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無授權禁轉
原創首發公號:大內密探008(Scop008)
北京航空博物館裡的有一架米格23戰鬥機,關於這架蘇聯戰鬥機的來歷很多人猜測。因為它長期廢棄在原地甚至抹掉原來的國籍型號,似乎隱藏了什麼秘密。眾所周知,中國沒有裝備過米格23,因為那時候和蘇聯的關係不太好。著名的殲8戰鬥機設計者、航空專家顧誦芬院士曾在媒體上向大眾詳細介紹了米格23的性能。但是說到這架米格23的來歷時,顧老爺子就閉口不言了。
(如今這架從埃及獲得的米格23重新塗刷上國籍標誌在北京展出)
起源
其實故事還要從我國自主研發的強5最後期型號開始說起。強5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強擊機,但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強5就開始漸漸落後。此時,中國的國門已經打開,很多和外國交流合作的機會就在眼前。
1974年,南越軍隊在南海故意找茬,侵犯我國邊界。我國海軍立刻予以反擊,擊沉擊傷敵軍4艘敵艦。但戰役也充分暴露出沒有航空兵掩護的弱點,因此軍隊強烈提出要求要研發一種新的強擊機來裝備部隊。當時的強5已經不能勝任新時代的要求,所以需要研發一種全新的戰機來同時滿足空軍、海軍的需求。新戰機還可以裝備不同型號的武備,這樣可以分別滿足海軍和空軍的不同任務。
(強5航程段短,載彈量不足。已經漸漸落後於時代,南海的局勢需要一種全新的飛機替代它)
三機部對這個請求非常重視,1976年6月,召集了所有設計部門的人員到北京開會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設計方案。瀋陽飛機製造廠和南昌飛機製造廠就分別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瀋陽提出的方案是殲轟8,說白了就是殲8飛機的對地攻擊型。三機部最早也是傾向於瀋陽的方案,但在60-70年代,世界上的流行潮流設計是可變後掠翼設計。這種設計是為了平衡高、低速度飛行時對主翼要求的矛盾。但是也會帶來結構重量變重,研發設計難度增加等弊端。但當時這股潮流對中國航空工業影響非常大,所以當時有一個機密的項目行動:我國用6架殲6從中東某個國家換回了一架米格23,科研人員對這種變後掠翼機構進行了研究。
(強5的總師陸孝彭,在他的堅持下,發展了米格23為基礎的強6型號。老爺子曾經在美國設計過戰鬥機,在國內航空界他具有很高的威信力。可謂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泰山北鬥)
在埃及的秘密項目
1978年8月,中國突然組織一個代表團前往埃及執行機密任務。這個代表團都是航空方面的專家,其中就有顧誦芬院士。當時事出突然,代表團也僅僅說明了一下注意事項和紀律就上了飛機,之後大家才知道目的地是埃及。到了開羅以後,代表團就住在大使館區域內,大使和武館特意來說明了任務:中國要用殲6換取埃及的米格23來進行殲7戰鬥機的新型號研發(這裡是出於保密制度,大使館方面不知道研發的新型號不是殲7,而是強6)。所有代表團成員一律穿便服,不接觸無關人員。埃及方面來接洽的是一名上校,負責提供安全保衛的是兩名警察(他們也身穿便服)。當時的中國專家看見那架米格23頓時眼睛一亮,因為那時候這型號在中國可是寶貝(當時在國內,J8已經是先進型號了)。
那幾天,中國專家團忙裡忙外,從飛機拆卸到聯繫貨船都累壞了。雖然人們很疲憊,但是一想到這個寶貝型號能讓我們獲得的利益,人人又振作起精神來。儘管是在埃及地盤上,但是中國代表團必須時刻防備著這裡的蘇聯人。雖然米格23是屬於埃及政府的財產,但是蘇聯人有嚴格限制米格23的使用,他們更不會把戰鬥機送給我國。所以這個行動必須在蘇聯人監視下秘密進行,埃及政府提供的專車都沒有任何標誌。現在的焦點就是儘快行動在蘇聯人發現之前把飛機偷運到我國境內。
誰知這時候英國人又出來攪局。就在我國代表團從巴基斯坦中轉休息過境時,後續的成員正在埃及驗收技術資料。BBC媒體突然公布了中國代表團在埃及活動的信息,項目立刻有了曝光的危險。代表團立刻全體提前回國,這才保證了米格23的安全引進。
(強6的現代三維圖和在北京博物館展出的模型。它很大程度上參考的是米格23,而並不是美國的F16)
新的型號誕生
米格23弄到手以後,我國科研人員從這架飛機身上和越南獲得的F111殘骸基礎上開始研發我國的下一代殲擊轟炸機。
在中國,唯一具有強擊機製造經驗的只有南昌飛機製造廠。在強5飛機設計師堅持下,我國開始研發一種在米格23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強擊機。它作為強5、和殲6的後續型號,被命名為強6。由於這架飛機是在米格23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當然兩者之間非常相似。新飛機也有個缺點,就是機動性不太好。空軍希望新的戰機有一定的空戰能力,於是設計被改成是機腹進氣,適應飛機在大仰角時的進氣量問題。發動機採用的WS-6渦噴扇發動機。
總體上說,這架飛機的設計非常時髦。非常接近當時的國際上先進軍機「時尚潮流」。加上WS-6發動機在1980年10月的研發工作也達到了指標。三機部開始改變想法,傾向於採用南昌飛機廠的方案。
(美制F111轟炸機的殘骸曾經在越南獲得,它也被我國利用來參考。但最終80年代中後期這種變後掠翼不再是時髦的設計了。另一方面我國也缺乏控制系統的技術)
困境,強6型號的放棄
然而隨著研發進度的深入,科研人員發現難度在不斷增加。雖然可變後掠翼的結構我們已經摸清了,但是這個控制系統我們沒法解決。而且也不可能從美國和蘇聯獲得技術。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一步步自己試驗,飛機的研製計劃也拖延了下來。
(最終服役的是飛豹戰機。當時放棄強6也是明智的選擇)
到了80年代中後期,軍隊認為可變後掠翼設計已經不是將來的主流。因此強6的項目也就下馬了,配套的渦噴扇6發動機也停止了研發。1984年,這架飛機就全面停止了研發工作。現在看,這架飛機的基本設計還是不錯的;沒有早期社會運動造成的浮躁心理;對國外的變後掠翼設計理念也進行了論證和研究。但是因為我們缺乏這方面的氣動布局經驗,造成後期的研發工作停滯,而且繼續研發下去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在80年代中後期,這種設計已經不是主流了,所以停止強6的研發也是明智的選擇。參考資料《航空史》
由於你懂的原因,不想失聯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並加毅叔的私人微信teufelsy,備註粉絲即可。
贊 賞
(有讀者反映收不到推文,騰訊新規是,大家只有在我們的文章末尾「點讚」點「在看」,或者星標,才能每天正常收到推送。另外不要只看頭條和次條文章哦,每天都有多條推送,其他文章一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