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後臺看到了來自讀者的鼓勵,在此表示感謝,也勞各位多多幫忙宣傳。
美國海軍的應對
人類歷史上所有交戰邏輯的第一環都是發現,如果無法發現敵人,那麼後續的行動將無從談起,在對抗神風特攻時也一樣。由於特攻隊會專門研究各種隱蔽技術,這就使得發現它們充滿了挑戰性。比如,日機可以利用目標附近的地形來遮擋雷達波,形成「陰影」區。還有一個慣常的做法是尾隨返回母艦的美軍機群,當時的雷達還難以分辨敵我。此外還可以利用天氣現象,例如雲層或從太陽方向俯衝而下,這樣有機會干擾防空炮手的視線。
即使沒有各種特殊條件的限制,美國海軍的雷達本身也存在著不足,從而難以提供足夠長的預警時間。大型戰艦上通常裝備標準的SK對空搜索雷達,其在面對高空和低空目標時的性能相差甚遠。目標在高空時,雷達可以探測到遠在50海裡外的目標,直到其接近到探測近界才會丟失。如果目標在中空飛行(約5000米),飛機便可以大搖大擺地飛到離艦隊約25海裡的地方而不被發現,因為很少有雷達能夠探測這一距離-高度水平下的目標。而如果不能探測到敵機,戰鬥準備也就無法展開。相對來說,SM雷達對低空目標比較有效,但對高空目標的探測局限性又很大。為了覆蓋整個空域,大型戰艦通常會裝備SK和SM等兩型以上的雷達,但電磁兼容問題又會限制諸如SM雷達這些功率有限的電子設備的工作。當然,神風特攻隊利用低空、陸地等條件接近艦隊時,地(海)面雜波會使上述系統統統失效。
■美國海軍艦艇在桅杆上部裝備的SK雷達主要負責遠程對空搜索,對中低空目標探測能力有限
■小型的SK雷達裝在桅杆較低位置,負責中低空目標搜索,但容易受到大型雷達的幹擾
防空戰術
美國海軍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通常情況下都只能利用艦載防空火力對抗神風特攻,而當時作為主力的20毫米和40毫米口徑的防空炮缺乏足夠的毀傷能力。在面對常規空襲時,靈活的中小口徑高炮可以有效打亂接近敵機的投彈瞄準,而且飛機一旦被命中,即使沒有造成致命傷,通常也難以準確攻擊。不過在面對自殺式攻擊時情況就有些不一樣了。即使炮彈直接命中敵機,甚至摧毀了部分氣動翼面,但只要基本結構沒有解體,飛機就依然可以藉助慣性撞向艦艇。就像《決戰中途島》中演繹的那樣,即使敵機最終錯過目標,部分結構掠過艦體時也能帶來損傷。這與半個世紀後西方海軍研究如何應對蘇聯重型戰役反艦飛彈時的情況是類似的,因為神風特攻機和重型飛彈都具有被摧毀後利用慣性前衝的能力。因此,為了使艦艇免受損失,就需要徹底摧毀敵機,或及早使其失去控制,偏離依靠慣性也能命中的航線。
■即使特攻機被命中起火,只要部分控制系統還能運作,就可以像圖中這樣儘量飛向目標從而帶來傷害。在自殺攻擊的前提下,如果不能摧毀或及早致偏目標的防空是沒有意義的
想做到前者主要依靠127毫米高平兩用火炮,足夠遠的射程使其可以提前摧毀敵機。該炮的38倍徑版本通常作為驅逐艦的主炮,以及新式主力艦的副炮;25倍徑的版本則安裝在舊式主力艦上。火控系統可以控制火炮命中1500碼(1372米)以外的目標。戰爭後期,發射Mk 32 VT近炸引信(VT意為可變定時)炮彈大大提高了該炮的效能。Mk 32炮彈達成的神風擊落數量佔127毫米炮全部戰績的56%。相對來說,20和40毫米的小口徑炮彈無法容納近炸引信。
■各種級別的美軍大中型戰艦軍裝備了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在統一後勤規格的同時,該炮的性能也相當出眾
■雖然早期的近炸引信體積偏大,可靠性低。但這種劃時代的組件使得防空作戰第一次從點碰點的小概率事件變成了陸軍火炮轟擊目標一樣的有明確結果的模式
儘管裝有近炸引信的炮彈是針對神風特攻最有效的應對措施,但物以稀為貴——Mk 32近炸引信炮彈總是供不應求。更重要的是,由於在較遠距離上難以發現敵機,所以127毫米火炮的遠程優勢不一定能夠發揮。因此,發現敵人時,反應迅速、射速較高的中小口徑高炮仍然是主力。
