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式確認研髮長徵八號火箭:發射看全球飛彈的衛星要靠它上天!

2022-01-30 長潤聯盟

親,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cr5555515」,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每天分享的精彩文章了,好文章我們齊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編微信ycr555555


「到2020年,新一代運載火箭系統基本建成,長徵五號、八號完成研製並實現首飛,重型運載火箭工程關鍵技術已突破。」

這是摘錄自剛剛發布的《中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中的文字,這也是中國正式文件中首次正式確認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的存在。這種新型火箭將會增強中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能力,不過大家以前都聽說的都是地球同步軌道,這個太陽同步軌道是怎麼回事呢?幹什麼用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人造衛星在天上運行時大多數時間都是依靠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帆板進行電力供給,在通常軌道上都可能存在進入地球陰影區,無論是近地軌道還是地球同步軌道都有這樣的時候。這個時候,衛星上面高耗能設備需要進入到短暫休眠狀態,衛星以最低運行狀態等進入太陽再度開啟,或者把衛星做的足夠大再不就加裝核電池。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時刻有太陽光照耀呢?而且在太陽照耀下,地面目標和輪廓更清晰更有利於光學成像衛星對目標進行拍照偵察。所以經過計算,科學家發現了在地球附近還有一個軌道可以時刻緊跟太陽跑-太陽同步軌道。


所謂「太陽同步軌道」並不是送入到太陽附近,而是確保衛星始終在太陽光照區域內。太陽同步軌道的傾角必須大於90°,即它是一條跟地球同轉軌道逆行的軌道。拋開繁雜的軌道計算來說,太陽同步軌道其實就是個時刻緊跟在光照區內的近地軌道,所經過的區域都是太陽光照的區域,這樣衛星體積不用太大,而性能卻不減。其實對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所需的3.8萬千米的高度,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高度大約只需要送入6000千米的高度即可。但是要把衛星準確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難度可不小,正常運行難度更大。總結起來要把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基本有「三高」:入軌精度高,這條軌道比較偏,進入角度小;軌道控制精度高,因為需要時刻修正軌道誤差和克服諸多外力的影響;測控難度高,為了能夠時刻跟蹤保持這些軌道需要你有遍布全球的觀測網絡,才能時刻調整誤差。而在這個軌道上,現在有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還有一個就是反導系統所必備的天基紅外探測衛星。


目前美國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已經布置了24顆小型衛星,這些低軌道飛彈監測衛星被稱為太空跟蹤與監視系統(STSS)。這些衛星只有1噸重,但是卻可以實現對全球範圍全部彈道飛彈7x24小時的全程跟蹤探測能力,從發射開始就可以被衛星上的寬視場掃描探測器捕捉到,隨後由窄視場多光譜探測器接手持續跟蹤;窄視場多光譜探測器具有中長波和可見光探測能力,能鎖定目標並對整個彈道中段和再入段進行跟蹤。而且多光譜探測器對極度敏感,甚至能夠對略高於環境溫度的中段飛行的彈頭這類「冷目標」(助推端已經燃燒完畢,此時彈頭紅外特徵較低)進行跟蹤,而且還可以識別到彈頭分離和真假雷達誘餌的能力,對於地面反導雷達來說是個福音。因為雷達誘餌可能雷達特徵會和真彈頭一樣,但是紅外特徵完全不同,所以能夠被多光譜探測器準確識別。此時,配合海基攔截彈和THAAD高空末端攔截彈,可以準確鎖定真彈頭,並至少有2次攔截真彈頭的機會。如此來看,太陽同步軌道確實是個非常關鍵的軌道,對於布置全球反導偵測網有極大的作用。當然,天基紅外預警系統不是萬能的,目前還無法取代陸基、海基大功率雷達的跟蹤、鎖定、引導作用,可沒有這個是萬萬不能的!無論是及時發現目標,還是識別真假彈頭,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過在這個軌道上想長期維持監控,難度非常大,需要不斷發射替換。以俄羅斯為例,以前在該軌道上有6顆,現在只有兩顆還在運行,可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難度之大!


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NSAS)認為,中國現在已經發射的「實踐11號」01到08星很可疑,這種衛星可能就是中國的STSS系統天基紅外監視衛星。目前中國要發射實踐11號衛星只能採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一次只能發射一顆,從2011年開始到現在,只發射了8次,還有一次入軌失敗。如果要追趕美國的24顆水平,顯然中國需要一次多星發射才能在短期內趕上美國,及早建立完全屬於中國自己的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系統。


所以必須要研製「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提升這一入軌運載能力。不過「長徵八號」應該是基於長徵七號的改進型,開發難度不大。如果2020年「長徵八號」火箭能夠順利發射,則中國有可能在2025年前追趕上美國現有天基紅外預警衛星系統水平,到那時我們才敢真正說,全球發射飛彈中國都能看得到。

