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又稱瀋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日本軍隊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藉口而佔領瀋陽。事變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矛盾激化,而日本軍部主戰派地位上升,國會和內閣總理大臣權力下降,導致日本全面侵華。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佔領。9月18日被中華人民國政府視為國恥日。
警惕日本軍工主義復甦,抵制那些沾滿中國先輩鮮血的日本軍工背景企業:
1.日軍的化學武器與日本企業
二次大戰中,唯一一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毒氣的國家就是日本,而受害國則是中國。因為中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極其低下,別說化學武器,就連單兵的防毒面具都沒有配備。因此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一遇到頑強抵抗,就肆無忌憚地使用化學武器。(這就是它們所吹噓的所謂狗屁武士道精神)據統計,從1937年凇滬會戰開始,一直到抗戰勝利,日軍先後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2000多次,直接殺害了十萬多人。另外在日軍的掃蕩中和731部隊的實驗中傷亡的中國平民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為毒劑生產提供原材料的企業資料如下:
黃一號甲:日本曹達、三井礦山、昭和曹達、尾崎染料、住友化學
黃一號乙:南海化學、日本曹達、昭和曹達、三井礦山、漂白粉販賣公司、保土谷曹達、地方專賣局
黃一號丙:三井礦山
黃二號:三菱商會、日本礦類、地方專賣局
綠一號:保土谷曹達、日本曹達、南海化學、三井物業、小西化學、合成化學、八幡制鐵
赤一號:三井礦山、日本染料、大阪漂白粉、保土谷曹達、昭和電工、鐵興社
筒類:日本氣素、日滿商事會社、關西油漆、三井礦山
直接生產毒劑(光氣)的企業:
據英國的BBC的統計,日軍在中國用毒氣殺害了至少270多萬人,遺留下了230萬件化學武器和120噸化學毒劑,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數字仍在增加。每年仍有許多不幸的中國人受到這些日軍遺留下來的化學武器的傷害,致死致殘的個案屢見不鮮。
其中值得大家警惕的是
立邦漆前身就是是1881年成立的光明社,是靠為日本海軍提供艦船塗料發家的,而且前期依靠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一直壓低中國乳膠漆行業環保標準,明擺著是毒害中國人,而中國人一向相信廣告,不注重品質,希望國人驚醒。
2.三菱財團是戰前控制日本的四大財團之一,其前身是土佐藩的九十九商會,由巖崎彌太郎擔任管理,1871年明治政府頒布廢藩制縣的詔書,廢止藩營、大力鼓勵民營。善於勾結政府官僚的巖崎彌太郎乘機得到了3艘藩屬的蒸汽船使用權,開始經營大阪-東京、神戶-高知的海上運輸業。次年,彌太郎將商會轉為個人經營,1873年又更名為「三菱商會」,並宣布原商會的財產及11艘船都由他個人買下。三菱公司正式誕生。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我國臺灣,三菱利用其與明治政府的關係,承包了軍事運輸,免費獲得了13艘1000噸級的蒸汽船,價值近390萬日元(當時一個三菱普通職員的月薪只有5日元)
1885年,三菱與共同運輸公司合併,成立日本郵船公司,並掌握了控制權。此後三菱開始由「海上三菱」向「陸上三菱」的戰略轉移:以礦業為基石(收購高島煤礦、新入煤礦、鯰川煤礦),隨後利用礦業所得,以50年分期付款方式購買了國有長崎造船廠,當時的船舶製造業就是機械科技的大匯總,三菱籍此涉足機械製造業。後來內燃機製造和電機業都相繼脫離造船業,而形成了三菱重工。金融上,收購兩家國立銀行,成立了三菱銀行;此外,三菱還陸續開創了商業(三菱商事)、鐵路業(投資日本鐵道、山陽鐵道、九州鐵道)、造紙業(三菱造紙)、化工業(三菱化成)和啤酒業(麒麟啤酒)。
1893年,三菱正式改組為三菱股份公司,一個包括海運、金融、保險、煤礦、商業、造船、化學、紡織和食品等領域的巨大財閥誕生了。
三菱從成立之初就有著濃厚的官商勾結的色彩,其發展壯大更是和與日本政府的對外侵略密不可分。因此無論是二戰期間還是二戰後,都不遺餘力地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其旗下的三菱重工更加是生產和製造了包括飛機、坦克、軍艦在內的大量武器,被稱之為殺人工廠!