其中的20毫米炮主要指厄利孔機炮,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產量最大的高射炮,共製造88000多門。1941年,美國海軍採納了這種瑞士設計的防空炮,因為它有一系列可取之處——射速很高,達到450發/分;槍管很容易更換;可靠性高,很少卡殼。槍管採用氣冷方式冷卻,可拆卸彈夾供彈,通常為60發。炮座是人力操作的,因此可以被安裝在艦上各種位置。
■這幅畫作中,這座位於航母機炮甲板的20毫米炮正在迎戰敵機。注意負責開火、瞄準、供彈的炮手以及後面的指揮員
炮手利用把手和肩靠進行瞄準和訓練。開始時使用的是簡單的開放式機械瞄具,每5發子彈中就有一發用來示蹤的曳光彈幫助瞄準。1942年,瞄準具升級為Mk 14陀螺穩定瞄具,大幅提升了精度。這一切都使得20毫米炮可以對付常規空襲。但僅0.27磅(0.12千克)重的炮彈實在難以直接摧毀敵機。
陣型方面,環形陣是包括美國海軍在內各國海軍廣泛採用的標準艦隊防空陣型,它既提供了防禦縱深,又兼顧了全方位的特點,同時還可以很容易地變換為其他陣型。單艦的機動也是重要的應對方法,一艘高速運動且不斷改變航向的艦船常常能挫敗自殺攻擊。如果想最大程度上輸出防空火力,自然應該以船舷面對敵機,但若對方採用低空接近戰術就很容易被命中。所以最終普遍採用的戰術是面對低空敵機時用側前/後方接敵,面對高空敵機時則用舷側接敵。美國海軍還發現,驅逐艦不應該實施劇烈機動,因為防空火力精度嚴重下降是得不償失的。但另一方面,大型戰艦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因為它們本身就更穩定,機動性上限也較低。
■衝繩戰役中,一架零戰撞擊「密蘇裡」號戰列艦前一瞬間。雖然艦上火力未將這架敵機擊落,但這一迎敵角度是非常標準的
美軍調查顯示,如果進行了合適的機動,只有29%的神風特攻能夠得手,但如果沒有採取措施,這一比例將上升到47%。
新戰術
戰爭後期,美日雙方都意識到近距離水面交戰已經變得非常稀少,航空威脅才是最危險的。因此美國海軍眾多驅逐艦都進行了防空改裝以增強面對神風特攻的能力,比如將魚雷發射管部分甚至完全拆除,用額外的雷達或高射炮取代。而那些所謂的「雷達哨艦」則裝備了SP雷達。
■在應對神風特攻方面最著名的「拉菲」號驅逐艦(DD-724)就是一艘雷達哨艦。正是因為在孤立無援及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抵禦了數十架敵機的奇蹟才讓該艦一舉成名。同時這也說明了這一工作的兇險
衝繩戰役期間,在距離衝繩本島15至100海裡的一線部署了15個「哨位」,哨艦在這些位置附近巡邏,除了驅逐艦外,通常還配備一艘小型支援艦艇。哨艦雖然沒有裝備特殊的雷達,但是配有戰鬥機指揮小組,從而起到了預警雷達平臺的作用。但正如後世所知的那樣,由於哨位間距離太遠,兵力又非常薄弱,因此這些艦艇之間無法相互掩護。在面對大規模特攻時它們首當其衝,而且通常會損失慘重。於是美國海軍開始尋找替代方案,不過大多數方案直到戰爭結束時還在評估的過程中,其中包括使用飛機進行預警,或是可以潛入水下的潛艇,甚至是更多地使用可消耗的護航驅逐艦。
■衝繩島附近美軍安排的15個雷達哨艦陣位,每個陣位的半徑約為5000碼(4572米)。作為比對,衝繩島南北長107千米,由此可以看出哨位間的距離動輒數十千米,以當時的技術根本不可能相互支援
■世界上第一種預警機——TBF-3W,其誕生很大程度上與抵禦神風特攻有關
■美國海軍迅速將戰時的構想付諸行動。圖為「紅鰭魚」號雷達哨艇(SS-272),戰後初期有大量這類潛艇航行在大洋上
■美國海軍將大量不再需要的戰時護航驅逐艦改裝為雷達哨護航驅逐艦(DER),於5、60年代在大西洋中西部巡邏,提供早期預警。圖中的「託馬斯·J·加裡」號(DER-326)就是其中的一員
