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2021-02-16 國資小新

12月4日下午

在中核集團

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突然沸騰了

大家相互擊掌祝賀

有的人眼裡還噙滿了淚花

此時,位於大廳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由該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成功放電。

「這標誌著HL-2M已經建成。為了這一刻,大家拼搏了許多個日日夜夜。」中核集團核西物院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負責人劉永說,「作為我國新建的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HL-2M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可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將大力提升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先進水平,為我國深度參與ITER計劃及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萬物生長靠太陽。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能量來自太陽,而太陽的能量則來自核聚變。

其實,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然而,原理看似簡單,但要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可以說難於上青天。

據劉永介紹,要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必須滿足三個苛刻條件:一是溫度要足夠高,使燃料變成超過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二是密度要足夠高,這樣兩原子核發生碰撞的概率就大;三是等離子體在有限的空間裡被約束足夠長時間。

這就是聚變界通常所說的「三乘積」中的要素——離子溫度、密度和能量約束時間。別小覷這三要素,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國際聚變界的科學家們可謂前赴後繼、攻堅克難、煞費苦心、孜孜不倦,但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為此,ITER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以攻克難關;中國成為七方重要成員之一。

其實,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與世界幾乎同步。自1955年錢三強、李正武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開展「可控熱核反應」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特別是1965年核西物院成立後,先後發展了脈衝磁鏡、角向箍縮裝置、仿星器、超導磁鏡、反場箍縮裝置和託卡馬克等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其中,最為典型的是1984年在四川樂山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一號(HL-1)。這是我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標誌著我國可控核聚變研究從原理探索進入規模化實驗研究新階段。從此,中國核聚變研究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02年,由核西物院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託卡馬克裝置。

劉永說:「HL-2M裝置是HL-2A的改造升級裝置,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同時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平臺。」

據他介紹,自2006年國際啟動ITER計劃後,各國均是一方面積極參與ITER計劃,另一方面也在推動本國核聚變研究。有的是改進以前的科學裝置,有的是建設新的科學裝置,目的是在ITER建成前的這一段時間裡,依託各自國內裝置和平臺全面掌握ITER的技術和能力。

「對於中國人來說,若要在ITER上發揮更多作用,像HL-2M這樣高參數運行的裝置不可或缺,一方面支撐ITER,為ITER開展預先研究、並探索相關物理與工程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作為我國可控核聚變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這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步,不可逾越。」劉永補充道,「通常像HL-2M這樣的高參數運行裝置,可被稱為ITER『衛星』。而全世界正在運行的稱得上ITER『衛星』的科學裝置不多。HL-2M名副其實。」

1984年,核西物院建成了我國首座受控核聚變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之後陸續建造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HL-2M是核西物院建造的第四座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在先進性方面,HL-2M與前三個裝置相比有著跨越式的提升。

據劉永介紹,HL-2M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與連接技術研發、關鍵部件製造與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

的確,為了確保裝置的性能能夠滿足在堆芯級等離子體參數條件下開展物理實驗研究的要求,HL-2M與HL-2A相比,裝置主機性能參數需大幅提升,為此,採用了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造成工程技術難度及工藝複雜性大幅增加。

那麼,核西物院為什麼會選擇邁出跨越式發展這一步呢?

ITER計劃實施後,中國核聚變如何發展成為了擺在劉永等中國核聚變人面前無法迴避的問題。當時,HL-2A已經難以滿足核聚變研究的要求,他們亟需性能更高、參數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媲美的平臺做支撐。

「當然,參數越接近ITER越有利於中國在全球核聚變領域發揮作用。但是,這是對國家綜合實力,特別是工業製造能力一項嚴峻的考驗。」劉永回憶道。

在前ITER時代,參數很低的裝置顯然沒有必要建造;但是對於建造參數高的裝置,中國技術積累夠不夠,是否具備建造能力,人才是否有支撐,經費是否能保障,成為一長串問題。決策保守,沒有創新性,價值有限,難以前進;決策冒進,我國工業基礎難以支撐,風險太大。如何平衡和把握先進性和可靠性之間的關係,成為了大家反覆討論的焦點。但專家們最終的意見是:努力跳,夠得著。

劉永再次強調說,中國聚變研究不能只等ITER。中國全方位參與ITER,但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研究計劃,為此必須要有HL-2M這樣能與國際一流比肩的裝置和平臺做支撐。

讓劉永等人慶幸的是,此項認知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門、我國聚變研究領域的廣泛支持。

