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航的創設時期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研製的飛機試飛成功。起初飛機性能並不高,後來經過多次試驗,航空器的性能逐步提高。到了1908年,單翼機、三翼機及多人乘坐的飛機陸續出現。
遠在東方的日本注意到了這種新科技的價值,1908年日本帝國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在一次會議上談道,在未來戰爭當中,航空機定會成為主要武器,今後一定要加大研究。
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大力支持日本陸軍航空力量的發展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7月,陸軍大臣寺內正毅向海軍大臣齋藤實提議,陸海兩軍聯合設立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開展航空力量的研究。日本陸軍撥款60萬日元在埼玉縣所澤設立了「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成為日本近代航空史的開端。之所以被稱為氣球研究會,是因為當時的飛機尚處於早期試驗階段,技術方面還不夠成熟,其軍事價值尚不明確。
1910年4月,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派遣了日野熊藏步兵大尉、德川好敏工兵大尉留學德國、法國學習航空技術並採購飛機。11月,二人學成後分別從德國和法國購買了當時世界上技術最為先進的4架飛機回國。12月中旬,飛機被組裝運送到代代木練兵場。12月19日,日野熊藏步兵大尉、德川好敏工兵大尉在代代木練兵場分別駕駛一架飛機升空飛行,儘管期間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兩架飛機都成功起飛。
德川好敏駕駛的法制飛機初次飛行
德川好敏駕駛的法制飛機飛行時間約3分鐘、高度約70米、距離約3000米;日野熊藏駕駛的德制飛機飛行時間約1分20秒、高度約20米、距離約1000米。這一天以後被定為日本初次飛行紀念日。
徳川好敏
PS:這位德川好敏工兵大尉是正經的江戶幕府第九代將軍德川家重的一支,屬於清水德川家,家格僅次於德川御三家,這位德川好敏後來成為日本帝國陸軍航空兵的最高指揮官,位列男爵。因為他留學法國,因此日本陸航的起源與法國淵源很深。
1912年6月,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又派遣長澤賢二郎、澤田秀兩名工兵中尉赴法國學習該國最新型飛機的操作技術併購買飛機。1913年二人學成歸國後,對兩款飛機進行了改造,製作了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的5號機和6號機(被稱為會式)。
1912年11月,日本飛機首次參與陸軍舉行的特別大演習。演習期間,飛機在400~500米空中對地面部隊狀況實施了偵察活動。演習結果讓「全軍上下無不驚嘆於航空機效果的偉大,人們紛紛感嘆如果沒有航空機今後的戰爭是無法進行的」。
隨著歐美飛機技術的日益成熟,飛機軍事價值的顯現,日軍及時做出了調整,把重點置於飛機的研製及其操作技術人員的培養上來。通過臨時軍用氣球研究會多次的飛機試驗飛行及參與特別大演習,日軍切身感受到了飛機的軍事價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發展
1913年,日本陸軍在全國20個師團中徵集人才,學習駕駛飛行器的技術。在當時,應徵者多為工兵和機械兵科出身,因為航空器被視為「飛行的機械」。日本從法國購買了5架。