戰爭結束時,快速航母特遣艦隊已經發展出一種作戰理論,即在12000碼(11000米)外用較多近炸引信炮彈對抗襲擊。特遣艦隊通常由3個特遣隊組成,採用環形陣,航母位於中心位置。驅逐艦部署在小隊間用來對付穿梭在間隙中的敵機。通常不會是一艘,而是一小隊甚至整個戰隊(squadron)的驅逐艦。這些戰艦在延長預警時間,提供防空主軸方向以及阻止日軍飛機尾隨美機接近艦隊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各特遣隊還制定了相關條例以增強遠程防空火力。
■特遣艦隊一般使用環形陣,驅逐艦部署在主力艦前方、後方及間隙,用來提供預警、反潛和防空支援
裝備
神風特攻飛機
神風特攻隊使用的機型多種多樣,主要使用的是單引擎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更高的速度使得它們更有可能穿透美軍的CAP屏障並攻擊目標。不過有時也會使用雙發飛機,包括海航部隊中十分脆弱的一式陸上攻擊機系列(G4M,盟軍稱為 「Betty」)。一方面該機可以直接作為自殺機,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櫻花」自殺飛彈的投放母機。在某些場合下,笨拙的雙翼水上飛機也有可能被使用。
■一式陸攻採用外掛方式攜帶「櫻花」(也只能這麼做),使得本就惡劣的機動性進一步惡化。好在後者還有數十千米的航程,基本可以算是二戰期間的「防區外武器」,沒有遇到CAP的情況下可以一戰
■剛剛完成分離的一式陸攻母機和「櫻花」子機
■圖很著名的一張照片,圖中這架編號為721-328的一式陸攻二四丁型(可攜帶「櫻花」)的飛行員正在起飛前進行交流,他們隸屬於第721海軍航空隊。照片攝於1945年2月,位於鹿島的基地
■1945年3月21日,美國海軍的VF-17和VF-30中隊正在攻擊日軍集群。圖為美機照相槍中的一式陸攻-「櫻花」組合
數量最多的還是零式戰機(A6M),盟軍賦予其「Zeke」的稱號,但和中國人一樣更習慣稱其為「零戰」(Zero-sen)。該機不僅揚名海外,而且因為在1944年夏的菲律賓海海戰後被證明無法勝任空戰任務,所以正好用作自殺飛機使用。在特攻場合下,零戰的機動性和超遠的航程優勢被放大,而結構的脆弱性等問題卻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自殺機版本的零戰通常還可以攜帶一枚250千克級的炸彈,從而能夠提供相較機體撞擊動能所帶來的傷害大得多的損失。
■特攻用零戰五二型三視圖,通常在機腹掛載一枚九九式二五號一型250千克炸彈。這架205-142號機隸屬第205航空隊,1945年2月5日產於臺中。該中隊先是調到琉球群島進行備戰,然後在衝繩戰役中執行任務
■攜帶副油箱,可進行遠程護航的零戰五二型。戰爭後期,零戰通常同時作為自殺機/攻擊機和護航機
■1944年11月的菲律賓戰役期間,正在從基地起飛的特攻版零戰五二型
零戰最初是作為艦載戰鬥機設計的,首次登場是1940年的中國上空,當時該機足以壓制任何盟軍戰機。這樣的成功主要來源於由超輕結構帶來的極佳機動性。零戰二一型比美軍早期的戰機要更出色,但1943年後美軍引入了F4U「海盜」和F6F「地獄貓」等戰機,零戰二一型在武裝、防護、高速段機動性和高空性能方面開始全面落後。
作為回應,日本海航從1942年4月開始引入零戰三二型。雖然換裝了更強大的引擎,但性能的提升不明顯。不過由於零戰的後繼型戰機研發滯後,日軍也只能將這些有限改進型繼續作為主力戰機使用。1943年8月,零戰的又一種重要改型——零戰五二型投入生產,進一步改善了發動機結構並換裝新型20毫米機炮。儘管如此,這些修改不足以撼動美日空戰態勢,雙方差距反而越來越大。日本進一步的權宜之計是零五二型甲/乙/丙三種改型,改善了俯衝速度、武裝、防護,但顯然這都是杯水車薪。不過這些努力也並非完全「徒勞」,零戰五二型系列作為自殺飛機還是比較有效的——就這樣,這些相對較新的零戰成為了戰爭後期神風特攻隊的主要機型。
