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or王者?美國瀕海戰鬥艦為何總往別人家門口跑?真相挺尷尬

2021-02-20 鳳凰網軍事頻道

美國LCS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是海軍新型近海多功能輕型艦艇。外形有稜有角顯得很科幻,全長115.6-127.4米,排水量3000來噸,體型不算大火力不算強,身份定位介於傳統護衛艦和巡邏艇之間。

光從名字上看,瀕海戰鬥艦很像一種看家護院的中小艦艇,適合近海防衛、海上巡邏、邊境執法、打擊犯罪等安全任務,跟遠洋作戰扯不上關係。

▲兩種型號的瀕海戰鬥艦

然而近幾年來美國瀕海戰鬥艦頻頻出現中東、亞太等世界熱點地區,闖到他國沿海惹是生非,讓人迷惑不解。這麼一艘小船為何敢如此逞兇,有啥來頭?

原來與弱小國家海軍奉行的近海防衛不同,美國這小小瀕海戰鬥艦除了看家護院,還肩負著到別國家門口撒潑搞事的重任,是美國全球霸權的體現。

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全球各大洋展開激烈對抗,全憑航母、巡洋艦、核潛艇等大傢伙爭奪制海權。蘇聯解體後美軍壓力驟減,一時間再也找不到對手,竟有點獨孤求敗的良好感覺。

等到海灣戰爭,美國猛然發現戰場已從大洋轉到沿海,大部分戰艦損傷是水雷、自殺炸彈小艇造成的。面對一群海空弱雞,還有什麼巨艦對決?於是國會老爺們頻頻攤手,再也不願為巨額軍費買單了。

▲衣阿華戰列艦全齊射

戰爭中,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絕唱驚豔世人。它們在波斯灣沿海對陸支援,406毫米主炮發射上千發炮彈炸得伊軍叫苦連天,甚至舉著白旗向校射無人機投降,效果好還省錢。

戰爭結束後,各艦陸續退役。美軍遠程巡航飛彈和中口徑艦炮間留下一大片火力空白,對陸支援能力下降不少。

面對變局美國海軍開始轉型,提出一系列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的新戰略思想,將近岸作戰與對地支援放在首位,並於1992年發布了《由海向陸》戰略綱領白皮書。

根據綱領,美國海軍提出「21世紀未來水面艦艇計劃」,簡稱SC-21。計劃中有三個子項目:CG-21(21世紀巡洋艦)、DD-21(對陸攻擊型驅逐艦)和LCS(瀕海戰鬥艦),以及配套的一系列武器、雷達和指揮系統等。

▲DD-21計劃

美國海軍原計劃用LCS替代佩裡級護衛艦,在航母和大型軍艦掩護下逼近別國領海,在人家家門口開展反潛、反水雷、反水面和特種作戰。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CG-21計劃因費用太高技術不成熟取消。DD-21也歷經「武庫艦」、DD(X)變成今天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了3艘後也偃旗息鼓。

兩位大哥一死一殘,只有小弟LCS活下來,作為集護衛艦、掃雷艦、巡邏艇功能於一身的下一代多功能水面輕型艦艇。

▲霸氣的武庫艦計劃之一

根據美國海軍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用動力公司、雷聲公司等著名軍火商紛紛拿出方案競標。海軍最後選擇了洛·馬公司的「先進半滑航單船體」和通用動力公司巴斯鋼鐵廠的「穿浪三體船」。

這兩種船型各有長處,海軍一時難取捨,決定同時採購,分別命名為「自由級」和「獨立級」瀕海戰鬥艦。自由級編號為單數,獨立級編號為雙數。

▲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LCS瀕海戰鬥艦集先進技術於一身,優點多多:

1、價格低廉,便於大量製造。

按美軍標準,一艘LCS成本約4億美元。雖然放在其他國家很貴,但在美軍內部卻性價比很高,一艘阿里·伯克級驅逐艦也要18億多美元。

LCS便宜可以大量建造,保護和代替大型軍艦參加低烈度戰爭,就算損失了也不會太心疼。

2、速度快、航程遠,輕量化、吃水淺、隱身性能好。

自由級最大航速45-47節,18節時最遠航程3500海裡(約6500公裡);獨立級最大航速44節以上,18節時最遠航程4300海裡(7960公裡)。船雖小卻能遠渡重洋,快速到達全球各熱點海域。

▲獨立級瀕海戰鬥艦

LCS採用輕量化設計,艦殼和上層建築大量用鋁合金材料,重量輕吃水淺(自由級3.9、獨立級4.27米),可在淺水區自由航行,直接支援特種部隊上岸行動,但高海況時穩性差,縱橫搖幅度大。

LCS採用隱身設計,艦殼內傾降低雷達反射截面,全封閉上層建築和桅杆也降低可偵測性,在沿海複雜電子環境中生存力很強。

尤其是獨立級,僅憑顏值就迷倒一大片科幻粉,難道51區真有外星科技?