3.川崎重工
川崎重工業是由關西財閥川崎正藏(日本戰前十五大財閥之一)在1878年創立的。在二戰時期川崎重工是重要的軍工企業,生產了大量飛機和艦船。戰後的川崎重工仍然是日本重要的軍工企業,從事船舶、火車、航空、車床、土木建設機械等生產。
4.石川島播磨重工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的前身是由1853年成立的石川島重工業(旗下包括立川飛行機)、1907年成立的播磨造船廠和吳海軍工廠(戰後吳海軍工廠被分拆,其中冷軋設備轉入演川制鋼所、發電設備轉入日亞制鋼所,剩下造船設備和船塢才是歸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的)於1960年合併組成的。是一個集造船、飛機、重型機械於一身的大型企業集團(但從1991年投靠了更大的三井財團)。二戰期間這些企業全部都是重要的兵工廠。
5. 富士重工(SUBARU)
富士重工的前身是日本飛機設計專家中島知久平1917在日本群馬縣太田市創立的"飛行機研究所",專門從事各類飛機的設計研發,同時製造當時非常流行的雙翼機,1931年,更名為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相對其他日本老財團來說,中島公司完全是靠二次大戰飛速發展起來的暴發戶。二戰期間中島公司總共生產各型軍用飛機20000餘架,佔二戰時期日本軍用飛機總產量的31.7%。超過三菱排名第一。另外還生產了44100臺發動機,僅次於三菱排名第二。
6.日立(HITACHI)
日立的前身是久原礦業日立礦山附屬的機械修理廠,1910年小平浪平在久原礦業公司的日立礦業修理工廠生產了第一臺5馬力電動發動機。從那時起日立製作所正式成立。在1920年,在這個電機修理廠基礎上改組成名為日立製作所株式會社,名義上脫離久原礦業公司獨立經營,但實際上仍然從屬於鯰川財團。在不久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日本電機產品的進口受阻,日立電機一下子紅火起來。他們在鯰川義介的經營指導與資金支持下,擴大生產規模,因而逐步發展成日本最大的電機廠家之一。在隨後發生日本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戰爭中,日立製作所得到了日本軍部對軍艦、坦克、發動機(收購了東京瓦斯電氣公司的飛機部門,成立了日立航空機公司,生產軍用飛機引擎及其他零件,至戰爭結束合共生產飛機引擎11969臺。)、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雷達等產品的訂貨,因而得到了更快的發展。至1944年,日立已擁有日立、龜戶、茂原等11家工廠。
7.日產(NISSAN)
日產全稱日本產業,前身是久原礦業株式會社。一戰過後,久原礦業由於經營不善,瀕臨破產。鯰川義介(戰前十五大財閥之一)在1928年介入,親自擔任社長並將其改組成為日本產業,之後逐漸壯大,形成日產康採恩,其旗下包括有日產汽車、日本礦業、日立製作所、日產化學、日本油脂、日本冷藏、日本碳礦、日產火災、日產生命。
日產汽車是由鯰川義介於1933年12月將日產業股份公司和戶(火田)鑄物汽車部合併而建立;1935年日產汽車設立橫濱工廠,生產日本式的小型汽車。這種小型車後來成了日產車的主要車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刺激了日產汽車的大發展。他們為適應軍國主義的戰時經濟體制,改產卡車和其他各種軍用車輛,生產規模空前擴大。1942年,他們又研製生產出教練機和滑翔機,並於翌年新建專門生產飛機引擎的吉原工廠。另外著名軍工企業中島飛行機下屬的浜松製作所在戰後加入日產。
8.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與愛知機械工業株式會社
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的前身是1898年成立的愛知時計株式會社。(至於它是如何進入飛機製造行業的我手頭沒有資料)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0年開始生產飛機,其飛機生產部門於1943年從愛知時計株式會社中獨立出來,成立了愛知航空株式會社。生產了包括瑞雲、九九艦爆在內的大量轟炸機和偵察機近4000架。日本投降後愛知航空株式會社改組成為了愛知機械,改為生產小型轎車以及汽車零件。1965年投靠了日產汽車,並開始為日產汽車生產汽車和零件一直至今。而愛知時計株式會社則在戰後改名為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現在生產電錶和煤氣表。