■這架零戰五二型較為成功地實施了奇襲,不僅沒有遭到CAP攔截,而且在接近「企業」號時也沒有遭到密集的炮火,注意機身下的炸彈。照片攝於1945年5月14日,當日「企業」號多處中彈,從此告別二戰戰場
■零戰的戰鬥轟炸版——零戰六三型的機首武器剖視圖。改型從零戰五二型丙衍生而來,將前型整流罩內的兩挺7.7毫米九七式機槍改為一挺13.2毫米三式機槍,備彈700發
■零戰六三型的機翼武器剖視圖。每側機翼有一門20毫米九九式二號機炮,外側還有一挺三式機槍。前者每門備彈100發,後者備彈240發。六三型的火力與早期的二一型不可同日而語
■零戰六三型機腹掛載一枚250千克炸彈的示意圖。事實上,五二型和六二/六三型可攜帶500千克級炸彈,不過通常情況下還是攜帶250千克炸彈。炸彈主體由一塊厚度為1.9釐米的機加工鍛鋼製成。頭部裝有引信。後端內部有螺紋,內有凸底板,中央鑽孔以連接引信。尾錐結構通過6個螺絲固定在底板上。4片尾翼焊接在尾錐上,並用一組盒式支柱支撐。彈體內裝九一型(三硝基甲苯醚)炸藥。這種九九式二五號一型炸彈於1938年設計,次年被日本海航採用,能夠穿透50毫米厚的裝甲。
神風特攻隊使用的攻擊機類型的代表機型是九九式艦載俯衝轟炸機(D3A),盟軍稱為 「Val」,曾經創造出很多攻擊紀錄。直到1944年前,該機還算得上是一種比較合格的俯衝轟炸機。九九式作為較早出現的俯衝轟炸機,其毀傷的盟軍艦船要多於任何其他日本戰機,這也證明了其有效性。
■圖為九九式二二型,機腹掛載一枚250千顆炸彈,機翼下掛載100千克的九九式六號一型炸彈。該機正在指揮人員的指揮下準備起飛
九九式的早期型號採用固定式起落架,顯得很過時,緩慢的速度使得該機在戰鬥空域中很難操作。1942年6月,一種裝有新型發動機的改型開始試飛。九九式二二型從1942年後期開始取代一一型。二二型僅僅是速度方面略微增加,對於缺點基本毫無改變。1943年,當著名的「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十三試艦載轟炸機,D4Y,盟軍稱為「Judy」)被採納後,九九式逐漸退出一線。從1944年秋開始,陸基的九九式開始轉為神風特攻機。1945年,那些用於進行訓練的九九式被調往戰場執行自殺任務。
■神風特攻攻擊環節最著名的照片之一,維基百科神風特攻隊日語詞條的最前面的照片之一。「彗星」俯衝轟炸機在戰爭後期逐漸替代九九式,也被廣泛用於自殺攻擊。產量最大的三三型最高平飛速度接近600千米/時。1944年11月25日,這架「彗星」由第701航空隊的山口善澤和酒樹正一駕駛,正在撞向「埃塞克斯」號航母(CV-9)。這是本次行動中針對「埃」號發動攻擊的嘗試中唯一一例成功的。該機隨後擊中飛行甲板,爆炸引發了大火,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傷。不過在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支持下,航母在兩周內重返前線
日本陸軍航空兵(日語為「陸軍飛行戦隊」)也為特攻任務搜集了大量飛機。同樣,舊式戰機在前線被新戰機取代,它們也就成為自殺機的主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一式戰鬥機(軍迷們應該更熟悉Ki-43這個名字,綽號「隼」,盟軍稱為「Oscar」)一型。這是產量最大的日本陸航戰機,接近6000架,且生產工作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第20航空戰隊是大規模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日軍航空力量的一部分,該戰隊在1944年10月22日從臺灣調到馬尼拉的Caloocan機場。這架一式二型是該隊下第一中隊的18架飛機之一。此後的11月1日他們被調到萊特島上的Fabrica機場,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雖然缺乏經驗,但這些菜鳥被直接投入戰鬥。在為自殺式九九式輕型轟炸機進行護航的過程中損失慘重。最後,這些飛機和飛行員也成為自殺部隊的一員。一式戰機一側機翼攜帶炸彈,另一側攜帶副油箱,這與四十年後馬島戰爭中的「超軍旗」攻擊機是類似的