大正三年6月(西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日本當時訓練出14名飛行員,12名偵察員,此時可用飛行機數也擴展為16機。
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與遙遠的亞洲沒什麼關係,但新興的日本帝國與大英帝國是同盟關係,為了奪取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日本迫不及待的選擇加入協約國,對德意志宣戰。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搶奪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行動
德意志帝國在亞洲,擁有從清政府手中租界的山東青島,以及太平洋上散落著的一些小島。
日本對德宣戰後,立刻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橫掃太平洋,將德國在亞洲的這些殖民地收入囊中,然後著手準備圍攻青島要塞。與之前對清朝,俄羅斯的戰爭一致,日本再次採取了登陸迂迴包圍的戰術,但這一次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航空兵在此戰中嶄露頭角。
為了配合第十八師團進攻青島要塞,參謀本部組建了由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組成的臨時航空隊。陸軍航空隊由5架飛機、1個軍用氣球、8名飛行員和3名偵查員組成。海軍航空隊由編入第二艦隊的水上飛機母艦若宮丸、4架飛機、7名飛行員和偵察員組成。
水上飛機母艦「若宮丸」
水上飛機母艦「若宮丸」正在吊裝釋放一架莫裡斯.法曼水上飛機
電影中的若宮丸,你看看這是涼了多少衣服~
對德軍實施空中偵查是航空隊參戰的主要任務。1914年9月21日,日軍航空隊對駐紮在青島要塞的德軍及陣地狀況實施了空中偵查。在戰史上,這是日軍戰時首次使用飛機。日軍航空隊的空中偵察,「掌握了非常具體的德軍情報,基本達到了目的」。9月27日,日本陸軍航空兵的三架戰機從龍口起飛,攜帶土製炸彈「轟炸」了德軍艦船。日軍沒有專門的航空炸彈及炸彈瞄準器,只是將8釐米或12釐米口徑的炮彈尾部臨時添加尾翼後懸掛於機體,用機艙底部繪製的簡易瞄準器進行瞄準,然後用刀割斷懸掛炸彈的繩索投下。轟炸並未擊中德軍艦船。
青島要塞的德軍陣地
電影中的莫裡斯.法曼水上飛機,正在駕駛員兩側的桶裝容器中裝填簡易航空炸彈
10月13日,德軍起飛一架對日軍陣地進行偵查,日軍把地面作戰使用的機關槍架設在飛機上,起飛3架戰機迎戰,並首次對德軍機實施空中射擊,這是日軍最初的空中戰鬥,成功將德機逼退。雖不是專門戰鬥機,但在用法上相當於日後的戰鬥機。
在此次的青島作戰中,氣球主要被日軍用來監視德軍陣地,以及對炮兵發射炮彈實施觀測。但因氣流的原因效果並不理想,而且還不時遭到德軍的射擊。青島作戰後,日軍總結戰爭經驗認為,「系留氣球白白地佔用行軍縱隊,除了觀測射擊外沒有太大價值……在飛機發達的今日全部廢掉比較合適」。這意味著作為航空武器,至此飛機已完全取代氣球。青島戰役期間,日本陸軍航空兵的5架戰機一共進行了86架次的戰鬥飛行任務,平均飛行時間1小時2分鐘。在同一時期,4架日本海軍飛機一共進行了50次戰鬥飛行任務。在15次轟炸任務中,日本陸航一共投下44枚炸彈(15公斤炮彈改造的土炸彈),青島戰役使日本獲得了初步的航空作戰經驗,而且也極大增強了日本發展軍事航空事業的信心。
用牛車進行陸上移動的法曼水上飛機
電影中的空戰場面
莫裡斯.法曼飛機模型
1915年10月,日軍在所澤設立第一個航空大隊,新組建的航空大隊由本部、三個中隊、材料廠組成,總員375名。第一、第二中隊為飛機中隊,第三中隊為氣球中隊。同年11月,在東京青山練兵場,日本天皇檢閱了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