HL-2M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核西物院自主設計建造。

當然,在ITER計劃執行中,中國始終恪守國際承諾,相關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今年7月28日,在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儀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並表示中國願繼續同各方加強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和技術,推進全球科技創新,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十年彈指一揮間。在這閃爍的電光之間,十年裡的畫面一幕幕浮現在大家眼前。

為了成功製造HL-2M關鍵核心部件真空室,建造人員冉紅數次腰疾復發,她都強忍著堅守製造現場,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和難點,連續克服了數個技術瓶頸;同為建造人員的宋斌斌,累計駐廠近5年,連續3年放棄國慶假期和高溫假,堅守製造現場,即使車間高達40℃以上,揮汗如雨的他也未曾離開;

為了中心柱安裝萬無一失,線圈組負責人劉曉龍帶領團隊成員反覆討論,一個月內做了十幾個方案,反覆驗證,甚至整個團隊放棄了2018年整個春節,在現場苦戰整整3個月;

裝置工程聯調是裝置放電前的關鍵環節,需要上百個系統同時調試並達到運行條件。聯調協調人季小全一邊組織團隊討論調試方案和計劃、一邊組織專家討論解決技術難點,晚上還要協調各外協廠家加班加點趕進度,經常晚上最後一個走……

為了實現「努力跳、夠得著」,HL-2M中的不少材料和工藝都是前人沒有做過的。可以說,從裝置的前期調研、設計到建造、安裝,核西物院HL-2M工程項目的科研人員、設計師、工程師和管理團隊300多人都不斷在向極限挑戰。

劉永說:「的確,現實情況比起初預想要困難得多,但是我堅信我們能夠成功,因為我們具備這個能力和水平。」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建設HL-2M裝置過程中,核西物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異形銅合金厚板材製造成型工藝,實現了高強度膨脹螺栓組件的自主國產化;研製成功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內首臺大型立軸脈衝發電機組。

