?日本投降60多年後,其小型B-17機隊的命運仍然是個謎。戰後,美軍進駐日本本土並未發現它們,盟軍推測可能是戰爭末期被解體廢棄。(冪談天下/張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