幹涉俄國內戰
日軍登陸海參崴,幹涉俄國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俄國紅色革命席捲大地,日本趁機出兵西伯利亞,打算在北極熊身上咬塊肉,當時的日本陸軍航空隊,已經擴充為兩個航空隊,編制21架飛機。
第一航空隊,部署於黑龍江方面,轄莫裡斯.法曼 Mo 4型偵察機4架,索普威思偵察機5架。
第二航空隊,部署於齊塔方面,轄莫裡斯.法曼 Mo 4~Mo 6型偵察機8架,索普威斯思偵察機4架。
索普威思偵察機,是日軍以英軍索普威斯F.1駱駝(Sopwith F.1 Camel)戰鬥機為原型,經改裝後可以乘坐兩人,增加一名航空偵察員的改進型號。
日本出兵兵力為73000人(7個師團)佔協約國大部分兵力,花費約9億日元巨款,但除了傷亡5000餘人以外什麼也沒有得到。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俄羅斯遠東,蘇俄紅軍收復符拉迪沃斯託克。在西伯利亞日本陸航獲得的主要經驗就是飛機引擎潤滑油需要防凍~~~~~。
發展壯大——從航空大隊到飛行聯隊
1915年~1921年間,日本帝國陸航逐漸擴充壯大,由1個飛行大隊擴展為7個飛行大隊。
航空大隊,駐埼玉縣所澤;
第一航空大隊,駐岐阜縣各務原,配備偵察機;
第二航空大隊,駐岐阜縣各務原,配備戰鬥機;
第三航空大隊,駐滋賀縣八日市,配備偵察機;
第四航空大隊,駐福岡縣太刀洗,配備偵察機,戰鬥機;
第五航空大隊,駐東京都立川,配備輕爆擊機;
第六航空大隊,駐朝鮮平壤,配備重爆擊機;
最初的這七個航空大隊,讓日本得以完善並建立了偵察、戰鬥、輕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的最初分類,並對各機種的運用方法進行研究,可以說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種子部隊。
從航空大隊開始,日軍便開始沿襲一個戰鬥機中隊編制12機,一個偵察、轟炸機中隊編制9機,航空大隊轄三個中隊,中隊轄三個小隊的三三建制編組模式,這種編制方法,將被延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飛行戰隊繼承和使用。
大正14年5月(西曆1925年),陸軍航空兵成為日本陸軍與步兵、炮兵一樣的獨立兵種。原來的飛行大隊,改稱為飛行聯隊。同時,增設了第七、八兩個飛行聯隊。
第七飛行聯隊,駐靜岡縣濱松,配備重爆擊機;
第八飛行聯隊,駐臺灣屏東,配備偵察機,戰鬥機;
此時的帝國陸航,編制數500架戰機,高射炮20門,擁有403名軍官、466名士官、2227名士兵。
在法國的援助下飛速發展的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13天,法國總理喬治.克裡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就任命了保羅.佛雷上校為首的50人航空代表團訪問日本。
我想對於法國來說,昔日主要的對手德國已經被踩在腳下,為了對付潛在的敵人——新生的社會主義蘇維埃政權,拉攏遠在東方的協約國盟友日本是有利可圖的,日本可以在亞洲牽制蘇聯部署在遠東的兵力。同時戰爭已經結束,法國不再需要在保留自己強大的軍備,派出航空代表團可以向日本展示法國的航空技術能力,藉此機會傾銷戰爭剩餘物資。這就是法國如此急切的不遠萬裡來幫助日本的原因。
保羅.佛雷的全名是雅克.安妮.瑪麗.文森特.保羅.佛雷(jacques anne-marie vincent paul faure),在日本出訪期間被晉升為上校。
1918年11月24日,「法國-日本航空教育軍事特派團」的第一批50名成員從馬賽出發,前往中國上海,之後乘坐日本提供的「第二山城丸」號郵船前往神戶。1919年1月13日,代表團乘汽車抵達日本東京。