劉永說,HL-2M裝置的建成,為開展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提供了硬體平臺,將有助於提升我國核聚變能源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我國未來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但他冷靜地說道,ITER計劃是實現聚變能應用的關鍵一步,要實現聚變能的商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幾代核聚變人接力奔跑。核西物院將依託HL-2M這一先進平臺,培養並儲備一批核聚變領域年輕的技術研發人才與團隊,為人類核聚變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相關焦點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新一代 「人造太陽」 首次放電,邁向實際應用還有多遠?
    2020 年 12 月 4 日 14 時 02 分,被稱為 「人造太陽」 的核聚變裝置 —— 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啟動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人造太陽」現身!太陽好好的,為啥還要造?
    那「人造太陽」為什麼就能無限供應能源呢?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不斷向地球輸送能源的,「人造太陽」當然也需要藉助核技術。而這種核技術嘗試分為兩條道路:核裂變和核聚變。核裂變則是由重的原子核分裂變化為輕的原子核,從而產生巨大的能量。
  • 太陽也能人造?韓國人造太陽破世界紀錄,中國申請十幾項專利
    於是,小合查找了相關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項「人造太陽」計劃是由歐盟、中國、韓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美國7國共同研究的,旨在解決能源不足問題,而作為合作國之一的中國,已經申請了相關專利十幾項。
  • 科技前線 | 「人造太陽」——照亮能源危機暗夜的曙光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人造太陽」的出現又是否能為人類能源危機帶來一絲轉機呢?
  • 本世紀最雄心勃勃的「人造太陽」項目,中國有幾分話語權?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ITER國際組織總部舉行。ITER國際組織總幹事評價,這標誌著ITER由此前成員國製造零部件的建設階段正式轉換到裝置組裝階段。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正式啟動。圖為安裝現場。ITER官網供圖童謠裡唱的「種太陽」,正有望被人類一點點變成現實。
  • 【能源之美】恆星級熱核聚變,懸浮在超導甜甜圈中的人造太陽
    等等~~核聚變反應只能在類似、甚至高於太陽內部的極高溫度(>4000 0000℃)高壓和足夠大的碰撞機率條件下才能大量發生。那些氫彈都是靠原子彈來熱身的:先在內部安放個小型核彈,核彈引爆後的才能瞬間達到核聚變的溫度和壓力要求。。。。↓↓總不能每個聚變電站投產前,先丟個核彈炸炸吧↓↓
  • 【英翻】中國開啟核能「人造太陽」
    據官方媒體周五報導,中國首次成功啟動了「人造太陽」核聚變反應堆,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能力的一偉大進步。該反應堆位於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於去年年底完工。由於該裝置可產生巨大熱量和能量而常被稱為「人造太陽」。
  • 2020我國令世界矚目的十大科技突破!背後是這些高校的鼎力相助!
    昨天的文章我們講述了「2020年我國十大令世人矚目的科技突破」中的前五個,本文我們繼續關注剩下的五個,從衛星、量子計算到人造太陽、火箭!八、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研發成功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團隊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一成果問世即巔峰,在求解5000萬個樣本的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時只需200秒,比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100萬億倍,這一突破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人造太陽「現身」!好好的太陽,為啥還要人造呢?
    12月26日,韓國聚變能研究所宣布,該國的人造太陽試驗裝置——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核聚變裝置,已經成功地將高達1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維持了20
  • 中國科研團隊向「人造太陽」邁出一步!
    在中國,科研人員正在製造一顆「人造太陽」。ITER是一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計劃。△ITER裝置ITER裝置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如同太陽一般,給人們帶來能源。因此被叫做「人造太陽」。環流器2M裝置的建成可以使中國的聚變研究,達到世界較先進的水平。環流器2M裝置就好像是「人造太陽」的實驗室版本,先要驗證裝置的可行性。它將來的反應溫度能夠達到1億5千萬度,是太陽溫度的7倍。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
    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天眼的研製和建設不僅體現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推動了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實現可重複的1.2億攝氏度101秒
  • 核聚變不再無法控制?「人造太陽」將成現實,韓國已搶在各國前面
    韓國聚變能研究所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中心宣布:在與首爾國立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研究中,成功實現離子溫度高於1億度的20秒等離子體連續運行,這是2020年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中心等離子體中核聚變的核心條件之一。
  • 核裂變?核聚變?核能到底是如何轉變成電的?
    核聚變也會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變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陽內部連續進行著氫聚變成氦過程,它的光和熱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這個過程相當於把一桌子的漢堡全部吃進肚子裡,把所有能量都集中在自己的身體裡,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
  • 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網友:這就去好好學習……
    微弱的射電信號通過國家驗收啟動運行以來中國天眼設施運行穩定可靠發現的脈衝星數量已達到500餘顆並在快速射電暴等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天眼的研製和建設不僅體現了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推動了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尺度結構工程公裡範圍高精度動態測量等
  • 中國環流器2M裝置建成:問鼎人類終極能源
    12月4日下午,在成都西南角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簡稱核西物院),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突然沸騰了。大家相互擊掌祝賀,有的人眼裡還噙滿了淚花。  此時,位於大廳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由該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成功放電。
  • 核聚變本世紀將迎來「巨變」?
    宇宙中有一群天然的巨型核聚變反應堆,那就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在太陽中心,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和2000億個標準大氣壓的高壓下,氫聚變成氦。這樣的反應已經進行了46億年,向外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其中僅有十億分之一左右的能量落到了地球上,就滋養了地球。在地球上發生核聚變是十分困難的。由於形成不了太陽那麼「變態」的大氣壓,因此只能通過更高的溫度來彌補。
  • 中國「無輻射」氫彈可當常規炸彈用 新型核聚變裝置功不可沒!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許建南在接受專訪時說,在討論「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時候,潛心研究的中外科學家們正在為一個偉大夢想——「人造太陽」而執著耕耘。一說到核聚變裝置,人們普遍會想起氫彈。不過,氫彈所產生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的,也是非常低級的和聚變反應。而新型核聚變裝置,如前文提到的「聚龍一號」科學實驗裝置,則是通過高能雷射代替原子彈作為氫彈點火裝置實現核聚變反應。這種氫彈爆炸後就不會產生放射性物質,是一種「乾淨的氫彈」,這種「乾淨的氫彈」不但殺傷力巨大,而且可以作為「常規炸彈」隨意使用。
  • 中國「人造太陽」即將面世,溫度達2億度,西方媒體:世界奇蹟
    中國人民向來擅長創造奇蹟,無論是古代或者現代都有令人驚嘆的發明。新中國從成立至今僅短短七十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世紀的中國經濟、軍事、科研等方面的發展都比較薄弱,還有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使得我國發展起來步履艱難。
  • 假如中國核聚變成功了,一度電一毛錢?將實現電力霸權!
    最近我國接二連三的好消息,嫦娥五號採樣後起飛對接成功,量子計算機76邏輯比特原型機成功,還有四川的HL-2M託卡馬克反應堆在成都首次放電成功!特別是量子計算機和核聚變,幾乎就是人類科學頂峰的聖杯,無論哪一個獲得突破,都將讓人類跨入一個全新的文明層次,它們到底有多重要?未來的能源和社會結構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核聚變實現,未來能源成本真的會很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