9.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SHINMAYWA)
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的前身是1920年成立的「川西機械製作所」,1928年改組成為「川西航空機株式會社」,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2000多架飛機。戰後於1949年改名為新明和工業株式會社。生產消防車、特種車輛、飛機、機場設備等重工業產品一直至今。
10.松下電器 (PANASONIC)
松下電器是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3月7日所創立的,一開始叫做松下電氣器具製作所,主要生產插座和插頭。因松下幸之助經營得法,和其他財團一樣松下電器在二戰初期已經小有規模並擁有多家關係企業。
在1938年4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國民總動員法》之後松下幸之助開始狂熱地將松下電器由民用生產轉入軍需生產,而且憑藉松下電器的優良技術和工藝,使這些軍需品的生產如魚得水,常常能應約生產出一些精密的武器裝備。從此方面來說,松下電器對日本侵略戰爭的貢獻是突出的。對於這種主動積極的投入,在松下身上體現出的已不僅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家的眼光,而且更反映了松下帶有民族狂想的色彩。
1938年初,開始接受「陸軍省」的訂單,投入的企業是松下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產品是機關槍子彈的簡單金屬部分。後來,就是這家松下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奉陸海兩軍之命,製造了各種兵器。同年,松下收音機股份公司開始研究發展無線電通信機械部件。
1939年9月,松下收音機股份公司又設置了軍需品生產的部門,主要為軍方製造軍用的無線電收發報機部件,比如海軍艦艇上用的無線電發報機的電鍵、線圈、可變電容器等。
1942年,政府決定製造200噸型的木船,以應急需。這一任務,軍方交給了松下電器公司。松下幸之助認為「為國家效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答應了下來。松下在一個星期內就組建了「松下造船公司」,投資1000萬元。就這樣,松下電器在無任何技術基礎的情況下只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開發和生產出了這種巨型木船。這樣的效率,引起了各界的轟動,政府要員、軍界首腦均來參觀,就連天皇的弟弟也來看了,而且還訓了話。直到數十年後,在文稿中,他提起當時的情景仍是津津樂道,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直到日本投降前松下造船公司共生產200噸型木船50艘。
1943年7月,松下收音機股份公司開始製造整套的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松下公司與其他工廠聯合,一起為軍方生產無線產品。投入生產的當年,松下電器即生產出長波、中波收發報機和三丙牌收發報裝置等。
1943年中日本海軍部將一個計劃交給了橫須賀航空技術兵工廠(即空技廠),要求研發一種全木製的轟炸機(此時日本已經受中途島和瓜島的失敗的影響,鋁、銅等軍需物資匱乏)項目負責人叫佐波(戰後擔任松下電器參事)。佐波找到了老朋友松下幸之助,請求松下電器進行研究,松下本來就有製造飛機螺旋槳等部件的松下航空工業公司。但為了進行這一計劃,於1943年8月又再投資3000萬元在原來的基礎上改組經公司為「松下飛機股份有限公司」。(靠!不惜血本啊,松下這小子在自傳中還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是軍國主義分子。)經過一年多艱苦的研究,終於在1945年一月試飛成功,這就是日本二戰期間唯一的全木製轟炸機「D3Y1-K明星」。在日本投降前共生產7架。