■特攻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1945年4月12日,鹿兒島縣南九州市知覽女子高中的學生正在以櫻花枝揮別第20振武隊的穴澤利夫少尉。他的座機是一式戰機三型,攜帶一枚250千克炸彈
一式戰鬥機的發展始於1937年,和零戰一樣重視機動性,比上一代九七式戰機(Ki-27)擁有更遠的航程和更高的速度。初步試飛確實證明一式戰鬥機比固定起落架的九七式要好一點。不過後續的試驗接收工作進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941年6月,第一個一式戰鬥機中隊才組建完成。早期的一型還不完善,可以視為一種過渡設計,從二型開始具備完整的戰鬥力,並成為產量最大的型號。和零戰類似,儘管一式戰機在戰爭早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很快就被盟軍中的對手反超。較低的速度、僅僅兩挺12.7毫米機槍的火力以及與零戰類似的無裝甲和脆弱結構等致命缺陷並不是機動性能彌補的。1944年,進一步改進的三型投入使用,採用了更強大的發動機,有限提高了速度。不過,加強火力的計劃一直沒有實施。二型和三型作為自殺飛機時可在機身或翼下攜帶250千克炸彈。
■1944年末在菲律賓拍攝的第33戰隊的一式二型戰鬥機。右側機翼掛載著一枚250千克炸彈,而左側機翼則掛著一個200升的副油箱,後者可以擴大航程,也可以平衡炸彈的重量
■神風特攻隊還採用過各種其他機型。圖為1944年11月的菲律賓,特攻隊軍官向即將出擊的特攻隊員敬酒。注意後方最近的就是九九式輕型轟炸機(盟軍稱為「Lily」)
■較少見的「天山」艦載攻擊機(九七式艦攻,B6N2,盟軍稱為「Jill」)的特攻場面。雖然作為魚雷機或水平轟炸機使用的「天山」速度較慢,但依然被「物盡其用」地充數進特攻隊
連結LINK
本期主要介紹了美軍的應對方式和日軍的特攻機型。說到後者,現在日本有很多與特攻行動有關的博物館。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完成正文後筆者糾結過是否加入此內容。但私認為作為軍事自媒體的首要任務是客觀全面地展現信息,因此決定加入以下內容,希望各位可以理解。特攻這種特殊軍事部隊能留下的實物資料比較有限,這裡為大家介紹兩個相關的場館。本號建立之初就確定不涉及任何立場的原則,這裡進行介紹僅作軍事科普,不對下述地點發表任何見解,不做任何推薦。
第一個是靖國神社的遊就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乘坐地鐵可抵達。靖國神社是一些建築的集合,在拜殿(新聞上經常出現的那個)東北側數十米外是遊就館。遊就館內有軍事價值的展品集中在進門處的玄關大廳和內部透光的大展示室,全館僅此兩處允許拍攝。與本文有關的展品包括零戰五二型實機、「櫻花」自殺飛彈複製品、「彗星」艦載轟炸機等。(以下圖片均為本人實地拍攝)
第二個是知覽特攻和平會館,位於鹿兒島縣南九州市知覽町郡(就在上文那張照片的拍攝地),需要先到達鹿兒島市再乘汽車前往。雖然交通不便,但館內有大量相關資料,不過全館禁止拍攝(以下照片為網絡圖片)。與本文有關的展品包括打撈出水的零戰五二型丙實機殘骸、四式戰鬥機「疾風」一型甲實機、一式戰鬥機三型甲複製品等。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圖片來源:マク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