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鈾裝甲,貧鈾穿甲彈本身就和愛國者防空飛彈的99%命中率一樣。是海灣戰爭中炒作起來的神話之一。這裡面除了貧鈾穿甲彈還算是那麼回事外,貧鈾裝甲的防護效果遠遠沒有美國人吹噓的那麼神奇。貧鈾裝甲本身也是在海灣戰爭在準備期的幾個月中,臨上轎現扎耳朵眼的操作。因為當時緊急從德國等歐洲美軍基地運輸到海灣的數百輛M1坦克,居然用的還是105毫米線膛炮和普通的裝甲,防穿甲彈的能力不到300毫米均質裝甲鋼。開戰前幾周才緊急更換了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和貧鈾裝甲。其實這些貧鈾裝甲的防穿能力不過相當於40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400毫米的標準,其實當今的絕大多數3代主戰坦克的主炮發射長杆穿甲彈基本都能當即貫穿,怎奈猴版T72的鋼芯穿甲彈的性能太弱。戰後經過實際測試,
發現T72坦克這種號稱穿甲深度310毫米的3VBM17鋼芯彈,1500米實際穿甲性能不超過220毫米!當年的美軍指揮官認為,只要退到1500米之外,伊拉克陸軍裝備的任何穿甲彈都不會威脅到M1坦克的正面。當時美國軍方宣傳在整個戰役中,披掛了貧鈾裝甲的M1坦克的損失為0,但是實際上仍然被埋伏的比較好的伊拉克坦克在近距離擊穿了至少十幾輛。但是美方打死都不承認而已。美國陸軍是從1983年開始研究貧鈾裝甲,到1988年6月正式裝車。參加海灣戰爭的部分M1坦克裝備了貧鈾裝甲,此後貧鈾裝甲就不斷的被神化。後來在中東戰場,沒有裝備貧鈾裝甲的猴版M1A1甚至用RPG都可以從側面擊穿,M1的神話徹底破滅,但是貧鈾裝甲和M1A2的神話似乎還在繼續。美國陸軍折騰貧鈾當裝甲,主要在於從二戰一直到冷戰,美軍的裝甲技術水平在一流大國中一直很一般。
上世紀70年代的冷戰高峰期,英國和蘇聯都已經開始研發陶瓷複合裝甲。在這方面美國陸軍其實是明顯落後的。而作為美蘇裝甲和反裝甲試驗場的歷次中東戰爭,代表西方出戰的以色列的裝甲部隊曾經成建制的被蘇聯提供的反坦克武器輕易的從正面貫穿。等於變相的打了美國人的FACE,也暴露了美式裝甲在當時的長期積弱局面。這也是到海灣戰爭前,從德國調來的數百輛M1坦克臨陣換炮換甲的原因所在。如果1980年代歐洲就爆發大戰。在當時蘇軍以T80坦克為核心的精銳裝甲集群面前。根本沒有換甲換炮的M1坦克群其實明顯不是對手。因為T80的正面防穿能力當時已經到了400毫米左右。M1換貧鈾裝甲後才達到這個水平。海灣戰爭後,美國陸軍又對M1A2系列的貧鈾正面裝甲不斷的加碼。但是在北歐某國的公開招標中被證實。加厚的貧鈾裝甲的正面防穿能力也不過600毫米左右。
貧鈾裝甲的弱點是明擺著的,第一自然就是有輻射損害;這個問題怎麼屏蔽也是存在的;第二就是嚴重超重。換上貧鈾裝甲的坦克幾乎沒有低於65噸的。現在甚至增加到70噸以上。增加的十幾噸重量,如果換成更先進的裝甲,其綜合防護效果會遠遠超過拼命堆重量的貧鈾裝甲。比如現在用先進複合裝甲,再加上重型爆反裝甲疊加,已經有800毫米以上的防穿能力,但增加的重量仍然不到貧鈾裝甲的一半,可以把三代主戰坦克的全重控制在60噸以內。這也是幾個坦克大國增加防護性的技術主流。因此除了美國,其他大國基本沒有在貧鈾裝甲上深入折騰的。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美軍迷信貧鈾裝甲,其實是無力研發更先進裝甲的無奈忽悠。因為美國既沒有豐富的鎢礦資源也沒有對重型爆反深入投入研發。堆砌的貧鈾裝甲再厚,也頂不住3期穿甲彈的正面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