3、使用新型噴水推進方式,機動靈活。

自由級、獨立級都沒有傳統螺旋槳,使用新型噴水推進器前進,像一艘能遠洋航行的大型摩託艇。

▲4個噴水推進器

艦尾有4個獨立噴水口,效率高反應快,能機動靈活的改變方向。進出港口不用拖輪輔助,自己就能輕鬆停靠離開碼頭。

▲噴水推進器控制手柄

4、模塊化設計、即插即用是亮點。

LCS設計之初就考慮模塊化設計,整艦分成「核心系統」和「任務模塊」兩大類。核心系統是基本單元,包括艦體平臺、動力、操控和其他基礎系統,有40名固定船員。

任務模塊包含反水面、反潛、反水雷三種,自帶專業操作人員。所有設備都整合在標準貨櫃中,單個模塊重約210噸,其中任務裝備約130噸,空中/水中載具平臺燃料約80噸。

▲模塊裝備

模塊更換時只需與核心系統對接,接通電源、數據電纜,就能變身成針對特定戰鬥場景的專用軍艦,即插即用一艦多能。

這個想法確實很好,開放式結構根據任務任意組合,整得好像變形金剛一樣。只不過複雜的技術標準產生了諸多問題,導致最後陷入「樣樣通,樣樣松」的尷尬境地。

5、自動化程度高,多種無人載具平臺是作戰利器。

瀕海戰鬥艦上除了MH-60R「海鷹」多用途直升機,還搭載多種無人載具平臺,如: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WLD-1遙控獵雷系統、無人水面航行器USV和水下無人潛航器UUV等。

▲MQ-8B「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

其中MQ-8B無人直升機是關鍵。它個頭小能力不小,能飛到6000米高空,巡航時間超過8小時,有效載荷272千克。能監視、能偵察、能中繼,也能直接攻擊,反水面、反水雷、反潛樣樣離不了它,是LCS的首席打手。除了載荷太小,其他作戰能力已接近有人直升機了。

其他各水面、水下無人潛航器也在近海監視偵察、排雷中起到重要作用。

▲WLD-1遙控獵雷系統

自由級LCS機庫面積略小,能搭載1架「海鷹」和1架MQ-8B無人直升機;獨立級是三體船先天條件好,機庫面積特別大,能搭載1架「海鷹」和3架MQ-8B無人直升機。

▲自由級機庫

平心而論,LCS的確思路新穎技術先進,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然而LCS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爭議不斷,建造計劃從最初82艘削減到52艘,再到2016年削減到32艘,究竟哪裡錯了?

這個,這個……不是艦錯了,是美軍一開始算盤打錯了。

當年,美軍實力逆天打著燈籠也找不到對手,志得意滿的覺得應該由海向陸,從藍水向綠水、褐水進軍。但世界形勢日新月異,其他國家海軍也在奮力追趕,美軍幻想中的獨孤求敗局面並沒有到來。

他們很快遇到新對手,不但遠洋大型戰艦不能削減,反而隨著老艦退役要加快建造,還要進行技術更新。跑到別人家門口堵門的SG-21計劃自然無用武之地了。

DDG-1000造了3艘被中止,當作先進技術驗證平臺使用。LCS也陷入麻煩中……

1、任務模塊研發嚴重滯後,只有反水面模塊投入使用,其他反潛、反水雷模塊還有大量問題要解決。

模塊價格太貴,成本降不下來,每艦配齊根本不可能,只能削減數量。

更換模塊時間太長,原以為一天就夠了,實際上要好幾天甚至數周才能完成,大大影響作戰部署和協同時間。最後只能裝備單一模塊,將相同模塊的LCS組成分隊開展任務。

2、過分強調自動化導致人員不足。核心系統艦員40人,單個士兵負責工作太多,手忙腳亂影響戰鬥力。人員少損管能力差,在戰鬥中受損全艦會快速喪失戰鬥力。

▲MK-110 57毫米艦炮

3、早期反水面只有MK-110 57毫米艦炮、MK44「大毒蛇」30毫米機炮和12.7毫米機槍等輕火力,缺少反艦飛彈重火力。對付小型快艇、巡邏艇還行,遇上驅逐艦、護衛艦就歇菜了。