1944年,為了應付蜂擁而至的美軍B29轟炸機,軍方委託松下電器生產更精密的要塞地區大型警報器。松下電器接手此產品,馬上從日本電氣公司(NEC)借到樣機一部,先攻堅製作各零部件,然後製作整機,1945年交貨。這樣,加上上述無線通信設備,松下電器生產了幾乎所有軍用通信設備的整機和部件,如:大型收發報機,可攜式收發報機,九二式軍用電話,大型警報器,以及電子管、電阻、電容器等電子元件。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松下電器總共擁有工廠67家,工人20000多人。借二戰發展成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而受到的只是象徵性的懲罰(美國只是把松下電器與軍工有關的關係企業全部分離和解散,對松下電器反而是好事。)。
11.東芝(TOSHIBA)
東芝的前身是由1875年成立的芝浦電氣製作所和1890年成立的東京電氣株式會社於1939年合併而成,叫做東京芝浦電氣,戰後改名為東芝。無論戰前還是戰後,東芝都從屬於三井財團。二戰期間,東芝主要生產雷達、軍用電子管等半導體設備。其中生產軍用通信電子管包括UY-807型電子管、 UY-807A型電子管、 UY-807B型電子管、RX-1/UX-6501型電子管、RW-2/Ut-6502型電子管、RC-4型電子管、RD-5/UL-6306型電子管、UZ-6001型電子管、US-61型電子管、UX-6201型電子管、UX-6203型電子管、UZ-6302型電子管、UZ-6303型電子管、UZ-6304型電子管、US-6305型電子管、UL-6306型電子管、UX-6501型電子管、Ut-6502型電子管、KX-6901型電子管。軍用雷達包括一號一型對空警戒雷達,一號三型對空雷達(總共生產了1000多臺)。
12.NEC 日本電器
NEC成立於1899年7月17日,一開始是日本和美國西部電子公司合資經營的,主要是銷售電話機。1920年被住友財團投資收購併取得經營權。二戰爆發後更是完全投靠住友財團的傘下直至今天。二戰期間和住友電器一起,共同為日軍生產雷達、無線電話、電子管等電子與半導體設備。軍用信管包括UN-954型電子管、TE-661A型電子管、TB-601A型電子管、TB-608B型電子管、TB-608D型電子管、HO-104F型電子管、MC-656A型電子管、CY-501F/MC-656B型電子管、CZ-501D/MC-656C型電子管、CZ-501D型電子管、CZ-504D/MB-655A 型電子管、CZ-504V/MB-655D型電子管、TE-661A/ UN955型電子管、ME-664A型電子管、KZ-6C/DB-665A型電子管、TB-674A型電子管、MC-804A型電子管。雷達則生產了四號三型對空警戒雷達。
13.五十鈴(ISUZU)
五十鈴汽車公司的前身是1916年在東京都品川區成立的東京石川島造船所自動車部門,該部門於1918年與英國Wolseley公司合作,並於1922年成功在生產出Wolseley A9型轎車。1929年改名為東京石川島自動車製作所。1933年,該公司與達持汽車公司合併。1937年,該公司又與東京瓦斯電氣工業公司、京都國產公司合併為東京汽車工業公司。(1942年原瓦斯電氣工業出身的日野自動車製作所從東京汽車工業公司獨立分離出來,變成日野重工業。)二戰期間,主要為日本軍方提供裝甲車、牽引車和軍用卡車等軍用車輛。二戰結束後於1949正式改名為五十鈴汽車公司(投靠戰後新成立的一勸系財團)一直至今。
14.日野(HINO)
日野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東京瓦斯電氣公司,1917年,大森工廠落成,並開始進行卡車方面的研究,1918研究成功TGE-A型軍用貨車,並於同年開始量產。根據日本的軍用汽車補助法,瓦斯電獲政府的獎勵並且每年都能得到一定量的補助。就這樣瓦斯電成為了日本軍用車輛的研究和供應大戶。由於資金充足,還開始進行飛機引擎的研究。1928年開發出「神風」型飛機引擎。1933年又開發出KR-1型小型客機。1937年,與石川島自動車(五十鈴)、京都國產公司合併為東京汽車工業公司,(1939年瓦斯電的航空機部門被日立收購,變成日立航空機。)1942年日野又脫離了東京汽車工業公司獨立,改名為日野重工。1959年又改名日野自動車工業直至今天(現在日野是豐田集團的成員,豐田的卡車技術完全依靠日野)。二戰期間,瓦斯電-日野作為重要的軍工企業為日軍提供包括飛機引擎、坦克、裝甲車、軍用卡車、牽引車等大量軍用裝備。