法國航空教育代表團成員在東京炮兵工廠前合影
法國航空教育團在日本各地進行了各種與航空有關的教育活動,對早期日本航空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日本航空事業幫助最大的,是法國先進的飛機製造,航空訓練理念。
日本陸軍任命井上幾太郎少將成立了「臨時航空技術訓練委員會」,成立8個航空技術訓練班,由法國教官在各地對日本飛行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在法國指導下培訓飛行員
法國飛行員在戰機前合影
1、操縱與空戰班 :岐阜縣各務原飛行學校
2、射擊班 :靜岡縣浜名湖軍校
3、轟炸班 :靜岡縣三方原軍校
4、偵察班 :千葉縣下志津機場
5、機體製作班 :埼玉縣所澤機場
6、氣球班 :埼玉縣所澤機場
7、檢查(整備)班 :東京小石川東京炮兵工廠
8、發動機製作班 :名古屋市熱田兵器製作所
日本、法國飛行員在各務原機場的戰機前合影
法國航空教育團原定在日本工作1年,1919年8月返回,但日本政府請求延期返回,並願意承擔由此產生的額外費用。私下裡,法國教官對日本抱怨頗多,包括日本基礎設施差,溝通交流困難,甚至有代表團乘員在橫濱的賓館內用手槍自殺身亡。
為了安撫情緒,1919年9月13日,保羅.佛雷被晉升為上校,法國代表團延期至1920年3月返回。回到法國後,保羅.佛雷晉升準將,但沒有多久就被捕入獄,1924年8月病死於獄中。
中島、三菱、川崎公司的誕生
法國航空教育團從歐洲戰場帶來了二十餘架新型的紐波特 24 C1、斯帕德 13 C1戰鬥機,紐波特 81 E2、82 E2、83 E2教練機,以及莎爾瑪生(Salmson) 2A2偵察機。日本帝國陸航直接採取拿來主義,將法國人帶來的戰機和引擎交與國內各工廠分別仿製,由此邁出日本國產化戰機的第一步。
法國航空教育代表團帶來的紐波特 83 E2型教練機列隊,各務原機場
法國航空教育團帶來的引擎:羅恩(Le Rhne) 80馬力克萊熱(Clerget) 130馬力希斯巴諾. 蘇莎(Hispano-Suiza) 140、220馬力
從1919年末開始,東京炮兵工廠的熱田兵器製作所,開始以月產30臺的速度生產仿製的莎爾瑪生 230馬力發動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西班牙的希斯巴諾. 蘇莎(Hispano-Suiza)發動機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冷V型8缸發動機,其功重比(功率/重量之比)達13.5,日本的三菱內燃機公司從仿製希斯巴諾. 蘇莎(Hispano-Suiza)發動機開始起步,第一臺200馬力的發動機於1919年生產出來,總產量154臺,1920年,三菱在名古屋的大江設立新廠,仿製希斯巴諾. 蘇莎(Hispano-Suiza)300馬力發動機,總產量710臺。
中島公司仿製的法國紐波特 83 E2飛機,被稱為甲式二型練習機
中島之久平,1918年(大正7年)創立中島飛機製作所,1923年從仿製法國紐波特 83 E2飛機起步,逐步發展成為二戰日本航空工業兩大巨頭之一。
在各務原機場設置的法國風冷九缸引擎裝配線
1922年,三菱開始仿製紐波特 81 E2練習機,1924年,仿製使用洛林發動機的昂裡奧Hanriot HD-14 E2教練機成功。三菱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二戰日本航空工業兩大巨頭之一。
法國莎爾瑪生 2A2
川崎正明,於1896年(明治29年)創立川崎造船廠,1918年(大正7年)購入兩架法國莎爾瑪生 2A2,從仿製起步,創立了川崎飛機製造公司。
川崎仿製的莎爾瑪生 2A2,被命名為乙式一型偵察機
乙式一型偵察機,川崎仿製的莎爾瑪生2A2,1001號機,各務原博物館
