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赤劍天涯
赤劍知道,這是很多小夥伴看到CG圖後的第一反應。
我們的紅色大蝙蝠——「蒼穹戰神」有著和B-2隱身轟炸機相似又相異的氣動布局。
CG圖上突出的可變角度垂尾,給了大家非常多的期待,我們的轟-20隱身戰略轟炸機總體設計和B-2很像,但是在諸多細節方面又和B-2迥異,我們的「紅色戰神」能不能超越B-2.B-21,甚至擺脫飛翼式布局不能實現超音速的桎梏,一舉「封神」?
赤劍在次客觀實際的說,不論CG圖和轟-20實機有多大差異.我們的轟-20在諸多方面超過B-2沒問題,畢竟B-2這玩意是上世紀80年代的設計,雖然當時美國「不惜工本」打造了這款天價戰略隱身轟炸機,原始基因的陳舊,被「後起直追」新秀趕超是必然。
別的話題不多扯,赤劍只簡單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美帝B-2誕生的年代,黑白顯示器方是主流,彩顯是異端,是造價高昂的代名詞。
40多年過去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黑白顯還是主流?彩顯還是異端麼?
越來越多的戰機配套廠家發現,為了維持龐大機隊(主要是售後維護考慮)所保有的黑白顯生產線所需的成本居然比直接在戰機上直接更換彩顯貴好多倍,畢竟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展,大屏幕的彩顯價格真是「白菜價」。
所以很多戰機的中期延壽這一塊,直接是小屏換成了大屏,黑白變換成了彩色,機載計算機的性能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體積還更小,價格還更低。
40多年前思路和技術打造的工業化產品,被調侃成「老爺車」也一點不為過,沒人會相信1940年仍以巨炮做主戰武器的「大和」號能打得過80年代後以飛彈作為主戰武器的「密蘇裡」號,雖然他們都是戰列艦,但大人,40多年過去了,時代變了。
所以,7成維護工作與隱身塗層有關,維護周期長達十數周的B-2終究被美帝新銳的B-21「突襲者」轟炸機所取代。
而論到技術層級,俺們的「蒼穹戰神」大體性能是和B-21類似的,同屬一代轟炸機,畢竟美帝隱身轟炸機擅長的S進氣道,飛翼式布局戰機等等關鍵技術,我們也攻克了。
而聊到「蒼穹戰神」能不能超音速的問題,赤劍在思慮再三之後,覺得CG圖雖說可變角度垂尾亮點多多,但是俺們如果真採用可變角度垂尾這樣的設計,恐怕主要目的還用於提高起降及飛行過程中的可操作性。
(電子設備更先進,造價能接受,便於製造和維護,可操作性還更強,隱身性還不差,我們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也就是說,可變角度垂尾能讓俺們的飛翼式布局戰略轟炸機機動性比老美更強,甚至紅色戰鷹更突出尖銳的「鷹嘴」也僅僅是比圓潤平滑的美系飛翼隱身轟炸機速度更快點而已,想達到超音速怕是還挺難的,具體理由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飛翼式布局有氣動效率更高,重量更輕,阻力更小,相對航程更遠等優點
,但以現在的傳統技術突破超音速仍然很難,除非出現顛覆性的大推力發動機,以「大力飛板磚」的方式實現飛翼式布局戰機無法超音速的突破。
二:戰略轟炸機之所以能「冠」(名)上戰略二字,無他,航程遠,載彈量大而已,特別是航程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現在這年代,航程沒個八千及一萬公裡起步,出門溜達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說自己是戰略轟炸機。
沒有絕對意義上,每項指標超強的「完美」轟炸機,在滿足自己最急迫需求的情況下,體積,速度,載彈量等指標都是可以打商量的,美國曾經發展過A-12隱身攻擊機(上圖),在氣動布局方面比轟-20更激進,更像為飛翼超音速而生。
但是在協調了體積,重量,航程等重要指標後,只好把原來美海軍開始要求的超音速能力給取捨掉了。
第三:我們在發動機方面和外軍還有不少的短板,而目前主流科技強國都無法拿出一款即兼顧航程,又兼顧隱身及超音速能力的飛翼式軍機,明顯大夥都在技術上碰到了一時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PS:當然隨著我們綜合國力的增強,按照我們「勤儉持家,艱苦奮鬥」的風格,也許轟-20A,轟-20B大夥看不到飛翼式布局在超音速方面的突破,適配了合適新體制發動機的大改轟-20H,轟-20J,甚至轟-20Z的時候,大夥應該能看到飛翼隱身轟炸機在天空超音速翱翔。(本文完)
鄭重聲明:本公眾號除了赤劍代言的,讀者群裡推的,標註了戰略合作夥伴的推廣信息(會有赤劍的標註或8090的水印),其他亂七八糟的廣告都是為了公號能生存在外接的(畢竟沒誰能只靠喝西北風就能活下去的),赤劍無力一一花時間考證,無法保證其真實性,望務必提高警惕。大家把這些推廣信息當成廣告就好了,它們也僅僅是個廣告而已。
長按下方 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每天都有新鮮獨家的軍情
往期精華文章
來波靠譜的分析,幹掉滿廣志紅軍就贏了?
白話我軍東南沿海奪島可能遇到的情況
我國為大戰而準備的那些武器(一)
白話我軍東南沿海奪島可能遇到的情況(四)
這才是我軍東風-41洲際飛彈的真正實力
中國居然是唯一同時研製兩款隱身轟炸機的國家!
緬北為什麼戰事起?邊境為什麼裝甲車雲集?箇中原因聽赤劍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