15.山葉
前身是山葉寅楠(Torakusu Yamaha)在1888年創辦的山葉風琴製作所,開始時只是個生產傳統樂器的小作坊,1897年改名為日本樂器製造株式會社,1900年開始生產鋼琴。日本樂器在1938年受軍方委託並開始大量生產金屬和木製螺旋槳、航空零件等軍需物資,戰後生產螺旋槳和航空零件的工廠被分離成山葉發動機株式會社(也就現在是生產摩託的那家)。如果不是靠二戰,YAMAHA決不可能涉足發動機行業,並取得現在這樣的發展。
16.尼康 (NIKON)
尼康的前身是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成立於1917年。由三菱當時的社長巖崎小彌太投資成立(所以尼康也是三菱財團的一分子)。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軍隊還要依靠進口的德國卡爾蔡司的望遠鏡,但一戰的爆發使得進口德國光學玻璃困難,所以尼康公司在1918年開始對光學玻璃研究和生產,以解決軍隊對德,法,英進口的依賴。同年日本光學成功仿製出優質的雙筒望遠鏡,並反而向英法俄美出口了大約15000隻。二戰之前,除去OEM一些相機鏡頭之外,日本光學沒有什麼民用產品,全力精研軍用光學兵器。在二戰期間幾乎所有軍用的望遠鏡、瞄準儀、軍用測距儀、軍用航空照相機、潛望鏡都是由尼康提供的。尼康在二戰期間軍用光學儀器的生產數量無法統計,但一艘巡洋艦級別的軍艦,至少要配備13隻大型雙筒望遠鏡,其數量可想而知了。通過戰爭尼康不但獲得了豐厚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大量熟練的技術人才。日本投降時,尼康已經發展到23000名工人,25個生產廠的大型企業。
17.JFE Steel Corporation
JFE鋼鐵公司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日本鋼管株式會社,從屬於淺野財團(戰前十五大財團之一)。1922年為日本生產了世界上第一艘正規航空母艦鳳翔號。戰後從事鋼鐵生產、鋼結構構件、機械等重工業一直至今。
18.日本飛行機(NIPPI)
日本飛行機始創於1930年,是一家為了生產海軍軍用飛機而成立的軍工廠。戰前兩任社長都是退役的高級將官。第一任社長是前海軍中將加藤亮一。1936年第二任社長是山本五十六的同窗好友---前海軍中將堀悌吉氏。戰爭期間總共生產了13個機種總共約3118架飛機。其中包括:NH1偵察機[雲雀](25架)、K5Y九三式中級教練機(日本飛行機生產了1918架,橫須賀海軍工廠總共生產了3673架)、十二試水上初教機(數量不明)、十三試小型運輸機(數量不明)。戰後從事飛機修理和航空、航天引擎還有零件的生產,現在仍是重要軍工企業(為F-1、F-2等戰鬥機提供引擎等零部件)。
19.渡邊鐵工株式會社
渡邊鐵工株式會社的前身是1886年成立的渡邊藤吉本店附屬工場,1904年開始為陸軍生產輜重車(到底是不是汽車,還有待考證)1916年正式改組為渡邊鐵工所。1919年開始為海軍生產水雷,1934年開始生產飛機。1932年開始生產魚雷。1943年其航空部門分離出來,成為九州飛行機公司,而渡邊鐵工所則改名為九州兵器株式會社(具體生產了什麼兵器不詳)。戰後正式改名為渡邊鐵工株式會社,生產包括各種重工業製造設備(如鋼鐵加工設備、輪胎製造設備)而且仍然為日本自衛隊生產魚雷。至今仍是重要的軍工企業。而九州飛行機公司戰後改名渡邊自動車工業,並投靠了西日本車體工業,改為生產汽車零部件和提供車輛維修
20.昭和飛行機(SHOWA AIRCRAFT)
昭和飛行機成立於1937年6月,1938年3月其屬下的東京製作所在東京都昭島市田中町落成,並開始生產軍用運輸飛機。戰後改為生產運油車、特種運輸車、機場配套設備等重產品工業一直至今。是三井財團的下屬企業。
始於1835年,珍愛和平,珍愛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