1918年~1930年間,日本陸航外購、生產的主要飛機
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論是航空發動機還是飛機製造技術,幾乎全部來自於法國的援助,正是這十年經驗的積累,讓日本航空工業逐步走上了自主研發設計的道路。
過去日本軍用飛機的命名雜亂無章,基本上是採用國外音譯名稱+型號。
例如:
紐波特 24 C1型,被日本陸軍命名為ニ式24型(「ニ」是日文片假名,讀音為ni)。
斯帕德 13 C1戰鬥機,被日本陸軍稱為ス式13型(「ス」是日文片假名,讀音為si)。
從1921年起,日本陸軍開始根據飛機製造廠商的來源,以甲乙丙丁……的形式命名飛機,這是日本陸航最初的命名方法。
甲式:來自法國紐波特(Nieuport)公司;
乙式:來自法國莎爾瑪生(Salmson)公司,莎爾瑪生 2A2偵察機;
丙式:來自法國斯帕德(Spad)公司,斯帕德 13 C1戰鬥機;
丁式:來自法國莫裡斯.法曼公司的產品,F.50、F.60重爆
戊式:來自法國莫裡斯.法曼公司的產品,教練機
己式:來自法國昂裡奧(Anrio Hanriot)公司的產品,Hanriot HD14 E2教練機
「皇紀」命名形式
「皇紀」即:神武天皇即位元年,傳說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即位,因此:
公元紀年 + 660 就等於「皇紀」年代,我們常用的公元2000年對於日本來說就是「皇紀」2660年。
從1926年起,日本陸軍開始採用「皇紀」年代數命名武器裝備。此後的日本陸軍制式武器大多採用這個「皇紀」年代命名形式。
例如:
九二式重機槍,1932年,皇紀2592年命名;九七式重爆(Ki-21 Sally),1937年,皇紀2597年命名;要注意的是,日本陸軍將皇紀2600年,即1940年命名的兵器稱為「百式」,比如:Ki-46 百式司偵、Ki-49百式重爆「吞龍」,百式機關銃(百式衝鋒鎗)。而海軍卻將皇紀2600年命名的兵器稱為「零式」。
所以我們看到陸海軍一式、二式、三式、四式、五式(1945年,皇紀2605)兵器的時候,可以肯定的說這是日本在二戰中研發的兵器。
張大帥的空軍
在日本如火如荼的發展航空事業時,中國尚處在軍閥混戰的時代,1922年4月,吳佩孚與張作霖展開直奉大戰,直軍飛機空襲奉軍西線張景惠部,使奉軍西線部隊不能前進,張作霖見識到了空軍的力量,他迫切想要發展自己的東北軍空軍,1923年其子張學良被任命為航空處總辦,負責發展航空力量。
奉系軍閥張作霖
通過購買法國飛機,有錢的張大帥建立了自己航空隊,分編為【飛龍】、【飛虎】、【飛鷹】三個航空隊。在張家父子的經營下,奉系軍閥的實力逐漸壯大,並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中獲得勝利,其中奉系空軍的力量功不可沒。
但是好景不長,1928年,北伐軍聯軍反攻,奉系軍閥全面潰敗,6月2日,張作霖通電宣布退出北平,1928年6月4日凌晨,東北王張作霖乘坐自己的私人專列返回奉天,在皇姑屯柳條溝被日本關東軍布設的炸藥炸死。其子張學良成為東北軍新當家,在內外壓力之下,張學良12月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
奉天航空派遣團
1930年3月,中蘇之間中東路事變之後,東北軍太子爺張學良認識到自己手下的東北軍航空兵的出動率不足,主要原因是航空教育不足,跟不上國際形勢,於是他邀請日本派出以藤田朋中佐領導的11名軍官組成的航空派遣團前往奉天(瀋陽)。
在日本航空派遣團的指導下,奉軍擴建了奉天機場,並在遼寧葫蘆島附近新建了一座飛機場,進行實彈飛行訓練,在日方幫助下,有30名東北軍航空兵接受了日方培訓。