後來LCS-4「科羅納多」號上加裝了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才具備120公裡外攻擊大型目標的能力。

2019年,美軍又在LCS-10「吉福茲」號上加裝NSM反艦/對陸遠程精確巡航飛彈,戰鬥部125千克,射程190公裡,用於替換魚叉飛彈。LCS才總算從廢柴堆裡爬出來。

▲「魚叉」反艦飛彈

4、打人不行,抗擊打能力也不行。鋁合金艦殼輕巧方便,抗毀傷能力太差。想想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上層建築大量用鋁合金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一枚飛魚飛彈擊沉就知道了。

LCS在現代先進反艦飛彈打擊中生存能力堪憂,只能在絕對制空、制海權保護下靠近沿海,幹一些偵察、掃雷等大艦不願幹的髒活累活。或在大艦周圍警戒,清除一些自殺小艇類的恐怖襲擊。

但造好的幾十艘LCS不能不用啊,因此美軍將它們派到低威脅海域嚇唬弱小國家,或部署到亞太地區,憑高速性幹一些偵察監視工作。

美國國內對它也議論紛紛,各路媒體給它戴上「海軍有史以來最失敗的項目」、「費錢又無用的戰艦計劃」等各種桂冠。

國會和海軍開啟撕逼模式,建造規模一縮再縮,逼得海軍斷臂求生。將第32艘之後的後20艘改為2016年擬定的FFG(X)飛彈護衛艦,繞了一圈又回到傳統路線。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FFG(X)飛彈護衛艦

FFG(X)飛彈護衛艦擬加強反艦、防空能力,彌補LCS短板並與其組隊使用。護衛艦提供火力輸出和防空屏障,LCS處理水雷、反潛、運送特種部隊,達成滿意配合。

美國也計劃加裝相控陣雷達,加強反艦飛彈後投入國際市場。以色列一度很感興趣,撥出專款共同研究,終因不合需求不了了之。

後來中東土豪沙烏地阿拉伯以112.5億美元天價拍下4艘沙特版瀕海戰鬥艦,購物體會不知道,只聽說想給差評來著。

▲NSM反艦飛彈

瀕海戰鬥艦雖然定位失誤位置尷尬,但美國海軍收穫也不小。它驗證了大量新技術,模塊化理念、噴水推進器、穿浪三體船、無人載具平臺都非同小可。這些技術成熟後隨時可以用到其他戰艦上,推動海軍迅猛發展,所以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價值,畢竟海軍自我評價還不錯。

