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謨拉比繼承第六代國王王位時,巴比倫還是個小邦,還向亞述稱臣。漢謨拉比機靈善變,他的基本策略是團結鄰邦,集中全力打擊一個主要敵人。經過38年的戰爭,漢謨拉比建立起較鞏固的中央集權國家。
國家的軍政權力、立法權和司法審判權都集中在國王手裡,有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協助他進行統治。國家有一支常備軍,必要時還徵召村社農民組成軍隊。巴比倫的庇護神馬都克被尊為全國的主神。
《漢謨拉比法典》的制定消除了原來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國法令統一起來。
古巴比倫王國時灌溉系統進一步發展,耕犁有所改進。青銅工具普遍使用,手工業生產提高,制磚、縫紉、寶石匠、冶金、刻印工、皮革工、木匠、造船工、建築工都已出現。國內外的商業貿易也有了發展。巴比倫時期農村社會分化已很激烈,土地已經可以買賣、抵押、轉讓和繼承,國王擁有巨大的王室經濟,還壟斷著國內外的大宗貿易。
亞述人是閃族語系人種的一支,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底格裡斯河河畔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以亞述城為中心的小國。
亞述城邦的最高管理機關為長老會議,每年推舉一個值年官,稱為「裡模」,管理財政、商業和高利貸活動;國家的另一高級公職「伊沙庫」則管理土地、司法和行政,有權召集長老會議。
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亞述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時鐵器已經逐步取代青銅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主階級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日益擴大,這就成為亞述統治者對外實行軍事擴張的動力。公元前745年~前727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進行了軍事改革,建立完全由王室供應的常備軍。這支強大的軍隊是亞述統治者對外擴張最有效的工具。
同時,周邊強國有的已衰落或滅亡,有的無力制止其侵略,因此亞述統治者利用這一形勢,實行對外擴張。公元前743年,發動對烏拉爾圖戰爭,之後又攻陷大馬士革,推羅、畢布勒等城被迫向亞述納貢。公元前729年,吞併巴比倫;公元前722年~前705年亞述擊潰烏拉爾圖,佔有小亞細亞東部地區;公元前671年取得對埃及的統治。至此,古代西亞和北非文明發達的地區,都已囊括在四境之內。
大流士是公元前522年登上波斯國王王位的,當年他才28歲。大流士做了國王(公元前522年~前486年)以後,對外繼續進行侵略戰爭,對內大流士把帝國分為20個省,每省設總督一人。為了防備總督反叛,他還派出許多人去監視他們。為了密切中央與地方的聯繫,大流士繼承亞述帝國的驛遞制度,在帝國境內修築大道,把首都跟各個行省聯結起來。
交通發達促進了帝國的貿易,為了安全,沿途又派有士兵保護商旅行人免遭搶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國的貿易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每年,大流士從各行省勒索大量黃金,鑄成金磚,保存在皇宮金庫裡。他還第一次鑄造和使用金幣。大流士非常注重稅制改革,其稅收制度計算得十分精細,納稅者戲稱大流士是「小商販」。靠著對各地人民的殘酷壓榨,大流士過著極其豪華奢侈的生活。他建造宏偉的王宮,吃進貢來的奇珍佳餚。王宮裡伺候他的奴僕多達1.5萬人。
大流士還建立了強大的常備軍,自己擔任最高統帥,他得意地宣稱:「我——大流士眾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