借中東路事變的機會,日本一方面大力拉攏張學良對抗蘇聯,另一方面獲取了大量情報。日方推斷,東北軍航空兵的可用航空力量僅有偵察、戰鬥、轟炸機各一個中隊。而此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已經擁有9個聯隊近400架國產戰機,實現了組織、教育、生產製造的完備體系。
網上有很多文章說東北軍空軍擁有260/300/400架戰機,卻未經一戰拱手送給日本人,然後還配上被日軍繳獲的飛機圖片,看起來頗具煽情效果,但在1930年,開戰前的實際情況是,東北軍確實購買了不少外國飛機。根據顧氏造船廠廠長的統計:
東北軍可以用於作戰的飛機不過也就35架布雷蓋、33架施萊克、24架波泰茨25、4架容克K53、2架D.H.4、1架D.27C1、3架川崎、10架中島和1架福克D.XVI,總共113架,其中真正的戰鬥機只有16架。加上沒有任何作戰能力的教練機41架也只有154架。
除了可用戰機數量不足之外,東北軍還缺乏可以駕機參戰的合格飛行員,日軍對東北軍航空兵的受訓人員評論是,他們只經過法國民間航校最簡單飛行培訓。
12月,奉天航空派遣團返回日本,將報告和奉天(瀋陽)的航空偵察照片一併遞交關東軍作戰參謀石原莞爾中佐,石原莞爾對此情報如獲至寶,他後來成為九一八事變主要發起人之一。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軍在炸毀一段鐵路後,將3具身穿東北軍士兵服裝的中國人屍體放在現場,誣稱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襲擊日守各隊,此事件被稱為「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稱為滿洲,因此日本方面將這次事變稱為「滿洲事變」。
受到不抵抗政策的影響,東北軍航空隊的所有戰機,武備,機場設施均落入日軍之手,日本陸航先是從朝鮮,本土,抽調航空兵力組成第8、9、10獨立飛行中隊參與東北三省戰事,之後又陸續增兵。
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根據石原、板垣兩參謀9月26日的建議,獨自決定10月8日以兩個飛行中隊對錦州進行轟炸。當日下午,令駐瀋陽東塔機場的獨立飛行第10中隊,事先對錦州地區進行空中偵察照相,以確定轟炸目標。
獨立飛行第10中隊在10月6、7日兩天,對錦州進行了空中攝影。10月8日,日軍11機從奉天東塔機場起飛,轟炸了仍在錦州城抵抗的抗日力量,此舉遭到國際社會抗議和反對。10月10日至12日,英、美、法、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對日本轟炸錦州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議。
PS:轟炸錦州的日機編隊中,5機是花澤友男大尉的獨立飛行第10中隊繳獲的原東北軍從法國購買的波泰茨(Potez) 25 A2型驅逐機,另外6機為獨立飛行第8中隊長平田辰男少佐率領的八八式偵察機,日機在2000米高度投擲75枚大正十二年式25公斤炸彈。為了實地觀察這次轟炸的效果,關東軍作戰參謀石原莞爾中佐,乘一架運輸機,隨同機群飛達錦州上空。
為了統一管理,日軍將第8、9、10獨立飛行中隊編成關東軍飛行隊,接著又隨著東北三省的戰事擴大不斷增援,擴充編制,至1932年6月6日,日軍關東軍飛行隊已經擴編為下轄三個飛行聯隊。
第十飛行聯隊,偵察機;
第十一飛行聯隊,戰鬥機;
第十二飛行聯隊,轟炸機;
日軍作戰思路的轉變
正是因為在九一八事變中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態勢,此後日本不得不面對南北兩個方向的威脅。北方的蘇聯一直覬覦東北三省的土地和旅順(亞瑟)港,南方位於菲律賓的美國,威脅著日本的臺灣殖民地的安全。
這是一份佔領東北三省之後日本陸航對於當前局勢的評估,上圖中紅色圓圈為航程1500公裡的轟炸機攻擊範圍,蘇聯轟炸機可以由海參崴出發,對日本本土發動空襲,這對於依賴海軍來保衛國家的日本來說是一種完全新型的威脅。