總之,LCS瀕海戰鬥艦頻頻在全球熱點海域出現,登上新聞頭條,但其本身並不足懼。它身上不斷積累的新技術、新思路,才是我們學習追趕的關鍵。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拿瀕海戰鬥艦比,簡直拉低054A的身份,你速度能快得過飛彈?
    如果拿054A的速度和美國的瀕海戰鬥機相比,那簡直就是拉低054A的身份。這054A飛彈護衛艦怎麼也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之一,也曾是航母的帶刀護衛,其戰鬥力和美國的瀕海戰鬥艦那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美國的瀕海戰鬥艦的設計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海軍一超多強,當時全球的海軍力量加起來都沒有美國一家厲害。所以美國海軍認為在未來幾十年裡在海上美軍可憑藉著強大的航母優勢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將戰場從公海大洋上擺到對方家門口去,到時候可盡情的虐對方。
  • 瀕海戰鬥艦:生不逢時的探索者,美國戰略失誤的犧牲者
    瀕海戰鬥艦方案但是必須要承認,除了事故率以及成本問題以外,濱海戰鬥艦的其他指標,完美的達成了美國的要求。也就是說,濱海戰鬥艦的失誤不僅僅是因為瀕海戰鬥艦本身,更重要的是,美國對於自身情況的盲目樂觀導致的戰略失誤瀕海戰鬥艦本身問題頻出也與美軍貪大求全,片面追求先進性,人員素質下滑嚴重有著直接關係。
  • 美國的瀕海戰鬥艦對中國的威脅有多大?
    現在這兩家公司每年各生產一艘,也就是每年美國有兩艘瀕海戰鬥艦服役。美國本來是一共要造52艘的,現在減少到32艘,主要是瀕海戰鬥艦造價太貴了,造價這麼一艘船,需要將近7億美元。西班牙的一艘6500噸的宙斯盾級護衛艦,造價才6億美元,它比人家一艘大護衛艦造價都貴,所以美國現在也造不起,減少它的建造數量。
  • 中國海軍成功「逼走」美軍瀕海戰鬥艦,美國揮淚砍掉4艘先進戰艦
    而根據美國海軍最近放出來的消息,咱們在之前曾經提過的4艘LCS瀕海戰鬥艦,也就是「獨立」級和「自由」級的各前兩艘戰艦不幸成為了本次軍備調整方案中的犧牲品:美國海軍下定決心徹底退役這四艘戰艦,且終止LCS瀕海戰鬥艦後續建造計劃,改為全力以赴推進FFGX與下一代大型水面戰鬥艦艇項目(雖然FFGX的首艦也已被延後了)。目前美國海軍主推的FFGX
  • 瀕海戰鬥艦的武備(上)
    ▲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的艦載武器部署示意圖艦載武器 能打的都帶上  艦艏主甲板上的MK110型艦炮,是英國宇航系統公司(BAE)的產品,射速220發/分,有效射程14.5公裡,高低射角-10度~77度,待發彈120發。
  • 中國海軍成功「逼走」美軍LCS瀕海戰鬥艦,美國揮淚砍掉4艘先進戰艦!
    而根據美國海軍最近放出來的消息,咱們在之前曾經提過的4艘LCS瀕海戰鬥艦,也就是「獨立」級和「自由」級的各前兩艘戰艦不幸成為了本次軍備調整方案中的犧牲品:美國海軍下定決心徹底退役這四艘戰艦,且終止LCS瀕海戰鬥艦後續建造計劃,改為全力以赴推進FFGX與下一代大型水面戰鬥艦艇項目(雖然FFGX的首艦也已被延後了)。目前美國海軍主推的FFGX
  • 美瀕海戰鬥艦被「破鼓萬人捶」
    繼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在19年批評它"完全是個錯誤"之後,美海軍於本月,也加入到了批評它的隊伍中,他們聲稱:由於洛馬公司生產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LCS)傳動裝置存在嚴重的設計缺陷,在完成相關改進之前,他們拒絕再接收新的LCS。美海軍此番表態,自然引起了外界的強烈討論,對瀕海戰鬥艦的批評之聲,越來越大,那麼美瀕海戰鬥艦,到底失敗在何處呢?我們先來說下它的製造背景。
  • 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
    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是由通用動力公司領導的小組設計的的鋁質三體艦,長127米,排水量2784噸,由奧斯塔美國公司建造。根據美國海軍提出的設計要求,LCS將主要用於全球沿海水域作戰,是一種快速、機動、吃水淺的水面艦艇,具有高度的自動化設計,艦員編制將控制在100人以內。結構特點該艦的艦體將採用模塊化結構,並選用先進的艦體材料和動力。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裝置,使航速達到至少40節 以上,航程6900公裡以上。
  • 美軍的瀕海戰鬥艦引擎發生故障,被迫動用拖船拉回港內
    據美國海軍官方證實,美國海軍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中的四號艦——"底特律"號(USS Detroit
  • 美國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
