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軍事觀察》網站報導,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空軍迅速發展,已從東北亞實力較弱的空軍,發展成為除美國空軍之外全球實力最強的空中力量。隨著中國海軍和地面部隊的迅速大規模現代化,中國空軍也有望在2030年之前成為領先全球的空中力量。
殲-20是全球除美國以外的國家,首款投入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自2017年3月首次進入戰鬥部隊服役。殲-20的發展相當迅速,目前已集成了新的WS-10C發動機、分布式孔徑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重大改進。該機是一款可與美國F-22「猛禽」媲美的雙引擎重型空中優勢戰鬥機,配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出色的態勢感知能力,以及性能先進的PL-15遠程空空飛彈。未來,殲-20還將繼續發展,將會使用下一代技術,如高超音速空空飛彈、新型隱形塗層、更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雷射武器等都將集成到殲-20上。
中國在1990年代引進了俄羅斯的蘇-27「側衛」系列戰鬥機,並根據許可證在國內組裝。隨後中國又在「側衛」系列戰鬥機的基礎上開發了國產的殲-11、殲-11B和殲-15,殲-16等更先進的戰鬥機。而殲-16也成為「側衛」系列戰機中最先進的改進型號之一,該機集成了許多新一代戰機技術,採用高複合材料機身,裝備了現代航空電子和電子戰系統,也是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側衛」系列戰鬥機,這種雷達可能優於蘇-35。殲-16主要是為對地打擊任務而設計的,它雖然沒有安裝推力矢量發動機,但能夠採用獨特的遠程空對空飛彈,專門對加油機和預警機等敵方的支援保障飛機進行遠程攻擊。殲-16戰機的用途多樣,在空對空和空對地兩種角色上能力基本相當。
蘇-35「4++代」空中優勢戰鬥機中國是2015年從俄羅斯引進的,旨在對抗美國F-22。蘇-35自2014年初就開始在俄羅斯空軍服役,該機以其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而備受讚譽,它使用強大的三維推力矢量發動機,並採用大量複合材料機身來減輕重量,還能夠攜帶多達14枚空空飛彈。按照重型戰鬥機的標準,蘇-35的維修要求很低。蘇-35還擁有一個強大的光電探測(IRST)系統,一部態勢感知能力很高的「雪豹-E」雷達,並且可以使用R-37M高超音速空空飛彈。這些飛彈被認為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空空飛彈,具有400公裡的射程、6馬赫的速度、強大的傳感器和高機動性。
作為中國最新服役的戰鬥機之一,殲-10C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性能最強的單引擎戰鬥機,其性能遠遠超過了F-16、JF-17和JAS-39「鷹獅」等競爭對手。這種被稱為「4+」代戰鬥機,與蘇-35類似,它配備了先進的發動機、複合材料機身和有源相控陣雷達,並擁有一系列最初為殲-16和殲-20開發的高新機載武器,其中就包括PL-15遠程空對空飛彈。該飛彈的射程幾乎是大多數美俄戰機上裝備的AIM-120C和R-77飛彈的兩倍。殲-10C作為一款輕型單引擎戰機,其續航力和速度都很出色,並因其低運行成本、低維護要求和高出動率而備受讚譽。雖然與蘇-30相比,殲-10C的飛行性能、航程、武器有效載荷、機動性以及傳感器的尺寸都受到了很多限制。然而,殲-10C的體積更小,性價比更高,並且比其他重型戰鬥機有著更高的出動率。
殲-11BG是殲-11B重型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號,該機的發展得益於許多新一代技術,包括從殲-16衍生出來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最先進的電子戰系統和駕駛艙顯示器,以及PL-15遠程空空飛彈。殲-11B是在蘇聯蘇-27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蘇-27被廣泛認為是冷戰期間性能最好的戰鬥機。1990年代,中國獲得了蘇-27的生產許可。而殲-11B比原版的蘇-27先進得多,由於更多的使用了複合材料,機身更輕、更耐用,並且配備了新的傳感器、航空電子設備和電子戰系統,性能遠遠超過了俄羅斯的同類產品。殲-11B一直就是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機之一,殲-11BG項目代表著將該機提升到更現代的水平,其性能也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