相關焦點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 長徵八號首飛告捷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當人們還沉浸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的興奮中時,中國航天再踏徵程。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作為我國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它是怎樣誕生的?
  • 「長徵八號」帶著「昆明一號」上天啦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昆明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後衛星天線順利展開衛星對日,收到遙測信號實現正常運轉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八號應運而生。
  • 長徵火箭400發,長四乙成功發射實踐六號05組衛星
    本次發射的實踐六號05組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和五院抓總研製,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及新技術試驗驗證。按照既定計劃,由長徵四號乙火箭承擔這次光榮的任務。型號團隊既感到榮幸,又感到壓力。這是長徵四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新構型,為了讓團隊堅定必勝信念,樹立百倍信心完成此次發射任務,型號總指揮倉飈給試驗隊做了充分的動員:「面對艱巨挑戰,我們要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心態上要舉重若輕,細節上要一絲不苟。保持百倍定力,保持首飛作風,做好每個環節,成功一定屬於我們!」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不用羨慕馬斯克,中國的可回收火箭要來了
    隨著馬斯克Spe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所使用的可回收技術一直讓許多國家羨慕。可回收的火箭助推器和整流罩大大降低了火箭發射的成本,不過隨著長徵八號火箭的成功,我們再也不用羨慕馬斯克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
  • 長徵八號來了!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隨著中國航天發展,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越來越旺盛,而此前我國新一代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八號應運而生。一院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總指揮肖耘說,該型火箭將有力推動我國中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而且將帶動和牽引我國中低軌衛星的發展,滿足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需求。
  • 長徵八號成功首飛 其中兩個衛星湖南參與研製
    原本,長徵八號是在12月20日中午進行發射,但因為受到熱帶氣旋的影響,當時氣象條件不符合火箭發射的要求,因此推遲了發射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長徵八號是一款專門為太陽同步軌道設計的新型運載火箭,主要面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業衛星發射任務。火箭還將於2025年後,實現芯一級發動機10次重複回收利用,2035年後實現完全重複利用。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揭秘中國航天背後的科技力量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隨後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這意味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 長徵八號背後的商業航天「大博弈」
    在新一代運載火箭譜系中,長徵八號和此前亮相的長徵七號同為中型運載火箭,箭體構型看上去也挺相近,事實上,長徵八號本就脫胎於長徵七號的發展型CZ-722S (HO)方案,可以通俗理解為長徵七號的「簡配版」,去掉一半助推器,去掉新一代YF-115二級模塊,移植上一代長徵三號火箭的YF-75氫氧子級。既然如此,長徵八號為什麼有資格「開門立戶」,成為一個全新的長徵系列型號?
  • 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天儀研究院研製衛星順利升空!【星特寫】
    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員,中國航天「十三五」期間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圓滿收官。值得一提的是,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和元光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入軌,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93歲中科院院士謝光選逝世,系長徵三號火箭總設計師
    1960年11月5日,在謝光選38歲生日的時候,他和其他研製人員一起仿製的第一枚東風一號飛彈順利地發射升空。這年,他被任命為總體部副主任。從仿製到研製的道路並不平坦,當第一枚自製的東風二號飛彈出廠時,總體部政委劉川詩問專家,發射到底有多大把握。在場的人有的說有八成,有的說有九成,可謝光選卻唱了個六成的低調。
  • 上天了!廈大成功發射一顆衛星!要從空中助力海洋研究
    今天12時37分廈大「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高亮  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去年廈大曾經成功發射一枚火箭都是為了科學研究其中『』海絲一號」衛星是為了在空中助力海洋研究最新消息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將這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20年12月22日12時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別只惦記火箭上天,火箭回收也有大講究
    如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三戰三捷、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嫦娥五號探月採樣返回、北鬥全球導航成功組網等等,無一不是重磅級的成就。因此作為長徵火箭家族的新成員,運載能力僅僅算中型火箭的長徵八號,在2020年底首發成功的消息,並未引起太多的關注。可是實際上長徵八號對於中國航天的意義同樣非常重大。
  • 神舟11號飛船成功發射|一圖看懂神舟和天宮
    神舟十一號的發射任務與前十個兄弟有何不同?天宮是不是空間站?想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幾個簡單的航天概念:「長徵」「神舟」和「天宮」。圖2 長徵2F運載火箭「長徵」是指我國自主研發的長徵系列火箭,它是一種航天運載工具。從1970年長徵一號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上太空開始,長徵系列火箭先後共有17個型號服役。
  • 關注 | 長徵七號火箭運抵文昌發射場 天舟一號下月發射!
    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程堂明表示,從在天津總裝測試的情況來看,火箭各系統狀態非常好,已經做好了發射貨運飛船的準備。這是長徵七號火箭第一次應用發射,立項的根本就是要發射貨運飛船,所以對我們意義非常重大。
  • 全球衛星導航 看中國「北鬥」
    新華社記者 孟鼎博攝從走出國門到服務全球,北鬥有望成為中國「走出去」的又一張國家名片  「2012年12月,中國政府宣布北鬥區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北鬥由此走出國門,五年來,北鬥在寮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相繼落地應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施工測量、機械作業、安全保衛等方面也發揮了作用。
  • 長徵火箭從這裡崛起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4月20日,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遙59運載火箭呼嘯而起、刺向蒼穹,將北鬥三號IGSO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302次,發射成功率約為97%。
  • 填補中國空白!浙大皮衛星研究20年,揭秘「袖珍衛星」組隊飛上天背後的故事
    兩個月前,浙江大學成功發射第五顆皮衛星「皮星三號A」。2021年,該團隊將再次發射20顆皮衛星。「全面小康離不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皮衛星等微納衛星將有更大作為。」金仲和說。6月17日15時19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浙江大學研製的皮星三號A星。
  • 第43顆北鬥衛星上天組網,全球導航時代即將來臨
    今天,為您正式拉開格局·2019的大序幕!11月19日凌晨2時7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搭載第42、43顆北鬥導航衛星於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來源:CCTV4)這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的第18、19顆組網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
  • 長徵火箭飛出新紀錄
    此外,長徵六號甲、長徵七號甲、長徵八號3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正在按計劃開展研製工作;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乙已進入試樣階段,將承擔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重型運載火箭長徵九號工程實施方案論證全面開展,預計該火箭將於2030年左右首飛。李洪表示,隨著新一代長徵火箭不斷發展,新老火箭將實現全面交替,我國運載火箭水平將再次實現跨越。