    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是由通用動力公司領導的小組設計的的鋁質三體艦,長127米,排水量2784噸,由奧斯塔美國公司建造。根據美國海軍提出的設計要求,LCS將主要用於全球沿海水域作戰,是一種快速、機動、吃水淺的水面艦艇,具有高度的自動化設計,艦員編制將控制在100人以內。
  • 瀕海戰鬥艦緊急加裝魚叉反艦飛彈 劍指中國南海
    自由級配備魚叉飛彈模型圖,它也是直接安裝在甲板之上2016年2月初美國海軍和波音公司達成協議,由後者將魚叉飛彈集成到瀕海戰鬥艦(LCS)上面,根據協議後者將會在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加裝魚叉反艦飛彈,以增強反艦作戰能力
  • 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悄悄的退出現役
    3000噸的獨立和姊妹艦美國科羅納多號(LCS-4)是為競爭海軍瀕海戰鬥艦合同而建造的第一批兩艘獨立級三體船。在海軍選擇建造這兩個版本的LCS之前,這些艦艇與自由級鋼質單體船體LCS自由號(LCS-1)和沃斯堡號(LCS-3)進行了競爭。
  • 問題不少的瀕海戰鬥艦
    瀕海戰鬥艦作為一種全新的艦艇,美軍雖然享受了首創的福利,體會了先進性和新鮮感,但也沒少吃螃蟹。
  • 瀕海戰鬥艦的銷售冠軍就是它了(上)
    獨立級原型 總體三體船就是由三個船體組成的船舶,中間一個主船體,兩側兩個小一些的側體,三者共享一個主甲板及上層結構。飛彈採用毫米波主動指導,射程8公裡。獨立級的B炮位是一個預留模塊,一直是蓋板蓋著沒有使用(上面曾經焊接過魚叉飛彈的發射架),有資料說是MK-48垂直發射單元,而實際MK-48是一種突出甲板的簡易垂直發射裝置,美軍基本沒有裝備,主要輸出到盟國,不適合裝在狹窄的前甲板,此處倒是可以布置一套8單元的MK-41垂直發射裝置,用來發射ESSM「改進型海麻雀」或者是「標準2」飛彈,但是這兩種飛彈都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需要安裝制導雷達,顯然設計上並沒有預留雷達位置
  • 五星差評:美海軍停止接受自由級瀕海戰鬥艦
    美國海軍已停止接受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理由是該艦的動力系統齒輪箱存在材料導致的設計缺陷。在本世紀初,在美國軍事戰略確定極端主義為主要威脅後,建造了自由級與獨立級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這兩型艦為了在淺海活動,打擊小型海上力量,都進行了特別化的設計,包括模塊化武備、雙組艦員等。為了在近海靈活機動,自由級更是達到了40節的速度。為了獲得40節的速度,自由級的解決方案主要有三種。
  • 瀕海戰鬥艦--美國海軍扎心的「痛」(1)
    當然隨著後續同型艦越來越多地交付入列,美國海軍內部對其的不滿情緒也成了世人皆知的事情。2013年初夏,作者照慣例前往獅城觀摩當年的IMDEX,而在當年美國海軍最新的一艘「自由」級瀕海戰鬥艦被部署於樟宜海軍基地。後來這艘「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還在南海與我軍艦艇發生過「海上相遇」事件。
  • 美海軍瀕海戰鬥艦裝備「地獄火」飛彈
    現在,現在有了能從瀕海戰鬥艦甲板上發射的「地獄火」飛彈。這種飛彈早就在開發當中,現已成功完成了艦上測試。它能瞄準和擊落數千米外與洋面平行或在其上方的空中威脅。這種「地獄火」裝有多種爆炸材料,可應對原本難以還擊的空襲。
  • 南海警報響起,又有瀕海戰鬥艦闖入南海,專家:兩艘齊聚不足為懼
    大圖模式根據船訊5月9日AIS信號數據顯示,美國海軍LCS加布裡埃爾·吉福德號瀕海戰鬥艦緊急出動再次闖入了南海,這艘瀕海戰鬥艦是從新加坡樟宜軍港開始了新的戰鬥部署行動,南海警報再次響起。大圖模式在5月7日的時候美國海軍LCS8蒙哥馬利號瀕海戰鬥艦在南海遭遇了054A飛彈護衛艦,這次LCS加布裡埃爾·吉福德號瀕海戰鬥艦的增援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 美軍的瀕海戰鬥艦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瀕海戰鬥艦(英語:Littoral Combat Ship,縮寫:LCS),是美國海軍為取代佩裡級護衛艦在90年代初期進行的SC-21水面戰鬥艦艇計劃一部分
  • 美國瀕海戰鬥艦換個名字後身價將翻一倍
    這五家公司是美奧斯特-美國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用動力公司下屬的巴斯鋼鐵造船廠、亨廷頓-英格爾斯公司和義大利芬坎特裡造船公司,都是世界聞名的艦艇建造商。奧斯特-美國公司提出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改型方案,延續了原形艦的三體船、高航速和大飛行甲板設計,排水量為3000噸,可加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和16單元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