大正時代,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機編制基本為戰鬥機,偵察機各半,以偵察和阻止敵方偵察為主要作戰任務,並沒有將轟炸列入其作戰方針。從1931年起,根據從東北三省的戰事中獲得的經驗,日本陸航開始轉變思路,重視轟炸力量的發展。
日本陸航各機種所佔編制百分比對比數據(1925年~1933年)
1925年,總計26個中隊,其中戰鬥機11個中隊、偵察機11個中隊,各佔比42%,輕爆、重爆各2個中隊,各佔比8%。
1933年,總計36個中隊,其中戰鬥14個中隊,佔比39%(下降3%),偵察12個中隊,佔比33%(下降9%),輕爆6個中隊,佔比17%(上升9%),重爆4個中隊,佔比11%(上升3%)。
木下敏中佐,1929年就在航空本部任職,專職研究戰術,他設想的戰術是一種進攻型的戰術,開戰即由轟炸機部隊發起主動攻擊,力爭將敵軍戰機殲滅在機場地面上。
從1930年開始,日本陸航開始將主動進攻任務列入其作戰任務,這就要求其大力發展原本不被重視的轟炸機力量,同時為了防止被敵方攻擊力量空襲,也需要相應的擴充戰鬥機力量,執行要地防空任務。
此外,為了應對南北兩個方向的威脅,日本陸航將調整組織結構,成立第一飛行集團——以防守本土和臺灣殖民地,關東軍飛行集團——對抗蘇聯在北方的威脅。
第一飛行集團駐防日本本土和臺灣。
關東軍飛行集團,後改稱第二飛行集團
1932年6月,成立了關東軍飛行集團司令部(也就是後來的第二飛行集團)。下屬5個飛行聯隊:第10、11、12、15、16飛行聯隊,總計18個飛行中隊,時刻準備發生對蘇衝突時迅速擊敗蘇軍。
1937年3月,關東軍飛行集團司令部改名為第二飛行集團。
空地分離制度的由來
1935年,據日軍情報推測,蘇聯遠東空軍裝備954機,其中包括遠程重型轟炸機70架,這對日本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根據1935年度戰時動員計劃,日軍將在滿洲、朝鮮部署21個中隊大約200機,在本土、臺灣部署31個中隊大約300機,總計52個中隊。
即使關東軍飛行集團集中了日本帝國陸航的大半兵力,蘇聯遠東空軍還是具有數量上3比1的絕對優勢,日本如果想要戰勝蘇聯遠東空軍,必須依賴航空兵力的迅速集結和推進。
由於蘇聯在遠東地區地廣人稀,航空兵受到地勤、機場環境的制約,將無法快速轉移和調動,因此日軍為了讓航空兵能夠更有效率的運用提出了「空地分離」制度。具體來說就是飛行員和戰機屬於作戰單位,機場建設和地勤人員屬於基地單位,這樣的話基地可以根據戰局的發展,靈活的向前推進或者後撤。這種組織方式將提升日本陸航的使用效率。
日軍在滿洲首先由關東軍飛行集團進行測試,在1937年以後推廣到日本所有的陸軍航空部隊中使用。不過,原先駐防在日本本土的飛行聯隊因為任務職責是防衛日本領空,因此不需要進行野戰機動,除了組織名稱變更以外並沒有對其作戰方式進行任何改變,這類部隊被稱為內地型戰隊。
設立對華作戰的第三飛行集團
1937年7月,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在北平城外的盧溝橋,發生了七七事變。日軍故技重施,再次從本土、關東軍下屬各飛行聯隊逐次抽調兵力組成獨立飛行中隊,隸屬於中國派遣軍下屬各師團參與華北、華中、淞滬戰場的戰鬥。
1938年7月,日本陸航取消了飛行大隊一級的編制,將原有的飛行聯隊改稱為飛行戰隊(Flying Regiment,縮寫記為FR)。
1939年9月1日,日軍將派遣至中國大陸作戰的陸軍航空兵統一納入新設立的第三飛行集團司令部的指揮之下,負責對華作戰,首任指揮官就是前述研究戰術的木下敏中佐,此時已經晉升為中將。
~(完)~
這是一個海戰愛好者的港灣,喜歡請點擊收藏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